摘要:音樂文獻學是以音樂文獻為研究對象,探尋音樂文獻發展規律的科學。民族音樂學是研究世界諸民族傳統音樂及其發展類型的理論學科,其旨在探索由古至今傳統音樂文化發展流變的過程。該文主要探討音樂文獻學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應用,探索跨學科視域下民族音樂學與音樂文獻學學科間的聯系。音樂文獻學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方法及文獻資料上,音樂文獻學的分支學科目錄學、校勘學方法確保音樂文獻的全面性、真實性、準確性,音樂文獻中的歷史文獻與現代信息文獻為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提供了信息“源泉”。音樂文獻學為民族音樂學研究提供了文獻信息服務的功能,為民族音樂學學科研究的資料搜集、分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文獻學;民族音樂學;音樂文獻;應用;發展;聯系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b)-0001-06
The Application of Music Philology in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LU Yuling, LI Ran
(Department of Music, Harb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0, China)
Abstract: Music philology is a science that takes music litera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music literature. Ethnomusicology is a theoretical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traditional music and development type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the world. Its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music philology in ethnomusicology research,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omusicology and music philology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he application of music philology in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methods and documentary materials. The methods of bibliography and collation, which are branches of music philology, ensure the comprehensiveness, authenticity, and accuracy of music literature. The historical and modern information documents in music literature provide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Music philology provides the function of documentary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ethnomusicology research,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data in ethnomusicology research.
Key words: Music philology; Ethnomusicology; Music literatur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Contact
1音樂文獻學在中國的發展及定義
音樂文獻學學科在我國的發展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許勇三在《音樂學習與研究》刊物上發表的《音樂文獻學之我見》一文中,明確了音樂文獻學的定義:“音樂文獻學是以實際音樂作品為出發點,專門對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風格與技術手法演變做深入研究的一門學科。”[1]這篇文章是作者在1985年所寫,在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音樂文獻學”概念。
而后在80年代末王小盾對音樂文獻學定義又進行了闡述,其認為:“音樂文獻學是為音樂形態研究提供關于歷史的完整對比資料,為音樂教學研究工作提供足夠的輔助工具,再現中國音樂學的歷史發展脈絡的學科。”[2]他對音樂文獻學的作用與存在意義做了補充,再次界定音樂文獻學的內容與方法。他在《音樂文獻學和中國音樂學的學科建設》一文中認為中國音樂學學術研究中音樂文獻學的產生是彌補“音樂學”與“音樂技術理論”的不足的現實要求。還將中國文獻學引進音樂研究中,提出創設中國音樂文獻學學科體系,認為音樂文獻學在音樂古籍整理方面、音樂史料匯集方面、中國音樂學的工具書籍方面、中國音樂學的學科史料學方面,能為中國音樂學提供保障,為音樂文物研究、民族民間音樂形態研究提供歷史理論的對比資料,為中國音樂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提供足夠的輔助工具,文獻學方法的運用更能再現中國音樂和中國音樂學的歷史發展脈絡。
郭小林在《論音樂文獻學》[3]與《再論音樂文獻學》[4]中對音樂文獻學定義的界定:“音樂文獻學是運用普通文獻學理論和方法,以音樂文獻和音樂文獻工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揭示其形態演變、社會流傳和整理利用特殊規律,并為音樂活動提供文獻信息保障的一門專科文獻學。”他在文中從學科屬性及范疇角度明確了音樂文獻學的學科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特點。可見音樂文獻學的研究對象為音樂文獻,即所有富有音樂信息載體形式的音樂文獻。這些富有音樂信息載體形式的音樂文獻成果得益于音樂學界音樂理論研究者和音樂專業教師的研究,還有音樂文獻工作者利用現代文獻學的新理論與新技術方法對各方面音樂文獻的背景、形態、傳承及利用等方面進行的研究。音樂文獻學是由音樂學和文獻學派生出來的新興邊緣學科,其是建立在音樂文獻整理基礎上,為學者進行的音樂研究在信息和實踐上提供服務的應用型學科。
孫曉輝在《音樂文獻學的古典與現在》[5]中強調了音樂文獻學的兩種界定,其認為音樂文獻學主要為兩種:一種是對于古代典籍音樂文獻的整理及評析;另一種則是“音樂圖書情報學”,將現代文獻資料進行管理及保存。作者還在此文中進一步闡述在文獻學的分支方法下要重視音樂文獻的解讀,用目錄學、校勘學、版本學等方法論證音樂文獻文本內容的特征、價值、真實及完善等多方面內容,使讀者能更準確地理解音樂文本,并能從不同的角度得出研究結論。
還有不同學者探討音樂文獻學在研究及界定上的內容,有關于研究方法在實際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問題,也有關于音樂文獻學學科定位、學科性質等方面的問題,不同學者為學科體系建設方面及理論方面都提出了相應的看法,都在不同程度促進了音樂文獻學在中國音樂學中的建設及完善,幫助音樂文獻學學科向音樂其他學科實現推廣及應用。
以上相關學術領域中不同學者對該學科的定義進行的闡述中,有的認為音樂文獻學是對所有音樂文本材料的研究,還有的認為其是對一切與音樂相關的音樂信息載體的音樂文獻進行搜集、編撰、管理和傳播等的實踐性學科。根據以上學者提出的有關音樂文獻學的定義,可以發現音樂文獻研究有不同的指向性:一種認為文獻學主要以古代音樂文獻為索引,探求古代音樂歷史,針對文獻學的方法展開古典文獻的整理、校對、審查、分析等內容;另一種側重認為音樂文獻學是借助現代文獻管理方式,對音樂文獻有關內容進行管理、儲存,成為深入探究的一種特殊化的音樂圖書情報學,針對的是現代音樂文獻的索引。對于兩種概念的界定,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取量角度。針對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的學習,古典文獻學的學習是根基,古典資料的準確性、真實性影響研究者研究判斷。對于現代音樂文獻的探索,不僅需要真實的古典文獻,還需要過去與當下相關音樂文獻的研究內容,涉及音樂文獻資料的管理及內容的儲存,是研究者對由古至今的音樂文獻傳播、繼承和發展趨勢的把握,相關內容直接影響到研究者對整個內容存續變化的研究判斷。
2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發展及定義
民族音樂學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最早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外文翻譯資料中。至1980年6月,在江蘇南京藝術學院召開的“全國民族音樂學學術討論會”上,“民族音樂學”是中心議題,當時的中國學者們展開探討了民族音樂學在中國未來的發展及其研究。在該會議上,民族音樂學在中國音樂學領域確立了學科地位。至此民族音樂學在我國發展至今,在音樂曲調結構方面、民族音樂理論方面、學科建設理論方面都有了卓越的成就。民族音樂學這一學科早期來自西方音樂研究的學術思潮,國內外對這一學科有很多的稱謂,比如“音樂人類學”“音樂民俗學”等,這些名稱雖然與民族音樂學在稱謂上不盡相同,但學科性質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研究的取材和角度上的區別。而我國的民族音樂學學科,是民族學與音樂學的復合學科,是采用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并結合中國研究實踐,建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論學科。
有關民族音樂學的定義,伍國棟在《民族音樂學概論》中提出:“民族音樂學,是音樂學下屬的一門研究世界諸民族傳統音樂及其發展類型的理論學科,田野考察是其獲得研究材料來源的基本方式。”[6]其研究對象是世界諸民族的傳統音樂,旨在探尋諸民族音樂文化發展規律,發展和繼承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是實踐性音樂理論學科。
由20世紀80年代建立及發展以來,民族音樂學學科多是針對學科界定問題、音樂文化研究中的共性與特性等問題,在以后的發展中,學科的關注點以及方法論方面有了改變,從關注“點”的研究擴展至對音樂文化“面”的研究,研究內容從對音樂文化過程的關注轉向對多區域“點”與“面”的對比與歸納的研究[7]。
民族音樂學在當今的研究課題主要有傳統音樂研究、音樂文化研究、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儀式音樂研究、城市音樂研究、音樂與文化認同、音樂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等方面。研究發展歷程上,從1980年民族音樂學進入中國音樂學術研究領域開始,由同領域的如伍國棟、杜亞雄、楊民康、張伯瑜等多名音樂理論領域研究學者針對民族音樂學學科提出的有關學科性質、學科定位及相關方法論內容,促進了民族音樂學學科建設,也推動了民族音樂學學科在中國音樂學學科中的發展歷程。
3音樂文獻學與民族音樂學的聯系
音樂文獻學與民族音樂學關系密切。 音樂文獻學是由音樂學與文獻學派生出來的新興學科,而民族音樂學是由音樂學與民族學交叉后產生出來的新興學科。兩者的學科研究視角側重不同,音樂文獻學旨在為其他音樂學學科研究的文獻資料做整合,而民族音樂學則是偏向研究各個民族的音樂事象并探索音樂文化發展規律[8]。前者側重于針對音樂文獻資料的整合研究,后者則是對音樂活動內容進行音樂與文化分析;前者是應用型學科,后者是研究型理論學科。在研究對象上,兩者都注重音樂資料的收集、整理,前者的工作主要是針對音樂文獻的收集整理工作,而后者的文獻搜集則是針對民族音樂學研究者展開研究的工作步驟。在研究方法上,音樂文獻學的分支學科目錄學、校勘學等方法為民族音樂學學者搜集文獻資料及進行音樂志的撰寫提供了指導,確保音樂文獻的全面、真實與準確。總之,音樂文獻學學科具有應用性,對于其他音樂學學科來說,音樂文獻學具有“工具”性質[9]。音樂文獻學為民族音樂學研究提供了文獻信息服務的功能,對民族音樂學學科研究中資料的搜集、分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音樂文獻學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應用
音樂文獻學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方法及文獻資料上,音樂文獻學的分支學科目錄學、校勘學方法確保音樂文獻的全面性、真實性、準確性,音樂文獻中的歷史文獻與現代信息文獻為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提供了信息“源泉”[10]。
4.1方法的運用
中國音樂文獻學是中國古典音樂文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分支學科有目錄學、校勘學、版本學等,這些分支學科的方法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4.1.1目錄學的方法
民族音樂學者在實地考察中注重對音樂事象的文化描述,這種描述需建立在掌握與該音樂事象有關的所有音樂文獻資料基礎之上。民族音樂學研究以田野考察為主,常見研究者自主搜集、整理資料。常見的民族音樂學學者在研究中的困境如下。
田野考察前音樂資料的收集不完善,靠地方志歷史了解的有關音樂的歷史不完善,民間音樂書籍中的內容不全面等,這些是民族音樂學研究中前期準備工作的問題,另外還有關于民族音樂學的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傳統音樂研究等方面,需要收集完善的音樂文獻資料,以探討民族音樂在過去與當下發展等研究問題。民族音樂學是研究過去與當下的過程演變及發展的學科,需要掌握每個音樂現象的過去與現在的發展過程,除了通過田野調查了解現在的發展狀態外,還要在文獻搜索的基礎上找尋音樂時間在過去每個時段的發展,以對比當下過去的不同時段的音樂事件,說明音樂在存續中的發展變化,并結合社會、環境、人文的影響,重點把握音樂事象在其生存環境中的存續狀態、發展狀態、變遷原因等。這就需要音樂文獻學的方法,以目錄學來檢測相關內容的直接、間接資料,以此獲得音樂事件相關研究的參考資料、佐證資料等, 為民族音樂學研究者的研究提供幫助。
民族音樂學研究中除了以上提到的為了研究當下與過去研究的存續問題所開展的歷史收集、相關研究資料整理外,還有對同一音樂事象不同性質相關的對比研究,這就需要資料檢索的內容更加具體、集中,才能對研究內容做更深入的調查研究。比如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不少學者對道教、佛教儀式音樂進行研究,對不同地區不同地域的道教、佛教儀式音樂進行研究需要運用音樂文獻學的研究方法來獲取相關音樂事象的資料做對比研究,運用目錄學的方法,通過檢索目錄中有關佛教、道教儀式音樂的相關研究成果,以達到相關音樂研究的運用與實踐。總之,運用音樂文獻學中的目錄學的方法可以幫助民族音樂學者在研究中查找與此研究內容有關的直接文獻和間接文獻,進一步幫助民族音樂學研究者輕松獲取某一類文獻,并在不同著作同一課題文獻的內容范圍上,進行目錄檢索,比對相同內容的研究結果,分析異同,這對民族音樂學研究者探尋某一音樂文化的規律,進而開展跨地域、超地方的、跨界族群的音樂文化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4.1.2校勘學的方法
其次是校勘學方法的運用,對于民族音樂學研究者來說,不斷校勘音樂文獻資料可以保證音樂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全面性[11]。民族音樂學學者研究和調查某一文化群體的音樂文化,需要通過實地考察與被調查者進行溝通,搜集、觀察和分析他們所提供的音樂事象內容并運用校勘學的知識,對現場獲得的資料與研究過這一課題的學者提供的文獻資料進行校勘,以求音樂文獻資料的科學性、準確性。對音樂事象現場搜集到的音樂資料、被調查者提供的內容進行真偽驗證,反復進入實地去觀察、采訪被調查者所述的音樂事象內容,通過文獻檢索與我們調查研究的課題內容一致的文獻,進行校勘。通過校勘,我們收集的資料更加準確,描述的內容更加全面、詳盡。我們通過校勘比對研究結果,也能從中得出某一音樂事象在所處環境中變化、生存、傳播的發展狀態,為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提供更多針對“他者”文化研究的視角。
4.2文獻資料的利用
古代音樂文獻與現代信息音樂文獻,為民族音樂學研究者的研究提供資料分析與借鑒。
古代的音樂文獻保存了音樂發展的“古跡”,為民族音樂學學者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起源搭建了平臺。民族音樂學研究中,若對某一社群音樂文化進行實地考察研究,需提前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12]。比如,在實地調查前需對該社群文化的起源、歷史構成、發展現狀做充分的了解。對某一音樂事象的研究,脫離不了史實資料的掌握。為構建一個歷史框架,我們需要查找全面的史實文獻資料,以便在實地考察研究中,對音樂事象做更深入的描述和闡釋。首先,正史中描述古代社會音樂歷史史實的“樂志”“音樂志”“禮樂志”,記錄了前人音樂理論、音樂發展變革、禮儀宗教音樂等的音樂內容,對民族音樂學者開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追溯傳統音樂文化歷史變遷過程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來源。其次,中國傳統音樂領域中樂論性質的著述,為民族音樂學者考察某一音樂文化歷史、文化傳播流變進程,為某一文化歷史的解釋、考證,提供了史料文獻的支撐。
音樂文獻學中有關現代信息音樂文獻的內容,幫助民族音樂學者展開音樂文化研究的系統性分析。民族音樂學學科研究對象廣泛,其研究世界諸民族正在進行的音樂文化。民間音樂文獻、宗教音樂文獻等諸多現代音樂文獻,為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提供了多維度的思考方向。對于某一民族民歌的研究,相關課題的民間音樂文獻能幫助我們對這一民族民歌變體做可視化分析。對于地方佛教音樂文化、道教音樂文化以及民間性的薩滿教音樂文化等宗教音樂文獻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針對儀式音樂文化分析的多層面、多維度視角。
民族音樂學需要田野考察來獲得關于音樂文化的認知,但并非所有音樂事象都能在田野活動中呈現,有一些內容需要我們在理論書籍、儲存的圖像、音頻資料中,以及博物館館藏內容中找尋相關研究資料[13]。相關領域的音樂理論學者出版的民族音樂學理論書籍其實也要運用音樂文獻學方法索引民族音樂學相關的著作內容,為民族音樂學者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如民族音樂學理論書籍伍國棟的《民族音樂學概論》、張伯瑜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等,都是儲存的音樂文獻資料,這些書籍都是民族音樂學者深入研究的理論基礎。還有相關學者展開研究的論文等都是現代“音樂圖書情報學”中的內容,掌握這些論文內容是民族音樂學者開展研究的前提條件,也正是研究者了解音樂文化歷史、社會環境后,才能對音樂內容做出解釋,這也是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文化闡釋內容,對音樂活動中所有出現的事件進行解釋,論述音樂包容的具體象征意義,才是民族音樂開展音樂文化研究需要重視的研究文化內核。
現代信息音樂文獻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現代信息音樂文獻,不僅可以保存那些隨時間、社會、環境等一切不穩定因素消逝的音樂文化,還保存著現存“活著的”音樂記錄[14]。對于民族音樂學學者的田野考察研究來說,將錄音、攝像、照相等相關的多媒體音樂文獻對比我們田野考察錄制的音樂資料能更直觀地描述出音樂事象的“動態”過程。現代音樂文獻中的部分音樂信息是以活態音樂現象儲存的,比如一些編好號制作成光盤的音樂活動視頻、錄像、錄音等,都是呈現音樂事象活態化過程的載體。這里對于現代音樂文獻的劃分,孫曉輝在《音樂文獻學的古典與現在》中曾強調過:“音樂圖書學,或曰音樂圖書情報學,是對音樂文獻進行科學化、現代化管理與利用的學科。這里的‘音樂的文獻’被視為‘一切記錄音樂知識信息的載體’,包括樂譜、音像制品等。”其音樂文獻的利用是對音樂文獻的著述、光盤中保存的錄音、錄像文件等方面的分類,包含了研究者在學術網站、音樂網站中可以查閱到的音樂文獻資料。運用現代信息操作獲取音樂文獻資料可以幫助民族音樂學者獲得更多的“活態”的音樂文獻資料,不只是局限在靜態的史志、地方志、文化志、口述史等書面文本的文獻資料的收集上,更提供了音樂事象場景式的生動再現,幫助民族音樂學者的研究提供音樂情境中的真實表達,讓研究者更深入體驗富有音樂活動的場景,從而達到對音樂事象的總體闡述與分析。總之,現代音樂文獻為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提供了信息源泉,為民族音樂學者的田野實踐提供了“身臨其境”般的體驗及文本再現的經驗總結。
5結語
音樂文獻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為其他音樂學學科研究提供了信息服務的功能。民族音樂學是跨學科視域下產生的年輕學科,民族音樂學與音樂文獻學有著密切的聯系。音樂文獻學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應用體現在各個方面,包括目錄學和校勘學方法、古代音樂文獻、現代信息音樂文獻等,都為民族音樂學研究提供了資料來源,為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創造了信息源泉,為保證學科學術發展提供了助力。
參考文獻
[1] 許勇三.音樂文獻學之我見[J].音樂學習與研究, 1985(1).
[2] 王小盾.音樂文獻學和中國音樂學的學科建設[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89(4):1-7.
[3] 郭林.論音樂文獻學[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90(3):91-96.
[4] 郭小林.再論音樂文獻學[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1):128-132.
[5] 孫曉輝.音樂文獻學的古典與現代[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2):3-13, 145.
[6] 杜亞雄.民族音樂學傳入我國的途徑和過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2):31-33.
[7] 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8] 趙書峰.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闡釋——以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為例[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
[9] 徐波.論古典音樂文獻學與現代音樂文獻學的融合[J].藝術研究,2008(3):126-127.
[10]張伯瑜.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