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龕
所謂民生新聞就是指關注民生問題的新聞報道,主要聚焦于百姓生活、需求的熱點事件,也為政府部門了解百姓生活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民生新聞也發揮著對政府部門解決社會問題的監督作用。最近幾年,隨著網絡和新媒體的深入發展,民生新聞量不斷增多,但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相對單一、語言親和力不夠、新聞制作質量不高、脫離廣大群眾實際生活等問題,難以在電視民生新聞報道方面引起群眾的共鳴。同時個別民生新聞為了追求收視率,向大眾呈現娛樂內容,缺少了民生新聞該有的特點,且在內容呈現上過于古板,語言使用未貼近群眾,難以吸引人民群眾。
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流行的網絡語言都是誕生于民眾,如何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新聞內容,是很多電視臺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利用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將其引入民生新聞報道中,從而提升民生新聞的關注度。
電視民生新聞報道需要報道者具有基本的表達能力,包括語言使用合理性、新聞播報發音的準確性,采編思維邏輯的合理性。在報道中要將新聞事件敘述清楚。民生新聞中網絡語言形式很多,具有活潑生動、形象傳神、言簡意賅等特點,民生新聞中應用網絡語言,極大豐富了民生新聞特點,使民生新聞更具活力。
在民生新聞報道過程中,要善于對大眾關注的某一點或者某一面進行深度剖析,思考新聞內容和要傳達的思想意義。民生新聞作為關注社會民生的新聞,在語言表達上要盡可能貼近大眾,要在不改變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利用大眾易接受的語言來感染大眾。例如使用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等,更易吸引民眾的關注,可以將網絡中一些比較有趣的語言在內容上進行點綴,使得單一乏味的信息敘述變得更生動具體,拉近民生新聞與老百姓的距離。現場采訪記者在語言的使用中,注意詞語清晰準確,結合周圍場景使用語言,進而調動參與到采訪中的群眾。
例如,某民生新聞節目中,主持人經常會使用“逆襲”“粉絲”等網絡詞語,為新聞增添了活力,也生動地反映了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精神面貌,老百姓非常喜歡看這類的新聞節目,比較貼近他們的生活,對民生新聞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除了具備基礎語言素養外,表達的思維邏輯性要準確,條理清晰,語言通暢。特別是在使用網絡語言上,必須做到對新聞事實表達清晰流暢、脈絡清楚且信息量豐富。在敘述時娓娓道來,有框架、有結構地講述,在框架結構中加入網絡流行語言,將前因后果有順序、有層次地介紹給大家。民生新聞語言使用要具有客觀性,避免記者在語言使用時帶有主觀意識,進而影響新聞觀點有傾向性。另外,網絡語言的興起對民生新聞報道也存在一定的影響,語言邏輯思維的準確,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聞起到正面、積極的影響。但如果新聞使用的網絡語言不準確,也會對民生新聞報道產生負面、消極的影響。
語言發展就像變動的河流,所有的語言都在不斷變化。民生新聞報道中,語言使用是一種“變動性藝術”,合理地吸納網絡語言,并將其完善后成為新聞語言,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新聞采編實踐行動。
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關注廣大群眾生活的民生新聞不斷涌現。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提升電視民生新聞報道的競爭力?不僅要提升內容質量,還要在播報方面加大創新。很多民生新聞都是團隊合作搜集流行的網絡語言,通過分工分類,找到適合的語言場景,進而應用到對應的民生新聞播報中,使民生新聞報道更加生動具體。
記者應用網絡語言,在報道時要與攝像記者相互配合協調溝通,尤其是出鏡時什么時候使用網絡語言,攝像記者怎么去呈現這個有趣的畫面等,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很多攝像記者在呈現畫面時,并沒有注意網絡語言的幽默性,也沒有使畫面最大程度的配合出境記者,報道顯得很平淡,沒有表現出網絡語言在民生新聞中的趣味性。
記者是新聞采訪的主要力量。新聞發生的地點和時間及環境是不可控制的。因此,記者會面對很多不同的環境和新聞現場,需要去挑戰自己,探索未知的領域,將搜集的資料整合并提取其中重要的信息并傳遞給觀眾。在這個過程中,采訪中網絡語言的應用是一門藝術。民生新聞事件有千萬種,其中不乏令人情緒產生巨大起伏的民生新聞事件,但是記者是新聞現場重要的傳遞者,記者的語言也是呈現新聞的核心,網絡語言應用的適當性,要與所采訪的場景結合在一起,才能使民生新聞更貼近觀眾。記者要懂得隨機應變,合理應用網絡語言,避免因使用過度影響新聞報道效果。
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科技的迅猛發展,新媒體行業異軍突起。很多民生新聞節目迅速涌現,但在形式上大都雷同。民生新聞語言同質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民生新聞節目與廣大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它反映的是普通民眾的基本生活現狀和需求,因此比較受人們的歡迎。老百姓習慣于在閑暇時間觀看民生新聞節目,因此各電視臺播放民生新聞的時間基本相同,甚至在內容上相差不遠,語言表達也沒有太大的新意,使用的網絡語言也基本一樣。部分電視節目將關注焦點放在搶奪時間節點上,而沒有重視民生新聞播報本身的質量。播報內容及語言表達的同質化,易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影響報道的效果。
新媒體時代網絡語言無處不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民生新聞報道的語言表達,但也存在一些負面影響,就是網絡語言的傳播有低俗化傾向,使人們產生反感情緒,導致部分受眾反對在民生新聞報道中使用網絡語言,認為這會使新聞報道變得低俗化,容易誤導社會的價值觀念。從民生新聞的實質看,民生新聞節目本身具有涉獵廣泛的特征,不存在統一的標準規范。少數民生電視新聞節目為了迎合部分觀眾的喜好,亂用網絡語言,使內容過于隨意,甚至捕風捉影,以此來吸引流量,這樣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收到一定效果,但是從長遠來看,會影響自身的健康發展,有損電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甚至可能使整個新聞媒體行業的公信力下降,民生新聞節目粗俗化不加以嚴格管理,會導致新聞報道偏離社會新聞的發展軌道,民生新聞報道的真正價值也將不復存在。
如今,很多民生新聞報道形式大同小異,記者采訪加上新聞播報,絕大部分民生新聞報道形式和內容幾乎沒有太大差別,在語言的使用上雷同,新聞內容缺乏新意。一些記者采訪報道常常注重速度和時效性,忽視了語言表達上的創新,導致新聞內容淺顯,缺乏深度。民生新聞只是簡單交代了事件的時間和地點,語言表達上千篇一律,引導和啟發作用欠缺。這樣的民生新聞從策劃到播報形式,再到整體框架思路上都存在形式化、同質化的問題,使得民生新聞陷入表達和內容枯燥乏味的困境,觀眾對民生新聞的興趣也越來越淡。
民生新聞報道是面向基層群眾的。電視節目在制作時就要從這一原則出發來制作民生新聞,向民眾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當前網絡普及的大環境下,很多網絡語言來自普通民眾,在不使民生新聞俗套的前提下采用網絡語言進行民生新聞報道,有助于提升新聞的質量和新意,更易吸引大眾的關注。因此,要培養新聞報道者對新聞網絡語言的敏感性,重視民眾的反饋意見,搜集高質量的網絡語言并進行分類,形成民生新聞報道的網絡語言體系,還可以設置民生新聞電話熱線,及時與民眾進行溝通和交流,傾聽民眾對民生新聞報道在語言表達方面提出的意見,在第一時間更正和改善。
民生新聞記者要具有較高的新聞敏感性,及時了解最新發布的國家政策與信息,了解各行各業的變化與最新的資訊信息。記者就是一個會涉及眾多行業、會接觸到很多不同職業的崗位,所以對各方面的知識都要有所涉獵,及時更新自己的信息庫,擴充信息量,做到能在第一時間掌握民生事件的線索,迅速做出反應。民生新聞媒體要全力打造百姓新聞平臺,使民生新聞播報貼近百姓生活,最大限度滿足百姓對民生新聞的需求,盡最大努力打造屬于百姓、關注民生的新聞平臺。
加強對現場環境、人員的了解可以幫助記者把控現場。提高民生新聞的采訪報道質量需要記者深入挖掘更多的信息和線索,在深度探索的過程中,要從不同的視角解讀事件,貼近實際生活,使受眾產生共鳴。想要實現這一點,語言的表達至關重要,新聞播報者要將新聞事件以簡單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而網絡語言就是不錯的選擇,恰當地使用網絡語言能使復雜的民生新聞淺顯易懂地表達出來,所以,在采訪報道時不能單一地使用固定的播報形式和播報語言,針對不同的民生新聞事件,應采用不同的采訪方法和技巧。民生新聞記者要追求創新性,在真實報道的原則基礎上隨機應變,從受眾角度出發,靈活應用大眾熟知的網絡語言進行報道。這也反映了報道者強大的語言功底和播報技巧。
新聞播報人員還要有足夠的觀察能力,抓住細節。關鍵的細節會直接影響新聞報道的質量。所以記者平時就要保持熱情,對生活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體會,能在應對突發事件或是新聞現場時發揮自己的優勢,發現線索,進而能夠恰到好處地利用網絡語言來提升新聞的播報質量,利用新聞敏感性挖掘新聞事實,提高民生新聞影響力。
出鏡記者在做好自身的出鏡報道工作時,要有足夠的專注力,不受周圍環境影響,根據自己的思維和邏輯,在短暫的出鏡時間里有效傳遞新聞事實,根據現場狀況及時做出評述。記者要在工作中累積經驗,在生活中培養隨機應變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應變能力。
在民生新聞報道中使用網絡語言,需要精練,準確,直擊客觀事實。使用過程中,要保持語言的嚴謹性,符合基本語言規范是基礎,契合語境,使受眾能夠理解表達內容,這也是最基礎的。一些民生新聞報道已經能夠準確地把握融媒體時代語言的發展,根據短視頻直播平臺的表達方式,規范使用新詞語,使網絡語言的使用在民生新聞報道中更加準確。記者在民生新聞現場報道時的語言能力非常重要,要在報道時運用較高水平的文字表達,采用受眾喜歡的方式,摸索受眾的喜好。這樣可以幫助記者傳遞信息,提高記者自身的表達能力,也能保證新聞準確無誤地讓更多受眾接受。記者可以通過多聽、多說、多記、多練、多學習來提高業務能力水平,擴大知識面,以保證在運用時更加得心應手。
對于電視民生新聞而言,新聞語言至關重要。在許多受眾心目中,新聞語言都是嚴肅、嚴謹的,但民生新聞報道語言風格不應局限于嚴肅,可以用平實的語言,也可以用輕松幽默的網絡語言,使用為民生新聞加分的語言表達,這樣更能拉近與觀眾間的距離。比如說,遼寧衛視的《老楊有話說》,主持人老楊的語言十分風趣幽默,擅長使用網絡語言來解說新聞,深化觀眾的理解,進而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使觀眾感覺輕松、詼諧的同時,進一步了解新聞事實。
總之,網絡語言的發展為民生新聞報道提供了豐富的語言素材。但在應用過程中要警惕媚俗化傾向,要從理性和辨證的視角看待網絡語言,深挖其價值,使民生新聞報道更能吸引觀眾。新聞工作者要對一切未知的領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好學的精神,開發自己的潛能,在新聞事件中可以舉一反三,為觀眾帶來精彩內容。在社會中探索新知,增強自身的采訪能力,從而挖掘出更多好的線索和有價值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