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從舉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貓場鎮六仲小學,貴州 畢節 551605)
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增加了對信息化輔助教學的重視,并嘗試從多角度對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進行探索,促進語文教學支撐體系的建設,力求增強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高。鑒于此,新時期語文教師應系統分析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活動的內在關聯,積極探索優質教學策略的開發和應用,有效推進信息化教學組織模式建設,支持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信息化學習和探索。
新課程改革以及新課程標準的發布,明確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遵循科學的教學原則,精心篩選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活動的系統優化,使教學活動高效開展,全面增強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綜合效果。
其一,立足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強化語文教學活動的綜合育人功能。教師在教學改革實踐中要探索多種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突出重點,確保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保障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深度探索和系統學習,全面提高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使學生能建立文化自信,有效支持學生全面發展。
其二,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關注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注重課程教學活動的發展性和階段性。語文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設計教學活動,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結合語文教學,探索多種教學主題思想并構建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系統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1]
其三,注重課程內容的時代性,促進多學科課程內容的整合。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指導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探索建構信息化、現代化教學模式,并對教學空間和教學體系進行創新,適當整合多學科教學內容,開發多元化的教學支撐體系,引導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探索實踐和深入思考,從而形成優質教學活動空間,保障學生在語文課程知識的學習實踐中獲得積極的理解和感悟。[2]
在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會同步開發線下教學活動和線上教學組織模式,不僅會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對線下教學指導方案進行調整和規劃,而且能夠實現對線下語文教學空間和線上語文教學空間的有機整合。這樣可以實現對教學空間的拓展和延伸,讓學生能在線上空間加強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綜合學習效率和效果。[3]
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教師可以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進行創新設計和規劃,以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有效性,優化教育教學活動質量。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可以借助線上教學資源供給系統,搜集和檢索相關教學材料,以線上教學資源對課堂教學資源進行補充和完善,拓寬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眼界。
在改革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從“互聯網+教育”的視角促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在語文教學的綜合指導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語文自主學習空間,即學生利用線上語文教學資源,在課前和課后完成對語文知識的自主預習、自主鞏固訓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效率,也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延長線性學習時間和維度,全面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綜合學習和探究效果。
以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為基礎,教師應積極探索語文教學活動的創新設計和優質教學策略的開發,從不同的視角構建特色教學體系,加深學生對優質學習模式的感知和體驗。
信息技術在教育體系中的應用,能促進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活動的設計,系統化地引入優質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更加深刻。因此,教師應注意探索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多元融合,將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新媒體技術等融入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從而形成信息化的教學支撐體系,帶動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保障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良好的培養。
例如,在《只有一個地球》課程閱讀指導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建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多類型資源的整合應用,促進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思考。在課堂教學活動前,教師可以發布前置性學習任務,即在信息化教學資源平臺為學生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紀錄片、視頻等,讓學生了解與“只有一個地球”相關的生態環保知識,激發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讓學生在課前了解生態環保思想,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后,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建構多媒體教學情境,在教學情境中展示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場景,將宇宙知識、生態知識導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地球資源的枯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形成認識,以此為深化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后,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在多媒體視頻課件上為學生展示身邊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遭受破壞的場景,之后結合課文內容向學生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如“閱讀課文,作為小學生應該怎樣保護地球?根據課文內容和身邊的環境污染問題寫一份環境保護倡議書。”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切實提高語文知識學習效果,使學生的課堂探究能力得到系統性的優化,凸顯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綜合組織成效和價值。
在小學語文學科優質教學的探索實踐中,語文教師可以緊密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和課程教學活動的開發需求,從跨學科教學的視角,在線開發多元化的輔助課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多元協同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在整合線上教學資源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嘗試開發互聯網書法輔助性課程,利用在線書法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書法藝術素養,有效促進學生對書法藝術進行系統探索和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基于信息技術探索小學書法課程建設時,教師應突破傳統書法課程的局限性,融合線上、線下書法教育資源,借助書法特色課程實現對書法藝術的有效傳承,從而提高書法課程指導的整體質量。結合一年級下冊識字部分“春夏秋冬”“小青蛙”等開展教學活動,語文教師可以對在線書法課程教學模塊進行設計和開發,形成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支持和補充,讓學生可以在在線課程知識的學習實踐中了解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歷史,學習簡單的書法知識,然后規范化地參與到書法練習實踐中,將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與書法藝術表現進行融合。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小學書法課程內容的重新篩選,在課程開發環節對書法課程教學體系進行完善,不僅能優化書法課程教學效果,還能通過書法課程教學活動的實踐促進學生書法水平的提升,使學生在書法學習和實踐中強化自身綜合素質。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緊密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嘗試構建學習任務群,將學習任務群教學活動與微課教學模式進行融合,生成特色教學指導體系,使學生對語文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更加多元。教師應科學設計學習任務群活動,以微課呈現學習任務群,在學習任務群的支持下為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創造便利。
例如,根據“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設計要求,教師可以從強化學生的整體感知、豐富學生想象力的角度出發,使學生感受文學語言的獨特魅力,讓學生能在欣賞和評價文學語言的基礎上,提高審美品位。以小學語文《橋》的閱讀鑒賞為例,教師可以按照“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要求設計微課教學活動,在微課中為學生形象展示與課文相關的FLASH動畫,然后讓學生結合FLASH動畫視頻以及自己的閱讀體驗,完成學習任務,具體閱讀學習任務可以設定為:(1)閱讀小說并觀看視頻內容,請找出描寫山洪咆哮的詞語,分析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2)在課文中作者用“村莊驚醒了……”描述當時的場景,為什么不用“人們驚醒了”?(3)觀察視頻內容,思考發生洪水時的真實情境與課文中“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里。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的描寫是否存在差異,現實情況下人們不可能同時做好準備并撤離,老人和孩子需要特殊救援,而此時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4)結合視頻內容和課文內容,請為老漢和青年寫一篇悼詞。在微課的支持和學習任務群的帶動下,教師能與學生共同對課文內容進行探索和分析,學生在閱讀的同時也能被老漢的精神所感染,從而形成對課文內容和情感傳達的深層次認識。同時,發揮學習任務群的作用,學生能在閱讀的同時思考、探究,這有助于促進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學生有效表達自己的思想創造良好的條件。
總之,在改革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探索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核心素養目標的設定,優質化的語文教學課堂教學體系,能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綜合素質的鍛煉和提高提供良好的支持,促使學生在信息化的語文學習環境中,對課程知識的學習獲得積極的感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