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文獻研究的中國傳統節日保護對策初探

2023-12-11 00:00:00李蓓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3年8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發展

摘要: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5 000多年綿延發展中,孕育出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寄托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情感,具有強大的文化凝聚力與生命力。該文基于歷史文獻研究,利用報紙作為大眾傳媒所具有的反映社會動態、輿論民情的特點,以民國時期報紙文獻的史實資料為依據。結合運用理論研究與案例研究,就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功能、傳播方式等樣態,開展節日文化生態的梳理。以此為基礎,與當前節日狀貌進行比較研究,剖析當下中國傳統節日所面臨的現實困難與挑戰。圍繞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思想,提出適合中國傳統節日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傳統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民國報紙;傳統文化;文化保護;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b)-0193-0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LI Bei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ek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As a cultural symbol,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ng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5 000 years, it has given birth to a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sustains the unique emot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has strong cultural cohesion and vitalit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paper makes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spaper as a mass media to reflect the social dynamics, public opinion and people's feelings, and takes the facts of newspaper documen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basis. Combining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based on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functions and modes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current appearance of festival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Based on the idea of making the past useful for the present and bringing forth the new from the ol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suitabl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Key words: Traditional festiv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ewspape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與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歷史文化一脈相承。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多次提及“文化”,并作出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1]的重大部署,以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任務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涵著獨屬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一方面要善于繼承和弘揚,發揮好其在維系、鞏固民族文化身份認同上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發展,推動創新實踐,挖掘和闡發傳統節日的當代價值。

1 傳統節日概述

1.1 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于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順利通過,其旨在對口頭傳授、表演藝術、社會實線、儀式禮儀、節日慶典等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并非常明確地將禮儀節慶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門類。因此,節日慶典得到了前有未有的重視,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研究內容,同時也成為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全球角度,許多國家積極開展對傳統節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如江陵端午祭被韓國成功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利時成功申報班什狂歡節等,我國的端午節于2009年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全球化給民族文化帶來深刻影響,我國節日文化遺產在國家層面上也受到日益關注,從傳統節日文化中尋找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的國學熱潮應運而生,中華民族主體文化價值日益彰顯。

1.2 傳統節日的當代意義

1.2.1 文化價值

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之根,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作為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載體,象征著一個民族群體共同的文化記憶,承載著民族信仰和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感,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維系、傳承和強化民族文化的精神認同具有重要作用。據記載,民國時期歷法改革,民國政府曾試圖廢除春節及其傳統節俗,但終未能成功實行。只因于國人心中“相沿數千年,四萬萬五千萬人民相習之深,相共之久,無論如何,是難能消滅的”[2]。傳統節日作為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擴大國家文化影響力乃至增強國際文化競爭力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以端午節例,它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端午節曾在歷史上對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產生了超越民族、地域、社會階層的文化影響力。據悉,日本平安時代,端午節便已傳入日本并流行開來,后經與本土社會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新的節日內容。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與文化魅力奠定了其在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歷史地位,也深刻影響著民族文化的未來[3]。從這一角度,開展針對傳統節日等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是推動優秀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在世界文化中繼續發揮積極作用,而且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建設與發展同樣具有深遠意義。

1.2.2 經濟價值

傳統節日不僅是文化遺產,也是一種文化資產,具有相應的經濟功能。這就決定了其蘊藏著重要的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為社會創造經濟利益方面。節日是消費的聚點,被公眾認同的傳統節日與一般節日相比,更能激發公眾的消費熱情。傳統節日所提供的消費,一方面表現在精神層面的滿足上,包括傳統節俗表演、慶典儀式等;另一方面表現在物質消費上,人們在節日期間用于衣食住行上的消費支出較平日更多,比如年貨禮品、地方特產、服裝首飾等。據民國時期報紙記載,掃房、祭神、拜年、團年等春節習俗在民國時期十分豐富,鞭炮、春聯、年畫等作為節日點綴的年俗物品種類繁多。1934年北平全市年俗用品消費總額達到1 035 220元,僅在“年畫”一項上的花銷可相當于修筑公路二百余里[4]。據2023年《人民日報》報道,春節期間的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6.8%,呈現年貨等商品銷售旺盛、餐飲消費表現搶眼的主要特點。由此可見,傳統節日與日常生產、交往活動密切相關。包括民國時期在內,節日為消費市場帶來的經濟作用皆是較為明顯、直接的。人們對傳統節日的尊崇已將文化資源轉化為一種文化生產力,即相關產業與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相互促進,可實現社會功能和經濟價值的協同發展。

2 當前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危機

2.1 中國傳統節日概況

由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而形成的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縮影,蘊藏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在自然文化、個體生命文化及社會歷史文化3個方面[5]。首先,自然文化方面表現在對自然的崇拜、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和尊重、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精神。傳統節日是社會生產生活的集中體現,古代社會農耕之人因順應農時滿足農業生產需要而確立二十四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清代有“凡農間栽種五谷菜蔬花果,必須依歷本所載二十四節氣”的規定[6],民國時期也多有為二十四節氣而編制的詩歌且流傳至今。中國的傳統節日自農業社會始,與節氣密切相關且從節氣的變化中形成。為此,建立在節氣基礎上的傳統節日大都體現了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及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其次,個體生命文化回歸生命本質,以人為中心。不論是清明祭祖,還是七夕乞巧,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價值取向和祈盼美好生活的精神情感透過傳統節日自然表達,而其所體現出的人與人、人與自我相和諧的價值觀念于今仍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傳統節日的由來根植于社會生活,其具備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屬性。如春節里張貼春聯、吃團圓飯,中秋佳節里月圓人團圓,孝道親情等節日精神滲透到人們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之中,古今相沿。千百年來,端午節里龍舟競渡的慶祝活動和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儀式,已廣泛深入人心,更有史稱“屈原明于治亂,志潔行芳”。于1937年端午節發表的《感屈原》一文中如是說:“憂憤無以自存,屈原含冤以歿,后人痛傷,以端陽節紀念。人們不應把這些血淚忘記干凈,要用他偉大的犧牲精神去戰斗。” [7]可見,傳統節日體現著愛國、忠義的家國情懷,寄托著真摯的民族情感,是增進民族向心力的強大源動力,也構筑起了中華民族共同意志的精神紐帶。

2.2 中國傳統節日的式微

2.2.1 傳統節日文化斷層

中國傳統節日自有其文化底蘊和受眾基礎,節日文化世代更是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精神情感,對傳承民族精神和優秀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在全面變革的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傳統節日歷經曲折演變,在節日內容與節日文化上發生了諸多變化。以中國傳統節日之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為例。1912年,國民政府改用公歷,于后又通過發布宣傳大綱等行政手段要求焚毀所存舊歷書、嚴禁印售購用,并通令全國民眾一致服從國民政府實行國歷,廢除舊歷。以春節為代表的舊節日成為政治犧牲品,除夕燃放爆竹、年前祭灶接神等年俗活動被一律禁止,廟會集市場所亦被取消。然而,盡管國民政府已明令公告禁過舊年,民間仍有部分民眾未奉令而習于舊俗。據1932年《北平晚報》記載,春節將屆“前門大街如瑞蚨祥同仁堂,以及其他各地大小商鋪并住戶人等紛紛掃房清除,準備粘貼春聯,迎賀新年,各戲園亦相繼舉行封臺祀神典禮”[8]。在南方,“市民購買年貨,以及香燭紙寶雞鴨臘味者,異常擁擠,自朝至暮,熙來攘往,頗為熱鬧,各食物紙寶店大有應接不暇之勢。晚間因市民團年及慶賀新歲,爆竹之聲,激宵達旦”[9]。民國時期的廢舊歷運動在遭到社會各方抵制后,于1934年終告失敗,這雖意味著民間傳統的力量戰勝政治話語,但自此造成的傳統節日邊緣化的影響尚存。新中國成立后,各地曾發起不過春節運動,春節假期也曾一度被取消,直至1980年,春節假期制度才得以全面恢復。對于傳統節日的人為阻斷、改造甚至摒棄成為近代以來的常態,致使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正常發展。節日慶典、禮儀活動等傳統習俗元素出現斷層式缺失,節日文化失去完整性。面對文化斷層,保護節日傳統成為首要任務。伴隨著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保護、傳承、發展傳統節日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和鼓勵及社會普遍關注。2007年,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傳統節日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這一調整可視為我國重視節日遺產保護且力求復興傳統節日的重要信號。

2.2.2 多元文化沖擊

全球化進程中,以近現代西方文化為主的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強烈沖擊。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完全不同質的兩種文化,在兩種不同模式和形態的文化基礎上形成的節日文化亦然。這種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碰撞貫穿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據1945年《益世報》報道,每年圣誕夜,天主教堂會舉行大禮彌撒,大典完畢后信友紛紛返家團聚,家長分贈禮品予晚輩。在團禮中皆有茶會,并會表演娛樂節目助興,通宵達旦,為圣誕守夜[10]。位于北京東交民巷的外國商店,王府井的百貨公司、洋行,都會在圣誕節擺放圣誕老人和圣誕樹;中外仕媛選購禮物和賀卡彼此贈送;廣播電臺也會在圣誕前夜及圣誕當天播出圣誕演講、合唱圣誕歌曲等特別節目。在香港,報紙上多是“圣誕節市況熱鬧”的標題字樣及各大酒店準備圣誕大餐和舞會的新聞報道,載述街道、娛樂場所的熱鬧景象。茲以南北兩地為例,圣誕節的慶祝場面可見一斑。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融頻繁,文化的交鋒比民國時期更加凸顯。西方父母在圣誕前夜會假裝圣誕老人為小孩子準備禮物,在萬圣節參加化裝舞會時,還會制作南瓜造型的食物和玩具,這種新鮮趣味性的外來節日愈發受到國人的追捧,特別是對時下追新慕異的年輕人更加具有吸引力。相較于在西方節日里的狂熱,人們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參與度則較低。外在表現上的鮮明反差實則是中國傳統節日正在面臨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及節日文化認同危機的具體體現。

2.2.3 節日觀念淡化

民國時期,春節、端午、中秋被并稱為中國三大節日。春節的餃子,端午節鬧龍舟吃粽子,中秋節賞月,各有其特點與淵源。以中秋節來講,1948年《新疆日報》刊載的題為《中秋節考》一文中道:“‘中秋’兩個字最早見于‘周禮’,秦漢時候,最初是祭祀。到了魏晉時候,中秋賞月的娛樂便很普遍。唐朝開始盛行,宋以后,關于中秋賞月的記載甚多。”[11]時人記述,普通家庭在中秋之夜,長輩將月餅分贈家人以慶祝闔家團圓,“如果家人有離家不能分食的話,一定要設法給他寄去或儲藏起來這一份團圓餅,慰藉遠在他鄉的家人懷鄉之思”[12]。賞月和分食月餅在過去的時代里是中秋節的重要節俗,具有儀式感和象征意義。然而,當下人們的生活及思維方式早已在現代化進程中發生變化,雖然中秋吃月餅的傳統被保留下來,但節俗被簡化成了吃的食俗,節日背后的深切寓意和歷史淵源卻很少被提及。傳統節日在文化內容上日漸式微,形式化、空洞化的表征背后,實質是傳統節日漸漸與現代生活脫節,失去了原本的象征和內涵。缺少了對于傳統節日的文化理解與認同,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精神向往隨之弱化,節日氣氛被稀釋,以致產生節日文化觀念淡漠的深刻問題。

2.3 中國傳統節日的保護實踐

傳統節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內容,對其開展保護性工作逐漸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日本、韓國、法國等較早一批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家,相繼在20世紀中后期通過立法、設立文化遺產日等不同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保護與搶救。在我國,伴隨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及全球化浪潮下多元文化的強勁沖擊,在某種程度上也帶動了我國在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開展保護實踐工作。21世紀初,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7個傳統節日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隨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的傳承、傳播予以保護,進一步在法律層面上為傳統節日提供保障。從增設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期,到全國多地改禁放煙花爆竹為限放,再到近年堅持突出節日文化主題和方向的宣傳報道,既是探索傳統節日保護工作的重要階段,也是逐步認識傳統節日文化功能與價值的過程。一方面體現了國家對傳統節日地位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對于傳統節日的保護已成為我國文化戰略方針當中的重要內容。此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特別提出了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具體要求。做好節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發揮好傳統節日作為社會黏合劑和發展催化劑的重要作用,對于鞏固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3 中國傳統節日保護和發展對策

3.1 中國傳統節日的宣傳

不可復制和不可再生是傳統節日的重要性體現,持續性開展傳統節日保護成為當務之急。在當前全球化和現代化成為普遍話語的時代,經濟、科技等為社會帶來的巨變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所無法比擬的。急劇的影響和改變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更是在精神和觀念上的,而這個層面也是需要進行保護的。筆者認為,基于目前的傳統節日文化生態,要持續推動節日文化的傳承發展, 必須借助政府、文化教育機構、大眾媒體等社會各界的力量喚醒民眾精神層面的共同意識。首先,建議從全面掌握和梳理傳統節日情態上著手。據1935年《益世報》刊文,當時北平市為調查春節習俗,特別制定了8種調查表,對包括茶館調查,年節各家費用,年俗國民間藝術等進行逐項摸底[13]。翔實記錄節日傳統的信息對于節日文化認知及文化傳承有所助益,不失為民國時期之于今日值得借鑒之處。其次,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應積極發揮意識形態宣傳主陣地的作用,通過發行出版物,開展講座、論壇等形式加強民眾意識形態教育。同時,依托網絡、影視、新媒體等多渠道媒介,利用其通達便捷的傳播特性,拓展文化傳播的輻射范圍。充分重視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對大眾認知的引導作用,促進傳統節日歷史文化內涵、文化地位和現代價值的多樣化、個性化展示,讓民眾從中獲得真切認知。

3.2 傳統節日儀式的復歸

節日儀式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表演,在構建完整節日體系中不可或缺。不同節日呈現的節日儀式和特點各不相同。比如元宵節,其源于民間開燈祈福的古俗,燃燈是元宵節里最重要的儀式。民國報紙中便有“上元佳節,為燈火笙歌,普天同慶之良辰,極盡繁華之盛事”[14]“晝則懸彩,雜以流蘇,夜則燃燈,城開不夜”的記述。正是這些有別于平日的隆重儀式賦予了節日以獨特內涵。因此,復歸傳統節日儀式尤為重要,重拾節日儀式感亦是現代生活所需。從傳承和發展的角度來看,節日儀式需要現代媒介提供傳播平臺和節日空間。在這一方面,河南衛視元宵節晚會比較有代表性。該晚會將“花燈”“煙花”等元宵節的傳統節日元素交融,結合歷史維度和先鋒視角,聚焦受眾喜好,特別是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還原呈現了“火樹銀花,金吾不禁”的節日景觀。其意義不只在娛樂,更在于隆重儀式感和濃厚節日氛圍中所傳遞的民族情感。拉近傳統文化與大眾的距離,同時也讓節日回歸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內容與現代科技相得益彰,既有傳統魅力又充滿時代氣息,對構建精神層面的節日儀式起到推動作用,賦予了傳統節日以新的時代內涵。節目一經播出便贏得社會廣泛贊譽,其中《河南日報》報道:“‘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文化傳承’為脈絡,以‘家國情懷’為核心,在系列節目中注入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美起來。”[15]

3.3 創新節日文化產業

如今的時代無時無刻不處于發展與更新中,為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甚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從導致中國傳統節日面臨危機的種種原因中可以看出,除了社會歷史因素,傳統節日還沒有完成適應現代生活的演化也是其中一個主要方面。從這個角度,尋求傳統節日的生存發展就必須在繼承基礎上添加適應時代的新元素。因此,可開發建立以各行業間跨界與聯動為依托、深挖和延展并行的新型節日文化產業,利用且拓展傳統節日的經濟功能,豐富大眾的節日文化生活的同時,從中獲取屬于節日的新的生命力量。橫向來看,應拓展傳統邊界和局限,融入社會發展,助力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例如,甘肅省張掖市采用將旅游公共服務與公共文化服務有機融合的理念,為民眾提供集文旅資源、非遺項目、文創產品、節會活動等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陣地,為節日文化更新發展探索了一條新路徑。從縱向來看,應把握融合發展趨勢,開發內容深度,積極推動“演藝+節日文化”“非遺節慶+旅游”等類型的聯動開發模式,強化不同門類間的共創、共生,激發雙邊甚至多邊的多元效益,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比如,貴州丹寨對開發非遺文化資源開展了有益的嘗試,打造的特色文旅度假小鎮于2021年春節期間吸引游客超28萬人次,極大促進了旅游業并帶動餐飲業、創意產業等服務業發展,也讓其文化基因日益被世人熟知并成為當地引以為傲的文化名片。丹寨小鎮成為融合發展的成功典范,吸引了主流媒體聚焦。其中,《人民日報》發文《鄉村手工坊 體驗非遺樂》,對豐富節日生活和感受傳統手工藝魅力的創新舉措進行宣傳報道。以上舉措,對激發節日文化產業活力可資借鑒。

3.4 傳統節日融入現代生活

傳統節日源自社會生活,與生活密切相關,其存在方式不應只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脫離了生活本身。讓節日回歸日常,對傳統節日的保護及其生命力的延續至關重要。據民國時期報紙記述,中秋佳節里京城百姓習于用“兔”作為節日點綴,兒童玩具大部分是關于兔的設計,糕點鋪的招牌上也多是兔的繪畫圖案。時至今日,也大可借助具有節日象征性的元素與東方美學的結合,設計與當代審美要求相一致的節日用品,既滿足節日需求,也可為平常所用。在這一點,北京天壇公園推出的香水禮盒將七夕節元素與生活日常融合得很好。男女款香水分別定名為“天緣”“地芳”,讓人不禁想到在開元天寶遺事中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每至七夕夜在華清宮游宴乞巧”[16]和詩中“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動人故事。一時間收獲廣泛喜愛,特別是在時下年輕人中成為一種時尚流行。傳統節日文化與新時代中國美學的融合,實際也是傳統與現代的交織與碰撞。不僅縮短傳統與生活的距離,在大眾間形成對傳統的自覺認同提供助力,還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另外,支持節日產品國際化的開發,通過拓展海外市場渠道,推動中國傳統節日的在海外的文化傳播,能進一步提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4 結語

社會生活在現代化進程中發生了巨大變遷,基于農業社會發展形成的包括節日文化內涵、節俗儀式等在內的中國傳統節日體系也隨之發生轉變。但傳統能夠流傳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為它的可變性。可以說,傳統節日是在不同歷史社會語境下的傳承和動態變化中緩慢發展起來的,變化也是傳統節日發展的動力。因此,開展傳統節日保護既是當務之急,也要符合動態的發展規律。更新傳統以適應現代社會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正如舊時所嘆:“舊歷新春的舊俗,那些歡樂的習俗,也可以設法改良,俾得合于時代潮流”[17]。節日傳統不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積極開展中國傳統節日的動態性保護實踐,構建中國傳統節日新文化體系,將節日文化賦能社會和諧、國家發展提升到新高度。既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也能為推動世界多元文化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習近平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EB/OL].(2022-10-16)[2022-12-24].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 8819.htm.

[2] 緒.舊歷新年[N].南京日報,1936-01-24(1).

[3] 蕭放.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J].藝術評論,2012(7):22-26.

[4] 春節的消耗[N].晨報,1941-02-02(4).

[5] 周文.傳統節日:文化、儀式與電視傳播[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5):84-89.

[6] 萱蔭.時憲書之掌故談[N].益世報-北京,1927-02-16(8).

[7] 山羽.感屈原[N].工商日報-西安,1937-06-13(5).

[8] 舊歷新年 商民依然照例慶祝[N].北平晚報,1932-01-27(3).

[9] 劍.新春佳節曲江動態[N].陣中日報-曲江,1940-02-09(2).

[10]佑.圣誕節點滴[N].益世報-北京,1945-12-25(2).

[11]中秋節考[N].新疆日報,1948-09-12(3).

[12]榤生.中秋節的三部曲[N].晨報,1941-10-05(3).

[13]北平市社會局教育人才養成所 實行調查春節習俗[N].益世報-北京,1935-02-03(9).

[14]閑話故都之元宵節[N].京報-北京,1936-02-07(6).

[15]河南日報.洛陽頻頻“出圈”的背后——點亮傳統文化的現代“密碼”[EB/OL].(2021-08-18)[2022-03-30].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1-08/18/nod e_8.htm.

[16]一年一度七夕節 牛郎織女重相會[N].武德報,1941-08-25(5).

[17]幼若.春節習俗話元宵[N].國華報,1950-03-05(3).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三级成人|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麻豆精选在线|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91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欧美黄网在线|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国内a级毛片|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91麻豆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亚洲综合18p| 精品人妻AV区| 98超碰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综合亚洲网|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久久五月天综合|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av在线5g无码天天| 久久国产香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五月天在线网站|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成年人福利视频|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色成人综合| 88av在线看|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日本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9啪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va|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不卡网| 久久综合五月|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91娇喘视频| jizz国产在线|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