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李娜 王海軍 張麗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河北秦皇島 066004;2.保定市定州市臺頭小學 河北保定 073000)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健康中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然而,近年來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慢性病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首要健康問題,防治慢性病已成為建設健康中國過程中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尤其在農村,健康意識差導致對慢性病的防治缺少正確認識,因此,慢性病是影響農村居民身體健康的重要問題。體育健康促進是以體育運動為載體,通過體育活動促進居民的健康水平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常識。廣泛協調社會各相關部門以及社區、家庭和個人,使其履行各自對健康的責任,共同維護和促進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1]。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并提出,要從行動層面提高國民健康水平,要求提高個人身體活動意識,培養運動習慣,了解和掌握全民健身、身體活動的相關知識,并將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2]。雖然體育是促進健康的良方,但目前農村居民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農村地區居民仍處于鍛煉不足甚至不鍛煉的狀態。該文通過構建河北體育健康促進路徑,發揮醫療、體育、農村社區和農村居民等多主體的功能和作用,為切實解決河北農村體育健康促進問題提供有效策略和行動方案,為實現健康河北提供參考。
國內對農村體育進行研究的文章相對較多,內容也相對比較全面。從國內學者發表的研究成果來看,針對健康促進的研究多是從醫學的視角展開。關于體育健康促進領域研究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但研究主要針對學校體育健康促進和城市社區體育健康促進兩大主要部分展開,如陳悠[3]分析了不同國家高校學生的體育健康促進模式;汪曉贊[4]提出了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3-4-5”發展戰略體系;王先茂[5]對學校、社區、家庭體育一體化發展困局、域外經驗與發展對策進行了研究;王世強[6]基于體醫融合的視角對城市社區健康促進模式進行了構建。將體育與健康促進結合起來,針對農村居民進行體育健康促進,通過運動手段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意識,提高他們的健康狀況的研究并不多見。通過查找相關文獻,發現學者林金玉等人[7]以廣東省清遠市J村婦女為研究對象,對農村婦女健康促進的體育行動與策略進行了研究;梁玉雙等[8]以中國勞動動態調查數據為依據,運用數據驅動理論,探討了體育鍛煉與城鄉居民健康水平的關系,并提出鼓勵農村居民參加鍛煉和大力在農村開展體育健康知識宣傳等對策。以上學者的研究思路為本課題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數據參考。因此,加強體育與醫療的融合,建立體育健康促進模式,探尋可行的農村居民體育健康促進行動路徑,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公眾自愿參與體育活動的程度,是體育促進及體育干預水平和活力效度的重要反映[9]。在前期的調查過程中發現,雖然我國信息越來越發達,農村居民文化素質整體上也在不斷提高,但大部分農村居民由于長期在家務農,不出門,信息相對比較閉塞,主動健身意識較薄弱,對體育健身的認知水平較低,對健身也不是很感興趣,造成觀念認知不足,主動健康意識薄弱。體育鍛煉是科學性、整體性、系統性的。需要體育鍛煉者掌握豐富的體育鍛煉知識和動作技能,但目前仍有大部分農村居民認為田地勞作一天,難得可以休息,不愿意考慮將時間和精力用在體育鍛煉上,認為下地勞作和體育鍛煉的性質一樣,不需要專業指導,二者區別并不大。覺得勞作時間越多的身體健康狀況越好,這種錯誤意識普遍存在于廣大農村居民身上,這就導致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較低和自主鍛煉意識不強,嚴重制約農村居民參與體育健康促進的效果。
體育是健康促進的初級預防手段,從源頭上降低了農村居民患病的概率,在實地走訪調查中發現,很多農村居民表示,他們在進行體育鍛煉時,缺少專業鍛煉方案和運動指導,對于運動強度和時間的把控不到位,很少用到健身器材,大部分只進行健步走、廣場舞等,對于如何正確使用健身器材、如何在器材使用中發揮功效以及如何規避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危險因素等缺乏了解。在農村實際開展體育健康促進的過程中,政府只重視健身鍛煉的場地和設置的體育器材、設施,卻忽視了如何教授農村居民對健身器材的使用,缺少專業指導員的指導,影響農村居民鍛煉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村居民體育健康促進的實施。現如今,農村居民對科學健身指導的需求越來越高,所以對于體育健康促進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急切。
體育場地、體育設施是農村居民進行體育活動的基礎保障,也影響著農村居民參加體育活動。而現有體育場地設施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居民健身的需求,場地的缺乏和破損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參與健身鍛煉的積極性。在走訪過程中發現,農村居民大多數是在農村廣場、家里、路邊空地進行鍛煉,一是因為農村缺少體育基礎設施;二是因為農村體育基礎設施損壞程度較大,大多數的體育器材都處于半荒廢狀態或年久失修損壞的狀態,沒有專業人員定期保養和維護,農村居民對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場地的滿意度較低,因此健身興趣不高,這就造成了不良循環,限制了農村體育健康促進的實施。
目前開展的農村居民體育促進健康項目在衛生健康、體育機構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相關醫務部門在農村進行綜合健康問卷、醫學檢測和體質數據等的檢測,開展體育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對農村居民體育促進進行干預工作。體育機構根據農村居民不同的疾病類型、年齡和運動情況等特征,對農村居民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干預。然而,體育健康促進工作的開展自成體系,跨部門合作不密切,遭遇政策壁壘,體育與醫療部門都是在各自體系內進行健康干預與促進。為此,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從制度上打破壁壘是組織并實施農村居民體育健康促進工作的關鍵因素,也是進一步加強健康促進事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政府相關部門要發揮積極作用,高度重視體育運動促進的宣傳力度,多組織農村居民參加醫務人員的健康宣傳和指導,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營造農村體育健康意識濃厚氛圍,同時提高基層醫務人員業務水平,完善農村醫療配套設施,促進農村居民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其次,村鎮地區多利用媒體進行宣傳,擴展信息傳播渠道,在農村公共區域增設屏幕、電視、電腦等傳媒硬件,平時多播放與體育活動有關的視頻,幫助農村居民了解公共體育服務動態,提高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改善農村居民的身體素質,提高農村居民生活的健康指數。最后,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體育項目,鼓勵并肯定農村居民積極參加體育促進健康項目,堅持有規律且終身參加體育鍛煉,讓健身生活化、常態化,培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其生活質量,加快推進農村體育健康促進事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體育健康促進事業要求體育打破傳統的邊界,與公共衛生知識相融合,積極展開與其他學科、職能部門的協作,培養一批能夠開展體育健康促進的新型專業人才指導隊伍,定期聘請體育專家或者大學體育指導人士對農村居民進行體育技能培訓和考試。同時,對農村居民進行體育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普及,提高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定期組織體育專業人士或大學體育專業的學生到農村進行體育健康專業指導,為常見人群、有健康問題的特殊人群提供專業的、個性化的運動處方,指導農村居民使用健身器材,并且組織農村居民參加體育活動,豐富其體育文化生活,提高農村居民科學正確的健身意識,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在體育健康促進過程中,只有體育設施功能齊全并正常運行,才能保障場地設施的安全。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強對公共體育場地和體育器材的管理措施,出臺一系列針對性的維修解決方案,建立健全的維護和管理體系,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給予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支持,發揮職權部門的作用。其次,政府有關部門需成立巡邏人員對公共體育場地和體育器材定期檢查,保證能及時發現健身場地以及設施的損壞并進行修復。政府做好宣傳工作,支持并鼓勵民間成立專門組織來保護器械場地,并引導專業人員進行專業的組織管理,對已經破損嚴重及年久失修的公共體育場地和健身器材及時檢查維修,避免對農村居民造成二次傷害。最后,還可將急救藥品合理安排在農村居民運動集聚地,定期開展健康運動講座,介紹一些必要的應急措施,提高農村居民的自我防護能力,降低運動風險。讓農村居民共同參與到體育設施的維護中來,共同促進農村體育健康促進事業順利開展。
健康促進事業是一項科學性、系統性的工程,需要打破相關部門的壁壘并通力協作才能穩步推進事業發展。首先,整合體育、醫學等學科領域的專家成員,從健康視角出發,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與合作,跨界整合各界資源,邀請中醫學、現代醫學和體育學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對健康數據、運動處方、慢性病診斷等提供專業的人員配置。其次,由醫學專業人士對農村居民進行義務的健康風險篩查,為農村居民提供健康促進和運動知識的指導,然后建檔立案,并且為農村居民制訂相應的訓練計劃。再次,成立醫療和體育聯動小組,根據醫學專業人士的建議,進行健康診斷,全面、科學地掌握農村居民的健康情況,并制定運動處方,選擇易開展的體育項目,更好地為農村居民提供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全方位的健康指導和預防措施。最后,將政府、學校、醫院和相關企業等資源共享,擴大范圍,打破行業之間界限,形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連續協同、運行高效、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體育服務體系,為推動體育健康促進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農村體育的發展關系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居民健康是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結合河北農村的實際情況,從農村居民觀念認知、健康促進專業人才培養、場地設施供需利用情況及相關部門統籌協調等問題進行分析,了解河北省農村體育健康促進的現狀。要想在農村順利實施體育健康促進工作,相關部門應從實際出發,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改進,加大河北農村居民體育健康促進的宣傳力度,提高體育健康促進人才隊伍建設,加大農村基礎體育設施管理力度,各部門建立健康促進協作關系,致力于打造完善的河北農村健康促進體系,進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促進協同發展,實現河北省農村健康促進體系的優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