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玲 聶志平
摘要:推動作為農業生產重要主體的空巢小農戶從事綠色農業生產,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之舉,是促進小農戶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落地的大背景下,空巢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主要表現為:綠色農業生產的農戶認知不足、農業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量大、農戶與數字技術難以有機銜接、專業人才隊伍的引留困境難破。對此,文章提出優化空巢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的路徑:綠色興農,提高農戶綠色發展的認知水平;多方助農,推動農業生產主體行為綠色化;科技富農,加快數字農業建設的全面覆蓋;人才強農,因地制宜的培育專業人才隊伍。
關鍵詞:鄉村振興 空巢小農戶 綠色農業生產 困境 路徑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空巢小農戶綠色農業生產行為與政策扶持機制研究”(編號:7216040031);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鄉村振興中空巢小農就地兼業行為及其優化研究”(編號:20YJAZH079)
目前,我國正處于“十四五”規劃落實落地的關鍵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和“三農”重點工作的統一布局亟需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國家和各級政府持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進農業綠色轉型,構建綠色農業發展體系,加快農業強國建設。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就將“綠色”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版塊來構建新發展格局,指出要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內驅力,讓協調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鍵,讓綠色成為健康發展的永續機,讓開放成為改革發展的推進器,讓共享成為全面發展的終點標。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上也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產業。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再次作出了全局性規劃和戰略性布局,要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作為解決“三農”難題的著力點助推鄉村振興邁出新步伐。綠色農業生產是與現代化農業銜接的主流模式,是推動鄉村經濟結構綠色轉型的新型農業發展方式,要以推動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確保農民穩產增收以防發生規模性返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受城鄉二元經濟機制影響,我國村莊的加劇分化使得農村“空心化”“空巢化”現象普遍。作為“理性經濟人”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外出務工,空巢小農戶也在此背景下成為推進綠色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主體。鑒于此,本文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探究空巢小農戶從事綠色農業生產的價值意蘊,結合本國現實國情分析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靶向發力地提出助推農業生產綠色轉型的優化路徑。
(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
在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背景下,空巢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是“兩山”理念的現實實踐,是對馬克思主義綠色經濟發展觀的深層豐富。一方面,綠色發展是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理念體現,是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根本原則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而空巢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的過程,本質上也是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環境保全型農業的推動過程,是立足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綠色發展要求遵循客觀自然規律進行經濟生產活動,要“人化自然”的自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認識、尊重、改造和利用自然。而空巢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正是正確認識、順應和保護自然的“人化自然”過程,是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增長遵循綠色發展原則的必然選擇。
(二)新時代親近綠色自然的生態養老方式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形勢的日漸嚴峻,老年人口數量激增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日趨尖銳的養老問題,老年人尋求積極健康養老方式的意愿和需求愈發強烈。空巢小農戶大多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他們作為留守鄉村務農的主體人群也面臨著養老問題,而參與綠色農業生產正是契合他們親近自然的生態養老方式,能滿足他們自身的生態文明所需和精神文明需求。他們在田間進行的耕地施肥等生產活動除了滿足自身的養老需求,還可以為養老產業發展提供綠色健康的農產品來保障居民的飲食安全,同時也能為發展養老產業創造環境適宜的景觀基礎條件。根據增能理論,空巢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就是農戶與自然生態環境積極互動的過程,農戶在綠色生產過程中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增強自身生產能力、實現自我價值。他們參與綠色農業生產可以減少內心的孤獨感、空虛感和失落感等負面情緒,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他們培養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空巢小農戶雖囿于腳下寸土,但仍可心懷一份期盼,樂享美好人生。
(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破盾之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首先,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對物質文化需求的滿足。而空巢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則可以借助綠色科技技術減少投入成本、增加農業收益,以農業的穩產增收來滿足生活所需的物質追求。同時,他們通過田間的辛勤勞作獲得農業收成的滿足感、成就感、幸福感,從而滿足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文化追求。其次,綠色農業生產方式要求生產主體行為綠色化,這恰好是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在生態宜居方面的自然環境要求。空巢小農戶通過學習和應用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增強自身綜合素質能力,提高自然資源循環利用效率,不僅保護了農戶宜居的“綠水青山”,還使得“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的可持續動源。再次,空巢小農戶在綠色農業生產中也由傳統農戶升級轉型為新型現代農戶,這是對人全面自由發展的拓展,由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最后,緩解社會主要矛盾需要深化改革,而空巢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正是我國的一場“綠色革命”,是助推傳統農業轉型為高質量綠色發展新型模式的關鍵一環,是完善農業經濟結構體系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由選擇。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背景看,空巢小農戶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分子,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的過程背后是通過遵循農業循環經濟3R原則致使產業經濟日益增長,從而以“產業興旺”達到“生活富裕”。
中國綠色農業發展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取得了“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矚目性成就,同時也將我國農業生產綠色轉型推向了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新階段。但由于空巢小農戶自身存有文化水平低下、綜合素質不高等先天不足的缺陷,加之國家政策制度和法治體系建設在推進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也處于完善階段,致使空巢小農戶進行綠色農業生產活動面臨著不少現實障礙。
(一)綠色農業生產的農戶認知不足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可知,個體的認知是影響個體意愿和行為的重要因素,而個體的行為是“自動化思考”后所形成的固有模式。空巢小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微觀主體單位,是近年來推動我國綠色農業發展中“人為因素”的重要基礎單元,因而其認知水平的高低也嚴重影響著綠色農業生產的順利推進。但由于目前大部分空巢小農戶對綠色農業生產的認知程度較低淺,對綠色農業生產的內涵、價值及綠色農耕技術等方面皆存在認知偏差現況,進而導致他們對綠色農業生產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正確認知缺失。此外,空巢小農戶開展綠色農業生產活動較之現代化農戶而言,其本身因文化知識水平不高等先天缺陷本就面臨著主觀認知壁壘,加之常規石化農業時代我國不少地區一度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盲目跟風,這愈發導致部分農戶形成了對農業掠奪性生產的片面觀念。
(二)農業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量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追求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階段中一度忽視了生態保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單純謀求經濟發展的行為嚴重打破了生態系統的循環平衡,加劇了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的尖銳矛盾。近年隨著大規模的工業化農藥化肥投入和依靠農機機械的常規石化農業生產,我國農業生產的水土資源受到了極大破壞,農業生產環境嚴重惡化,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也隨之尖銳化。目前,中國農業面源污染情勢較為嚴峻,全國多個地區對于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均已超過環境資源承載規模,耕地農膜回收率和投入農用化學要素利用率依然較低,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防治工程量仍舊龐大。由此可見,我國推行綠色農業生產而需修復的農業生態環境工程任務依舊艱巨無比,農業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也漸漸成為空巢小農戶進入綠色農業生產領域的障礙。自然生態資源稟賦是農戶進行綠色農業生產活動的基礎條件,而肆意的生態污染破壞造成資源稟賦優勢的消退也在新時代背景下成為了空巢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的一條溝壑障礙。
(三)農戶與數字技術難以有機銜接
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是推動傳統農業綠色轉型的造血動能,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支撐。近年隨著“數字農業”的加快推廣和普及,全國各地借助數字化手段和信息技術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產,以數字化技術對農作物進行精準播種、灌溉和定位等科技要素投入來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民的穩產增收。然而對于空巢小農戶來說,他們并沒有真正享受到全民共享的數字技術紅利,反而在融入數字經濟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因數字化農業技術帶來的外部沖擊。一是由于城鄉間的數字鴻溝不斷加大,致使空巢小農戶在信息的雙向流通中處于弱勢地位。農村的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發展本就落后于城鎮,作為銀發族的空巢小農戶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愈發凸顯,在無形的“數字圍墻”中也漸漸成為了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數字難民”。二是綠色農耕技藝和生產技術都是新時代高新技術,中老年人對于科技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也不是一蹴而就,對信息化、網絡化技術的應用程度也需要實踐的過渡過程。部分農戶因自身先天缺陷對新時代高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不高,對綠色生產的專業技術應用不到位以及創新能力弱,從而使得他們在綠色農業生產過程中消減了“數字農業”帶來的正向效應。三是空巢小農戶的科技素養普遍不高,綜合素質水平較低。在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較比下,農業主體的綠色生產技能不足致使這部分群體越發陷入數字鴻溝的尷尬局面,綜合科技文化素養的缺失也導致“數字障礙”“數字排斥”和“數字健忘”等問題頻發。
(四)專業人才隊伍的引留困境難破
隨著城鄉經濟差距的持續拉大,農村吸引人才的特色優勢減弱。一方面,農村缺乏對綠色農業生產專業人才的吸引力,引入農業高新技術人才的途徑也較為單一,基本是純依靠財政資金傾斜農村政策和當地政府招引人才的獎勵補助金機制來吸納農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較之利潤空間優越的城鎮而言,農村對引入的專業人才隊伍也面臨著留不住難題。目前農村地區對綠色技術專業人才的招引政策依舊偏向“重金引才”思路,致使各地農村地區即使引入了推動農業綠色生產的專業人才,也因后期不完善的人才服務體系和缺乏相應的留才資源條件而再度流失砸重金才引入的專業技能人才。結合國內各地的現實情況來看,當地鄉村政府就是將人才資金基本花費在“引人”的通道上,以至于“留才”過程中缺乏了資金支撐而只能被迫放棄人才資源。此外,有知識、懂技術的青年才俊基本往大城市謀求未來的職業發展,在主觀意愿上愿意流入農村基層組織的高水平農業人才較少,且不少留下的專業技能人才也只是短暫的留鄉三五年。而綠色農業生產的人才引留難題不僅讓空巢小農戶的升級轉型處于專業培訓教育人才和綠色農業技術人才缺失的尷尬局面,還直接造成他們在綠色農業生產過程中因缺乏專業人才的正確引導而處處掣肘著鄉村振興,進而阻礙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和新發展。
中國推進農業綠色生產的起步點雖然后于國外綠色農業發展半拍,但整體的發展速度較快,且發展進程也并不算太晚。且由于經歷了長期生態透支支撐增長的階段歷程,為了解決城鄉前期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國推進綠色農業生產的腳步也不得不加快。而空巢小農戶作為綠色農業生產的基礎單位,探究其如何快速融入綠色農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綠色轉型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鑒于空巢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遇到的現實挑戰,本文將從綠色興農、多方助農、科技富農和人才強農等方面提出相關優化路徑。
(一)綠色興農,提高農戶綠色發展的認知水平
面對黨中央紛至沓來的綠色發展政策和要求,促進農業的綠色轉型已然成為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而推動空巢小農戶積極參與綠色農業生產也成為響應國家戰略方針的關鍵舉措。一是要提高空巢小農戶對綠色發展的認知水平,加強他們對綠色農業生產政策、農業面源污染危害、綠色發展的“兩山論”理念和農業綠色轉型的未來前景等全方面的正確認知。二是通過舉辦講解綠色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的大型教育講座和培訓活動打開空巢小農戶的眼界,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拓寬他們對綠色農業發展的認知面,從而潛移默化地促進他們樹牢綠色發展理念,提高綠色生產科學認知。三是堅持綠色興農,推動空巢小農戶堅定不移的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明確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化生產等實現中國農業發展目標的基本要求。部分空巢小農戶因自身學歷文化不高、科技學識不足等缺陷,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無法避免對農業政策產生斷章取義或一知半解的錯誤解讀問題。政府可以對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成效較好的縣域或農村建立示范點和模范村,加強宣傳教育引導空巢小農戶積極參與,因地制宜采取接地氣的培訓活動和相關舉措來調動他們的參與激情和興趣,同時以此為綠色農業據點對四周縣市散發“偶像效應”。四是要綜合當地科研院所、農業基站和技術高校等資源,多元利用農村地區的人才、教育、生態和科研力量等資源,提高對空巢小農戶普及知識的外溢效應,增強他們的生態環保意識。這既能提高農村多元化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最大限度的將農村資源優勢發揮出來,還能借助科研院所等組織機構力量為綠色農業生產做常態化推廣普及活動,從而彌補空巢小農戶的認知短板,提高他們參與綠色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二)多方助農,推動農業生產主體行為綠色化
農民是推進綠色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和貢獻者,政府是規范和約束農業生產主體行為綠色化的引導者和監督者,社會服務組織是全方位、多元化協同農村農民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的服務者和協助者。首先,空巢小農戶要提高生態環保意識,形成正確的綠色消費觀和環保低碳的消費偏好。他們作為農業生產者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堅持走高質優產、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路線。同時作為消費者要堅持綠色消費,摒棄傳統的不良習慣,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從主觀潛意識中增強對低碳節約、綠色消費的重視程度。其次,政府要通過激勵性政策鼓勵支持空巢小農戶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低碳化,要以強制性法治工具和手段約束他們的生產行為,要以約束性制度機制體系對他們破壞農業生態環境的舉止起到警示和懲戒作用。空巢小農戶在綠色農業生產活動中會產生“正外部性”,政府要以“經濟補貼+行政懲罰+依法治農”舉措促進他們生產方式規范化,以傾斜農村的補貼資金降低他們的生產成本,以健全綠色農業生產薄弱環節的補貼制度提升他們的參與意愿。最后,要多層次借助社會服務組織的專業化服務推動空巢小農戶走上綠色農業生產道路,建立農業生產托管組織來為農業生產的綠色轉型提供組織支撐和服務保障。要創新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完善其規模化、專業化服務體系,使其成為推動農業綠色生產的助力東風。總之,我國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任務需要農業生產主體的執行參與、政府的引導驅動和社會服務組織的協同推進,多措并舉的推動綠色低碳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是一場長期持久戰,并不能單靠一方力量就能完成這次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艱巨性任務,國家需要調動市場、政府和社會的多方力量來共同打贏這場污染防治攻堅戰。
(三)科技富農,加快數字農業建設的全面覆蓋
面對空巢小農戶陷入“數字鴻溝”危機,我國要以數字賦能農業生產綠色轉型,彌補城鄉不斷拉開的信息鴻溝,從而以技術賦能將數字鴻溝轉變為皆可共享的數字紅利。要以科技賦能空巢小農戶的升級轉型,助推小農戶跨越數字鴻溝“天壑”,激發他們參與綠色農業生產的興趣和活力,進而推動他們進入科技富農行列。一是要加大空巢小農戶學習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工作力度,通過線上結合線下的教育方式因人而異的進行技術培訓,充分利用新時代多媒體媒介工具為他們提供相關技術培訓服務。二是要創新農業生態技術的教育培訓機制和綠色技術的研發供給制度體系,立足當地綠色農業生產實際需求和現實情況開展數字技術嵌入式宣傳推廣工作。由于空巢小農戶的學習能力、思維運轉和身體素質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劣勢,因而數字技術培訓活動和科技知識教育活動要結合他們的接受能力和吸收水平來逐步分階段展開,要找準數字賦能融入他們生產生活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三是要解決空巢小農戶對數字化技術的信任危機,要以技術向善的數字化科技技術改變他們的觀念,消除他們心理上和觀念上的后顧之憂,借助綠色農業技術力量真正實現農戶穩產增收目標。四是要加快數字化、網絡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全覆蓋的精準定位系統等數字化網絡服務體系,從而提高空巢小農戶參與綠色農業生產的科技支撐力。要完善農產品全產業鏈的數字化綠色生產,以節本增效的綠色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多途徑增加農產品交易的數字化平臺,切實保障綠色農產品的公平交易和農民的合理收益。簡而言之,要拓寬綠色農業自動化技術和高新科技的應用領域,推動空巢小農戶真正實現科技致富,讓科技賦能和數字賦能共同助推農戶在參與綠色農業生產活動中完成去污、提質、優產和增效的現代化農業任務。
(四)人才強農,因地制宜的培育專業人才隊伍
農村地區在綠色農業專業人才這塊面臨更大的引留壁壘,因而要真正結合農業優秀人才入村所面臨難題的現實情境,切實解決高學歷、高水平、能力強的農業人才所遭遇的農村入駐困境。一是要增強對綠色農業專業人才的招引力,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資金和政府人才基金等引力因素傾斜農村的力度,將人才強農的首要“引才”環節真正做到實效基點處,保障農村引入的優秀人才能長久性服務于農村發展,從而打開人才興農的新局面、取得人才助農的新成效、共創人才強農的新發展。二是要將“引才”和“留才”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來對人才政策體系進行全局性謀劃,不能避重就輕的將所有財力、人力和物力等綜合資源偏向“引才”一方,導致即便將人才引入也留不住的“留才”問題陷入惡性死循環局面,以致農村地區的人才招引永遠卡在“引才”瓶頸口而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三是要因地制宜的創新人才引留服務機制體系,積極引導社會外界力量反哺農村人才發展,多渠道吸引支持綠色農業技術人才培育的企業機構和社會化組織基金投資農村人才項目,創新人才機制來推動空巢小農戶走上人才強農發展之路。四是要提高空巢小農戶的科學素養和綜合素質,多管齊下促進他們升級轉型為新型職業農民,使其成為懂科學文化知識、綜合素質水平高、掌握農耕專業技能且自身生產能力增強的現代化農戶。五是就地取材,就地培才。農村人才引留困境的破解并不是一時之舉就能解決,這是城鄉二元分化下的一道歷史遺留障礙,是需要隨著以工哺農、以城帶鄉進程的深入推進才能逐漸跨越。因而在面對人才難引難留的巨大挑戰下,發展農村人才的最優選便是就地取才的加快空巢小農戶的轉型升級,將其培育成一支綠色農業專業人才隊伍。這不僅能將農村資源最優化的用來培訓人才,較之大量引留外地人才的資金投入而言也節約了人才成本,同時相對而言也不用考慮人才流失問題。而轉型升級的本地空巢小農戶也將成為農村人才的持久動力源,從而為推進綠色農業生產添加一把“人才強農”的旺火,讓“人”這個基本組成元素成為鄉村振興的基石。
參考文獻:
[1]于法穩.習近平綠色發展新思想與農業的綠色轉型發展[J].中國農村觀察,2016(05):2-9+94.
[2]朱俊峰,鄧遠遠.農業生產綠色轉型:生成邏輯、困境與可行路徑[J].經濟體制改革,2022(03):84-89.
[3]姚興安,聶志平,高春月等.空巢農戶循環農業觀淺析——以江西省為例[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18(03):93-97+132.
[4]于法穩.新時代農業綠色發展動因、核心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 2018(05):19-34.
[5]金書秦,牛坤玉,韓冬梅.農業綠色發展路徑及其“十四五”取向[J].改革, 2020(02):30-39.
[6]李晨,趙海云.生態文明視角下鄉村休閑養老精神需求研究——以靖安縣中源客家避暑小鎮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20,27(01):7-11.
[7]許佳彬,王洋,李翠霞.環境規制政策情境下農戶認知對農業綠色生產意愿的影響——來自黑龍江省698個種植戶數據的驗證[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1, 26(02):164-176.
[8]阮文彪.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經驗證據、突出矛盾與路徑選擇[J].中國農村觀察,2019(01):15-32.
[9]陳萬球,鄧麗伶.老齡技術守護:人工智能時代老年數字鴻溝及其彌合路徑[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22(05):45-52.
[10]蔡保忠.農業生產托管與農業綠色低碳轉型——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3(03): 125-132.
Dilemmas and Paths of Empty-Nest Smallholder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 Xiaoling Nie Zhiping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y empty-nested small farmers, who are the mainsta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move to consolidate the resul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mall farmers into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empty nest small farmers involved in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 faced with a number of practical dilemmas,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insufficient knowledge of farmers in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arge amount of workload in ag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difficult to organically connect farmers and digital technology, and difficult to break the dilemmas of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this regard,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optimize the empty nest small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ath of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reen agriculture, improve the cognitive level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farmers; multi-faceted to help farmers, to promote the main bo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ehavior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nrich the agriculture, accelerate the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digital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talent to 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team.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empty-nested smallholders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ilemma pathway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