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摘要:數字普惠金融是一項具有關鍵戰略地位的工作,在助推鄉村振興方面蘊含著巨大的戰略潛能。本研究以山西省長治市為具體案例,旨在透過深入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中的當前狀態和其實際效果,探討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挑戰,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這一研究有助于深化我們對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中扮演的角色的理解,為山西省長治市以及其他類似地區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依據,推動更為堅實的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 鄉村振興 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旨在推動農村地區的繁榮和可持續。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這一進程中存在的推動力量已逐步得到重視:2023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優化和諧鄉村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金融服務,加大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金融資源投入;2023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優化普惠金融重點領域產品服務,支持小微經營主體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有效實施。數字普惠金融不僅為鄉村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還為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實現數字普惠金融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并非一帆風順,存在眾多挑戰與問題亟待解決。有鑒于此,本文以山西省長治市為例,就其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問題與對策進行深入探討。
(一)支持農戶自主創業
在長治市壺關縣,一些農戶展現了強烈的內生致富動力,擁有創業潛質和專業技能。然而,唯一的障礙是資金短缺。經過深入調研和實地走訪,壺關縣當地的農村商業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壺關支行積極響應了這一需求,為符合條件的農戶提供了創業貸款。壺關農村商業銀行以“市場主體對接”為理念,截至2023年,已經為1464戶種植戶發放了總額達7668.7萬元的涉農貸款。這一舉措不僅幫助了旱地西紅柿種植業的快速擴張,使種植面積從1萬畝增加到超過5萬畝,年產量達到37萬多噸,還促進了種植基地數量從最初的十幾個擴展到117個,種植戶數量從幾十戶增加到580多戶。這個成功的案例展示了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中支持農戶自主創業的關鍵作用,為當地創造了可持續的經濟活動。
(二)就業帶動貸款服務
創業常伴隨著高風險和復雜性,這對絕大多數農戶而言并非理想的財富創造途徑。此外,創業貸款的門檻通常較高,限制了許多農戶獲得金融支持的機會。為了解決這一挑戰,黎城縣農村商業銀行在長治市采取了一項針對性強的服務措施,即“就業帶動貸款服務”。該服務模式背后的核心理念是,先向企業提供貸款支持,同時要求這些受貸款支持的企業雇傭農戶。這一策略不僅為企業提供了資金支持,還為農戶提供了寶貴的就業機會,為他們提供了實現自力更生和增加收入的機會。這一創新性的舉措不僅促進了鄉村企業的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實現了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
(三)“金融+產業帶動”助力鄉村振興
沁源縣沁豐薯業有限公司的成立于2011年,公司以馬鈴薯產業為主要經營領域,憑借其大規模生產能力,涵蓋了馬鈴薯的全產業鏈,包括種植和加工。不僅如此,沁源縣沁豐薯業有限公司還有著更遠大的愿景。在普惠金融的帶動下,公司計劃建設一個中型面粉加工企業,據估算,這一新項目將有能力加工3600噸的鮮馬鈴薯,從而創造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720萬元以上。這不僅為公司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為當地的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提高了他們的收入水平。這一成功案例突出了“金融+產業帶動”的模式,通過金融支持和產業發展相結合,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增長和鄉村振興的落實。
(四)推動發展特色產業
武鄉縣數字金融機構采取了一種前瞻性的鄉村振興路徑,將“綠色金融+紅色文化”理念融入當地社區,為李峪村注入了約400萬元的信貸資金,以支持魔術表演行業的專業化發展。當地居民得以提升他們的技藝,學習先進的魔術技術,豐富了他們的表演節目,吸引了更多觀眾的目光。村莊的每一處角落都似乎充滿了神秘的魅力,而魔術表演的專業化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使其成為一個繁榮興旺的產業。而這股繁榮也不僅僅局限于魔術表演領域,周邊的旅游項目也開始嶄露頭角,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
(一)金融服務配套不健全
長治市農村金融服務配套尚未健全。一方面,長治市缺乏完善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導致金融機構難以準確評估農村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導致金融機構無法充分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另一方面,缺乏信用擔保體系,通常情況借款人可以使用不動產、車輛等財產作為擔保,從而降低了信用貸款的風險。然而,在農村地區,這種抵押物的可用性通常較低,因此借款人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擔保,這限制了他們的融資渠道。此外,長治市金融服務網點缺乏,例如:在長治市的下秦村,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和農村小企業經營。該村人口眾多,農村經濟潛力巨大。然而,距離下秦村最近的農村金融機構分支機構卻位于該村以外,居民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成本前往最近的銀行或信用社。由于金融機構服務網點不便,他們錯失了獲得貸款、儲蓄和其他金融服務的機會,這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形成了阻礙。
(二)信貸產品與農村需求不匹配
長治市的農村經濟呈現出與城市經濟截然不同的特點,然而,一些普惠金融產品卻仍然采用城市化的產品模式,無法滿足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這不僅使得資金流向不合理,也未能最大程度地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一些普惠金融產品偏向于消費貸款,而農村居民更迫切需要農業和農村企業方面的貸款支持。現有的普惠金融產品缺乏足夠的定制性,無法靈活地適應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型的農村經濟。舉例來說,莊里村的居民主要從事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他們的經濟活動包括水稻、小麥、果樹的種植以及家禽養殖。由于季節性和氣候因素的影響,莊里村的居民在不同季節會有不同的金融需求,例如在種植季節需要購買種子、肥料和農用機械,而在收獲季節則需要資金用于收割和加工農產品。因此,亟需更加靈活和差異化的金融產品以更好地滿足農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三)金融機構的參與度、積極性有待提高
在長治市的許多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不夠,導致眾多農村居民難以享受到儲蓄、貸款、支付等普惠金融服務,這限制了他們的經濟活動和發展機會。同時,長治市部分農村金融機構缺乏足夠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僅提供傳統的儲蓄和貸款產品,未能滿足農村居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如農業金融、小微企業貸款以及微小額儲蓄等。金融產品創新的缺乏限制了這些金融機構在農村市場上的吸引力,也讓農村居民錯失了獲取更多普惠金融的機會。此外,部分金融機構設定了嚴格的貸款審查程序。例如,雙橋莊村的農村居民希望獲得小額貸款來支持他們的農業活動和小微企業。由于貸款審查程序過于嚴格,出現了以下問題:要求借款人提供大量文件和擔保來證明他們的信用價值,貸款審批時間較長,導致借款人在緊急情況下難以及時獲得資金支持。這些問題阻礙了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需要金融機構更積極地創新和改進來解決這些問題,以確保農村居民能夠更便捷地獲得金融服務。
(四)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不完善
長治市農村金融機構的數量龐大,監管范圍廣泛,但監管體系通常相對薄弱,這為一些不當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例如高利貸和虛假宣傳,這些不當的金融行為損害了農村居民的合法權益。同時,長治市農村金融領域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這使得金融機構難以準確評估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可能導致壞賬率上升。而且,一些農村金融機構可能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難以應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這可能使得這些機構陷入資不抵債的境地,危及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此外,在農村金融市場,一些機構可能為了爭取市場份額而采取過度競爭的方式,降低貸款利率或提供不合理的金融產品。這種過度競爭可能導致市場出現價格競爭,最終損害了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也可能降低他們為農村居民提供有效金融服務的能力。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強監管、促進信息透明度,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以確保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振興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提升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
在山西省長治市,可以積極鼓勵設立更多農村信用合作社,并督促這些合作社拓展服務區域,包括偏遠地區,以確保更多的農村居民能夠便捷地訪問金融服務。政府可提供支持,以幫助金融機構擴展農村網點,包括建立更多的農村銀行分支機構和自助銀行服務點,這將顯著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服務可及性,減少他們不得不前往城市尋找金融服務的需。同時,促進農村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和互聯互通,以確保農村居民可以在不同地點訪問他們的金融賬戶、進行取款、存款等服務。積極推廣手機銀行和移動支付,鼓勵農村居民使用這些工具,以便更加便捷地進行支付、轉賬和理財操作,從而有助于減少現金流通,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此外,金融機構還可以開展靈活的小額信貸項目,以支持農村居民的農業和農村創業活動,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減輕農村地區居民的經濟壓力。
(二)豐富和擴展數字普惠金融產品

農村金融機構應積極推出多元化的金融產品,以滿足不同農戶的需求。例如,可提供根據季節變化的農村信貸產品,包括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以滿足不同農戶的生產經營需求。同時,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開發農村儲蓄、保險、支付等金融產品,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金融需求。通過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如移動支付、區塊鏈、大數據分析等,可以擴展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覆蓋范圍,金融科技還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農村金融產品更具吸引力。除了豐富的金融產品,相關機構和部門應該提供農村金融教育和培訓,以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可以通過舉辦金融知識培訓課程、推廣金融素養教育活動以及提供個性化的咨詢服務來實現,有助于幫助農村居民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金融產品,提高他們的金融決策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金融需求。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多元化將推動鄉村振興計劃的實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三)建立數字普惠金融激勵措施
一是建立激勵體系,促進金融機構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設立獎勵機制,以激發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提供金融服務的積極性和規模。這些獎勵可包括提供獎金、稅收激勵、低息貸款等激勵措施,以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增加農村信貸投放,開發普惠金融產品等。這將有助于擴展農村金融服務的范圍,滿足農村居民的金融需求。二是提供培訓和職業發展機會。為了吸引和留住農村金融領域的從業人員,可以提供培訓和職業發展機會,通過資助培訓計劃、設立獎學金、提供職業晉升機會等方式實現。培訓內容可以涵蓋金融產品知識、普惠金融最佳實踐、客戶服務技能等,以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服務質量。激勵農村居民參與金融活動。應設立獎勵和激勵體系,以鼓勵農村居民積極參與普惠金融活動。這包括提供小額獎金、折扣、積分兌換等獎勵機制,以增強農村居民的金融參與動力。這些措施將有助于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的普及,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從而促進鄉村振興的推進。
(四)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
一是積極建立完善的農村信用信息系統,用于收集和管理個人以及農村企業的信用信息,包括信用報告、信用評分和還款記錄等。通過建立這一系統,農村金融機構可以更好地評估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從而提供更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增強農村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二是采取激勵措施,以獎勵守信行為。包括為按時還款的借款人提供更低的貸款利率、額外的信用額度或其他金融獎勵。通過這些激勵措施,可以推動農村居民更加謹慎地管理他們的金融事務,以便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金融需求。三是實施廣泛的信用教育和培訓計劃,以增強農村居民的信用意識和信用素養。可以通過舉辦信用教育課程、提供信用咨詢服務、推廣金融素養活動等方式來實現,有助于培養農村居民更好地理解信用的重要性,學習如何建立和維護自己的信用記錄,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金融產品和服務。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有助于建設更強大的農村金融體系,為長治市鄉村振興計劃提供更強大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段成龍,馬賽.數字普惠金融對有效收斂城鄉收入鴻溝的作用研究——來自中國西部地區十二省市的證據[J].中國商論,2023(20):29-33.
[2]李響.我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及優化對策研究[J].商展經濟,2023(19):85-88.
[3]許廣永,周穎秋,蔣恒鵬.數字普惠金融為農村居民帶來“數字紅利”了嗎?——基于長三角縣域的實證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37(5):21-33.
[4]牟倩瑩,易艷陽.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邏輯與路徑[J].新疆農墾經濟,2023(10):24-34.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