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物質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廣西先民的物質創造力奠定了廣西后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概覽》一書對具有廣西特色的陶瓷器文化、金屬器文化進行了詳細描述,對于了解廣西物質文化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和意義。該研究的重點在于廣西物質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及文化外宣,并以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為基礎舉例說明了4種翻譯方法,即音譯加注法、直譯加注法、“約定俗成”法和修正錯誤法。以期通過物質文化負載詞的譯介為廣西文化走出去提供經驗與借鑒,提升廣西物質文化的對外傳播力。
關鍵詞:廣西物質文化;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負載詞;外宣翻譯;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b)-0052-04
Research on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Material Culture-Loaded Words of Guangxi
ZENG Wei, PAN Yi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Abstract: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Guangxi has strong na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material creativity of Guangxi ancestor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Guangxi. An Overview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Guangxi 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ceramics culture and metal-ware culture with Guangxi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of high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Guangxi.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Guangxi material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cultural publicity. Based on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namely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conventional\" transl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material culture-loaded words will provid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Guangxi's culture to go out and enhance the dissemination of Guangxi's material culture to the outside world.
Key words: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Guangxi; Ethnic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e-loaded words;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
廣西地區的石器文化、陶瓷器文化、金屬器文化、農業文化、紡織文化等擁有璀璨奪目的發展歷史,構筑了意味深長的物質文化歷史圖譜。其中,以“土與火淬煉出的陶瓷器”與“文明進程中的金屬器鑄造”最具民族地域代表性,《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概覽》書中有關這兩部分內容所占篇幅最長,描述最為詳盡。可見陶瓷器文化與金屬器文化在廣西物質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書中還介紹了青釉瓷器、青花梅瓶及坭興陶器等廣西瓷器品種,以及廣西制作的青銅器、銅器、銀器等金屬器。
1 翻譯目的與目標讀者
基于弘揚、傳播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對廣西物質文化的英譯屬于外宣翻譯范疇。旨在講好廣西優秀文化故事,推動廣西物質文化進一步走出去,讓世界了解多元化的廣西。根據黃友義提出“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強調譯文不僅要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還需貼近目標受眾的信息需求和思維習慣[1]。翻譯目標讀者可為文化研究人員、學者,也可為對廣西物質文化感興趣,希望深入、全面了解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的普通讀者。但目前廣西物質文化尚未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西方國家對廣西物質文化了解甚少,推廣宣傳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譯者認為在進行外宣翻譯時不僅要遵循基本的翻譯原則,還應充分考慮傳播的實際效果,即目標讀者的感受和需求;重視受眾文化的接受度,才能有力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播。
2 廣西物質文化負載詞
對于文化負載詞,不同學者有不同定義。胡敏中提出,從文化存在的形態和本質屬性來判斷,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同精神文化對比,物質文化是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文化,如飲食、文物、古建筑[2]。廖七一認為,文化負載詞是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3]。可以看出,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文化信息的轉換過程,需要譯者準確理解詞語文化內涵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基于尤金·奈達的研究,2011年紐馬克對文化負載詞的分類進行了修改,將其分為生態類、物質文化類、社會文化類、組織風俗概念類和動作習慣。因此,物質文化負載詞是屬于文化負載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物質文化負載詞的研究可以豐富文化負載詞研究范疇。
廣西在其歷史發展進程中為中國乃至世界貢獻了寶貴燦爛的物質文化遺產,其物質文化具有歷史悠久、豐富多樣的特點。諸如花山巖畫、壯錦、青花梅瓶、興安靈渠等文化遺產,這些負載了廣西文化標簽的專有詞匯,讓人產生美好的遐想和期待。對廣西物質文化負載詞的英譯不僅是讓世界管窺廣西文化的窗口,更是向世界傳播廣西文化的橋梁。
3 翻譯理論與外宣翻譯方法
3.1 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
紐馬克在《翻譯問題探討》中首次提出“交際翻譯”的概念,其目的是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4]。交際翻譯理論并不要求譯文的形式和內容和原文保持完全一致,而是更看重譯文是否通俗易懂、簡單直白。交際翻譯著眼于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而不是對文字意義上的簡單復制。
3.2 外宣翻譯方法
針對廣西物質文化負載詞在目標語文化中的空缺現象,外宣翻譯宜采用音譯加注法和直譯加注法進行彌補,為目標語讀者提供中國文化背景知識,使其與源語讀者獲得相同的閱讀效果。同時,譯者也有較大的自由度去解釋原文,調整文體,排除歧義,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錯誤。此外,針對特定的目標語讀者群,外宣譯文必須擺脫原文語言形式的束縛,更好地發揮譯入語言的優勢,使文辭自然流暢、簡潔明了,符合受眾認知,接受和理解。因此,筆者以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為基礎舉例說明廣西物質文化負載詞的4種翻譯方法。
3.2.1 音譯加注法
包惠南、包昂在論述文化差異與語言翻譯時指出,由于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其“對等語”或“對應語”而造成的詞匯空缺,翻譯時只得采用音譯的辦法[5]。音譯法能最大限度地保存中文器物名稱原汁原味的發音特點和文化特征。但文物名稱英譯的目的是讓目標語讀者理解,如果只是音譯,則很難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因而,采用音譯后還應加以必要的注釋。舉例如下:
例1:青銅卣
譯文:bronze You (wine container)
例2:靴形鉞
譯文:boot-like Yue (battle axe)
中國金屬器物種類紛雜,通常以器物形狀或特點命名,從名稱上便能直觀地反映其特點,但其英文翻譯卻較為籠統。朱安博、楊藝認為,文物翻譯的目的并非追求“信”于原文,而首先要保證其信息的專業性和準確性,在信息準確的情況下盡量多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6]。因此這里采用了音譯加注的方法,突顯出中國古代器物“卣”“鉞”的獨特性和專業性。同時使用括號注釋補充說明其用途,更符合讀者認知習慣,實現了有效傳播。
例3:伏波銅鼓
譯文:Fubo Bronze Drum
Note: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General Fubo enhanced the soldiers' morale with a giant bronze drum and finally defeated the enemy. After the war, General left the bronze drum to the local people, and they called it Fubo Bronze Drum.
例4:諸葛鼓
譯文:Zhuge Bronze Drum
Note:A kind of bronze drum invented by Zhuge Liang,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militarist and statesman.
明朝時期,鄺露在《赤雅》中將兩廣、滇、黔地區發現的大型銅鼓稱為“伏波銅鼓”,小型銅鼓則稱為“諸葛鼓”。其中“伏波”指的是東漢時期的伏波將軍馬援,“諸葛”則指的是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由于很多器物名稱中的人名、地名都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甚至成為歷史的代名詞,采用音譯加注釋的翻譯技巧,更能體現出古代中國文化的內涵及魅力。采用音譯將“伏波”和“諸葛”人名譯出,符合文物名稱簡潔性的原則,再添加文后注釋,為讀者解釋了兩種銅鼓名稱由來的典故,使外國讀者獲得了與中國讀者一致的閱讀體驗,達到了理想的傳播效果。
3.2.2 直譯加注法
直譯法不改變詞匯的意義,不采用轉義的翻譯手法,在修辭手法上盡量按照源文本直接譯出,需保留其基本結構以及創作風格。在中國文化的翻譯過程中,外國受眾傳遞客觀信息,即達到交際效果時,更需兼顧源文本的文化特色,用適切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直譯法能夠直觀再現漢語專有的民族特色,輔之注釋則可以消除跨文化理解上的鴻溝。
例5:青花瓷歲寒三友仙人故事帶蓋大梅瓶
譯文:Covered Blue-and-White Meiping Vase with Design of Three Immortals and Three Friends of Winter
Note: Three friends of winter represent three durable plants in winter, namely pine, bamboo and plum blossom.
“歲寒三友”出自宋代林景熙所作《王云梅舍記》。“直譯+括號夾注”不失為一種兩全其美的翻譯方法,不僅保留了原文特色,也給目標讀者補充了必要信息。但陶瓷器名稱因出于展示、排版等原因不宜過長,因此最終選擇了“直譯+文后加注”的翻譯方法,在保留了直譯加注的優點的同時,也進一步使陶瓷器名稱變得直觀、簡潔。
3.2.3 “約定俗成”法
用目標語讀者群語言中已經有的說法進行翻譯的方法是約定俗成翻譯法。在翻譯中,應該順應讀者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不用刻意追求字對字翻譯。
例6:青釉彩繪花腔腰鼓
譯文:Celadon Waist Drum with Floral Design in Brown Underglaze
中國古代瓷器以青瓷為主,而且歷代陶瓷以青為貴,致使“青”成為陶瓷釉色中的核心概念。在具體語境中“青”可表達綠色或藍色,在翻譯時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然而,有些陶瓷專有名詞在西方已有較為統一的譯法,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應沿用,不必另起爐灶,人為地給中西陶瓷文化交流設置障礙[7]。例如,“青瓷”在英語中通常譯為celadon,這一譯法已被英語世界所接受,《柯林斯詞典》在celadon下有義項為“a type of porcelain having a greyish-green glaze: mainly Chinese”。根據調查,故宮博物院就將“青釉雞頭壺”翻譯為“Celadon Ewer with a Chicken-head Spout”,將“青釉”譯為celadon,并非blue-glazed。
3.2.4 修正錯誤法
外宣翻譯中采用交際翻譯策略,譯者有較大的自由度去解釋原文,調整文體、排除歧義,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錯誤。唐韌認為,譯者在把握源文本的基礎上,須產出符合目的語常規且邏輯嚴密的目的語文本以達到交際目的[8-10]。
例7:戰國時期,廣西的青銅器鑄造發展到鼎盛階段,產生了盤口鼎、柱形器、扁莖短劍、竹葉形刮刀、靴形鉞、斜刃靴、弓形格劍、一字格劍等極富地域色彩的青銅器。
譯文: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6 B.C.-221 B.C.), the bronze casting industry in Guangxi entered a phase of great prosperity, producing Ding with dish-shaped mouth, columned wares, short swords with flat handle, bamboo-leaf-shaped scrapers, boot-like Yue (battle-axe), Yue with inclined edge, swords with bow-shaped cases, swords with I-shaped cases and other bronze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原文中的“斜刃靴”并不屬于原作者所舉的青銅器之列,若譯為“boots with inclined edge”,將對目的語讀者產生誤導。經查閱資料,確認此處列舉物應為戰國時期的“斜刃鉞”,廣西右江民族博物館現收藏有此類型文物。此處應為原作者筆誤,因此在譯文中進行了修正。鑒于信息型文本的特點,譯文著眼于表達客觀事實,重視其正式性、準確性。為了給讀者呈現客觀、準確、可讀性強的譯本,譯者要站在目的語讀者的角度進行翻譯,從邏輯上思考原文,批判性地欣賞原文,可以根據現實依據在翻譯中對錯誤進行修正。
4 結語
以陶瓷器文化與金屬器文化為代表的廣西物質文化,代表了古往今來廣西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彰顯了廣西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作為翻譯者,也是外宣傳播的實踐者,應努力把握機遇,拓寬廣西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渠道和展示平臺,推動廣西文化蓬勃發展。期待通過物質文化負載詞的譯介為廣西文化走出去提供經驗與借鑒,提升廣西物質文化的對外傳播力,吸引更多海外受眾,使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綻放最絢麗的光彩,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 [J].中國翻譯,2004(6):29-30.
[2] 胡敏中.論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J].新視野,2008,(1):73-75.
[3]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0.
[4] 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 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6] 朱安博,楊藝.國家博物館文物翻譯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17,30(3):4.
[7] 盧軍羽.中國陶瓷典籍中“青”的內涵源流及英譯[J].中國翻譯,2016,37(4):5.
[8] 唐韌.翻譯中的接受者角色[J].上海科技翻譯,2004(3):12-14.
[9] 黃志.從目的論視角談外宣翻譯中譯者主體性[J].快樂閱讀,2022(11):49-51.
[10]肖銘燕.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外宣翻譯問題及策略研究[J].英語廣場,2022(3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