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園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zhì),幫助幼兒逐步養(yǎng)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良好學習品質(zhì)。深度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學習品質(zhì)的重要途徑。幼兒的深度學習是指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圍繞著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主題,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采取繪畫、語言、圖表等多種形式來表征學習的過程和結(jié)果,從而形成高階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秉持深度學習理念,支持幼兒的主動探究和實踐,鼓勵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積累經(jīng)驗,收獲豐富的種植體驗。
一、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挖掘幼兒的“真問題”
在一次戶外活動中,筆者帶領幼兒來到“農(nóng)家前院”這一區(qū)域開展游戲。彤彤看見水池中的植物,就蹲下去摸了摸它的葉子,問道:“這是什么呀?是水草嗎?”小宇說:“這個好像荷葉呀?!睒窐氛f:“這不是荷葉,荷葉是圓圓的?!敝t謙把整株植物拿起來,低下頭仔細看了看(圖1),說道:“底下有一個紅色的東西,是什么呀?可以吃嗎?”其他幼兒投來好奇的目光,紛紛討論起來。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幼兒這是什么植物,而是鼓勵幼兒一起想辦法查找它的身份,探索植物的秘密。經(jīng)過搜集資料、詢問家人,幼兒對菱角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還有很多困惑?;诖?,筆者調(diào)查、總結(jié)了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和感興趣的問題(表1)。

幼兒的興趣是活動開始的前提,也是幼兒進行探索學習的主要動力。幼兒園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契機,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挖掘偶發(fā)事件中的教育價值。筆者捕捉到幼兒對“神秘的植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鼓勵幼兒開展進一步的探索,在滿足幼兒好奇心的同時,豐富幼兒的經(jīng)驗。這樣的主題探究活動源于幼兒的“真興趣”和“真問題”,能激起幼兒積極愉悅的情緒,促使幼兒產(chǎn)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和強烈的探究動機,推動他們走向深度學習。
二、以問題為導向,促進幼兒的“真學習”
(一)探究菱角的種類
經(jīng)過觀察,幼兒發(fā)現(xiàn)菱角是紅色的,有著尖尖的角。樂樂說:“我吃過菱角,但是跟這個長得不一樣。”好奇心強的蕓蕓提問:“還有其他樣子的菱角嗎?是長什么樣的呢?”筆者鼓勵幼兒和家人一起進行調(diào)查,將不同種類菱角的形狀記錄下來,并讓幼兒收集不同的菱角帶來幼兒園,和同伴一起了解不同種類的菱角。在以“菱”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中,幼兒進行了討論和分享。
星星:“我?guī)淼牧饨情L得像牛角,外面很硬,是黑紫色的,角上有刺?!?/p>
熙熙:“我?guī)淼氖蔷G色的菱角,它沒有尖尖的角,中間有很多刺。”
圓圓:“我找到的菱角是紅菱,它有四個尖尖的角。”
淼淼:“菱角的形狀太有趣了,有的像犀牛角,有的像元寶?!?/p>
幼兒發(fā)現(xiàn),菱角的種類繁多,它們角的個數(shù)和顏色都不一樣。按照角的個數(shù)劃分,菱角可以分為無角菱、兩角菱、三角菱和四角菱;按照顏色劃分,它們大致可分為青菱、紅菱、紫菱。經(jīng)過調(diào)查、觀察和觸摸,幼兒對菱角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認識,積累了一些關于菱角的感性認識。最后,筆者引導幼兒將自己的所見、所知記錄下來,匯編成“菱角探秘手冊”,并將其投放在閱讀區(qū),供幼兒繼續(xù)記錄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和新認識。
(二)認識菱的各個部位
幼兒對菱充滿了興趣,路過水池時總是會駐足觀察。在后續(xù)的一次探究活動中,樂樂指著葉子,說出了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哇,葉子長得像菱形哎?!毙∮钭テ鹨恢炅?,也仔細地觀察起來(圖2)??吹接變撼两渲校P者沒有打擾他們,而是站在一旁,聆聽著他們的對話,記錄下有意思的話題。

欣欣:“葉子綠綠的,很像菱形?!?/p>
小宇:“這個鼓起來的像泡泡一樣的是什么呀?”
潘潘:“看,下面還有很多須須?!?/p>
謙謙:“這是菱的根吧。”
陶行知先生主張,要解放幼兒的手、眼、嘴、腦、時間和空間,使他們能談,有提問的自由;使他們到大自然、大社會去開闊眼界,收獲豐富的學問。面對幼兒的各種問題,筆者和幼兒進行了交流,帶領他們認識了菱的各個部位——菱角、菱藤、菱葉和根,并了解了不同部位的特點。
(三)了解菱角的生長過程
在活動中,有幼兒提出“菱角是怎么長大的呢?它有種子嗎?”這一問題,于是筆者順勢引導幼兒展開討論。欣欣搶著回答:“我知道!我知道!要種植小苗。”小宇也不甘示弱:“把種子種下去就行了?!庇胁煌鸢傅闹t謙說:“應該是把菱角扔到水里吧?!睘榱蓑炞C幼兒的猜想,筆者播放了展示菱角種植和成長過程的視頻、圖片,讓幼兒了解了菱角的生長過程:老菱泡發(fā)芽—播種至濕泥—出苗后加深水位—菱角開花—成熟后可采摘菱角—留種(足夠成熟的菱角)。在閱讀區(qū),筆者還張貼了有關菱角成長過程的圖片,供幼兒繼續(xù)觀察。有的幼兒提出想播種菱角,筆者和幼兒約定等來年春季一起播種,共同將菱角“撫養(yǎng)長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觀察與分類能力?!庇變涸谟^察中發(fā)現(xiàn)了各種菱角的共同之處和特別之處,并記錄了自己在觀察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通過仔細觀察和多元表征,幼兒進行了深度學習,從而建構(gòu)起自身關于菱角的經(jīng)驗。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幼兒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此外,筆者還投放了“菱角探秘手冊”等關鍵材料,讓幼兒不斷豐富關于菱角的知識儲備。筆者關注幼兒個體經(jīng)驗的過程性生長,直面幼兒的“真問題”,給予他們充分探索與表達的機會,從而推進了幼兒“真學習”的發(fā)生。
三、給予幼兒動手的機會,支持幼兒的“真探究”
“為什么菱葉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呢?”圍繞這一問題,幼兒三三兩兩地討論開了。
樂樂:“這個鼓鼓的是什么?里面是什么呀?”
涵涵:“摸起來軟軟的,捏一下癟下去了,里面是空的?!?/p>
欣欣:“是因為有這個鼓鼓的東西,所以菱角才會像小船一樣浮起來嗎?”
幼兒對葉柄處的氣囊很感興趣,于是,筆者把一株菱放在水桶里,讓幼兒繼續(xù)深入觀察(圖3)?!斑?,好神奇,它會吐泡泡?!薄罢娴挠行∨菖??!庇變翰唤l(fā)出感嘆。樂樂把鼓鼓的氣囊部分扯開,發(fā)現(xiàn)里面是空的。在幼兒觀察的同時,筆者引導幼兒繼續(xù)深入思考。

教師:“還有什么物體也是這樣浮在水面上的呢?”
欣欣:“我想是海綿吧,它里面有很多的小洞洞?!?/p>
熙熙:“乒乓球是空的,可以浮起來?!?/p>
謙謙:“還有個像葫蘆一樣的綠色植物,也可以浮起來,我見奶奶帶回來過?!?/p>
筆者鼓勵幼兒在家中尋找有類似特征的物體并帶到幼兒園,和大家一起進行實驗。幼兒帶來了海綿、水葫蘆、乒乓球、泡沫等,這些物品在水面上都可以浮起來。筆者告訴幼兒,他們發(fā)現(xiàn)的鼓鼓的東西是菱的氣囊,里面充滿了空氣,為菱提供了浮力,因而葉片能夠浮在水面上。
動手操作是幼兒獲得直接經(jīng)驗、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與方法。筆者捕捉到幼兒對菱葉漂浮這一現(xiàn)象的探究興趣,給予幼兒探索的機會,不斷支持幼兒通過猜想、觀察和動手嘗試了解氣囊的奧秘,這種體驗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依托親身體驗,連接幼兒的“真生活”
(一)數(shù)一數(shù)菱角的個數(shù)
幼兒園水池里的菱角都長大了,幼兒想去看一看哪株的菱角長得最多?;诖耍P者引導幼兒展開了討論。
教師:“我們怎么數(shù)菱角呢?每一株菱角都長得一模一樣,誰能想出辦法?”
謙謙:“我們可以給它起個名字呀?!?/p>
星星:“但我們不認識字。”
謙謙:“可以用數(shù)字起名,我們認識數(shù)字?!?/p>
教師:“那我們怎么知道哪株是數(shù)字1,哪株是數(shù)字2呢?怎么進行區(qū)分呢?”
欣欣:“可以貼標簽啊,我們的杯子、小床也有標簽?!?/p>
經(jīng)過交流、討論,幼兒決定把自己收集的數(shù)字貼紙貼上去。這時,涵涵拿著他的貼紙開始操作,星星說:“你這個貼紙是紙做的,一會兒就爛掉了?!焙恍?,他貼了上去。星星貼上了自己帶的貼紙,說:“我的是防水的?!焙馁N紙沒一會兒就濕了,星星說:“你看吧,我的防水貼紙還好好的呢?!苯又?,幼兒一起把星星準備的防水貼紙貼在了每一株菱的葉子上。貼好后,每名幼兒開始數(shù)菱角,并把數(shù)到的個數(shù)和數(shù)字標記一起報給筆者記錄(圖4)。最后,幼兒發(fā)現(xiàn),8號的菱角最多,一共有4個,最少的則一個菱角都沒有,而且每個菱角的大小都不一樣。

(二)嘗一嘗菱角的味道
等菱角成熟了,幼兒別提多高興了,他們拿著籃子,來到期待已久的水池邊。“哇,好多菱角呀!”“看,我這株有好幾個菱角。”幼兒小心翼翼地將成熟的菱角采摘下來。
除了水池里的紅菱,筆者還準備了各種各樣的菱角,有不同顏色的,也有生的和熟的。幼兒開始品嘗菱角,有的用手把菱角掰開,有的用嘴咬,有的找來了工具打開菱角。他們一邊品嘗著菱角,一邊分享著自己的
感受。
彤彤:“黑色的殼好硬啊,能不能把它砸開呢?”
菲菲:“我這個外殼是綠色的,是熟的?!?/p>
星星:“紅色的很好掰開,是生的,脆脆的,甜甜的?!?/p>
樂樂:“不好吃,味道很怪?!?/p>
謙謙:“我吃的是煮熟的,糯糯的,很好吃?!?/p>
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jīng)驗中學習。在數(shù)菱角、采摘菱角、品嘗菱角的生活情境中,筆者滿足了幼兒通過直接感受、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需要,激發(fā)了幼兒多角度探索學習的興趣。在采摘菱角的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引導幼兒分工合作,并明確其任務,保證計數(shù)活動、采摘活動有序進行。在品嘗菱角的過程中,幼兒自己動手,感受到菱角殼的軟硬程度不同,生、熟菱角的口感不同。這些活動都源于幼兒的興趣,滲透在幼兒熟悉的生活場景中,不僅促進了幼兒核心經(jīng)驗的形成,也增進了幼兒間的交往互動。
結(jié)語
在以“菱”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中,筆者引導幼兒與同伴、自然環(huán)境互動,鼓勵幼兒帶著問題思考,嘗試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使其獲得真實的經(jīng)驗。同時,筆者不斷追隨著幼兒的腳步,記錄下幼兒探索的過程和發(fā)現(xiàn),根據(jù)幼兒的表現(xiàn)提供合適的支架,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發(fā)生。在此過程中,幼兒通過參與認識菱角、觀察菱角、采摘菱角、品嘗菱角等多個不同的探究活動,了解了許多有關的小知識。幼兒是主動的、有能力的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真正發(fā)起者。教師應該對幼兒的反應保持高度敏感,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從幼兒自發(fā)產(chǎn)生的“真問題”出發(fā),引導其在“真生活”中進行“真探究”,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專注性和持久性。
(作者單位:
蘇州市相城區(qū)渭塘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