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3.23.045
[摘 要]新時期,在推進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政策支持下,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農民群眾實現了增收致富,幸福指數直線上升。但從目前來看,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還存在一些不足,如農村歷史問題遺留多、農村經濟產業化基礎薄弱、農村科技應用水平低等問題頗為突出。本文立足實際,對上述問題展開討論和分析,并給出建議和對策,為深化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建言獻策。
[關鍵詞]農村;深化改革;產權制度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志碼:A
產權制度改革后建立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新生事物,沒有成熟的模式借鑒,也沒有統一的路徑可循。因此,為鞏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有必要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途徑。本文將從工作機制、產業化發展、科技應用以及農村人才流失等方面出發,尋找相關解決辦法。
1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論述
土地是農村發展的根基,是農民的“命根子”。我國按照社會發展規律,進行過多次土地改革,從“耕者有其田”的農民土地所有制到集體所有制,再到“包干到戶”“包產到戶”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和后來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近年來的土地確權頒證,促使農戶聯合合作經營,助力農村產業化、規?;?、機械化等改革工作,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土地工作都彰顯出我黨對農村土地的關注和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下,我國將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放在了突出地位,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土地改革部署工作,初步構建了農村土地的“四梁八柱”。一是堅持尊重農民選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把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順應老百姓保留土地、流轉土地的意愿;二是恰當處理穩定與放活的關系,將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實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實現了土地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同時還通過市場導向配置土地資源,積極引導農村將無力經營的土地向種田能手、經營大戶以及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流轉,促使農村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有序經營,激發人、錢、地、業等要素的市場活力,推動更多優質要素流向農村[1]。
2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歷史遺留問題多,確權頒證工作不到位
隨著農村產權改革工作的進一步深化,確權工作基本接近尾聲,頒證工作仍在持續進行,但由于農村環境復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較多。一是部分農村很多勞動力都外出務工,留下來的大都是老人和兒童,受教育水平低,對土地及地方工作缺少了解,而進城務工的青壯年往往對相關確權頒證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支持或者不愿意配合相關頒證工作,因此在頒證過程中,經常會存在溝通困難、相關文件簽字工作難以進行等問題。二是歷史遺留問題復雜多樣,頒證工作開展得不夠順暢。很多農村都存在實測面積與二輪延包面積不一致的問題,但農村居民只認二輪延包面積,不認實測面積,擔心土地面積增大會造成日后的農業稅增多及經營成本增加,因此拒絕在確權頒證的相關文件上簽字,從而導致該地方頒證工作的簽字率不達標。三是很多地方因公益建設以及宅基地占用農田和農戶私自換地,或因退耕還林政策,導致一部分農田變成林地,當地居民持有林權證,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有地無證,有證無地”和“一地多證,一證多地”等問題,阻礙了農村頒證工作的進度[2]。
2.2 產業化基礎薄弱,農村經濟發展滯后
農村產權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農村地區的產業化基礎薄弱,農村經濟發展缺少后勁和活力。例如很多地方雖然在土地確權頒證的政策下,解決了“空殼村”現象,但是還存在集體經濟收入結構不合理、經營性收入結構不高、增長速度緩慢及創收渠道單一等問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收獲的糧食作物基本是按照原料的形式賣出,除去化肥種子等成本和一些隱性成本費用后,農民從中獲得的利潤甚少。如今在很多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這種情況依舊存在。農民沒有將糧食變成價值鏈更長、利潤更大的各種商品,也沒有將農村得天獨厚的資源與第二產業或者第三產業結合起來發展,導致很多地方的農產品積壓,最終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另外,在確權頒證之后,很多經營管理者也開始靠土地出租的方式進行創收,這樣會加劇農村經濟的下滑,造成農村和城市二元經濟的差距更大,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3]。
2.3 科技水平不高,農業整體效益不高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考慮多方面的工作,如農村地區科技應用水平較低,就是目前來說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很多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主要以小農戶為主,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相對較低。一方面,盡管我國農業科研成果豐富,但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很多成果尚未得到廣泛的應用。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缺乏科技轉化的能力;一些農業科研成果存在適應性較差、應用成本較高等問題,限制了其應用和推廣。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生產方式存在著重勞動、重肥料、重農藥的現象,如化肥、農藥、飼料等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地、水、空氣等環境污染;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農業規劃和管理,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農業生產效益不高;農業生產組織方式也比較散亂,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波動較大,農民收入水平偏低。此外,一些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也不夠完善?;A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我國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村道路、通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電網、水利設施、灌溉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4 人才流失嚴重,缺乏高素質的年輕人才
產權改革工作在農村的政策性強、技術含量高,各個環節緊密結合,但是很多地方都缺少一支熟悉政策、業務熟練、綜合素質高且專業性強的年輕隊伍支持。因此,在很多工作中難免會手忙腳亂。目前一些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地區偏遠、交通條件和生活設施落后,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回到農村,都喜歡在大城市找工作。另外,個別農村地區不重視人才,在人才選拔上存在“論資排輩”現象,對年輕人才的新思維、新建議比較排斥,即便有一些年輕人來農村就業,也一般被安排在基層一線,干一些很基礎的工作,導致這些年輕人才對工作失去信心,對工作沒有盼頭。盡管很多地方有人才引進或者“三支三扶”等招聘活動,但人才流失率還是比較高,致使農村地區缺少年輕人才。
3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的相關對策和建議
3.1 完善產權制度建設,明確產權歸屬
完善農村產權制度,明確產權歸屬。根據我國國土資源局下發的相關文件要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應當按照“依法確權、尊重歷史,公平合理,服務改革”的基本原則,科學合理地解決民間一些比較突出的歷史遺留性問題。比如:對于農村土地存在宅基地或者公益建筑等占用農田的問題,應嚴格按照“一戶一宅”的要求進行處理,違法建筑必須拆除;對于土地缺少證書或者有證書卻沒有土地等問題,均按照相關原則進行處理;對農田轉林地的,建議從老百姓的實際利益出發,充分考慮農民生產生活問題,解決歷史遺留的疑難雜癥[4]。例如,山西省按照上下聯動、密切協同、主動攻堅的原則,在全省開展“清零行動”,聚焦全省各種歷史遺留問題,精準發力,切實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在2022年底,山西省累計完成轉移登記308萬套,完成率達到98 %,相關工作在全國起到示范作用。在“清零行動”中,針對外地打工不能回家以及久居外地、出行不便等特殊情況,該地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作用,對接各個部門,拓寬辦理渠道,簡化簽字流程,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云簽字”,既方便了老百姓,也推進了工作進度。
3.2 持續開發農村潛力,促進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農村深化產權改革的過程中,要激發各種生產要素潛能,促進農村經濟“變活”,充分實現農村地區“人、錢、地、業”等要素綜合收益最大化[5]。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優化、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的運營形式,鼓勵集體資產股份化運營,一些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可以利用優質的農產品優勢和產地優勢,與城市工商戶合作或者在附近城市成立公司。農村有條件的村民或者一些種糧大戶、種田能手以及農業合作社等,可以采取入股、投資等形式共同經營,延長農村經濟的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單位價值,為農業經濟的發展不斷提質增效,高效帶動農村居民增收致富。例如,重慶市某縣區充分挖掘盤活集體資產,發展特色農業,為農村經濟發展開辟新路子。該地利用農村基礎設施股權改革項目資金183萬元入股當地生態開發公司,打造了精品果園1 600余畝,發展晚熟柑橘、墊江蜜柚等特色產業,帶動當地經濟增長,為集體固定增加5萬元分紅收益;另外還成立了生態旅游股份合作社,建造景區運營,增加就業崗位,累計實現當地集體經濟收入400萬元,成員分紅55萬元。
3.3 利用科技優勢,實現農村居民增收致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因此,發展農村經濟,要重視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從國家層面上來說,要構建好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供增強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和持續創新動力的基礎與支撐。圍繞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創新,組織實施重大科學計劃、科學工程,并強化協同攻關,加大對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為此,可以通過優化國家與地方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和涉農企業的定位和布局,也可以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促使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實施主體。通過規?;I化協作有序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讓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需求主體,以企業和產業需求為動力,解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問題。農業科技創新的根本目的是為農業的發展所服務,因此加大對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就尤為重要。一方面,要讓廣大農民都認識到科技成果的先進性;另一方面,要使農業科技展示其強大的功能,從而吸引廣大農民的興趣。此外,要加大對廣大農民的培訓力度,使農民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增強科技意識,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6]。
3.4 重視人才培養,筑牢農村發展人才基石
要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重點加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育好用好鄉土人才;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因此,農村地區要發展,必須重視人才,要轉變傳統的“論資排輩”觀念,立足實際,提升支農、支教人才,尤其是“大學生村官”的待遇。新時代、新理念、新發展,在當代信息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很多農村地區都開始利用互聯網開展電商經濟,以解決農村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但很多年齡大的農村干部對這些信息科技比較陌生,操作不夠熟練,不了解電商經濟,而年輕人才對此較熟悉,在發展中展現出新思維、新理念。各地農村應當利用年輕人才的這些優勢,通過加強基層農經隊伍建設,鼓勵各地面向社會招聘一批專業素質強、熱愛農村、有志在農村建功立業的年輕人才,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此外,還可以大力培養當地的鄉土專家、企業和示范社帶頭人及農場經營模范等成員,使其通過學習先進的科技知識,了解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為農村經濟發展筑牢人才基石。
4 結語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一項不斷探索的工作,在實際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本文立足實際,對深化我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應對之策,如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建設,明確產權歸屬;持續開發農村潛力,促進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利用科技優勢,實現農村居民增收致富;重視人才培養,筑牢農村發展人才基石;等等。這些措施能夠助力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成果,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藝霖.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促進農業新經濟發展[J]. 現代商業,2021(19):42-44.
[2]喬海寧. 東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研究[J]. 農家參謀,2020(20):28,44.
[3]高雪蓮,孫大光,李黎.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路徑[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6):6-7.
[4]朱菊紅. 新時代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思考[J]. 山西農經,2020(3):69-70.
[5]孫玲姝.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路徑[J]. 農業工程技術,2019,39(35):11,13.
[6]孫德強,林秀秀,胡曉曼. 深化產權制度改革 激發農村發展活力[J]. 農業知識,2019(23):19-21.
[作者簡介]李景強,男,安徽淮南人,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安豐塘鎮農經管理站,農業經濟師,大專,研究方向:農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