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鵬 蒙祖敏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貴陽 550000)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發〔2020〕30 號)中提出“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健身氣功是我國幾千年歷史留下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健身養生功法[1]。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強調“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2]。
健身氣功作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高等院校均已設立相應課程教學,并每年定期舉辦全國高等院校健身氣功錦標賽。健身氣功在高等院校得到迅速發展,重視程度顯著提升。然而,在健身氣功大力發展的良好態勢下,存在偏重體育技術,弱化強身健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到充分調動[3]。因此在課程開展教學問題上存在一定偏差,勢必也會造成在推廣健身氣功時產生障礙,影響文化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應該以增強青少年身心發展,培育中國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增強中國青少年文化自信為目標[4]。文化傳承是高等學校的職能之一,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作為貴州省高職院校,在2016 年被貴州省體育局社會管理中心授予“貴州省健身氣功培訓基地”“貴州省健身氣功示范學校”的榮譽稱號。充分利用好這一平臺,加強課程教學基礎建設,積極探索學校健身氣功文化傳承的路徑,創新傳承形式,將健身氣功項目輻射至學校所在管轄的周邊社區,做好社會體育公共服務,為貴州省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價值,同時也為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提供新的范式。
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開設的健身氣功項目,多數是以傳統養生課程為名稱,包含有太極拳、太極劍、健身氣功等傳統體育項目[5]。說明課程的系統性較強,突出傳統體育養生的內涵,在課程目標設計上要強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分量,將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作為一種精神血脈,實現立德樹人[6]。目前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全校公共體育教學增加了健身氣功項目,除公共體育課程外,還在學校基礎教學部開辦的體育教育和健身指導與管理兩個專業中安排了相關課程。通過課程教學主陣地,宣傳健身氣功文化,增強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健身氣功課程構建,是以儲備健身氣功專項人才為目標,細化健身氣功課程在各專業教學計劃中的占比,逐步完善健身氣功項目在不同專業中的教學設置,形成“專業必修+公共必修”的課程架構。
體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重要載體,與國家民族進步緊密相連[7]。高校公共體育課要教會正確的運動技能,保證體育運動的科學性[8]。由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主編健身氣功的功法有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四套普及功法俗稱“老功法”,另外還有大舞、馬王堆導引術、十二段錦、太極養生杖被稱為“新功法”,每一套功法技術特點不同,但文化共性顯現出古人對于健康的追求,表達祖先對于通過身體動作,達到促進身體健康的養生觀念。“知行合一”是健身氣功的基礎,“天人合一”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健身氣功既講究人體運動,又講究養身保健,它的表現形式包含了中國古典哲學,道德倫理,中醫思想,經絡學說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記住每套功法的動作名稱,掌握動作要領。而且要將其中的多元文化內涵相互滲透,厘清外在顯性動作和內在隱性文化之間的聯系,傳授給學生。例如健身氣功八段錦功法中第一勢雙手托天里三焦,三焦指人體上中下三焦,其中胸膈以上為上焦,胸膈與臍之間為中焦,臍以下為下焦,人體三焦主司疏布元氣和流行水液,這一動作要求雙手上托,拔伸腰背,提拉胸腹,可以促使全身上下的氣機流通,從而使周身得到元氣的滋養。讓學生在習練過程中體會到傳統體育健身文化與動作結合的魅力[9]。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健身氣功課程建設方面,面向全校所有專業開設健身氣功公共選修課,將原有《大學體育》課程內容之一的健身氣功設置為單獨1 門課程《中華傳統體育養生》,納入到全校公共選修課程,面向全校所有專業學生開放,該課程2 學分,36 學時,開設時間為第一學期,授課內容為:體育養生基本理論知識與健身氣功功法,考核形式為理論與技能演練,增強全校學生對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的理解和文化傳承。并修訂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中華傳統體育養生》課程納入體育教育專業的方向課,面向體育教育專業,將傳統氣功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供有愛好和特長的學生在第四學期選修,引導有愛好和特長的學生深化技法學習,提高動作精準度。將《中華傳統體育養生》設置為健身指導與管理專業的核心課,健身氣功技法作為該專業的畢業技能之一,培養一批具有專業教練水平的健身氣功傳承人才。
課程資源建設指適應行業企業的技術技能發展,完善課程標準、設計課程教學方案、豐富教學課件資源等,實現課程資源的系統性、完整性[10]。健身氣功在高職高專職業院校融入課程教學中要結合學校的性質和特點,加強健身氣功項目課程資源建設。例如積極申報貴州省精品在線課程,制作符合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課程標準、教案的設計內容,以及科學有效的微課資源。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健身氣功項目面向全校的公共選修課開放。這就要求依據課程目標,制定科學的公共課程教學計劃,編制健身功法教案,錄制健身功法微課,借助“學習通”平臺面向高職院校開放課程資源,滿足學生隨時學習、使用健身氣功的需求,更廣范圍的傳播健身氣功文化。
應用OBE 理念教育模式的終極目標是建立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途徑[11]。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由原來的“教師中心”轉變為“學生中心”,關注學生對于知識點掌握程度,是否符合畢業達標要求。在公共體育中面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要求達到具備一定的體育鑒賞能力和培養健康的行為習慣,并具備一定的協作與合作能力,健身氣功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健身氣功功法的理論知識和技法動作,通過課程培養學生日常良好體育健康行為,結合健身氣功中的核心內涵,調身、調心、調吸,在運動體驗中,增強對民族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理解和認同,樹立熱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成為繼承和發揚健身氣功文化的新時代大學生,為日后終身體育打下基礎。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才是一切基礎保障條件,學生擁有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熱愛,就會更好的堅持傳承和習練健身氣功。教師作為指導者,就需要對課程進行合理的設計,不能枯燥的片面講解理論知識或者單向的變成技能傳授,課堂教學應該利用表演、展示交流、校內比賽、實踐服務豐富教學形式。通過考核健身氣功理論知識和技能,評價學生健身氣功基礎理論與技術能力,設立健身氣功實踐環節,對接校外健身氣功站點,增添社會體育服務環節,培養學生參與活動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的溝通與協作,小組合作形式,最終實現課程目標的達成。
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氛圍為目標,面向全校學生成立健身氣功愛好者俱樂部,吸納健身氣功愛好者組建專業社團,學習、傳承氣功技法,培養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將健身氣功俱樂部納入第二課堂管理,參與俱樂部活動折算相應學分,激發學生參與俱樂部建設的動力,為俱樂部配備專項指導教師統籌組織俱樂部活動,搭建學生鍛煉展示技能水平的校內平臺。每周按時校內健身氣功大課間表演、每月開展組織健身氣功交流。將健身氣功項目設置為學校文化藝術體育節的固定表演項目,在各種學校活動中展示表演,逐步形成“人人知曉健身氣功”的文化氛圍。
堅持將健身氣功項目從校內引向校外,以展示健身氣功技法、展示健身氣功文化為著力點,借助貴州省團省委組織的“大學生社區結對實踐幫扶計劃”項目和每年的“三下鄉”活動,編演健身氣功節目,向社區居民、農村居民普及健身氣功知識與技能,將具有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特點的校園文化延伸到基層,吸引廣大基層群眾了解、認識、參與健身氣功,更廣范圍的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秉持將健身氣功功法做深做細,推動健身氣功文化底蘊不斷加強的觀念,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健身氣功運動隊的建設,增強健身氣功運動隊人才梯隊建設。面向全校以公開、公平、公正的程序選拔運動員,合理安排常規每周訓練3 次、每次2 小時,集訓期增加到每周訓練6 次,每次6 小時訓練安排,以比賽形式為杠桿,增加學生每年參加貴州省青少年健身氣功交流比賽和全國高等院校健身氣功錦標機會,推動健身氣功文化俱樂部傳承的影響力。
整合學校與社會資源,聘請貴州省健身氣功教學名師擔任健身氣功文化傳承專家,與校內教師團隊組建“健身氣功傳統文化工作坊”。培養形成“專家引領、骨干示范、全員達標”的高水平教學團隊,解決學校健身氣功文化傳承師資不足的情況。并以培養健身氣功項目校內帶頭人為目標,校內帶頭人策劃設計、校外專家把關,編排健身氣功節目。校內項目帶頭人組織健身氣功運動隊定期訓練,參加競賽、表演等活動。
以培養健身氣功骨干教師為目標,工作坊對校內教師定期開展專業培訓。主要圍繞健身氣功動作規格、動作演練、功理作用理論知識開展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六字訣、馬王堆導引術、大舞功法主題技法提升培訓活動,每年培訓不少于48 學時,增強健身氣功骨干教師技術規范性和健身氣功技法水平。此外,每年工作坊與當地文體廣電旅游局開展“百城千村”健身氣功交流實踐體驗活動,面向學校周邊健身氣功站點習練人群,每年組織1次以上,發揮工作坊的作用。
另外,對圍繞健身氣功為中心,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升健身氣功研究質量,解決在課程教學、文化傳承方面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剖析新時代背景下健身氣功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分析總結健身氣功的價值,梳理健身氣功在傳統體育中文化內涵,并提供科學有效傳承依據和保障。
借助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與清鎮市濱湖街道成立的“社區教育示范基地”平臺,充分發揮學校健身氣功站點的優勢,結合學校在課程建設中的成果,服務學校所在濱湖社區居民,面向濱湖社區老年人開展健身氣功教育,以提高中老年人健康為目標,促進老年人老有所樂。
借助貴州省健身氣功培訓基地作用,為清鎮社區健身氣功站點提供健身氣功師資培訓,不斷擴大和鞏固健身氣功文化群眾基礎,逐步擴展健身氣功傳統文化的形成。輻射帶動清鎮市第一中學、清鎮市第二中學、清鎮市時光小學,3 所中小學校參與健身氣功項目傳承。采用線上+線下的學習方式,推動健身氣功項目在學校的落地生根。采用“教師+社團”的形式,到各學校開設健身氣功課外活動小組,定期開展學習活動、全校性展示活動、交流比賽等活動;依托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將課程資源通過線上投放給各學生使用,引導逐步形成良好的健身氣功的校園文化氛圍。
總結清鎮市濱湖社區、清鎮市第一中學、清鎮市第二中學、清鎮市時光小學文化傳承有效經驗,逐步形成針對社區居民、學校學生學習的健身氣功課程體系,再向外延伸,輻射到貴陽市觀山湖區,增強擴大健身氣功項目的社會影響力。
參加每年由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體育局舉辦貴州省青少年健身氣功交流比賽,并積極承接協助賽事舉辦,加強各院校之間、群體之間交流與共享資源。將健身氣功融入到傳統節日如重陽節、端午節、校園讀書月活動、體育文化節等校內重要活動,進行展示交流,增添校園傳統體育文化氛圍。
加強主動承辦清鎮職教城校際交流、社區健身的教學傳承交流活動,以開展健身氣功文化展示、賽事活動為契機,增加群體對健身氣功技能提升機會,促進交流方式改革。并舉辦貴州省民族傳統體育養生論壇,開展豐富多樣的交流活動,共享建設成果。
貴州省高職院校作為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在為貴州省培養優秀職業技能人才,促進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將健身氣功優秀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人才培養中重要的載體,對塑造中國職業人才文化涵養,具有重要意義。健身氣功是當代大學生走進中國傳統體育的實踐體驗,在健身氣功課程教學中體會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是當代大學生走進民族傳統體育根源的關鍵時期、關鍵時機,重要契機。根據健身氣功課程教學大綱,按照專業培養要求,制定相應的課程目標、教學設計、課程資源等有價值信息,開展健身氣功教學活動,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傳承路徑。在繼承與發揚傳統體育的基礎上,多角度創新拓展課程教學與文化傳承之間的聯系,扎實推進以課程建設、俱樂部活動、工作坊研究、輻射帶動和成果交流等活動內容,夯實健身氣功課程教學基礎,優化健身氣功傳承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