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弘揚陜西紅色文化,并對其進行外宣翻譯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尤為豐富,在對其進行外宣翻譯時,可采用音譯、直譯、直譯加注、意譯等翻譯方法,譯文要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用外國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去講述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陜西紅色文化。同時,應充分考慮傳播主體、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對傳播效果的影響,才能達到最佳傳播效果,擴大陜西紅色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該文以翻譯傳播學為理論依據,對陜西紅色文化外宣翻譯進行審視,對影響其傳播效果的要素進行分析與探究,以期為陜西紅色文化外宣翻譯提供指導。
關鍵詞:陜西紅色文化;外宣翻譯;翻譯傳播學;翻譯策略;傳播策略;傳播效果
中圖分類號:G1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b)-0038-05
Research on the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the Shaanxi Red Culture in the New Era
YUE Na, WANG Peiwe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forward the Shaanxi red culture and translate it into foreign languages. Shaanxi is particularly rich in red culture resources. When translating them, we can use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 free translation and other translation methods.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close to the thinking habits of foreign audiences, and tell Chinese stories in the way that foreigners can accept, so that the world can better understand Shaanxi's red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municator, media and audience on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so as to achieve the best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Shaanxi red culture.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transl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the Shaanxi red culture,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its communication effect, with a view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the Shaanxi red culture.
Key words: The Shaanxi red culture; Publicity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Communication strategy; Communication effect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紅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國際間傳播有助于構建積極向上的國家形象。而外宣翻譯作為文化傳播和跨文化交際的媒介,是國外受眾了解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渠道。陜西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紅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其外宣翻譯,有助于提升國外受眾對中國紅色文化的認知度,加強中國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
1 陜西紅色文化概況
陜西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陜西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凝聚的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尤為豐富,陜西省文化旅游廳編制的《陜西省紅色文化地圖》(2021版)統計了陜西省233處重要紅色資源的名稱和位置。毫無疑問,陜西是一塊紅色土地。它曾是中國革命的根據地和大本營,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陜西各地黨組織成立起,中國共產黨在陜西地區積極開展革命活動,領導土地革命,建立西北革命根據地,陜西既是中央蘇區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在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中心的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救亡運動,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新中國成立后,陜西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高等教育事業和國防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2]。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期間,深刻闡釋了“西遷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指出要深入學習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西遷精神”,要在辦學實踐中彰顯其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3]。
新時代弘揚陜西紅色文化,并對其進行外宣翻譯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方面有助于國外受眾了解中國紅色文化,消除對紅色文化的偏見,擴大陜西紅色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另一方面,打破西方中心論,可以使世界文化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2 陜西紅色文化外宣翻譯存在的問題
目前,陜西紅色文化外宣翻譯存在以下問題。
2.1缺乏相關的外文介紹書籍和網站,對外宣傳意識不強
以人民出版社和中共黨史出版社共同發行的《中國共產黨簡史》一書為例,2021年6月由中央編譯出版社發行了《中國共產黨簡史》英文版,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翻譯,為國外受眾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提供了權威的閱讀資料。相較而言,介紹陜西紅色文化的書籍很多,但還沒有相應的英文版本。
2.2部分外宣文本缺失相匹配的外文翻譯
筆者對陜西十大紅色旅游景點,即陜西紅色教育基地網站的數字博物館進行了考察,只有延安革命紀念館、西安事變紀念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有少部分英文翻譯,僅限于序言、標題等,大部分細節介紹缺乏相應的英文翻譯,而其他6處紅色教育基地均無任何英文翻譯。
2.3已有的外文翻譯質量參差不齊
存在如拼寫錯誤、一詞多譯、文化缺失等問題,特別是一些專有名詞,如地名、人名、戰役名稱、戰役口號等譯法各不相同,缺乏權威的譯本。紅色文化翻譯的專業性很強,對譯者的要求很高,目前還沒有專門從事陜西紅色文化翻譯的團隊和機構。陜西紅色文化外宣翻譯研究仍很薄弱,還有待提升和完善。
陜西紅色文化的外宣翻譯,不僅包含對紅色文化相關內容的翻譯,更要對外傳播,擴大陜西紅色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本文以翻譯傳播學為理論依據,對陜西紅色文化外宣翻譯進行審視,對影響其傳播效果的要素進行分析與探究,以期為陜西紅色文化外宣翻譯提供指導。
3 翻譯傳播學指導下陜西紅色文化外宣翻譯策略及傳播策略
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讓世界了解中國為目的、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等外國語為信息載體、以各種媒體為渠道、以外國民眾(包括境內的各類外籍人士)為受眾對象的交際活動[4]。外宣翻譯是跨文化、跨語言的傳播活動,除了傳統翻譯理論外,傳播學中的一些觀點對外宣翻譯很有借鑒意義。美國傳播學家拉斯韋爾提出“5W”傳播模式,即傳播主體(who)、傳播內容(says what)、傳播形式(in what channel)、傳播客體(to whom)、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5]。從“5W”模式中可以看出傳播是目的明確、動態的過程,傳播主體應對傳播內容進行分析,通過合適的渠道進行傳播,同時要考慮傳播受眾的接受程度,以達到最佳傳播效果。這和翻譯過程是非常相似的。國內從傳播學視角研究翻譯較早的學者是呂俊,他把傳播學理論引入翻譯研究,認為翻譯是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與交換的活動,其本質是傳播[6]。我國的學者們開始構建翻譯傳播學理論。尹飛舟和余承法提出了翻譯傳播的“6W”模式,在傳播過程中加入了譯者,即“who translates”,翻譯傳播過程包括主體、原語訊息、譯者、譯語訊息、媒介、受體、效果[7]。在翻譯傳播過程中,翻譯傳播主體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政府機構,是整個傳播活動的主導者,決定了傳播內容、渠道、效果;而譯者在這個過程中,是實現語際轉換的主體,即將傳播內容由原語訊息轉換為譯語訊息,要采用恰當的翻譯原則、策略和方法,考慮國外受眾由于不同文化習俗、心理需求、閱讀習慣等而對譯語訊息產生不同的接受程度,對傳播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翻譯傳播的“6W”模式給翻譯傳播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陜西紅色文化外宣翻譯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3.1 翻譯策略
譯者在翻譯陜西紅色文化時,應遵循“信、達、雅”的標準。此外,黃友義先生提出了 “外宣三貼近”翻譯原則,即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8]。以此為翻譯原則,可采用音譯、直譯、直譯加注、意譯等翻譯方法。
3.1.1 音譯法
使用漢語拼音翻譯,常用于人名、地名的翻譯當中。
例1:“毛澤東”譯為“Mao Zedong”。
例2:“延安”譯為“Yan'an”。
有的人名、地名曾使用韋氏音標進行翻譯,約定俗成的仍舊采用原有的翻譯。
例3:“孫中山”譯為“Sun Yat-sen”。
例4:“國民黨”譯為“the Kuomintang”。
例5:“長江”譯為“the Yangtze River”。
3.1.2 直譯法
在翻譯陜西紅色文化外宣文本時,如果直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實現交際的目的,則可采用直譯法。譯文既可以直觀地傳遞出原文的信息,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紅色文化的特點,原汁原味。
例6:“紅軍”譯為“the Red Army”。
例7:“西安事變”譯為“the Xi'an Incident”。
3.1.3 直譯加注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包含了語言。在陜西紅色文化外宣翻譯中,必然會遇到文化負載詞,譯者可以通過加注對其進行解釋、說明、補充,幫助國外受眾更好地理解原語訊息。
例8:“延安精神”譯為“the Yan'an Spirit(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pirit were maintaining the right political tenor, following the guideline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dhering to the Party's fundamental purpose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and demonstrating a pioneering spirit of self-reliance and struggle.)”。
將延安精神直接翻譯為the Yan'an Spirit 明顯無法完成信息交流傳遞,“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對國人來說是耳熟能詳的,它是我黨在抗日救亡運動中表現出來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然而,國外受眾并不了解我國歷史,如果不對其進行解釋、說明,他們根本無法領會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也就無法實現外宣的目的。
例9:“陜北的好江南”譯為“A land resembling a thriving area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江南”作為一個地理名稱,對于國人來說很好理解,都知道江南是南方富庶繁華之地。然而,國外受眾并不了解這些。因此。譯者在翻譯“好江南”這個短語時,沒有選擇直譯,而是對其進行解釋,補充了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幫助國外受眾更好地理解。
3.1.4 意譯法
由于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的不同,英漢句子結構差異很大,有些詞匯、句子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譯。譯者需要查閱大量資料,了解背景知識,可對原語表達的意思進行翻譯,切忌逐字逐句進行翻譯。
例10:“亡國論”和 “速勝論”譯為“China would either clinch a quick victory, or it would be subjugated”。
“亡國論”和 “速勝論”是國共抗戰時期存在的兩個極端觀點。對于這兩個名詞短語,在翻譯時如果按照原語訊息翻譯為兩個名詞短語并不能清楚地表達其含義。譯者將其翻譯為兩個短句,用or連接,能更好地體現出這兩種觀點的極端性,對比明顯。
例11:很多熱血青年是“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肉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譯為:A large number of educated young people from every corner of the country endured extremely difficult conditions in their determination to reach the city.
這個句子反映出在全民族抗戰后,延安成了革命者向往的圣地。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太過于血腥,也沒有表達出原語的意思。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采用意譯,將熱血青年排除萬難也要來到延安的決心表達了出來。
例12:《新華日報》沖破國民黨的新聞檢查,刊出周恩來兩條題詞手跡:“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9]
譯為:The New China Daily, in defiance of the Kuomintang's press censorship, carried two commemorative inscriptions penned by Zhou Enlai. One read \"Mourn the martyrs of the Southern Anhui Incident\"; the other \"It is as great a wrong as history has ever known that Ye Ting has been thrown in jail. How brutal some people are to have killed their sworn brothers!\"[10]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國民黨軍隊在安徽涇縣對新四軍進行包圍襲擊,軍長葉挺被扣,大部分士兵壯烈犧牲。周恩來獲悉后,立刻提出嚴重抗議,并引用曹植《七步詩》中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來表達出他的悲憤之情。國共兩黨本應同仇敵愾,團結抗日,但國民黨卻對與其有約定的同盟兄弟共產黨進行迫害。譯者在翻譯這兩句題詞時,對該事件出現的背景進行查閱,并在譯文中給予補充呈現,使得譯文表達清楚明了。
3.2 傳播策略
近年來,國家一直倡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陜西紅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外宣傳播對展現積極向上的中國形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陜西紅色文化的外宣翻譯,不僅需要翻譯出為國外受眾接受的譯本,更要對其進行對外傳播,充分考慮傳播主體、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對傳播效果的影響,才能獲得最佳傳播效果,擴大陜西紅色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3.2.1 傳播主體
傳播主體是整個傳播活動的主導者,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政府機構。對于陜西紅色文化的對外傳播,首先,應加強外宣意識。以延安為例,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生活戰斗了13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的紅色景點眾多,有棗園革命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寶塔山等,延安革命紀念地景區也是全國首批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在全國知名度極高。縱觀這些紅色景點,僅有少部分內容有英文翻譯,僅限于序言、標題等,大部分細節介紹缺乏相應的英文翻譯,有的甚至沒有任何英文翻譯,外宣意識較為薄弱。這給國際友人了解延安紅色文化造成了極大困難,也阻礙了陜西紅色文化“走出去”。其次,在紅色文化翻譯方面,由于其專業性很強,可由政府牽頭,組織高校、科研機構等成立陜西紅色文化外宣翻譯團隊,有組織、有計劃地對陜西紅色文化進行整理、翻譯,為國外受眾了解中國共產黨在陜西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歷史提供權威的閱讀資料。
3.2.2 傳播媒介
陜西紅色文化的對外傳播,除了通過傳統的書籍、網站介紹外,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自媒體等技術,借助民間力量,建立多渠道的立體外宣模式。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人人都是自媒體,已經涌現出很多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媒體公眾號,由于點擊量高、人氣旺,傳播范圍十分廣泛,深受國內外受眾的喜愛。比如國內的視頻創作者拍攝、制作了很多介紹中國美食的短視頻,有的同名公眾號點擊量、訂閱量都非常高,創下了在YouTube中文頻道最多訂閱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向世界打開了展示中國文化的一扇窗。陜西紅色文化的對外傳播,也可借鑒這種新媒介傳播方式,開設自媒體公眾號,向海外傳播陜西紅色文化的英文文章、英文短視頻等。
3.2.3 傳播客體
由于社會制度、政體及價值觀不同,國外受眾對陜西紅色文化并不了解;且陜西紅色文化外宣文本具有信息量大、專業術語多、富含政治文化等特點。因此,在對其進行外宣時,應研究國外受眾的文化習俗、心理需求、閱讀習慣等,盡量使譯文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用他們習慣接受的方式去講述中國故事。優先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非洲國家進行傳播,做到有的放矢,獲得最優傳播效果。
4 結語
陜西紅色文化的外宣翻譯是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共產黨在陜西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歷史中取得的豐功偉績,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有效路徑之一。在對陜西紅色文化進行外宣翻譯時,譯文要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用外國人習慣接受的方式去講述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陜西紅色文化。同時,充分考慮傳播主體、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對傳播效果的影響,才能達到最佳傳播效果,擴大陜西紅色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2022.
[2] 惠曉峰,郝琦.延安紅色資源對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場教學方法的借鑒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4):32-34.
[3] 張勝.弘揚“西遷精神”把愛國主義融入靈魂、寫進行動[N].光明日報,2020-04-29(7).
[4] 胡興文,張健.外宣翻譯的名與實——張健教授訪談錄[J].中國外語,2013(3):100-104.
[5] 熊澄宇.傳播學十大經典解讀[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23-37.
[6] 呂俊.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J].外國語,1997(2):39-44.
[7] 尹飛舟,余承法.翻譯傳播學論綱[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70-176.
[8] 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28.
[9] 《中國共產黨簡史》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90-95.
[10]《中國共產黨簡史》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英文[M].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21: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