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業
(東莞市塘廈初級中學,廣東 東莞 523710)
運動教育是由美國體育教育家達里爾·西登托普(Daryl Siedentop)創建的一種課程與教學模式,旨在克服當時美國的運動技術、技能和戰術單獨傳授,割裂“三基”教學,脫離比賽環境,不能學以致用,學生普遍對體育課程教學興趣不高的困境。運動教育受學生熱情高漲地參與課外各項體育比賽的啟發,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以專項運動為教學內容,以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以創設合作與競爭教學情境為教學平臺,以全面發展學生的合作技能、專項運動技戰術、體能、專項賽事的組織運營與裁判能力,以及塑造學生正當競爭行為為載體,使學生能勝任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計分員等角色,為學生提供真實而豐富的運動體驗,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為有能力、有素養、有熱情的運動參與者。
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運動教育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1994年,隨著《運動教育:通過積極的運動體驗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一書的出版,運動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第一次得到系統深入的闡述;2004年出版,2011年、2019年再版的《運動教育完全指引》使得運動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不斷得到豐富與發展。運動教育對“運動”一詞的理解體現在 被稱為“全民運動”的國際運動中,該“運動”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8年通過《國際體育教育,體育活動與體育運動憲章》之后發展起來的。該“運動”承認身體活動屬于運動范疇,包含適度或劇烈的身體活動,如步行、騎自行車、定向越野、跳繩、力量訓練、舞蹈、體操及競技體育運動。總而言之,運動教育中的“運動”不能等同于競技體育運動,應有更廣闊的理解。國內外已完成的運動教育項目有游泳、水球、跳水、棒球、板球、壘球、保齡球、舞蹈、彩彈射擊、極限飛盤、腰旗橄欖球、足球、籃球、排球、體操、跳繩、曲棍球、定向越野、射箭、高爾夫球等項目。
運動教育課程的目的是教授學生成為全能的參賽者并幫助學生發展成為有能力、有素養、有熱情的運動參與者。運動教育課程這三大目的的實現基于其所構建的運動教育模式設定的十大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來實現。致力于培養有能力的運動參與者的課程教學目標包括:發展專項運動的運動能力和體能;在專項運動比賽中具有戰術評價和運用能力;具備參與與學生能力發展相適應的發展水平運動的能力。運動教育所指的能力專指競技能力,著眼于專項運動的專項技術、技能、戰術、體能等方面的發展與提高。致力于培養有素養的運動參與者的課程教學目標包括:分擔計劃與管理運動經歷的能力;欣賞賦予運動獨特意義的儀式和習俗;培養對運動問題做出合理決定的能力;發展和應用關于仲裁、裁判和培訓的知識。運動教育所指的素養是指學生通過運動教育課程的學習,具備與所學專項運動裁判員和教練員同等的能力,以及具備對專項運動進行普及與推廣的能力。致力于培養有熱情運動教育運動參與者的課程教學目標包括:提供負責任的領導;追求共同目標,與團隊有效地工作;能參與校外的運動和身體活動。有熱情是指在專項運動學習和參與中具有強烈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具有強烈參與專項運動的主動性、積極性。
運動教育成功創建的前提是使運動項目的改造和比賽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并與學生已有運動能力相適應;核心是團隊科學組建與培養,使各個團隊的學生能夠成功地參與活動和比賽,在比賽過程中使學生成為具有運動能力、運動素養和對體育運動有熱情的體育人。可以看出,運動教育模式非常看重比賽營造的真實教學情境,把比賽作為教學的平臺,貫穿教學的始終。
比賽的技戰術準備、比賽的組織、比賽的進行、比賽結束的慶典構成了運動教育的全過程。比賽是運動教育成功的基礎,“常賽”是運動教育的本質特征,沒有比賽的運動教育就無從談起,運動教育是基于“比賽”而展開的學習,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動力并促進學習。為了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及難、由簡到繁的教育教學規律,比賽難度的把控、層級的推進和分級進行決定著運動教育推進的質量,也是反映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指標。在運動教育中,比賽的要素,如比賽場地的大小、比賽的規則、比賽所用器材的規格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其可以根據學生的技戰術水平靈活變更,呈現出漸進性的特點,以創造適宜學生發展水平的比賽。比賽適時而“變”是運動教育永恒的主題。
隨著運動教育的向前推進,課堂教學從以學生個體為主體逐漸過渡到以團隊(學習小組)為主體實施教學。比賽為團隊(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提供平臺,隨著教學的向前推進,許多方面的學習通過團隊內部成員間的分工協作和團隊間競爭的形式而展開“項目”學習。團隊內部成員履行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計分員等角色能力的高低、團隊間展現競技水平的高低、賽事運營水平的高低,決定著運動教育的成敗。要開展教學比賽,首先要解決團隊組建的問題,其次是解決團隊上述各項能力培養的問題,這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作,并貫穿運動教育的始終。
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培養目標經歷了幫助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到注重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從而使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發生深刻的變革。2021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倡導打破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局限,強調教學內容的專項性,率先提出在小學高年級可結合學生興趣分化的特點進行“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初中全面進行“體育選項走班制”教學,有條件的學校可向前推進“體育俱樂部制”教學。而2022年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提出,3~6年級,主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從6類專項運動技能中選擇至少1個運動項目進行教學,原則上每學期指導學生學練兩個不同的運動項目;7~8年級,主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從6類專項運動技能的4類中選擇至少1個運動項目進行教學,原則上1個學期指導學生學練1個的運動項目。從《〈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到《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內容呈現出專項化的趨勢。究其原因,只有專項化教學才能實施大單元或超大單元的教學,其教學內容和層次才能向縱深推進,才能克服繁(項目繁多)、淺(蜻蜓點水)、偏(缺乏系統)的傳統弊端,實現學一項會一項,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運動項目,形成運動專長。教學內容專項化的實現形式除了體育選項走班制、體育俱樂部制、高中和大學選項課(一自主、二自主、三自主)的教學組織形式外,還有分項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分項教學是指保留原有的行政班建制,在考慮大多數學生意愿的基礎上,結合學校需要打造的體育特色和傳統,確定若干個運動項目或教材內容,然后對初中3年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體系進行規劃,從而確定每個學期教授1或2項運動項目及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目標內容。
分項教學和選項教學同屬于專項性教學。縱觀《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實現了由分項教學向選項教學相銜接的目標。分項教學為幫助學生形成運動專長和運動興趣愛好分化奠定了基礎,為選項教學做好前期鋪墊。
分項教學在以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為核心的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具有普適性。體育與健康課程推進分項教學,由于沒有改變傳統的以行政班級為教學組織形式,其所遇到的阻力更小,更易于推廣。目前,分項教學已被《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確定為3~8年級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組織形式。加強體育與健康課程分項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體育與健康課程分項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呈現的大單元或超大單元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為深度學習的發生與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但決定深度學習的真正發生與發展則取決于教法與學法。因此,體育與健康分項教學推進深度學習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不但要加強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還要加強教法與學法的應用。綜合國內外流行的幾大教學模式,基于分項教學組織形式發展起來的運動教育模式更切合我國現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改革生態,更能化解我國現階段學校體育教學的主要矛盾,為體育與健康課程分項教學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提供一個行之有效的路徑選擇。而分項教學也能為其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總之,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分項教學為運動教育提供課程支撐,運動教育則為其實現提供路徑選擇。
運動教育最顯著的特點是以比賽作為教學內容和課次銜接與串聯的主線,以統一比賽每次課的學與練。我國現階段提出的“學、練、賽”一體化正與運動教育日常教學的本質特點相吻合。傳統體育教學更多地只停留在運動技術的學與練,戰術有少許涉及,沒有打通教學的“最后一公里”,到達課程終點,沒能使體育課程目標由應然走向必然。回顧目前的教學現狀,“學、練、賽”一體化最缺乏的是“賽”。如何發揮以“賽”統領“學與練”,如何使“賽”成為教學資源,如何使“賽”成為打通教學成功的“最后一公里”,將涉及很多方面。而運動教育模式這一應比賽而生的教學模式,經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早已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模式日趨完善,使體育課堂成功擺脫學而不用、學而不賽的窘境,激發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為學校體育注入了活力,促進學校體育的蓬勃發展。
在教育部引領構建“教會、勤練、常賽”三位一體的學校體育教育機制的實踐中,運動教育初見端倪。運動教育由于自身的特點與優勢將在構建“教會、勤練、常賽”三位一體的學校體育教育機制上大有作為。“教會、勤練、常賽”是針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運動訓練與競賽三大學校體育工作的要求提出的。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要以教會學生所學內容為目標;作為課外體育活動,要以引導學生勤加練習為目標,形成人人熱愛運動的良好氛圍和風尚;課外運動訓練與競賽要實現競賽常規化、多樣化,更好地實現“以賽育人”的目標。運動教育中的“教會”是學以致用的“會”,“會”得更有深度;運動教育模式班內的團隊比賽極易誘導學生延伸到課外體育活動的強化練習,會誘發學生增加額外的練習時間。這是因為班級內某次課比賽的成敗都會刺激團隊內學生在課外進行賽后反思和進行技戰術的針對性訓練,有利于學校體育“勤練”機制的建立。運動教育的課堂教學實現了人人參與比賽的目標,并在校內形成濃厚的競賽氛圍,為學校健全體育競賽的體制與機制,實現班內、班級間、學校間三級競賽體系提供了強大動力,“常賽”將為學校體育工作開展的常態。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將幫助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確定為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代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發展的方向。而運動教育在這一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如果沒有運動技能和運動競賽做保障,學生就失去了享受樂趣的源泉,就沒有了增強體質的載體,就阻斷了健全人格的路徑,就缺少了錘煉意志的動力。只有構建運動教育,注重學生參與體育、體驗體育、享受體育的運動制度鏈,才能夠加固學生收獲“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價值鏈。
3.3.1 運動教育更好地幫助學生享受樂趣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樂趣,一是通過自己的努力,高效習得教師所教授的基礎運動知識、基本運動技術和基本運動技能;二是成功參與課堂的游戲和競賽,通過熱烈的活動氛圍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三是在團體或團隊活動和競賽中通過勝任角色,增強個人自我效能感,感受運動的樂趣。運動教育是以培養成功的團隊作為教學核心,一個成功的團隊能使學生在團隊學習中輕易獲得同伴的幫助并給予同伴幫助,這是一個聯系緊密的學習共同體;在團隊學習中,各隊員明確各自的責任并敢于擔當,在團隊領導的協調下,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團隊有良好的矛盾解決機制,團隊成員關系融洽友愛,從而使成功團隊學習的創建成為享受樂趣的源泉。另外,在運動教育中,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參與團隊間的比賽或承擔競賽的組織與運營,通過比賽的動態調適,能夠不斷提高競技能力和裁判水平,增強運動參與的自我效能感,享受運動的樂趣,從而強化運動參與動機和自發性。
3.3.2 運動教育更好地幫助學生增強體質 運動教育教學目標非常關注發展學生的專項運動技能、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試圖以“賽”為導向,構建“學、練、賽”一體化的課堂教學體系。在發展專項運動技能中,注重練習密度和運動強度的科學安排,合理控制運動強度對機體的刺激,實現運動技術、技能教學與體能相長,從而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
3.3.3 運動教育更好地幫助學生健全人格 人格是在人與人交往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團隊人際交往的準則有助于團隊間和團隊內人際關系沖突的合理解決。競賽時團隊內成員有精誠合作,也有過分表現自我、爭斗不斷的現象;團隊間有合乎規則的對抗,也有違反規則的行為;有惡意犯規的爭辯,也有明知犯規的詭辯;有裁判執法公正無私也有執法偏袒。運動教育中的競賽能讓學生見證世間的善與惡,好與壞。以上現象將會在運動教育模式中頻繁展現,學生將會耳濡目染,體育教師應進行正確的引導,充分利用競賽中所生成的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進行情境的教育,使學生在競賽中形成崇尚公平、公正、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守紀等良好品格。
3.3.4 運動教育的比賽特質更能錘煉學生意志 意志是指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支配行動去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的錘煉是通過教學創設的各種逆境、困境,讓學生身陷其中,并引導學生堅持不懈地克服逆境、困難,不斷被錘煉而形成的心理品質,如不畏困難、不懼失敗、吃苦耐勞、積極進取、勇敢堅毅等。對于體育與健康教學而言,比賽的情境性、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比賽過程的高應激性、身心投入的高強度性使得比賽是體育與健康教學錘煉學生意志最佳的教學資源與手段。勢均力敵,雙方比賽的比分交替領先、比分逆轉和反敗為勝、決定勝負關鍵分的得與失、裁判不公引發的情緒調控問題、對方惡意犯規等,均要求學生具有相應的意志去應對,并在應對中錘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分項教學代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教材(教學內容) 改革的發展方向,進而對課程標準的形式予以確定,明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教什么”的問題,然而對于分項教學“怎么教”仍處于探索階段。運動教育課程理論與教學模式由于其自身的教學理念、課程目的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的組織形式與流程自成體系相互呼應且邏輯性強,經驗證富有教學成效,若在我國推廣并予以應用,則能促進我國現行課標所倡導的“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能很好地幫助學生享受到運動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踐行運動教育并加以調適,奉行傳承與優化原則,定能促進分項教學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獲得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