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文怡(1989~),女,漢族,甘肅天水人,蘭州市第四十九中學,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核心素養是主要教學目標之一,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理論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協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訓練良好的學習方法。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主要核心素養之一,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系統性地把握歷史知識。如何在日常的歷史課堂教學中養成時空觀念,值得歷史教師不斷地進行探索。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歷史;時空觀念;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47-0129-05
基于教育發展的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對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進行改革,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歷史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是人類認識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重要信息載體,是國人認識國家發展變化的重要渠道,以時空觀念來分析歷史事件對學生的學習意義重大,不僅體現在做題中,更是體現在學生的日常素養培養中。事關國人與國家的命運產生共同連接的意識,是當下國際競爭激烈、樹立一致對外方向的重要指導。
一、落實歷史核心素養——時空觀念的重要性
(一)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新課標提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即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同時提升自己的歷史核心素養和信息素養,更新專業知識,以便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提升和自我學習,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幫助學生養成核心素養。
(二)落實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是當下教育理念提出的新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和教師要共同努力進行落實的教育理念,而時空觀念是重要的歷史核心素養之一,是當下教學任務中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教師要注重時空觀念的養成,并參照該素養的教學效果實現其他核心素養的教學,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整體核心素養。
(三)幫助學生架構歷史框架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可能會偏向于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科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進行歷史學科的學習中無法系統地掌握知識,對歷史知識的整體見解也有一定的難度。而時空觀念可以幫助學生架構歷史框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憑借所學知識梳理歷史時間線,按照時間線進行復習。
(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促進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歷史事件是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效率的重要方法。歷史時空觀念可以幫助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善于抓住時代背景的關鍵信息,結合特定時空下的具體事件和背景來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準確性、全面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促進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記憶
歷史事件是處于特定時間和空間下的指定事件,具有不可改變的性質,學生在學習歷史事件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特定的背景和時間線來進行理解和記憶,具備時空觀念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時間線,找到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從而降低記憶的難度。
二、初中歷史時空觀念的教學現狀
新課標針對教育與時代的發展需要,將歷史教材內容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重組和劃分,以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和學生的學習難度,實現歷史教材的科學編排,更加有利于教師科學地展開教學。由于學科素養是近年來提出的教學理念,歷史教師在教學時還處在摸索的階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時空觀念的教學,但是從歷史教學的整體上觀察,教師在教學時引入的時空觀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更重要的是,將時空觀念傳授給學生,在實踐活動或者課堂練習中卻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探究時空觀念在歷史學科中的使用過程。
初中階段是學生初次正式接觸歷史學科的重要時間節點,對學生后續的歷史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在初期的教學中,應該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進行同步教學,而部分歷史教師認為學生的歷史基礎差,應該在學生有一定的歷史基礎后再進行學科素養的教學,導致學生在后續的歷史學科學習中才開始接觸學科素養,而學生已經在前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了某一固定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歷史學習思維,在后期是不容易輕易轉變的,尤其是到后期,學生的學習任務更加繁重,學習內容也更多,要在整體上重新進行整合,重新梳理歷史學科素養,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
另外,雖然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會提及時空觀念對理解和分析歷史事件的重要性,但是沒有足夠的有關案例進行分析,學生只能片面地掌握知識,無法運用時空觀念去解決歷史問題。
三、歷史時空觀念的探索內容
歷史學科中的時空觀念是指對有關歷史事件或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主要是以歷史紀年、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進行呈現。
(一)定位歷史時空
初中歷史學科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分析有關的歷史史料,按照題干的要求解答對應的問題,而歷史時間和歷史空間的具體定位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在學習歷史學科中遇到的難點之一,需要學生在給出的史料中根據某一物品、人名、地名、事件、時間節點等信息分析出當時處于什么樣的歷史年代,且分析其原因。
(二)梳理歷史背景
概括史料中的歷史背景信息,并根據自己的所學進行補充,也是學生遇到的難點之一,需要學生不僅可以熟練地解讀史料信息,還需要學生調動自己的所學,查詢知識庫中與給出的史料信息有關的知識來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全面地認識某一歷史事件的重要性和意義。
(三)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變化著的,但是歷史對人類的社會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參考價值,具備時空觀念是要求學生從客觀、全面的角度來評價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該事件之所以發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不否定當下事件存在的必然性,不以當下超前的發展眼光來看待歷史事件。且站在歷史的時間發展線上,總結過往的經驗,記住歷史,避免重蹈覆轍。
四、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時空觀念的養成策略
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則需要在所有教學環節中進行落實,分析時空觀念的元素,將其涉及的元素融入不同的教學方法中,以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活動作為時空觀念教學的承載體,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養成時空觀念。
(一)運用時間線思維導圖,建構歷史框架
思維導圖是各學科在教學中都會使用到的教學方法,主要用于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或者鞏固舊知識的一種方法,是以關鍵的信息作為引導,讓學生梳理大概的知識脈絡后進行細節知識點的補充。而針對歷史學科,思維導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同其他學科一樣,在思維導圖中以關鍵的教學內容即重要的歷史事件作為導向;另外一類是以時間點作為導向。時間線為主的思維導圖更加考查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涉及的內容會更加廣泛,在同一歷史時間段,會涉及中國歷史發展、世界歷史發展等,會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也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征、歷史大事年表為例,這是集較大范圍內容于一體的梳理知識的方法,一般在梳理某一階段的歷史事件中用到。如針對初中階段不同學期不同教材的內容,在完成某一本歷史教材的教學內容后,教師會帶領學生進行整體的時間線梳理,通過時間線,梳理在時間節點所有的關鍵事件后,再針對歷史事件進行知識內容的擴充。在綜合性的歷史解答題中,這是學生的學習難點,由于對關鍵時間節點涉及的所有事件記憶和理解不足,學生在調動知識儲備的時候會存在一定的問題。
對此,教師需要逐步推進,將時間線進行劃分,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劃分不同的時間線,并將比較有記憶點的歷史事件進行標示,讓學生產生記憶點,圍繞該事件進行前后事件的梳理和記憶。
而當下的教學情況是教師依照教材的劃分安排教學內容,以單個課時內容或者單個的單元教學內容為一個教學單位,沒有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將知識進行整合,導致學生在解答綜合性的歷史題時無法靈活地完成知識的遷移。
(二)挖掘史料背景內容,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歷史的時空內容通常不會直接在史料中進行標示,而是需要學生在解讀史料信息時,抓住關鍵信息,挖掘其背后涉及的關鍵時間和歷史背景。且歷史事件涉及的歷史背景是學生進行解答的關鍵內容,因此歷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重視深挖教材涉及的背景內容,讓學生學會梳理背景內容中的歷史時間和歷史空間,學會進行知識遷移,進而在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分析歷史背景知識的能力。
歷史史料信息通常會以文言文的形式進行展示,不僅涉及基礎的文言文知識的融合學習,還涉及對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教師在日常的史料信息擴充教學時要幫助學生樹立跨學科學習的意識,讓學生認真積累文言文知識,以便在碰到新的史料信息時可以順利地解讀,能夠分析和剖析史料信息的表象內容是學生進一步探索歷史知識的重要保障,無法辨析出具體的信息就無法開展下一步的深度學習。這意味著除了日常的教材內容,學生在日常遇到的題材都要盡可能地進行信息分解和積累,不僅是作為歷史學科知識的積累,也是作為語文學科知識的積累,既便于自己后續可以順利地進行史料信息的分析,也便于增加語文學科的知識素材。
(三)創設時空情境,培養學生的時空感知力
歷史學科的學習不僅僅是單純的歷史知識的記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意識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事件的發生和走向是具有局限性的,無法用當前的發展水平和認識去衡量歷史事件發生的黑與白。當下歷史教學中存在一種現象:教師讓學生以現在的認識去評價當時某一事件存在的因果關系,雖然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上進行分析,但是學生無法以真實的感受去體會當時的真實處境,學生的理解比較片面和膚淺。要促使學生具備時空感受力,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創設與講述的歷史事件貼近的時空情境,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處境下真正地感受歷史時空,明白歷史的發展在當時的環境下是沒有后退余地的。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的歷史紀錄片片段,或者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比如,讓學生模擬穿越回原始農耕時期,看學生在當時的背景下是否可以提出其他更好的制作農業工具和其他生活工具的方法,或者是就地取材搭建更加安全和牢固的住所。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必須進入自己扮演的角色狀態里。另外要設立第三方,讓第三方的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看扮演者所提出的創意是不是遵循當下歷史時空中的特定場景而進行提議的。
通過這樣的時空情境創設,讓學生意識到祖先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創造出這樣便捷的用具已經是取得進步的表現。學生只有真實地模擬過歷史事件,才能真正地解讀歷史,才會意識到歷史事件給予人類發展的啟示,才會讓學生正視歷史,直面未來。
(四)布置綜合性強的作業,拓展學生的時空線
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長時間的訓練中才能慢慢養成,因此要求教師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后,都要為學生設計有關時空觀念的練習,讓學生在日常的練習中摸索時空觀念,比如可以通過分析歷史史料或者做歷史習題來進行鞏固。
目前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任務會比較繁重,因此很多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往往會以現有的練習題冊或者是教材的課后練習作為學生的課后練習題,沒有將時空觀念的元素進行融合。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時候,由于作業本身的片段化,沒有整體性,尤其是在課時教學內容中,練習習題的綜合性不夠強,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時空觀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久而久之便不利于學生時空觀念的養成。要改變這樣的現狀,教師在設計教案的時候需要將時空觀念的元素進行設計,不僅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時空觀念的元素,還要將時空觀念的元素設計到作業中。這就需要教師先進行學習和完成練習題后綜合考慮,將不如意的習題進行刪減,結合教學目標的需要,編寫適合教學需要的綜合習題。
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學內容為例,在教材的結尾,有個課后活動:唐朝時,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有往來。那時候,外國人除了與中國貿易,還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引進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聲望很高,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嘗試查閱資料,看看同一時期的歐洲、非洲和美洲,處在怎樣的發展水平。
針對這個問題,教師還可以進行衍生,如:各國之間的往來不論是在古時候還是現代都是一直在發展和變化著的,而隨著歷史的變革與發展,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請分析與唐朝時期相比,現在的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往來的方式發生了什么變化,當下的中國在世界上處于什么樣的地位,二者之間有什么區別或者相似之處嗎?這樣衍生的課后討論就比較符合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涉及的問題事關歷史中的中國和現在的中國,要討論這樣的問題,需要學生結合所學,回憶在唐朝時期,當時的政府采取的是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國家的經濟、文化等方面處于什么樣的發展水平,與中國發展現狀進行比較,便可以很好地解答該問題。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意識到特定的時空場景下,同一個國家在過去的發展中有輝煌的一面,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讓人們引以為鑒,知道歷史學科的學習不僅僅是了解過去的史實,更重要的是要從歷史中學習和繼承優秀的文化、經濟、政治等制度,摒棄腐朽的傳統觀念。
另外,跨學科教學也是落實新課標教學要求的新的教學方法,所以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實現跨學科教學,還要在作業的設計中體現跨學科的理念,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日常的歷史時空觀念素養,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可以以綜合性的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同一個問題。
以語文學科和歷史學科的結合為例,語文學科中會涉及課外古詩詞的積累,古詩詞不僅會反映作者的情感變化,還會折射時代背景,且古詩詞晦澀難懂,涉及一些古言古語的使用,無論是站在歷史學科的角度還是語文學科的角度,解讀古詩詞的大意都是基本要求。教師要布置多樣化的作業,以語文學科常見的題型來要求學生從歷史學科的角度進行解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意識到歷史素養中的時空觀念不僅僅只有在學習歷史科目時才會用到,它同樣可以出現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讓學生具備跨學科學習的意識。如《泊秦淮》詩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此詩反映出詩人對晚唐朝廷腐敗、社會動亂不安的擔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詩歌賞析,同時要求學生解讀詩歌蘊含的時代背景和有關的歷史事件。
該題型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跨學科學習的觀念,且讓學生綜合語文和歷史兩門學科的思維進行解答,是知識的綜合性運用,可以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五)開展實踐性活動,感知時空的重要性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或者為學生創設符合教學要求的實際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獲取知識,又將在教材中獲取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將知識盤活。歷史學科的重要性之一是讓學生銘記歷史,不忘使祖國變得強大的初心,避免時代悲劇的重演。對此,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和生活的實際需要,為學生創設合理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靈活運用歷史知識,將歷史時空進行重現,同時也可以向他人展示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秦統一中國”的教學內容為例,在該章節的末尾補充了附加的歷史知識——“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由于受空間、時間、地點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可能沒有直接的途徑去參觀真實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而教材上的知識補充較少,不利于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全面了解,因此教師可以組織這樣的實踐活動:首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及放假的時間進行有關資料的搜集,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本、視頻、音頻等資源,然后進行資源的整合,從導游的角度為大家進行關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景點介紹,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可以將自己整合的資料制作成PPT或者Word的形式,以便在教室的多媒體上進行主體展示,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此次實踐活動,也可以是自己獨立進行,但是得保證活動的完成效率。其次,允許學生進行額外的拓展和豐富,比如學生有興趣的話,可以制作雙語解析,或者制作有關的立體模板等,教師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保證學生的實踐成果可以得到認可。比如學生很優秀的作品,教師可以向學校申請在學校的公共社交平臺上進行展示,如學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號等,這樣可以讓學生重視實踐活動,同時也是認可學生付出的努力,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習的知識內容是可以轉化為實際需要的。
學生在完成實踐活動的時候會搜集、整理、分析史料信息,活的史料信息會將學生帶領到真實的歷史時空下,盡情地感受秦朝時期的歷史文化和習俗,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一切歷史現象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的。
五、結論
綜上所述,歷史時空觀念不僅作用在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上,也會作用在有關學科的學習上,對訓練學生用綜合性的學習思維來思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歷史學科的重要性不亞于主科目,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落實時空觀念的培養,就得認真落實新課標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圍繞學生開展教學,將時空觀念融入教學活動中的每一個環節。
參考文獻:
[1]韓秋瀅.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策略[J].山東教育,2023(Z5):94-96.
[2]林榮.基于時空觀念培養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部分為例[J].教師,2023(19):81-83.
[3]孔君.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核心素養的培養[J].求知導刊,2023(18):38-40.
[4]楊林.初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的培養策略[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5):59-60.
[5]杜建平.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時空觀念素養[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23(5):43-45.
[6]陳景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方法[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2):74-75.
[7]林雅香.初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滲透路徑——以時空觀念為例[J].名師在線,2023(3):69-71.
[8]沈秀求.基于時空觀念培養的初中歷史教學創新探索[J].教師,2023(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