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寧
在中國傳媒產業進入調整期和轉折點的潮涌大勢下,在互聯網技術創新重構傳媒生產關系的深刻背景下,在地方廣播媒體面臨的多重挑戰和競合突圍的特有境遇下,如何圍繞“深耕”兩字,夯實根基,垂直發力,聚合發展,是地方廣播媒體普遍思考和探尋的路徑。
在《2023 年7 月中國廣播收聽市場風云榜》中,AM792 FM104.5(沈陽之聲)繼續蟬聯副省級城市電臺新聞頻率融媒體云端APP 平臺點擊量、省會城市電臺新聞頻率融媒體云端APP平臺點擊量雙榜冠軍。
2023年7月,沈陽之聲融媒體云端點擊量達543.84萬,抖音平臺點贊量、微信公眾號推文累計閱讀量、微博交互量等“沈陽之聲”全媒體均在不同榜單收獲了不俗成績。
廣播融媒體云傳播效果數據由行業內權威機構——中國廣告協會廣播電視工作委員會與廣州賽立信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核心價值體現了不同地域廣播頻率在大數據時代下的頻率影響力數據可比性。廣播融媒體云傳播效果數據榜單月度更新,2023年7 月榜單通過對403 套全國廣播電臺新聞頻率進行采集,最終形成月度排行。
沈陽之聲即沈陽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2023年年初,沈陽廣播電視臺為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升新聞輿論引導能力水平,對沈陽新聞廣播進一步進行全媒體改版升級,加大新聞、監督、服務等精品內容生產,更加突出本地化特色,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將“沈陽新聞廣播”呼號變更為“沈陽之聲”。2023年6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此申請正式批復,“沈陽之聲”,初心之聲,縈繞沈城。
沈陽之聲是沈陽廣播電視臺主頻率,節目設置以新聞專題、新聞性談話節目和新聞監督節目為主體。目前,已形成以《市民您早》《沈陽新聞》《1045 新聞熱搜》《辣姐有話要說》《1045 新聞最沈陽》等欄目為核心內容的早、午、晚新聞板塊,以及以《非凡百事通》《星光夜話》等欄目為核心內容的服務板塊,成為沈陽現代化都市圈較有影響力的區域頭部媒體。
升級改版后的沈陽之聲,如何在原有基礎上講好沈陽故事,傳播沈陽聲音,在經過充分調研論證之后,頻率推出了兩檔全新節目——《家在沈陽》《1045 老友俱樂部》。
《家在沈陽》定位全面介紹沈陽本土特色文化的全媒體節目。走進沈陽名勝、探尋沈陽名品,講述名人故事,全方位展現沈陽歷史文化積淀、新時代發展腳步,致力于打造集聚趣味性、大眾性、文化性的沈陽之聲品牌IP和全景介紹沈陽的品牌名片。
《家在沈陽》節目推出伊始,就在內容編排、融合播出探索上進行深耕,將“走出去”的現場直播和“請進來”的融媒演播室直播巧妙結合,打造“網絡云直播+音頻專題”的廣播融媒體互動模式,拓展傳統廣播媒介融合新渠道,實現了廣播節目融合傳播、立體傳播、矩陣傳播的新突破。
在選題方面,節目主旨清晰——集中展示沈陽美與好,從特色風情、傳統文化、振興發展等多方面講述沈陽故事、樹立沈陽形象。
一是精耕內容,挖掘底蘊。節目的主題是“家在沈陽”,所推出的報道指向鮮明,有歲月珍藏的城市記憶,有時尚動感的幸福味道,通過沉浸式報道,感受“家在沈陽”。
二是由小見大,貼近生活。相關報道從市民身邊具有代表性的事和人說起,將個體置于宏大的社會、時代背景下展開講述,內容既鮮活,又體現了強烈的時代感。例如《于洪區馬三家街道靜安村:滿族風韻的文化打卡地》報道,通過靜安村多年來的發展變化,映射全市振興發展的縮影。
三是互動創新,拉近距離?!半x現場最近”是《家在沈陽》的顯著特點。這里有田間地頭、果蔬大棚的果香芬芳,也有名廚灶臺前的煎炒烹炸。鏡頭的切換,主播與嘉賓的互動,讓每期節目都突出了沉浸式的參與性和體驗性。
在呈現方面,節目路徑清晰——立體互動提升傳播力,在傳播層面充分體現了融合傳播的特點。
一是注重場景創新。主播走出演播室,將節目錄制現場放在群眾身邊,通過云直播的形式,將節目在移動端進行呈現。仍以《于洪區馬三家街道靜安村:滿族風韻的文化打卡地》報道為例,節目將采訪現場設在靜安村的滿族人家里,帶給了受眾沉浸式的體驗,既提升了流量,又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
二是做好二次加工。無論是利用“走出去”還是“請進來”的形式進行的節目,都將網絡直播放在全流程生產的首要環節。直播結束后,不同的編輯分發流程相繼展開,針對廣播端、新媒體端等傳播平臺的不同特點,對直播內容進行再生產、再傳播,持續進行發酵。
三是形成傳播合力。通過統籌“沈陽之聲”線上廣播節目、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號、視頻號等不同平臺,對內容采取碎片化編輯和多渠道分發,實現了同一主題的立體式傳播。沈陽廣播電視臺“云盛京”APP的回放功能還實現了二次直播。
在受眾反饋方面,節目實現了新的突破。與其他節目相比,《家在沈陽》突出了全媒體互動這一特點,采用生動鮮活的形式,以多平臺持續聯動傳播的方式,吸引受眾觀看相關報道。
一是細分用戶,增強報道的針對性?!都以谏蜿枴芬粋€突出特點就是體現了清晰的用戶導向,開展靶向宣傳。在節目中,針對受眾非常希望了解草莓等農產品綠色種植情況,主播對種植全流程和市場銷量等進行了生動介紹,起到了直播帶貨作用。
二是形式靈活,增強報道的互動性。在采取“走出去”的形式深入現場“云直播”的同時,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護士節等時間節點,以“請進來”的形式邀請優秀女職工代表、醫護人員代表做客直播間,講述各自的崗位故事,在線與受眾互動,增強了節目的粉絲黏度。
三是融媒傳播,增強報道的吸引力,在創新形式上下功夫。在“云直播”和廣播端傳播的同時,注重利用文字、圖片和短視頻等多種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出了《向上花開》《尋味遼菜》《暢聊家鄉,榮耀沈陽》《傳承非遺技藝、領略鋦瓷煥彩》等系列融媒體產品,累計瀏覽量超過百萬次。
《家在沈陽》節目,聚焦了沈陽本地,濃縮了風土人情,把互聯網思維貫穿于新聞產品的生產、傳播流程,進行了媒體融合的深層次嘗試。另一檔新節目《1045老友俱樂部》則精準對位市場,鎖定目標人群,通過融媒拓展,在傳統意義上的廣播“黃土”時間,創造了黃金業績。
據統計,截至2022 年年底,沈陽市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0.9 萬人,占總人口27.59%;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51.5萬人,占總人口的19.8%?!吧蜿栔暋睂彆r度勢,經過前期深入調研,精準定位,推出《1045老友俱樂部》垂類為老服務節目,在短時間內,就收獲了受眾的高收聽與市場的強認可。
《1045老友俱樂部》從創辦之初就牢牢以沈陽人講述身邊幸福和才藝展示為主旨,以服務沈陽本土幸福生活為底色,打造“沈陽之聲”為老服務品牌。主持人以親和的關懷、幽默的主持、歡樂的陪伴、精準的服務,贏得垂類中老年群體的喜愛與認可。開播至今,綜合統計廣播節目熱線參與、微信群參與等數據,受惠群眾萬余人次,初步實現了群眾文化互通互聯、共建共享。
為了在短時間內讓人群聚攏起來,《1045老友俱樂部》嘗試了多種參與方式的融合。廣播直播間熱線電話適合老年人直接參與,方便快捷。節目微信群適合中老年人與主持人互動,很多人將自己精心制作的文藝作品,通過微信群發送給主持人,提升節目參與數量與質量。
無論是廣播線上節目還是微信群,目前都已突破參與個體與主持人的單向溝通,形成了參與個體與主持人以及其他受眾的多向交流場,這種由線到場的躍升,使這個舞臺的聲浪愈發迭加、放大。
經過主持人的積極引導,目前,聽眾參與的文藝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歌曲、戲曲、曲藝、樂器演奏、詩歌朗誦等。一些聽眾還積極進行創作,用自己原創的作品來參與節目,說沈陽變化,述愛家情結。節目組在有意識地培育、發掘草根達人、聽眾明星,組建《1045老友俱樂部》的演出隊伍,到社區、養老院、文化廣場等地演出,實現優秀的文藝節目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閉環。
升級后的“沈陽之聲”,其定位就是:立振興潮頭,發城市先聲。以本土為依托,高站位服務沈陽發展,全媒體記錄沈陽城市振興腳步,講述沈陽故事、傳播沈陽聲音、樹立沈陽形象。
《1045 老友俱樂部》緊扣頻率定位,在給受眾提供才藝展示大舞臺的同時,注重挖掘典型人物的勵志故事,做延展性報道,見人見事,入耳入心。
節目開設了“我家在沈陽”子欄目,在這里,很多“家人”的平凡故事傳導了不凡的精神特質。91歲高齡的沈陽市老勞模,不僅在節目中演唱自己喜歡的歌曲,還講述了自己當年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孜孜以求的幾個小故事;嘴角始終上揚,與病魔做斗爭的大槐樹姐姐,開朗的笑聲感染了大家;節目中,還有一對琴瑟和鳴的老夫妻,夫彈妻唱,他們的金婚故事,讓大家看到了愛情的模樣,樹立了家和萬事興的典范。也有很多熱心腸的聽眾,把自己在生活中摸索出的科學養生、健康飲食等妙招和大家分享。
線上節目熱鬧非凡,線下活動精彩紛呈。《1045 老友俱樂部》連接沈城百家群眾性文藝團體,1.8萬的藝術團員,為節目輸入源源不斷的藝術作品,也為活動拓展提供了人力資源儲備。元宵佳節,節目組和藝術團員帶著慰問品和精彩的文藝節目趕赴養老院,給老人送去節日的問候。愛眼日,節目組邀請專家一起走進社區,開展愛眼知識普及,進行義診。沈陽市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育新風活動,“沈陽之聲”以《1045 老友俱樂部》節目為主陣地,發起“百團進社區”,每月開展上百場群眾性文化活動,把弘揚正能量,展現美好生活的文藝演出,送到全市各個社區,使“文明實踐育新風”文化文藝服務品牌成為全市關注焦點。
在拓展本土地面活動的同時,《1045 老友俱樂部》還積極通過“沈陽之聲”全媒體矩陣,融媒輸出、擴大宣傳。在“沈陽之聲”抖音、快手推送的《平凡幸福沈陽人》系列短視頻,就是從《1045老友俱樂部》參與聽眾中開掘的典型。百姓才藝中舞蹈、書法、繪畫、手工藝等偏于視覺方向的作品,也被節目組制作成短視頻,在“沈陽之聲”的新媒體平臺推送。廣播節目在蜻蜓FM、喜馬拉雅等平臺的網絡播出,也讓《1045 老友俱樂部》扎根沈陽,走向全國。節目開播以來,通過電話參與節目的聽眾,不僅有遼寧省內各市的,更有來自天津、湖北、湖南、貴州等地的。
從1948 年“沈陽廣播電臺”的第一聲呼號開始,沈陽廣播人和這座城市已經共同走過了七十多個春秋,如今,“沈陽之聲”正凝心聚力,為打造聚合傳播的全網主陣地共振發聲。
作為以沈陽之聲線上節目為基礎,同時在沈陽廣播電視臺“云盛京”APP、“學習強國”沈陽學習平臺專區呈現,以蜻蜓FM、今日頭條、抖音、微信公眾號等頭部平臺和熱門應用賬號為共同載體,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全媒體矩陣,2023年,“沈陽之聲”加大產品生產和輸出力,匯集沈陽名人、名作、名勝、名牌、名品、名字號,陸續推出《沈陽小巷故事系列》《沈陽古城影音系列》《30 秒看沈博》《家在沈陽系列》《詩歌中的沈陽》一系列融媒體產品,打造中心城市的文化聲望。
節目全媒體深度融合,多渠道并行,多終端觸達。蜻蜓APP 中,沈陽之聲《星光夜話》節目板塊播放量1.7億+,位列全網情感類熱播榜第四。
“沈陽之聲”在發展中不僅堅持本地性、貼近性,還通過與各地兄弟廣播的聯合、融合、聚合,形成合力,共同搏擊融媒發展大潮。
在省內,深融創變,“圈”躍未來,搭建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廣電視聽聯盟,“沈陽之聲”與遼寧七市一區廣電視聽機構聯合推出《沈陽現代化都市圈聯播》,全面覆蓋2122 萬人口,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的全媒體宣傳報道格局。
在東北,“沈陽之聲”攜手長春、哈爾濱、大連等東北三家副省級城市臺,組成三省四市廣播聯盟,引領聽眾用心感受、用耳聆聽東北黑土地的激情活力和獨特魅力,強化了傳播力和影響力,已成為跨地域合作的品牌IP。
在全國,“沈陽之聲”擁抱中廣聯城市臺廣播新聞委員會,推出了三大聯盟,即全國城市臺融合傳播協作體、全國城市臺應急體系協作體、全國城市臺鄉村振興聯盟,正在實現內容共享、渠道聯動、產業合作、技術協作、資源互換、經驗互鑒、輿情分享等。
根據賽立信數據最新統計,廣播媒體受眾規模為6.58億人,廣播媒體受眾接觸率下跌3.3%。其中,車載用戶下滑至4.98億人,而智能終端則實現反向增長,用戶規模突破4億人。
收聽場景在發生變化,受眾需求在發生變化,運營指標評價也在發生變化,城市廣播媒體只有以深耕立足,以“合”應“變”,在內容生產、收聽渠道等多維度加速資源整合與媒體融合,才能使廣播聲音聲遠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