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婧,薛曄霞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之一,教育部等8 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對醫學專業課程醫德醫風等綜合素養的培養再次提到了一個新高度,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及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至此全面定位了我國教育事業全方位育人的新方向、拉開了教育事業多方面發展的新局面。課程思政實質上是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就是從學科、專業中盡可能提煉、挖掘思政元素,然后以專業課程內容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有效、潤物細無聲地貫穿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知識的同時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同時在思想教育的啟發中加深對知識深層次的理解。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避免唯知識輕育人,最終達到全方位育人的教學目標。當前專業課多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偏重對事實性知識的傳授,而對價值觀等方面的引導不足,使當前的專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如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或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以及未來規劃,或缺乏開拓創新精神,或缺乏積極進取精神,或缺乏社會責任感,或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或缺乏正確面對及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把人文及思政教育等滲透到專業課程教育中,達到知識思想協同育人、能力素質情感全面育人的目標。醫學是一門關乎生命、健康的特殊學科,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重點學科,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職業道德以及思想境界。目前,已有較多關于醫學類其他專業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研究[1-3],但內分泌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較少。內分泌學在臨床醫學專業課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所以推測如果在內分泌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取得成功經驗,將對未來課程思政更好地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在國家政策及時代、專業發展需求等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討內分泌學專業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實踐,為培養內分泌學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提供思路。
內分泌學是內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臨床醫學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與基礎學科及臨床多學科密切相關,是臨床各科的基礎,內容涉及范圍較廣,從激素分泌、合成及轉運到激素受體和靶部位(器官、組織、細胞)的反應,以及激素結構和功能的異常,涉及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多個腺體,涉及生理學、生化學、病理生理學等多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在內科學專業課程及臨床實踐課程中占有較大比重,具備豐富的思政元素,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強內分泌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思政內容巧妙有效地融合入內分泌學課程教學中是內分泌學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內分泌學課程組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知識能力提升”為方向,“全方位育人”為目標,努力挖掘內分泌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從章節內容相關知識點設計思政要點,實現專業課程的思政滲透。
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是一種課程觀,是時代與綜合人才發展的需要,從“立德樹人”的本質出發,在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中廣挖、深挖思政元素,挖掘中國古代醫學關于內分泌學的研究記載以及內分泌學相關的里程碑式的研究等內容,將思政元素科學有效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相結合(見圖1),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成為全方位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是如何“潤物細無聲”地將有影響力的事實、歷史事件等思政教育內容穿插到專業課程教學中,例如在內分泌學總論中引入公元前16 世紀,商殷王朝的甲骨文中已有關于動物閹割去勢的記載;2 500 年前,《黃帝內經》就已記述了閹人喪失第二性征的臨床表現;《內經》中“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指出飲食不節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等,由此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激發其追求醫學事業發展的熱情和決心。
在內分泌學總論關于治療的教學中,引入20 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胰島素的發現事件[4],1869 年22 歲的德國醫學生發現胰腺島樣細胞;1888 年俄國科學家Pavlov 確認了胰腺分泌物具有消化生理功能;1906 年德國科學家Georg Ludwing Zuelzer嘗試把胰腺提取液注射于糖尿病病人,發現病人血糖水平下降,但在其后的大量動物實驗中,部分注射胰腺提取液的實驗動物發生了嚴重的抽搐,后科學家多次嘗試利用胰腺提取物治療糖尿病但效果不佳;直到1921 年Banting 及其助手Best 從胰腺中分離出一種粉紅色“高純度”的胰腺提取液,注入切除胰腺的糖尿病犬體內發現其血糖水平明顯下降,命名為“Insulin”,此即胰島素的發現,Banting 也因此獲得了1923 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由此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以及勇于探索、堅持不懈的科研探索精神和刻苦堅韌的學習品質。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急劇增加,中國更是糖尿病第一大國,“糖尿病”是內分泌學中的一個重要章節,本文以“糖尿病”章節為例,論述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見圖2)。
圖2 “糖尿病”章節課程思政實踐應用Figure 2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diabetes" chapter
民族自豪感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因素,是指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精神、價值取向、現實情況、未來發展等表示高度認同、滿懷信心及樂觀主義精神的一種情感。在課程導入部分引入中醫關于糖尿病的記載,例如甄立言與李郎中的“尿甜”記載比Thomas Willis 早1 000 多年,充分體現中醫在此領域的領跑地位,以此弘揚中國智慧,增強學生的中醫文化自信,培養家國情懷,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在回顧復習血糖穩態的平衡調節相關知識時,指出血糖在正常范圍波動維持平衡,低于范圍一定限度出現低血糖癥,高于范圍一定限度出現異常的高血糖,血糖的平衡被打破,血液中的葡萄糖超出可調節范圍,長期的量變最終導致質變,發生糖尿病,伴隨身體機能發生異常,借此介紹哲學平衡觀以及辯證思維量變到質變的變化規律。
道德修養是個體自覺地將一定的社會道德要求轉化為個人內在道德品質的過程,醫生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應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地為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并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權利,對待病人能夠一視同仁,加強醫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是當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在糖尿病診斷部分的教學中,引入臨床中的一些常見案例,如部分病人總是無法接受自己被診斷為糖尿病的事實,醫生需要理解病人,說服病人,用特魯多醫生的座右銘“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來踐行醫德,鼓勵病人,緩解疾病,治愈心靈。醫生不僅要關注病人所患的疾病,還要關注其心理健康問題,身體健康僅能說是無病,只有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關注病人的身心健康是現代社會醫生應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糖尿病的發病分布于各種職業中,有些特殊職業或角色的人群不愿意讓周圍的人知道自己患糖尿病,不愿意接受胰島素治療,醫生可以根據病人病情為其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并為其保密,充分體現“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職業道德素養。
中國政府大力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維護“小家”,即本國公民的生命健康權,而且尊重“大家”,即世界人民享有平等的生命健康權,彰顯中國的大國風范與擔當,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獻力獻策,而醫學生作為“小家”的一分子,應該“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控制飲食,適量運動”中,介紹健康生活方式及生活習慣的重要性,號召學生保持身心健康,因為身心健康是一個人能夠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必備條件,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就不能保持精力充沛、朝氣蓬勃,甚至還會因疾病徒增煩惱,更談不上參與正常的社會活動;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就會常陷于焦慮、郁悶、自卑、猜忌、怨恨等不良心理狀態,同樣不可能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充分發揮個人潛能,更談不上獲得成就與發展。所以保持身心健康就是科學把握人生道路、創造有價值的人生的基本前提。在內分泌學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鼓勵學生引導周圍的親戚朋友關注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共同為建設“健康中國”及“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而努力。
價值觀是人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者取向,價值觀會對人自身行為的定向和調節起到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它會直接影響以及決定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在糖尿病前沿進展的介紹中,引入目前糖尿病治療中干細胞治療以及胰腺移植的研究發展狀況,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并用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事跡,將偉大夢想的種子根植到學生心中,激勵其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理想。
當前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意識不足,仍以知識傳授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有些專業課教師雖然有思政育人的強烈愿望,但是還沒有掌握實施課程思政的方式方法。而實踐過程中如何增強課程思政的可行性與實效性,關鍵問題在于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意識和對思政元素的挖掘[4]以及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而不只是形式上的生搬硬套。在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根本方向的基礎上,積極培育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意識與能力,從專業教學的視角出發,挖掘專業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實現價值引導。另外,加強對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理論方法及相關技能的培訓,構建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將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逐漸內化為自覺的育人行為。
內分泌學課程實施課程思政主要是通過具體的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突出重點,引領積極向上的思想定位以及價值取向??梢越柚鷮I知識的“可衍生化”內容與課程思政內容巧妙銜接,有助于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但要注意思政元素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程度,達到“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程度即可,不可全面鋪開,甚至面面俱到。需要注意的是,思政教育是一個緩慢滲透、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教師要注意把握思政元素融入的“度”。
高效的思政教育離不開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5]。首先,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責任鏈條。學校管理部門建立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協同完善課程思政的制度體系,聯合附屬醫院,以專業課程為基礎強化細化教學管理,積極制訂課程思政教學計劃。教師承擔相關課程的教學與思政教育任務,充分發揮教學優勢,盡可能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真正肩負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以及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才的時代重任[6]。其次,加強教師培訓,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加強各類相關培訓,構建教學-思政體系,集體解決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難題,通過“實踐-反思-總結-改進-再實踐”,循環往復,逐漸優化。再其次,合理設計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以評促建,以評促改。從學生角度、教師角度、督導檢查多維度多角度建設評價體系,跟蹤反饋,必要時可考慮納入教師考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