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文以偏誤分析理論為依據(jù),以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漢語言專業(yè)民族學生在普通話水平測試“命題說話”中出現(xiàn)的詞匯偏誤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相關(guān)偏誤類型并提出了教學對策,以期提高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民族學生;普通話;詞匯;偏誤
中圖分類號:H10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3(b)-0061-05
An Analysis of Vocabulary Errors in the \"Proposition Speaking\" Part of the Mandarin Proficiency Test for Ethnic Students
—Tak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Major Students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Examples
WANG Min, XU Chunl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Ar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rror analysi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vocabulary errors encountered by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the Mandarin proficiency test \"proposition speak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relevant error types and proposes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Ethnic students; Mandarin; Vocabulary; Bias
本文以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漢語言專業(yè)民族學生普通話測試命題說話中的詞匯偏誤為研究對象,以課題組利用微信“小打卡”平臺搭建的“普通話語音訓練營”中的200段視頻錄音為語料樣本,對詞匯偏誤進行了詳細的分類統(tǒng)計,并通過調(diào)查問卷了解了民族學生普通話詞匯學習的策略和方法,提出了教學策略[1-2]。
1 詞匯偏誤類型及分析
民族學生在普通話水平測試“命題說話”中易出現(xiàn)的偏誤有:誤用、誤加、遺漏、錯序。
1.1 誤用偏誤
“誤用”偏誤中實詞占比為68%,其中動詞的“誤用”達24%;虛詞占比32%,介詞的“誤用”為22%,略少于動詞。此外,實詞中名詞和量詞“誤用”占比分別為18%和19%,見表1。
1.1.1 名詞誤用
例1:公園的花兒們很多。(正:公園的花兒很多。)
例2:放假他去了新疆們旅游。(正:放假他去了新疆等地旅游。)
名詞方面典型的數(shù)詞范疇“們”的偏誤是因為漢語中沒有復(fù)數(shù)的概念,而維吾爾語中有。
1.1.2 動詞誤用
例3:他對籃球很有感興趣。(正:他對籃球很感興趣。)
例4:放假的消息傳播了學院。(正:放假的消息傳遍了學院。)
漢語句子中謂語動詞一般只有一個,連動句中會連續(xù)出現(xiàn)多個動詞。例4中“傳播”在句中作謂語,后跟賓語。學生表達時找不到合適的詞語,選擇了已掌握的有共同語素的詞語進行替換,這在意義上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性,但用法卻大相徑庭。
1.1.3 量詞誤用
例5:這次考試他檢查了三篇。(正:這次考試他檢查了三遍。)
例6:他去巴扎買了一對新鞋。(正:他去巴扎買了一雙新鞋。)
漢語量詞有固定搭配用法,之間的差異在表述時容易混淆,這對于民族學生來說非常復(fù)雜,易造成量詞錯用。
1.1.4 副詞誤用
例7:阿里木很認真寫作業(yè)。(正:阿里木很認真地寫作業(yè)。)
例8:我們的班主任是個很愛心的人。(正:我們的班主任是個很有愛心的人。)
維吾爾語中“副詞+名詞”較常用,而漢語中不存在此表達方式,受母語影響,在表達中直接使用母語結(jié)構(gòu),導(dǎo)致錯誤。
1.2 誤加偏誤
虛詞的“誤加”偏誤大于實詞的。實詞中的動詞及虛詞中的介詞偏誤比例最高,見表2。
1.2.1 動詞誤加
例9:帽子上有繡了一個字。(正:帽子上繡了一個字。)
例10:宿舍里還有安裝了一臺空調(diào)。(正:宿舍里還安裝了一臺空調(diào)。)
學生最熟悉的存現(xiàn)句就是“有”字句,因此認為只要有“有”就表示一種存在,在動詞前誤加了“有”。
1.2.2 介詞誤加
例11:向屋里飛進來一只鳥。(正:屋里飛進來一只鳥。)
例12:在家里來了一位內(nèi)地客人。(正:家里來了一位內(nèi)地客人。)
學生認為母語中格形式的“時位格”“從格”在漢語中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誤將與“向格”“時位格”對應(yīng)的成分表述為“向”“在”。
1.2.3 助詞誤加
例13:書店有著故事書。(正:書店里有故事書。)
例14:北京有著許多名勝古跡。(正:北京有許多名勝古跡。)
漢語句中不加“著”也能表示一種存在,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動作結(jié)束后的狀態(tài)還在持續(xù)。學生在表達時對結(jié)構(gòu)助詞“著”和表示存在的動詞“著”的含義理解不清,易出現(xiàn)上述錯誤。
1.2.4 方位詞誤加
例15:村口前面有一座小橋。(正:村口有一座小橋。)
例16:大巴扎里有許多新疆特產(chǎn)。(正:大巴扎有許多新疆特產(chǎn)。)
維吾爾語一般用名詞加時位格和從格的形式來對應(yīng)漢語存現(xiàn)句中的“名詞+方位詞”。例15中“村口”“前面”意義贅余,若表達時不理解詞意,易出現(xiàn)此類錯誤。
1.2.5 副詞誤加
例17:不要擔心,媽媽立刻馬上到。(正:不要擔心,媽媽馬上到。)
例18:艾力從來一次也沒來過廣州。(正:艾力從來/一次也沒來過廣州。)
例17中“立刻”和“馬上”語義重復(fù);例18中表示強調(diào)的副詞“從來”和“一(次)也/都+沒/不”格式同時出現(xiàn),語義重復(fù),應(yīng)去掉其一。
1.3 遺漏偏誤
在語料的所有“遺漏”偏誤中,實詞中量詞的偏誤比例最大,為66%。虛詞中介詞的偏誤比例為6%,見表3。
1.3.1 動詞遺漏
例19:我常聊天別人。(正:我常和別人聊天。)
例20:今天我吵架弟弟。(正:今天我和弟弟吵架了。)
“聊天”“吵架”后不可加賓語。“介詞+交互式動詞”才能構(gòu)成正確的句子結(jié)構(gòu),而學生受母語影響,往往把交互式動詞作為及物動詞來使用,從而產(chǎn)生誤用。
1.3.2 量詞遺漏
例21:她有兩姐姐。(正:她有兩個姐姐。)
例22:他弄丟了一書。(正:他弄丟了一本書。)
漢語中量詞起到的作用是將事物的形狀具體化和個體化,只有在名詞前面加上量詞,個體化名詞后才能進行計數(shù),而維吾爾語中的名詞大多不與量詞搭配使用。
1.3.3 介詞遺漏
例23:下次考試對你是很重要的事。(正:下次考試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事。)
例24:老師的幫助下,我的普通話語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正: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的普通話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
上例遺漏了“對……來說”的介詞固定搭配及介詞“在”。學生在普通話表達時,由于受到某些相似結(jié)構(gòu)的影響,常會遺漏必要的介詞。
1.3.4 副詞遺漏
例25:不管做什么要認真。(正:不管做什么都要認真。)
例26:我每次到那兒,要去看看老鄉(xiāng)。(正:我每次到那兒,都要去看看老鄉(xiāng)。)
漢語中“都”的意思在維吾爾語中還有“所有、一切、全部、到處”之意,且“無論”“每次”在維吾爾語中也包含著“所有、次次、都”之意。為避免重復(fù),在維吾爾語表達中不會再出現(xiàn)“都”,所以當表達的漢語句子中有“每次”“無論”等詞時, “都”字易遺漏。
1.4 錯序偏誤
在“錯序”偏誤中,實詞和虛詞的偏誤比例相當(見表4),以下我們就比例最大的幾種偏誤類型進行舉例分析。
1.4.1 動詞錯序
例27:我們?nèi)バiL告訴吧。(正:我們?nèi)ジ嬖V校長吧。)
例28:我和阿里木之前在學校見面過三次。(正:我和阿里木之前在學校見過三次面。)
維漢兩種語言的基本句式不同,學生習慣性地把謂語動詞置于賓語之后。維吾爾語中的交互式動詞不拆開使用,而漢語中交互式動詞大多可以在后加時量、動量補語,不過動賓結(jié)構(gòu)的交互式動詞必須放在中間。
1.4.2 介詞錯序
例29:爸爸將書在枕頭邊放。(正:爸爸將書放在枕頭邊上。)
例30:每一個人對都要保持善意。(正:對每一個人都要保持善意。)
民族學生受母語影響,把“在”“對”“為了”等介詞的漢語語序和維吾爾語語序混為一談,造成了偏誤。
1.4.3 副詞錯序
例31:夏天卻來了,天氣不暖和。(正:夏天來了,天氣卻不暖和。)
例32:我同意你來,卻他不同意。(正:我同意你來,他卻不同意。)
以上錯序的方式,在普通話測試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在普通話表達時習慣性地用自己的母語順序表述,導(dǎo)致副詞錯序的偏誤頻出。
1.4.4 助詞錯序
例33:衣服塞滿著衣柜里。(正:衣柜里塞滿著衣服。)
例34:杏花到處都開。(正:到處開著杏花。)
造成上述錯誤的原因是不清楚“V著”類有句式的特征和使用條件。如果要用“V著”類存在句表示的話,就應(yīng)該是“名詞+方位詞”結(jié)構(gòu)。
2 策略分析
2.1 課堂教學適當使用母語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環(huán)境浸入式教學是一種較受推崇的授課方式。但學生的漢語水平有限,純漢語教學可能會導(dǎo)致一些學生無法理解講授內(nèi)容[3-4]。據(jù)調(diào)查53.2%的學生希望教師在課堂上適當使用維吾爾語進行詞匯講解。因此,教師可用學生已學過的詞匯對新詞進行解釋,在遇到重、難點詞匯時,不可一味回避母語。
2.2 增強學習策略意識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學習詞匯過程中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會制定相關(guān)的學習計劃,但只有少數(shù)同學能堅持完成計劃或投入復(fù)習中去。大部分學生通過刷短視頻等方式來擴大詞匯量(見表5)。
從表6可以看出,有84%的學生遇到閱讀障礙時,會立刻翻閱字典,而不是先結(jié)合上下文去猜測詞義。另外,調(diào)查還顯示學生查字典一般就是為了查詢詞義,對詞語搭配、用法等方面的關(guān)注較少。
從表7發(fā)現(xiàn),學生傾向于和更高國語水平的人合作。在詞匯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之間的群體合作意識會通過合作策略的運用得到提高,從而使自己的學習動力得到強化,同時也能獲得更多練習詞匯的機會。綜上所述,學習詞匯時,運用好社會情感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學生在詞匯的學習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這一學習策略[5-6]。
綜上所述,建議在普通話教學中加入學習策略相關(guān)內(nèi)容,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課堂上教師利用相應(yīng)的練習,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后針對問題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通過周檢測、月比賽等活動,幫助學生有效落實學習計劃。結(jié)合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教師可將普通話學習中的重難點制作成短視頻供學生反復(fù)觀看學習。在社會情感體用上,教師要多給學生鼓勵和幫助。把學生分成小組互幫互助或者用結(jié)對子的形式展開普通話訓練也是值得借鑒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黃年豐.普通話測試“命題說話”環(huán)節(jié)語法錯誤分析與現(xiàn)代漢語語法教學[J].肇慶學院學報,2020,41(4):54-57,67.
[2] 滕紅.民族學生使用漢語副詞中的偏誤[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06.
[3] 孫翀.維吾爾族學生感知漢語普通話元音的實驗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75-178.
[4] 吳濤.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漢語語音教學探討[J].語言與翻譯,2018(3):91-92,96.
[5] 馮曉燕.維吾爾族初級水平漢語學習者詞匯偏誤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
[6] 曾芳.提高師范專業(yè)學生普通話水平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4(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