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曾佩鳴 王美英
DOI:10.19641/j.cnki.42-1290/f.2023.23.012
【摘要】長久以來, 會計發展經歷了從傳統財務會計到管理會計再到信息時代的數智會計等階段性變革, 但在變革之路上仍存在著內部治理乏力、 業財融合困難、 審計質量低下等多重掣肘。在當前ESG實踐、 供應鏈管理、 數智化轉型成為研究熱潮的情勢下, 會計審計亟需注入新鮮能量以實現轉型升級。如何從新視角賦能會計審計變革發展之路成為亟待研究的話題。在此背景下, “2023年首屆審計與供應鏈風險管理國際會議”于2023年10月22日在北京物資學院如期召開。本次會議從ESG成為會計研究熱點與未來發展趨勢、 供應鏈關系管理影響審計師行為決策、 數字技術引領的會計財務革命, 以及審計監督、 法律、 社會責任履行發揮對企業行為的約束與治理效應這四個模塊展開觀點交流。通過提煉專家學者的觀點可知: ESG發展對會計領域的變革存在重大影響; 供應鏈關系管理對審計費用、 審計師變更決策、 審計質量均發揮著正向作用; 有效的政府審計、 國家審計、 內部審計的多方協同監督亦能夠緩解供應鏈風險并進一步規制企業行為決策、 優化公司治理體系。該會議豐富并拓展了會計審計與ESG、 供應鏈、 數智化的交叉研究內容, 為企業完善審計相關決策、 落實供應鏈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并為會計審計變革提供了嶄新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ESG;供應鏈;數智化;審計;會計
【中圖分類號】F239;F27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3)23-0083-6
當前, 我國正步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實現會計審計轉型升級以適應現代公司治理體系, 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 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必行之路。隨著國家“雙碳”目標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強調“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以及信息時代下的數智化轉型倡導, ESG治理、 供應鏈管理、 數智化已成為響應國家戰略、 契合現代化治理體系的重要工具。
然而, 近年來不斷滋生的公共危機事件、 環境突發事件以及經濟局勢的動蕩不安無一不威脅著公司會計與審計的信息質量。會計與審計作為企業現代化治理體系中重要的一環, 肩負著保障財務信息質量、 維護與各方利益相關者關系的關鍵使命, 由此思考能否從ESG治理、 供應鏈管理與數智化三個視角實現會計變革、 提升審計質量、 發揮多方審計協同監督力量這一議題。以新視角新思想攻克會計審計發展難關、 以高質量審計直面供應鏈風險管理挑戰難題是當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更是學術界與實務界目光所聚之處。
在此背景之下, 2023年10月22日, “2023年首屆審計與供應鏈風險管理國際會議”在北京物資學院召開。本次會議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 來自北京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夏威夷大學、 澳門大學、 杜倫大學、 多倫多大學、 南開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專家學者和博士生、 碩士生共赴盛會, 通過主題報告、 平行論壇報告與點評的方式對審計與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話題展開熱烈研討。
本文將參會嘉賓的主題報告與分會場報告內容進行系統梳理, 分別從ESG成為會計研究熱點與未來發展趨勢、 供應鏈關系管理影響審計師行為決策、 數字技術引領的會計財務革命以及審計監督、 法律、 社會責任履行發揮對企業行為的約束與治理效應這四個方面提煉出各位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 為ESG、 供應鏈、 數智化助力會計審計變革鞏固理論基石。
一、 ESG成為會計研究熱點與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 ESG理念成為綜合環境效益、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重要手段。南方科技大學商學院曾曉亮教授①從會計與ESG相關的文獻發展脈絡娓娓道來, 系統梳理了ESG信息披露、 ESG評級與表現、 ESG投資以及ESG理念在供應鏈中的應用等研究現狀與進展, 并指出構建會計、 審計與ESG一體化發展體系是未來研究的重點方向。具體而言:
其一, 當前, 國際上常采用社會責任報告、 ESG報告、 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單項披露方式, 而國內上市公司則偏好在年度報告、 董事會報告等載體上納入部分ESG信息章節, 由于相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引并未對企業的ESG信息披露方式作出硬性規定, 因此各家企業通常根據自身實際經濟情況與披露手法偏好主觀地選擇披露載體, 通過對以往案例分析文獻的梳理也能夠得知披露方式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征。而企業ESG信息披露方式的差異化可能會降低企業的ESG信息披露質量, 未來研究也可著眼于探究企業ESG信息披露方式對其ESG信息披露質量的作用分析, 從而甄選出可實現效用最大化的ESG信息披露方式, 為我國ESG信息披露指南的制定提供參考。
其二, 阻礙企業ESG信息披露進程中的重難點之一在于企業內部可能作出的徇私舞弊行為, 會導致對外披露的ESG報告存在造假現象, 即ESG漂綠, 從而進一步降低ESG信息的真實性和有用性。換言之, ESG信息披露與ESG漂綠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關性, 值得廣大學者深入研究ESG漂綠是如何影響企業ESG信息披露質量的, 拓展國內ESG各個子主題的關聯性研究, 對于構建ESG一體化研究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其三, 企業具備良好的ESG表現意味著其擁有對風險的高防控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ESG實踐體系的發展對緩解供應鏈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將ESG投資理念融入供應鏈審計與供應鏈風險管理體系中, 能實現供應商與客戶的ESG行為一致性, 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拓寬實施路徑。隨后, 曾曉亮教授闡述了文獻的產生和文獻構建的邊界, 從理論源頭對研究者如何尋找創新點、 突破口提供了嶄新的研究思路。
二、 供應鏈關系管理影響審計師行為決策
1. 供應鏈關系透明度能降低審計費用。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供應鏈關系在現代經濟發展體系和審計師的風險評估中具有戰略意義, 而審計師獲取供應鏈關系信息的途徑時常受阻, 不利于審計師對于供應鏈關系的深層次剖析與把控。有鑒于此, 來自澳門大學的劉明教授②從審計師對于供應鏈關系信息的獲取途徑有限且成本較高這一矛盾出發, 研究媒體對于供應鏈關系的報道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及其機制, 發現媒體報道客戶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 使得上下游關系更加透明化, 彌補了審計師與企業的信息差, 審計師基于對供應鏈關系的把握能夠收集更為充分的審計證據, 從而收取較低的審計費用。這是由于媒體對供應鏈關系進行更為詳盡的報道可以豐富審計師的信息搜索渠道, 審計師能夠準確核實上下游間的采購和收入周期信息。該研究有力回應了Miller和Skinner提出的媒體和其他金融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互動應該通過關注媒體對焦點公司供應鏈關系的報道與其審計師之間的互動來進行審查的呼吁; 進一步, 通過證明媒體對焦點公司供應鏈關系的報道為審計師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從而彰顯出信息流在供應鏈中的重要性; 另外, 該研究結果對審計師搜集審計證據有所啟示, 所以應當重視媒體的外部監督作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媒體渠道掌握更廣泛、 更深層的供應鏈關系信息, 實現高質量的供應鏈審計目標。
2. 高質量供應商風險管理能優化客戶的審計師選擇決策。2023年10月10日, 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共建“一帶一路”: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新聞發布會上, 商務部副部長郭婷婷強調, 要促進政策溝通和戰略對接, 保障“一帶一路”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可見, 維護供應鏈安全問題與國家重點政策精準契合, 提高供應鏈安全韌性、 突破產業鏈發展卡點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必行之勢。然而, 在實踐工作中存在的供應鏈風險隱患是阻礙產業轉型升級、 威脅經濟安全建設的關鍵因素之一。針對這一現象, 探索如何有效增強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安全性和自主性成為學術界的重點研究方向。而以往研究大多從產業創新和區域協同的宏觀角度提出了各種對策, 或聚焦于供應鏈審計的層面展開研究, 而鮮少考察審計師變更決策在增強供應鏈安全穩定和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方面的正面作用。
有鑒于此, 北京物資學院的楊雨馨老師將上游供應商風險與下游客戶的審計師選擇決策緊密聯系起來, 分析并檢驗了供應商年報中管理層討論與分析(MD&A)提及的風險信息對客戶審計定價決策的影響。研究發現: 上游供應商MD&A中的風險信息越多, 一方面會使得下游企業與其所聘請的審計師合同關系的穩定性大打折扣, 即下游客戶的審計師更容易發生變更, 另一方面, 下游企業捕捉到上游供應商存在更多的風險信息時會進一步采取審計師升級策略, 即聘請更高規格的會計師事務所、 專業勝任能力更強的審計師, 實現審計質量的回升。該研究通過考察供應商披露的風險信息如何影響客戶審計師的選擇和后續審計質量, 表明了供應鏈信息在“自上而下”傳遞時會顯著影響鏈上公司的經濟決策, 從而提醒供應商處于信息傳遞的主動位置, 所以其應當強化風險管理機制, 降低供應鏈風險負面溢出效應。該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論貢獻在于揭示了文本信息對審計行為決策的價值意義。以往研究主要采用社會責任報告、 媒體報道、 監管問詢函等文本作為數據來源, 鮮有研究考察供應鏈企業年度報告MD&A中披露的非財務信息是否具有審計決策價值, 而楊雨馨老師通過量化供應商年度報告MD&A中反映風險狀態的文本內容, 有助于向資本市場信息中介機構揭示這些信息的經濟價值, 為打開審計決策過程的“黑匣子”提供了經驗證據。
3. 舉報制度能優化企業審計師決策。舉報制度是公司治理的一個組成部分, 企業通過建立完備高效的舉報機制能夠提高組織績效的潛力。在現代公司治理模式中, 舉報制度不再局限于公司內部的審查與監督, 而是擴展到整個供應鏈節點企業的互查。北京理工大學的Hassan Zafar博士另辟蹊徑, 從組織透明度建設與問責制方面的舉報制度這一視角入手, 調查了影響內部或外部舉報的決定因素以及舉報人面臨的被報復問題, 重點剖析了舉報制度對企業審計師決策的作用, 通過考察上下游間的各種丑聞及其關聯影響, 以文獻統計的形式梳理了舉報行為對企業和審計師的重要性、 挑戰、 實施動機和經濟后果。研究表明, 內部和外部舉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不同的經濟背景、 宗教信仰、 文化因素和管理實踐模式的影響下, 不同形式舉報制度的實施效果也會呈現出差異化狀態。內部舉報通常被認為更適合組織單位, 企業通過內部舉報機制可以及時糾正錯誤行為, 預防巨額損失的發生, 維護組織社會聲譽價值, 并有助于避免監管調查和法律責任承擔。此外, 內部舉報機制對內部審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承擔內部舉報義務的內部審計師也面臨著遭受報復的困境。盡管美國在2002年發布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中引入了保護企業舉報人的條款, 但舉報人在不同的情況下仍然遭遇報復而產生嚴重后果, 從而導致正常工作程序終止。考慮到報復因素, 對于組織外部利益相關者來說, 如果內部舉報未能產生糾正作用, 外部利益相關者可能無法知悉企業的錯誤行為和潛在損失, 在此情境下外部舉報的私密性與安全性較高因而更能發揮監督效用。
4. 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會影響審計行為經濟后果。在盈余管理激勵行為與財務報告質量方面, 有研究發現, 與審計完成后公布盈利的公司相比, 在審計完成前公布盈利的公司的財務報告質量較低。針對這一問題, 北京理工大學陳宋生教授認為, 對財務報告質量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不是初步盈利發布本身, 而是進行初步盈利發布的公司的實際動機和行動。該研究通過將報告盈利與不同的基準衡量標準進行比較來確定企業的盈利管理激勵措施, 并將報告收益與初步盈利進行比較來識別企業的盈余管理激勵措施。經研究發現, 出于盈余管理激勵動機的公司的確更有可能發布比報告收益更高的初步盈利, 從而導致財務報告質量下降。在此研究中, 審計完成前后的盈利發布作為影響財務報告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 證實了審計師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 因此, 應當促使監管機構、 審計師和股票市場的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協同監督, 共同助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會計信息質量與審計行為方面, 北京物資學院教師范少君與吳利紅認為, FASB和IASB發布的新的基于合同的收入準則會對會計工作和會計信息質量產生影響, 不過對會計信息質量以及后續審計師決策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一直存在爭議。基于此, 他們考察了中國新的收入準則是否提高了會計信息相關性。研究發現, 中國施行新收入準則之后, 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單位標準差變動對股價變化的平均影響從8.46%提高到13.56% , 這一關鍵發現表明中國新的收入準則提供了增量信息內容, 更能滿足會計信息質量的決策有用性要求, 同時驗證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在中國的適用性 , 這為中國會計準則的改革提供了積極評價 。再通過進一步分析經濟后果, 證實較高的會計信息一致性能夠有效降低審計風險進而使得審計師向企業收取較低的審計費用。
三、 數字技術引領的會計財務革命
1. 數字技術賦能會計變革。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杰出教授周鍵③首先闡明: 頂尖的審計會計研究人員應精通審計會計以外的領域。在當今科技改變生活的環境下, 毋庸置疑, 現代數字技術對會計改革與財務職能轉型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周鍵教授在分析審計領域研究現狀和現存問題的基礎上, 提出財會研究人員應當將數字技術與會計實踐融會貫通, 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提升風險評估能力、 加強錯誤與欺詐信息識別、 擴大審計范圍, 以區塊鏈技術加強上下游企業有效溝通、 提升信息鏈供應鏈透明度、 保障審計及時性, 以云計算技術優化資源整合與配置、 提升審計鑒證透明度、 實現降本增效、 強化財務安全保障機制。
無獨有偶, 北京物資學院會計學院王璐副教授④亦探索了數字技術、 區塊鏈、 分布式計算在會計和金融中的應用, 發現最低工資調整與分布式計算采用之間存在U型關系, 且更高的操作風險和財務風險將進一步強化二者間的抑制作用。該研究從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角度, 拓展了最低工資調整微觀效應的研究框架; 同時, 借助最低工資調整的外生政策影響, 深化了對現階段影響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因素的理論認知。北京交通大學華國偉教授⑤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如何減輕人機訂單揀選系統中的疲勞和同伴壓力。通過梳理人機訂單揀選的全流程鏈條并分析機器裝置在流程鏈條不同節點位置所發揮的作用, 證實了數字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以及解決生產制造剛需的可行性。
上述學者的研究共同預示著: 在未來的跨學科研究中,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探究數字技術與財務會計的交互關系必將成為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通過定量研究來探索管理承諾、 政府監管、 財務變量等關鍵因素對數字技術采用的影響, 或是通過更多的案例研究以發現新的實踐問題, 與國家倡導數智經濟建設的政策理念形成呼應, 為企業會計現代化治理提供科技力量支撐。
2. 數字社交媒體重建信息環境。會計學五大國際頂刊之一的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CAR)的主編、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Partha S. Mohanram教授⑥著重剖析了社交媒體如何影響信息環境, 分別從供應商、 客戶、 分析師、 投資者、 會計行業、 媒體、 政策制定者等多個維度解釋了社交媒體對信息環境產生的重大影響。Partha教授提到: 置身于信息爆炸的時代, 社交媒體作為信息生成和對等共享的關鍵載體改變了資本市場的信息環境, 已有研究證明載有財務數據的磁帶、 庫存—市場數據(CRSP)使得市場信息環境變得更加透明, 更多企業的會計研究人員通過詞匯分析、 網絡爬蟲技術與計算機語言、 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 來自社交媒體的信息共享系統等渠道構建非結構化數據庫, 實現了企業與資本市場間的信息無障礙溝通。該研究闡明了由數字技術創新驅動的數字媒體發展賦能供應鏈以及資本市場信息環境的高水平建設的核心要義。
3. 數字化轉型促進宏觀經濟發展。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 毋庸置疑, 數字審計技術是推動政府審計低碳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北京科技大學張曾蓮教授聚焦于數字審計技術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主題, 采用文本分析方法衡量數字審計技術, 構建審計數字化AD指數, 并采用GWL指數測算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以衡量低碳經濟發展水平, 研究結果表明審計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了綠色全要素生產率, 且綠色創新和產業升級在該效應中發揮了有效傳導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 從內部視角看, 在信息披露質量不高、 信息化建設時間短的情況下, 省級審計機構的威懾作用更加顯著; 從外部視角看, 在更優渥的營商環境和更高的數字經濟水平下, 審計數字化水平的積極效應亦更加顯著。該研究將數字化與審計緊密融合, 拓展并豐富了數智審計的衡量方法與研究范疇, 有助于數字化研究、 GTFP文獻以及與政府審計相關的理論拓展, 亦為環境治理與數字技術的交叉研究提供了理論參考。
4. 數字化轉型優化公司微觀治理。英國杜倫大學助理教授Bilal⑦、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曹圓圓側重于研究企業數字化程度對其現金持有的影響, 基于中國經濟環境特質分別選取極具代表性的家族企業與國有企業作為研究樣本, 研究發現, 家族企業樣本中企業數字化程度提升現金持有量的效應更加明顯, 而在國有企業樣本中企業數字化程度提升現金持有量的效應則被削弱。這些發現對中國金融管理實踐和金融創新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且為企業管理者、 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等提供了寶貴的啟示。管理者要想順利開展數字化轉型工作, 必須優先吸引和留住數字人才, 以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財務經理應當謹慎考慮數字化對現金持有政策的影響, 在享受現代數字技術紅利與滿足現金儲備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 董事會應當發揮大局把控與監督作用, 以確保管理者為數字化公司的股東帶來最大利益; 考慮到國有企業可能比民營企業面臨更小的財務約束, 家族企業可能面臨更嚴重的財務約束, 因此, 監管機構應該積極消除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金融障礙; 政策制定者應當在制定政策時有效平衡數字化產生的效益與降低機構成本的需求。
中國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仍處于起步階段, 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因存在諸多難點而無法充分發揮數字化的巨大潛力。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與否取決于企業的管理和組織水平。來自北京物資學院的王雙星和王璐副教授指出: 基于資源編排理論, 工業企業生產流程復雜, 價值創造鏈上的部門眾多, 因此資源配置和組織管理能力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 該理論認為, 企業能否獲得一系列競爭優勢, 不僅取決于對資源的占有, 還取決于對資源的組合、 捆綁和利用。理論分析顯示, 數字化轉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價值。基于此, 王璐副教授扎根于資源編排理論, 聚焦制造業這一特定行業, 探討資源配置與管理如何在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制造業企業價值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認為通過提升資源動態管理能力和資源結構化水平可以顯著增強數字化轉型對企業價值的正向影響。該研究選擇從資源整合路徑搭建數字化轉型強化企業造血機能的通道, 在理論上豐富了資源配置理論的定量研究以及數字化轉型的理論研究, 為中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價值創造提供了現實證據; 在實踐上為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合理規劃數字資源、 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提供了經驗證據, 為制造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以提升自身價值和競爭力提供了政策建議。
四、 審計監督、 法律、 社會責任履行發揮對企業行為的約束與治理效應
1. 政府審計助力公司治理。立足于被審計企業, 探究多主體審計對企業治理的正面影響。北京物資學院王美英教授著眼于政府審計在企業治理層面的功能, 提出了“政府研發補貼可以促進國有企業的探索性創新”的核心觀點; 在此基礎上, 政府審計增強了政府研發補貼對國有企業探索性創新的改善作用, 政府補貼的效果受國家整體情況的影響, 同時, 政府審計提升了研發補貼的創新激勵效果。進一步分析表明, 雖然政府審計結果公告的發布對探索性創新沒有直接影響, 但多次審計可以提高政府研發補貼的影響力, 進而激發企業開展探索性創新的動力。因此, 政府審計的治理效用需要持續性輸入才能在國有企業治理中大放異彩。
兼而有之, 北京理工大學的Hafiz Muhammad Arslan博士從審計委員會的角度也關注到國家審計、 政府審計主題, 認為如果企業想要改進可持續性信息披露質量, 必須將審計委員會特征納入治理框架內, 具體包括審計委員會的存在、 審計委員會的規模、 審計委員會會議、 審計委員會獨立性、 審計委員會財務專業知識和審計委員會的有效性等特征。這些特征不僅驅動著企業出具質量更高的財務報告, 而且可促進公司的可持續性信息披露。Hafiz的發現為公司股東、 監管機構、 上下游關聯方企業等其他內外部利益相關者提供了獲取企業可持續發展信息的窗口。在內部審計方面, 澳門大學劉明教授聚焦于企業審計委員會與管理層規制主題, 研究了首席獨立董事任職審計委員會能否抑制管理層機會主義定性披露行為。這項研究表明, 審計委員會中服務的首席獨立董事和報告語調操縱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首席獨立董事任職審計委員會可以通過增強審計委員會的信息環境獨立性來抑制管理層機會主義定性披露行為。該研究揭示了哪些因素可以約束定性披露中的管理層機會主義動機, 為公司定性披露研究做出了理論貢獻。
2. 注冊會計師審計為投資者創造商業價值。審計合伙人輪換制度是保障注冊會計師獨立性、 提高審計質量的一項關鍵制度安排。英國杜倫大學助理教授Bilal立足于會計師事務所,通過實驗研究方法研究非專業投資者視角下的審計合伙人自愿輪換制度, 該研究基于社會認同理論, 發現審計合伙人遵循自愿輪換制度能夠展現出會計師事務所較高的管理質量與內部控制水平以及高質量審計服務, 非專業投資者因為會計師事務所這一舉動而對企業披露的財務報告的審計結果更信服, 并相信被審計單位具備潛在的商業價值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進而為被審計單位吸引到更多的非專業投資者。該研究為審計合伙人自愿輪換制度的完善優化提供了投資者視角的建議, 為審計行業監管部門及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治理機制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3. 《物權法》發揮債務期限結構調整作用。金融市場的發展離不開法律的強力支撐與保障, 法與金融的交叉性研究逐漸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焦點。武漢大學林晚發副教授指出: 盡管有關銀行業的期限錯配問題已經被研究了很多年, 而企業層面的這一問題卻很少受到關注。因此, 林晚發副教授選取2007年《物權法》頒布這一外生事件, 構建準自然實驗來探索擔保物在債務期限結構調整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發現, 《物權法》頒布后, 在擁有更多存貨和應收賬款等流動資產的企業中長期債務增加而短期債務減少, 即企業積極延長了債務到期日。而這種影響主要是由固定資產較少、 長期投資較多和前期長期債務不穩定的公司推動的。進一步地, 債務期限結構的調整使得長期投資增加、 業績得到改善。這一發現驗證了擔保品范圍的擴大對企業調整優化債務結構、 制定投融資決策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另外, 林晚發副教授還注意到在發展國家中許多企業面臨著負債端和資產端成熟度不匹配的問題, 當企業的短期債務被用來為長期項目提供資金時, 就會發生沖突, 而抵押品正是緩解信息不對稱和降低展期風險的重要工具。該研究對抵押品和到期日錯配的文獻做出了理論貢獻; 兼而有之, 從以《物權法》構建準自然實驗的角度豐富了“法律與金融”的研究內容。由此引發我們的進一步思考: 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 法律制度的完善確實為企業的成長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這一發現應為那些法律和金融體系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改善市場環境的實踐提供指導。
4. 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約束避稅行為。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有助于向非股東利益相關者公平分配資金, 從而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納稅對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 其已成為企業社會責任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既往研究圍繞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其避稅動機之間的關系而展開。北京理工大學Mujahid Bilal Khan博士的研究旨在探索并梳理現有關于企業可持續發展和避稅行為的文獻。
可持續性與避稅之間的關系是學術界很感興趣的話題, 因為它揭示了公司的道德和社會義務對公眾和自然環境的影響, 為評估企業如何融入社會以及如何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和道德承諾提供了一個框架。基于此, Mujahid Bilal Khan博士通過文獻計量統計方式對企業社會責任與其行為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 研究顯示企業社會責任與避稅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其中合法性和利益相關者理論是檢驗這一負相關關系的理論基礎。在過去四年里該主題文章的發文量有所增加, 而在未來的研究中趨向于延長研究樣本期限、 擴大樣本國家范圍、 將樣本覆蓋至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以此將會得出更加具有信服力的結論。這些發現對從業者、 監管機構和研究人員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創造更多公眾利益, 企業需要將公司稅收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納入決策過程, 并考慮到文化、 法律和經濟因素對這些行為的影響, 不斷優化調整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和避稅策略。
五、 結語
在主辦方的精心籌備與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報告中, 此次會議圓滿落幕。在為期一天的會議中, 來自國內外的嘉賓積極分享了他們對助力會計審計高質量發展的最新思考與觀點, 各抒己見, 百家爭鳴, 形成了學術思想激烈碰撞的良好氛圍。
會議討論立足于會計與審計的專業視角, 著眼于供應鏈會計審計、 ESG與會計發展、 數智化財務治理的未來發展, 從創新理論出發, 落腳于解決實踐需求。嘉賓們的研究話題圍繞著ESG引領財會變革、 政府審計與審計委員會的監督效應、 供應鏈關系管理、 數字技術賦能會計變革、 公司內外部治理、 可持續信息披露、 企業審計決策與注冊會計師行為、 法與金融、 財務報告質量提升等方面展開, 基于經典理論與獨特視角, 關注到企業現實治理、 資本市場治理、 宏觀經濟環境建設等現實需求, 是對國家產業鏈供應鏈政策的有力回應。
國內學者多從實證分析、 案例分析角度探索國有企業行為決策與中國新興資本市場治理的影響因素與經濟后果, 彰顯出學者們對“要把研究扎根于中國大地上”這一概念的深刻把握; 國外學者主要從調查研究、 文獻計量統計、 元分析的角度探究某一社會現象或財稅制度產生的影響, 也能夠采用中國企業樣本來分析問題, 體現出國內外學術理念融合交流的積極意識。本次會議旨在為拓展會計審計學科的學術研究范疇提供啟發, 同時契合現代化公司治理的現實需要, 為建立健全高質量會計審計發展體系鞏固基石 。
【 注 釋 】
① 曾曉亮,會計最高榮譽美國會計協會(AAA)2022年“會計文獻杰出貢獻獎”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任北美和中國香港數所世界前一百名科研大學的終身教授,目前是Accounting Horizons主編,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和 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副主編。
② 劉明,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副教授,會計學學士課程主任。
③ 周鍵,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杰出副教授、知名華人會計學者。
④ 王璐,北京物資學院會計學院副教授、MPAcc教育中心副主任。
⑤ 華國偉,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⑥ Partha S. Mohanram,會計學五大國際頂刊之一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CAR)的主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The Accounting Review和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的編委。
⑦ Bilal,英國杜倫大學助理教授。
(責任編輯·校對: 羅萍? 李小艷)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審計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機理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3FJYB010)
【作者單位】北京物資學院會計學院, 北京 1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