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華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廣西南寧 530223)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1]新時代大學體育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重任[2],也是立德樹人目標達成的重要途徑。《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全國健康學校建設計劃的通知》(教體藝廳函〔2022〕15 號)中指出:“以健康促進為主線改進學校治理體系,深化學校教育改革,加快學校健康促進能力建設,逐步形成中國特色健康學校建設模式和青少年健康促進機制,系統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3]《廣西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也明確將體質健康水平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推動在高等教育所有階段開設體育課程[4]。
對大學生群體而言,健康是確保人才生存質量和全面發展的基石。隨著《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不斷推進,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始終是人們關心的話題。大學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最后也是最高階段,具有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定位,為大學體育改革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然而,國家政策、社會需求與自身優勢沒能促使職業院校有效解決學生體質下降、運動素質難提升、技能難掌握,參與習慣難養成等問題[5]。長期以來,專科院校體育課程研究視野較狹窄,大學體育課程普遍存在“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教學效率低、學生參與動力缺乏、供需矛盾突出等現狀困擾著大學體育。大學體育教學的改革不僅是新時代教學改革的迫切需求,而且是學生主動健康意識培養、課外鍛煉習慣形成、體育素養提高的重要推手。高校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大學體育教學發揮應有的支撐作用,如何更好地推進健康學校建設,為職業院校“雙高”建設、升本建設服務,發揮體育教學改革與體育工作一體化資源整合功能,已成為職業院校管理者及一線教師的共識。
以大學體育主動健康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大學體育主動健康教學模式即圍繞促進大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體育學習與活動為目標,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完善與量化“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習得結果,將主動健康的意識與行動貫穿于大學生體育學習當中,形成“主動健康知識+主動健康運動技能+主動健康能力”測評體系,不僅僅解決的是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問題,而且可以實現體育課程思政與大學生健康預警共同促進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主動健康教學模式既是對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繼承,也是對學校體育課程評價改革的深化。
1.2.1 文獻研究法
通過對與課題研究相關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與評價、體衛(醫)融合與健康促進等資料的收集、整理、篩選、分析,構建大學體育主動健康教學改革理論框架體系,為體育教學改革實踐奠定基礎。
1.2.2 觀察法
對主動健康體育教學模式改革促進學生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學習、健康意識與行為促進、體育素養與品格的完善等效果進行觀察,收集與記錄師生對教學改革模式運行的見解,將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效果進行橫、縱向對比,驗證主動健康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效。
2.1.1 國外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特征
世界各國體育教學模式在目標、內容、評價上呈現出各自的特征。教學理念以健身體育及終身體育為核心,貫穿于實施教育的全過程。德國的大學每一學期都會對該體育教育計劃進行公示,讓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體育運動;美國的大學體育以學生為中心,重視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注重對學生形成自主體育鍛煉能力的培養;日本的大學體育教育注重學生的運動體驗和需求,關注大學生體育習慣的養成;新加坡的大學體育以俱樂部的形式開展,注重高雅的體育鍛煉形式[6]。國外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特點主要關注學生的運動參與,在運動中培養學生的體育行為,將多樣化的內容實施于教學的過程,注重學有所用,具有筑牢終身體育的基石的共性。
2.1.2 國內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發展
新時代大學體育對落實立德樹人任務、遏制學生體質持續下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學生體質健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體力時間不足是造成青少年體質下降的主要因素[7]。健康本身的復雜性、跨域性問題等,造成高校健康政策出現地位上的邊緣化、執行中的協同難、對象上的知易行難、監督中的問責難、組織的弱化等偏差[8]。學者對在大學常態化疫情防控封閉管理期間不同的壓力釋放方式與情緒宣泄方式會對健康產生的影響進行調查,選擇以運動作為釋壓宣泄方式的學生健康狀態量表得分最高[9]。因此,大學體育教學承載著促進健康的上游工作,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效運動,也是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的低成本有效手段之一。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由來已久,眾多學者開展了多視角、多維度的研究。學者對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理念的研究,主要有:建立大中小幼體育課程一體化模式,將體育課程理念、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諸要素建立聯動機制、共同發揮作用[10];運用“供給側改革”理論和“矛盾論”觀點,從分析高校公共體育現存的體育價值認同與實現、國家體育政策的制定與執行,認為大學體育改革需要轉換思路,關注學生的需求,從學生體育“適不適”角度出發,提供給學生更明晰的體育價值理念和行動指導,轉變學生“練不練”的現狀[5]。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學應擺脫傳統的達標崇拜,轉而注重體育精神與體育人格培養。新體育觀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要指向主體體驗,追求內在生成[11]。當前高校體育課程理念從社會本位、學科本位、學生本位逐步向立德樹人視域下的核心素養發展[12]。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現實訴求表明,亟須構建運行機制、激勵機制、制約和監督機制三大主動健康促進管理機制[13]。
國內外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理念較為趨同,均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終身健康為目標,以適切的教學形式為推手;國外大學體育教學以培養學生體育素養為基礎,內容豐富,以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為直接需要達成的目標;我國大學體育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多年來以運動技能傳授為主,體育素養的培育并非直觀呈現,更多地依附于技能的習得且難以量化。主動健康大學體育課程改革,不僅要進行體衛融合,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保障體系,方能共同實現大學體育改革的目標。
大學體育主動健康教學模式即圍繞促進大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體育學習與活動為目標,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完善與量化“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習得結果,將主動健康的意識與行動貫穿于大學生體育學習當中,形成主動健康知識+主動健康運動技能+主動健康能力測評體系,不僅僅解決的是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問題,而且可以實現體育課程思政與大學生健康預警共同促進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主動健康教學模式既是對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繼承,也是對學校體育課程評價改革的深化。
2.3.1 教學指導思想與目標
《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國發〔2019〕13號)明確指出,加快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實施健康中國行動[14]。鐘南山院士對主動健康的精辟論述是:以“治療為中心”是“被動健康”,“以健康為中心”是主動健康[7]。體育教學模式是在具體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體育教學程序,教學過程結構穩定、教學方法形成體系,并在設計和實施上可量化、可評價。主動健康體育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是在堅決貫徹體育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理念下,按照大學體育課程,讓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將“教會、勤練、常賽”實施于教學過程中;同時,以各種運動科技手段的運用服務于大學生身體活動的全過程,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培育大學生的體育健康核心素養,利用大數據、AI技術對學生的主動健康知識、主動健康運動技能、主動健康能力進行精準測評,改變大多數學生的被動體育學習,形成大學體育教學課內外一體化的主動健康有效銜接。
2.3.2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主動健康體育教學模式的內容,是將“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要求,分解到教學的各環節,以運動項目的選擇為主要呈現形式,同時注重健康體適能和競技體適能的同步發展;加強健康與體育知識的傳授,培養大學生健康與體育能力,落實健康與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科學研究、設計主動健康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中不間斷地開展主動健康知識+主動健康運動技能+主動健康能力測評,保證每個運動項目大單元教學目標的量化與實現,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享受到運動的樂趣,達到增強體質,錘煉意志、健全人格之目的。
2.3.3 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
主動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教學方法,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入手,授課項目團隊在集體備課之中研判和形成學生能主動接受的學練方法;積極推進“線上+線下”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解決大學生體育學習中的難點問題;落實課內外一體化的“教會、勤練、常賽”,以“運動項目+科技服務”促進大學生健康運動方式與習慣的養成。通過對學生主動健康行為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建立定性與定量評價模型,對教學效果進行橫向、縱向對比,通過內部質量診改機制的運行,保障改革質控點的要求;在雙鏈打造和螺旋運行中進行預警,確保主動健康體育教學模式的良性運行。
開展影響大學生主動健康因素研究,是精準識別學生“被動健康”現狀的前提。首先,通過對學生進行調查、訪談,建構大學生體育學習需求的基礎模型。其次,對學習需求模型進行分類驗證,結合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發展與運動能力、健康知識掌握與學業發展需求,開展分層分類選項教學。最后,在教學中發揮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作用,發揮主動健康模式為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
通過將現代運動科技手段運用到教學模式構建之中,挖掘人類動作發展、運動認知表現、運動風險防控等體醫融合資源,對應教學模式的各個環節,設計出成套教學資源,包括課程標準、課程思政文本資源,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新形態教材等。形成教學資源的內容多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興趣化、教學過程完整化的課內外一體運用模式,從思想上和意愿上將學生的“被動健康”轉變為主動健康;將視動與技能表現測評系統(SMARTfit)、運動實時監控系統(Zephyr)、數字肌力測試儀(MicroFET2)等運動科技手段運用于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各層面,構建完整和系統的主動健康體育教學模式。
建立教學改革一體化評價體系,在構建影響大學生主動健康結構模型的基礎上,將教學改革涵蓋的大學體育課程、課外體育競賽與鍛煉、校園體育文化與學生健康素養等內容以構建量化模型的方式呈現,積極參加中國大學生健康校園大賽AI體能賽、中國大學生線上跑步挑戰賽及校園各類體育賽事,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大學生健康促進效果的科學評價,不斷優化與完善主動健康體育教學模式。
主動健康體育課程改革模式的建立,是不斷推進大學體育改革的要求與新舉措,從大學生體育學習的理念、方式、結果各層次積極建構體質健康促進保障體系。主動健康課程模式的推行,能進一步從理念上破除大學生的思想藩籬,為其積極參加體育學習、鍛煉與競賽奠定基礎;通過教學改革的實施,將課程改革、課余鍛煉與競賽、健康校園文化與運動科技相結合,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大學生主動健康促進評價體系,為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完善學校體育評價體系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