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玲玲
摘 要:融合教學是一種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和價值觀等融合起來進行教學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開展融合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相關背景,有效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文章闡述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融學科”教學的原則,探討了“融學科”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以及初中歷史“融學科”教學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融學科”教學;策略探究
學科融合教學旨在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結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探究[1]。將“融學科”教學模式引入初中歷史教學中,可以更好地發揮歷史的育人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2]。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講授內容抽象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抽象化的內容講授是一個常見的問題。這一問題通常表現為教師過于重視學科的概念和理論,而忽略相應概念和理論的實際應用和意義。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有些教師只是簡單地講述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歷史事件,并沒有說明導致這些事件發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這樣一來,學生很難理解這些事件的重要意義。
(二)呈現方式單一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習慣運用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采用多元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內容。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積極引導學生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響和意義,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歷史問題,形成自己的歷史觀點。
(三)缺乏實踐和體驗
歷史學科是一門需要實踐和體驗的學科,但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很少為學生提供實踐和體驗的機會,這樣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魅力和實用性。一些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時喜歡進行純粹的理論講解,缺乏真實案例的引入,導致學生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此外,一些歷史教師在教學時忽略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環境,使得學生難以深入理解課程內容的意義。
(四)學生參與度不高
初中歷史是一門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學科,需要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探究。然而在當前的教學中,部分課堂氛圍沉悶,缺乏趣味性。一些初中歷史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及傳統的評價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
二、“融學科”有效教學的原則
(一)制訂明確的學習目標
制訂明確的學習目標是“融學科”有效教學的原則之一。讓學生明確正在學習的內容以及需要達成的目標,有利于其在學習過程中思考應該如何去達成這些目標。學習目標應與課程內容相關,和學生之前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相關,并具有挑戰性。如果目標和課程內容之間沒有密切的聯系,學生就很難理解為什么要達成這個目標;如果目標與學生之前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沒有關系,學生就容易感到無措;如果目標過于簡單,學生就會覺得沒有挑戰性。
(二)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
“融學科”教學強調建立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讓學生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教師在“融學科”教學中應設計跨學科項目或任務,鼓勵學生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以提升學生綜合應用不同學科知識的能力。例如,學生在數學課上學習的數據分析方法可以應用到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實驗研究中。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可以更好地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
(三)采用跨學科教學方法
采用跨學科教學方法是實現“融學科”教學的重要手段。確定主題或課題是跨學科教學的第一步。主題或課題應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并具有足夠的深度和廣度。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是跨學科教學的第二步。教師要對不同學科的知識有大致的了解,并將相應的知識融入主題或課題中。設計跨學科課程內容是跨學科教學的第三步。教師在設計跨學科課程內容時需要考慮多個學科之間的交互作用和聯系。培養學生學科知識應用能力是跨學科教學的第四步??鐚W科教學方法更強調學生學科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要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研究項目的開展等方式,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到實踐中。應用多元的教學方法是跨學科教學的第五步。教師在教學時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引導學生探索和實踐
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實踐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各學科的理論知識,明白相應知識的本質。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融學科”有效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一)融合語文學科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融入語文學科內容時,可以采用“閱讀歷史、寫作歷史”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既能鍛煉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又能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教師也可以采用“閱讀理解、歷史解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閱讀歷史文獻來理解歷史事件,通過歷史解釋來分析歷史事件的背景和產生原因。例如,教師可將古代文化常識教學與文言文教學融合在一起,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古文理解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和綜合素質[3]。
(二)融合地理學科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融入地理學科內容,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在講解歷史事件和文化現象時,結合地理知識,通過地圖、地球儀等實物介紹相關的地理環境,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歷史事件和文化現象。
(三)融合藝術學科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融入藝術學科的內容,可以生動形象地呈現相關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背景、文化傳承和社會變遷方面的內容。比如:教師通過漫畫、繪畫、雕塑等形式為歷史人物樹立形象,能提升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知力;利用影像等視覺媒介直觀呈現歷史事件和文化傳承的相關內容,能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相應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采用角色扮演、模擬演練等形式,讓學生具體體驗歷史事件,能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受。此外,教師可鼓勵學生以手工藝術、美術創作等形式進行歷史文化創意設計,以此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四)融合信息技術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融入信息技術學科的內容,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呈現歷史課程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營造一個互動學習環境。例如,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合適的在線協作工具,讓學生積極開展小組討論,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和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四、初中歷史“融學科”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豐富講授內容
教師在進行歷史“融學科”教學時豐富講授內容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和影響。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歷史事件的背景和意義來豐富講授內容。例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英、法、美等國要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有什么影響?”等問題,引導學生了解更多相關的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思考能力。教師還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豐富講授內容。例如,在講解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沙俄的侵略行為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案例,讓學生了解這一歷史事件對中國的影響,以加深學生對相應歷史事件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創新呈現方式
教師在進行歷史“融學科”教學時,要積極創新呈現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播放相應歌曲,讓學生在聽歌的同時學習歷史知識。例如,在“中華民國的創建”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走向共和》主題曲《曙色》并出示歌詞,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中的一些關鍵事件,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歌曲中的“風吹過,雨打過”可以指代中國歷史中的許多時期和事件,如秦朝的統一戰爭、唐朝的盛世、明朝的繁榮和清朝的衰落等。這句歌詞表達了中華民族雖然經歷了許多風雨和艱難,但是始終能夠走出來,不斷前進,能升華課程主題。
(三)增設實踐活動
在初中歷史“融學科”教學中,增設實踐活動是一個有效的優化策略。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歷史事件,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例如,在教學“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訪社區,拍攝照片或采訪居民,以獲得更多有關社區發展的信息。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去城市中心區域或其他發展迅速的區域進行實地考察,比較這些區域不同時期的情況,以了解城市的變化。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比城市和鄉村的生活環境,了解不同地區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這些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生活環境的變化。通過觀察、體驗和研究,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更好地理解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
(四)實施個性化教學
教師在進行歷史“融學科”教學時,要注重實施個性化教學,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為每個學生提供符合其特定需求和學習風格的學習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和興趣。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要求每個小組中至少有一個視覺型學習者、一個聽覺型學習者、一個口語型學習者。然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為每個學生分配不同的任務,例如讓視覺型學習者制作幻燈片、圖表等,讓聽覺型學習者收集音頻資料,讓口語型學習者整理并口述小組探究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布置任務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獨立戰爭的產生原因、影響等問題,以此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歷史知識,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互動。教師可以對不同類型的學習者進行個性化評估。對于視覺型學習者,教師可以讓其制作詳細的圖表或幻燈片來呈現知識;對于聽覺型學習者,教師可以讓其錄制一段音頻來展示其知識掌握情況;對于口語型學習者,教師可以讓其通過小組討論或演講來展示其對知識的理解。
在今后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積極推行“融學科”有效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從“學會者”逐步成為“會學者”,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將學習方式從“單一”轉向“多元”[4],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求,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陸啟威.學科融合究竟“融”什么[J].江蘇教育,2020(30):35-3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3.
袁芬花.圓融語文視閾下的寫作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22(11):78-79.
謝麗紅.跨學科·融學科·超學科:多學科課程融合遞進樣式的實踐探索[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1(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