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蕓 陳燦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 廣東廣州 510640)
國家認同危機是新時代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在我國,黨的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它成為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建構國家認同居于首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黨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體教融合的深入,“以賽促改、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得以廣泛開展,高校體育不僅作為一種身體運動,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教育手段和精神載體,其作為培養健康體魄、塑造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得到廣泛認同。
國家認同是新時代國家建構的重要政治文化基礎,社會發展進程中由社會變遷所帶來的體制改革危機、群體行為和文化價值危機、網絡負面效能危機等是改變和重塑國家認同的重要誘因[1]。全媒體時代,高校普遍呈現著“文化部落”的差異化訴求,全媒體的技術賦能正在改變大學生的交往實踐,重塑著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結構形態。高校體育賽事作為新時代展現高校形象、國家形象的重大標志性活動,也是振奮民族精神、促進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契機。因此,加強高校體育賽事建設,促進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以及文化自信與國家認同的理念是其必然選擇。同時,以體育為載體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助力高校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文化自信與國家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國家是在民族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政治共同體,國家認同是民族認同的升華和目標[2],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的民族認同是指對本民族及中華民族這一共同體的認同。近些年,隨著高校的快速發展,我國每年的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使得高校成為多民族共生的場域。在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高校教育理應承載對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之精華的感悟和傳承的重任。體育是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高校體育賽事則是強化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手段。通過高校體育賽事傳播祖國的悠久歷史與中華文化,強化民族與國家觀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根植于每位大學生的人生目標,促進大學生關注國際熱點與公共事務,推動大學生的國家身份感知與價值實現,以此塑造大學生對自己、社會、國家的正確情感心理與行為。
精神在文化的沃土內成長壯大,并貫穿于文化始終。體育精神根植于體育文化。體育作為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念與道德規范[3],體育賽事更是文化符號認同與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要路徑。對于高校體育賽事活動而言,大眾參與的過程正是理解、認同中華文化的過程,高校體育賽事的開展增強了不同文化部落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推動了其融合與歸屬,體育賽事儀式更是以中華文化為底色,勾勒出代表中華文化悠久歷史的文化符號,如規則、倫理、標志、標識、標語、風俗等,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精髓。高校體育賽事的參與者也在這一場域中,超越個體身份差異,形成了群體文化身份認同。
在新時代,高校體育的強化、鞏固和提升國家認同應在“五個認同”的框架內展開,即通過體育運動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政黨觀和制度觀[4]。新時代,在教育強國與體育強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下,教育現代化與體育現代化都突出了融合發展的新理念。高校人才培養是一個充分融合的綜合系統,高校體育則是實現德智體美勞充分融合的催化劑,是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一環。高校體育賽事正是彰顯高校體育“以體養德、以體啟智、以體塑美、以體促勞”綜合育人價值的重要舞臺[5]。教育強國與體育強國的國家戰略實施落地離不開國家制度的支持,高校體育賽事的發展對夯實社會主義制度認同起著強大的促進作用。
數字信息的高速發展使得當下時代呈現人人兼媒的社會現實,在全媒體時代,信息資訊呈現不再隨機推薦,而是基于算法推薦的精準投送。大學生的個體興趣愛好在當下精準投送技術的廣泛運用下得到固化,從而降低了對網絡多元信息的敏銳度,在一定程度上,精準投送的信息處理方式滿足了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化需求,但也極容易產生社群分裂與價值分化的風險,與當前時代所需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離,不利于大學生產生國家認同。福柯提出的“規訓”理論強調,規訓不僅存在于監獄中,而且廣泛存在于對個體的空間干預中,全媒體時代的信息精準投送使得大學生長期處于一種個體興趣使然的規訓狀態之下,使得工具理性替代了價值理性,弱化了個體的思考,在這種技術控制下,大學生遺忘了對個體身份的感知,產生了個體價值的迷茫,從而阻礙了大學生對國家的真實感知。
全媒體時代的多元媒介共生,加速了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給大眾帶來了多樣的文化產品,也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同時,也給我國傳統文化與民族自覺帶來了巨大沖擊。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而在全媒體時代,文化的優勢更多地依賴于經濟的發展,西方國家由于在經濟和信息技術上的優勢,更容易通過互聯網推行西方主流文化與價值意識,借助商品、影視文化等形成流行與時尚的文化影響,從而沖擊我國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另一方面,全媒體時代資訊獲取的便利,使大學生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西方價值觀念與自我價值的沖突和辨析。而大學生本身正處于民族觀念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其鑒別思維能力尚不成熟,處于可塑期,極易受到其他社會群體的影響。泛濫的多元文化浪潮長期包裹著大學生的成長空間,長此以往,這種文化入侵將會模糊大學生對自身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認同,降低大學生對國家的情感依賴。
據第5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 年6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6]。網民中手機上網人群呈現大規模的進一步增長,手機在網絡技術的革新下,其商務與娛樂功能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媒體時代的網絡文化逐步從廣度發展轉為深度拓展,互聯網也將全世界連接成一個沒有地域和國界差別的全球性媒體,這使得西方發達國家憑借網絡資源優勢滲透價值觀念和擴張文化影響成為可能。全媒體時代也是一個泛娛樂化時代[7],這是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產物。網絡文化以碎片化、媚俗化等方式滿足大眾的需求,但在資本逐利的背景下,將極為嚴肅的事情用娛樂的方式進行傳播,將弱化受眾的社會責任以及媒介的社會責任。例如,對網絡明星的崇拜、對傳統歷史文化的戲說,以及以惡搞來博取眼球的短視頻等給大學生帶來感官刺激和娛樂享受的同時,分散了大學生對國家關注的注意力,長此以往,大學生對網絡文化的精神依賴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將容易形成對自我價值的困惑與人生意義的迷茫,弱化了大學生對國家的價值體認,不利于新時代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建構。
學校儀式在“共在”的情境下生產出生動形象的政治共同體,逐步深化師生從形象認知到理性認知,再到信仰的國家政治認同[8]。體育賽事往往通過開幕式、頒獎典禮、比賽規則等形式不斷強化參賽者的國家意識,從而從情感上維護“想象的共同體”[9],高校體育場地由此承載著大學生文化生活與國家意識的功能。高校體育賽事從開幕式的組織形式、升國旗奏國歌、各院校風采展示、共同的賽事主題話語等方面,無不將國家的政治思想、原則、文化等以生動形象的象征符號進行表達,以此促進大學生對國家的整體認知。承載國家意志的高校體育賽事儀式,在高校這一場域內,總是在規定的時間與一定的行為和傳播規則下周而復始地開展。這種重復的儀式,在一定空間內能將對國家的政治認同深深扎根于大學生的心里,以秩序與規則的力量將集體記憶、歷史與當下、感性與理性充分融合,從而引起大學生政治情感的共鳴,強化國家政治認同。
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文化沉淀,早在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上就以一種獨特的符號形象展現于全世界,在奧運會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福”“和”文化的基本理念,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認同。伴隨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在高校內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高校體育賽事也不再局限于奧運會項目的開展,更多的是采用一種綜合類的體育競賽形式,這使得我國傳統體育項目所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彰顯。全媒體時代,海量信息選擇和價值取向的多元造就了文化的多元,面對大學生極強的可塑性,在高校教育多維度強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權威認同方面,高校體育賽事無疑為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載體平臺。全媒體時代,高校體育賽事能借助賽事組織及媒介話語的敘事策略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以及創造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與國家文化認同。
體育在樹立國家形象、塑造民族精神上有著獨特的效果和作用。體育賽事能夠為國家認同的建設提供載體,相反,國家認同又能進一步促進體育賽事的發展。從近幾年城市申辦和舉辦國際賽事,到高校利用自有場館資源申辦承辦各級各類賽事的趨勢,不難看出,體育賽事與城市的發展逐步從延伸廣度走向拓展深度。高校體育賽事中雄壯的國歌、激情飽滿的賽事敘事、莊嚴的列隊,刻畫著國家正義的形象,展現了國家意志和國家權威,增強了師生在同一時空的凝聚力。同時,高校體育賽事通過人際和組織傳播建構了代表國家認同的符號,并能通過全媒體的技術手段傳達給外界場域,從而引起與不在場的高校集體的共鳴。全媒體時代,高校體育賽事傳播通過整體的組織安排,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增強國家情感認同,凝聚更多民族力量。
高校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建構,離不開高校制度及其所決定的高校體育制度體系的建構、優化與診斷,高校制度體系的合理性是影響以體育為載體的大學生國家認同取向的重要因素。高校體育賽事建構國家認同的落地,除了依賴于其日常體育制度、體育競技水平和體育文化因素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建設高效的體育制度體系,這是衡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高校體育制度體系應以標準化的制度文本進行整個制度體系架構設計,對整體制度進行梳理,規范其工作流程,制定各相應環節的管理辦法,注重與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健康第一等理念融合,強調全員、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育人,以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為目標,完善各環節的制約與監督,以系統的觀念建設高校體育,建構大學生國家認同。同時,全媒體時代的體育賽事傳播依賴于高校的體育制度體系來聚合大學生的目光,培育其個體體育興趣愛好,強化其個體身份的感知,明確其個體價值,以此助力高校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增強文化自信與國家認同。
全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源自不同社會的文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包裹著個體空間,人們需要思考如何運用媒介技術和傳播手段讓大學生明確自己的身份歸屬和文化歸屬[7]。體育賽事是身體和體育文化的慶典,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價值。全媒體視野下的高校體育賽事本身是一種實體工具,通過強化高校體育賽事傳播,能極大地促進個體價值認同。一方面,通過高校體育賽事,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嵌入多元信息中,以大學生所熟悉的互聯網空間和話語表達建構起個體與國家的聯系,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標識強化國家認同和身份認同。另一方面,通過高校網絡信息監管機制凈化以體育為載體的西方政治文化與價值觀念,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培養其傳承中華文化之根的意識。最后,加強高校體育賽事與數字化的融合,完善其資源數字化與管理智能化,創新以體育為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網絡空間的表達,發揮體育的獨特功能,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媒體通過話語說服建構身份認同,通過話語敘事培育情感認同,通過公共言論強化集體認同[10],高校體育與國家認同的良性互動也依賴于賽事的媒介敘事。同時,高校體育賽事是國家意識形態表達的重要場域,其能夠借助體育精神的力量,在理想、信念、價值、道德觀念上將大學生緊密團結在一起。重視高校體育賽事的媒介敘事,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話語的組織,以賽事主題的形式置于公共空間,大力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從而將國家意識具體化。加強高校體育賽事的媒介敘事表達,向大學生展示全面、生動的國家形象,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與中國夢進行深度融合,增強其身份認同與情感認同。高校體育賽事是強化民族歷史記憶、培育公民意識、增進大學生國家認同的重要載體,重視高校體育賽事媒介敘事的表達、傳播、監督,不僅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需要,以此建構大學生的國家認同。
高校大學生群體向來有著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熱愛與認同。然而,在全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群體面臨信息繭房現象,信息的精準投送阻礙了大學生對國家的真實感知,多元共生的文化浪潮降低了大學生對國家的情感依賴,網絡文化的依賴弱化了大學生對國家的價值體認。高校體育賽事作為大學生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載體,在全媒體時代,充分發揮高校體育賽事建構國家認同的功能,通過高校體育制度體系的優化,不斷強化高校體育賽事建構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工具價值,拓展高校體育賽事的媒介敘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從而實現高校大學生認知、情感與行為的統一,并進一步增強高校大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以此助力高校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增強文化自信與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