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思
語言音樂學認為:“聲樂語言藝術的美,本質上源于日常語言的音韻美。”基于此,《聲樂語言藝術》以“新文科”理念為指導,從聲樂學、語言學、人類學等學理出發,選取中國古詩詞音韻、地方音韻和西洋美聲唱法的代表性語言“意大利語”為主要教學內容,依托現代數字技術,采用從“吟誦”到“歌唱”的教學方法,深化課程創新,助力學生聲樂表演能力的高質量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音樂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這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高聲樂教育的質量,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成為當下音樂教育界不可回避的一個課題。本文旨在探索如何結合語言學知識,提升學生在聲樂表演時對于歌詞的刻畫與傳達力。
《聲樂語言藝術》是一門專業選修課,面向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四年制音樂學和音樂教育專業大二學生開設。課程自2015年建立以來,歷經以下幾輪改革:2015年,開設《外國聲樂語言藝術》,課程內容以意大利語聲樂語音為主,讓學生掌握意大利語的基本拼讀規則,能獨立完成意大利語歌曲歌詞發音學習;2018年,增設《中國聲樂語言藝術》,突出中國語言音韻,探析中國聲樂語言的歌唱技能和音韻美;2020年,主講教師自建線上課程《外國聲樂語言藝術》并完成一輪線上教學實踐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同年主講教師主編教材《意大利語聲樂語言及聲樂作品選》;2022年,完成第二輪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課程評為校級金課;同年年底,主講教師編著的《德語聲樂語言及聲樂作品選》也進入審稿階段。
音樂學聲樂專業大二學生通過大一一年的聲樂學習,已掌握基礎發聲技巧和歌唱方法;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演唱能力、溝通及合作能力;此學段的學生也形成了樂于開展演唱實踐的學習習慣。通過對已完成課程的學生發放問卷調查,以下幾方面的反饋值得關注:學生認為課程概念性的知識較抽象,理論知識點記憶難;學生認為語言發音和歌曲演唱結合難,語言學和聲樂語言學知識較難交融貫通;學生提出作為加強實踐的聲樂學科,多實踐、多觀摩、多磨煉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調查與研究,我們深入了解了學生的需求、興趣和不足之處,從而使教學方法更加貼近實際。然而,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也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常見的問題有:①思辨意識提升難。從中國現代聲樂藝術發展歷程來看,因深受西洋美聲發聲技巧影響,學生在演唱中忽視了中國聲樂語言原本的自然語言音韻美,逐漸忘卻“和而不同”的哲學與美學思想,失去對聲樂藝術的反思和批判能力。聲樂語言是歌唱民族性的重要體現,民族性才是歌唱的個性。具有民族特點的音樂才能取得在世界舞臺上與其他音樂形式對話的機會。②語言與歌唱結合難。歌唱藝術是語言與音樂有機融合的聲樂藝術,語言是歌唱的基礎。聲樂藝術是通過豐富的歌唱語言,表現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具體內容,引起人們的共鳴。如何把生活中的語言運用到歌唱中,解決聲樂語言的科學性問題,一直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題。③理論與實踐融匯難。以語音音韻理論為主要輸出的課程教學,知識結構單一且最終只能停留于理論知識層面,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聲樂演唱實踐,更不能適應新時代所需要的復合應用型人才,使得學生理論和實踐難融合,思想與技術難統一。④學習內驅力激發難。以往“灌輸型”課堂教學所形成的“被動”講授主體基本范式,違背了音樂專業生感性思維強勢的特征。而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導向,必須強調學生自動、自覺學習的意義建構,形成“自主”的學習主體基本范式,才能放大音樂專業生的特征,激勵學生敢于突破與創新。
依據“新文科”理念,課程完成了從“內學科”(即在原本的音樂學科領域強調聲樂語言的語音、語調、語氣、語速、音位等)走向“跨學科”(即整合聲樂學、語言學、人類學、文化地理學、人體聲學機能理論等相關學科,將聲樂語言置身于多文化情境中構建課程內容),并上升至“超學科”(即跳出學科看學科,關注學生職業前景、藝術實踐、文化建設等,面向人類發展,探討課程根本任務)的課程結構轉型與內容創新。
首先,重視課程思政,強化以美育人。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中國文化主體性,學習世界聲樂語言藝術文明成果;弘揚中國傳統音韻文化,“唱”好中國故事,在世界聲樂藝術舞臺上,展示聲樂語言藝術的“中國式發展”水平。以音樂承載美育,引導學生“和而不同”的認識和處理不同藝術文化之間的關系,體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哲學與美學內涵。其次,以“新文科”為目標,以“兩性一度”為標準。“新文科”的新,在于交叉融合、技術賦能和創新發展,是以突破“新文科”思維,構建“大文科”視野的新時代文科教育教學革命。此語境下,課程完成從內學科到多學科,再到超學科創新轉型。課程以“兩性一度”為標準,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育資源,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教學難點、拓展教學縱深,激發學生創造力,將學生培養成為有文化的音樂人,達成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標。最后,聚焦現代文化生產、深化課程教學內涵式改革。《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圍繞課程,團隊教師搭建產學研平臺,確保音樂人才的發展基于其專業性技能,培養及發展學生的社會實踐運用力、創新力、創造力等多面性復合型能力。課程以“新文科”理念為指導,“兩性一度”為標準,學生為中心,從痛點問題出發,以復合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為目標,實施創新改革。
音樂類課程思政重在浸潤,具體做法即以歌化人、以美育人,讓學生“唱”好中國故事,賡續中華文脈。按照“明、思、辨”邏輯設計貫穿于課程教學中,構建學生宏觀聲樂語音學科知識,讓學生客觀看待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聲樂藝術發展與融合。在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同時,達成思政育人目標。“走出去,請進來”,帶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邀請詞曲作家或歌曲創作背后的人物來學院舉辦交流報告,使學生完成對聲樂作品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思路,將思政和多樣化課程實踐相結合,如音樂會、音樂快閃、音樂宣講等,引導學生用聲情并茂的歌聲弘揚主旋律,培養學生站在德育和美育的高度開展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的能力。
“新文科”理念下的課程內容建設是以中國的文化脈絡為根基、文化發展戰略為導向、民間民族風格為特色、專業學科建設為基石,以融合化課程群設置、前沿化教材創新、多元化教學手段為實施路徑,深化專業技能、開拓創造理念、加強學科研究,結合信息化教育模式,積極探索課程教育新思路,完善以歌化人、以美育人的課程體系建設。①學科交融。整合聲樂學、語言學、人類學、文化地理學、人體聲學機能理論等相關學科,將聲樂語言置身于多文化情境中構建課程內容。②技術賦能。突出“重視應用”,以專業實踐能力為導向,學科理論知識為基礎,培養多元化、復合型且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音樂人才,如:運用數字技術開展中小學音樂教學,以及音樂分析處理,創作與編輯,舞臺藝術設計,網絡音樂策劃等。③創新發展,重視不同民族語言音韻的“吟誦”,突出中國古詩詞音韻和地方音韻,關注現代中國聲樂藝術發展向本體回歸的同時,在“中西融合”觀念下進行創新發展。
構建以本課程為中心,線上、線下混合資源的體系化課程群,設置方向為主講課程、基礎課程、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藝術實踐。通過線上自建課程資源庫,充分結合現代化互聯網傳播方式,搭建信息化課程資源。學習通、慕課堂、雨課堂等平臺,公眾號、視頻號等網站作為線下資源的拓寬。一是立足本學科。以聲樂語言學科化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理論成果與實踐訓練為基礎,綜合當今學術前沿成果,選取具有權威性、影響性、規范性的教材。二是整合跨學科。將本學科置身于多學科文化情境中,整合聲樂學、語言學、人類學、文化地理學、人體聲學機能理論等相關學科課程資源。三是輻射超學科。基于產教融合理念的課程實踐中,與不同學科背景的事、企業單位進行合作,通過與梅溪湖大劇院、湖南省演藝集團、芒果TV、中茂文旅集團、生命樹融合教育基地等不同學科的前沿知識或技術進行新型藝術項目的融創實踐。
一是教學思路創新。美國心理學家David Kolb提出體驗式學習概念。他認為體驗學習是一個循環,分為四個階段:具體經驗、省思觀察、抽象概念和主動驗證,而每一個階段都可以作為學習的起點,都可以被重點強調。強調體驗的Kolb經驗學習圈恰好與強調自我體會的聲樂學習過程匹配。基于Kolb經驗學習圈理念,課程以自主體驗——理論闡述——案例講解——實踐訓練為主要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先感性表達,再到理性認識,最后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完成感性實踐,凸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學習的促進者,強調學生自主體驗感,突出學生自主實踐性。二是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法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從“吟誦”到“歌唱”的理論、案例、指導、實踐遞進式教學,通過以學設教、以學施教、以學評教和以學改教四方面,將聲樂語言教學內容融入課程群,達到教學合一的目標。
考核評價聚焦學生培養核心指標,其環節簡潔明了、便于操作的同時能充分反映學生學習成長動態,分為期末考核與平時考核。一是期末考核:學生合作完成一臺以聲樂語言藝術為主題的音樂會,運用數字技術手段,通過選曲、編排、呈現等流程,鍛煉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二是平時考核:著重強調過程性考核,采取課堂互動、隨堂演唱、微課展示和文本報告等形式,主要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式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建立研究型思維方式,激發學生個性能力的發揮。
學生反饋,改革后,學生的知識體系、實踐能力、價值素養得到顯著提升,學生對課程學習積極性、自我能力滿意度、教師教學喜愛度都得到顯著提高。
近五年,團隊教師指導學生舉辦相關教學成果匯報音樂晚會80余場;參加學科專業競賽30余次并獲金獎20余項;參加藝術展演20余場,社會實踐百余次。2018年,指導院學生合唱團登上央視舞臺,2019 年,指導學生節目登上湖南衛視舞臺。團隊指導學生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國家級1項、省級1項;指導學生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0余篇;所培養學生參加相關學科教學競賽10 余次并獲獎10 余項;指導學生參加教學實踐百余次。
近五年,團隊教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兩項,國家民委項目兩項等省級課題;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等CSSCI 核心、SCI 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出版專著教材四項。依托相關科研,團隊教師獲2022年省教改課題重點項目和2020年省級教改課題一般項目,發表多篇相關教研教改論文;團隊教師獲教學性成果獎1 項;完成4 項相關橫向項目;舉辦相關學術講座30 余場;指導學生完成國家級和省級大創項目、獲省級“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等省級獎項50 余項;教師教學改革事跡多次被省級媒體、學習強國網報道,得到專家同行的認可和稱贊。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持續革新。如豐富“課程群”體系,增設《民歌演唱的方言土語》《流行音樂語言藝術》《音樂劇表演的語言藝術》《兒童音樂語言藝術》《合唱語言藝術》等線上線下課程;開發中國聲樂語言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溯源尋根研究項目,提升學生研究能力;利用國內外學習和交流平臺,尋求學科交叉的實踐機會等,拓寬學生應用能力。課程教學的不斷改革,旨在將藝術教育回歸“以美育人”本位,為新時代培養更多復合應用型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