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復述是指教師讓學生利用文本中的語句,結合自己的語言完整地敘述文本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并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教師在學生的復述中能觀察到學生語言組織能力的提高,并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對此,教師要善于在講解故事類文本時引導學生復述文本內容,以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復述能力。
部編教材中包含著不同類型的文本,與其他類型的文本相比,故事類文本的語言、情節和結構有著一定的獨特性,更加適合用來訓練學生的復述能力。基于此,筆者從故事類文本的內容、主題、結構和語言四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故事類文本的語言、情節和結構的方法,旨在幫助學生把握故事內容,使學生能完整、清晰地復述故事內容。
一、了解故事內容,加深學生對故事類文本的理解
在故事類文本學習中,了解故事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引導學生精準地分析和理解故事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復述故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回顧故事的主要情節和人物角色,如“故事中有哪些主要角色?”“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等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講述故事的開頭、發展和結尾,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故事中的關鍵詞和重要句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
以故事類文本《龜兔賽跑》為例,這個經典的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只烏龜和一只兔子參加賽跑比賽的故事。在復述這個故事前,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和人物角色,再鼓勵學生按照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講述故事情節、介紹故事背景等,并引導學生分析故事中的關鍵詞和重要句子,從而加深學生對故事的理解。之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兔子會停下來休息?”“這個行為對故事的發展有何影響?”等問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寓意,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由此可見,教師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鼓勵學生分析故事情節、人物角色和關鍵詞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內涵,加深學生對故事類文本的理解。
二、分析故事文本結構,讓學生把握明線和暗線
在敘述故事的文章中,特點明顯的語言能夠為復述故事提供依據,而清晰的故事結構能夠成為復述故事的線索。對此,教師在教授故事文本時,應善用反復出現的類似結構和明暗交替的線索等元素,引導學生重新敘述故事,以提高學生復述故事的能力。
以故事類文本《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這一故事講述的是小女孩在圣誕夜流浪街頭,饑寒交迫,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點燃火柴,利用火柴的微光進行幻想。在這個故事中,小女孩每次點亮火柴,文章便會專門利用一個自然段描述一件事,這就是故事所展現的相似結構。因此,在講解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小女孩第一次點亮火柴時的情境,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如“小女孩在點亮火柴后出現了什么場景?”“這些場景讓小女孩想起了什么?”“結局是什么樣的?”等。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復述故事內容,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把握。
另外,故事類文本的故事框架中會包含一定的線索,分為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在故事發展中不斷交替,使故事更加清晰自然。因此,在引導學生復述故事時,教師要讓學生分析和掌握兩條線索的發展情況,從而加深學生對故事類文本的理解。
以故事類文本《在牛肚子里旅行》為例,故事中蟋蟀紅頭在牛肚子里是明線,而蟋蟀青頭在牛肚子外是暗線,這個故事的情節就由這兩條持續交織的線索構成。因此,在復述故事類文本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確兩條線索,找出兩條線索的交匯之處,從而更好地復述故事內容。同時,教師要強調故事的完整性,讓學生不能只根據一條線索復述整個故事,這樣會導致復述的故事內容不夠完整。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根據一條線索復述故事,并在適當的時機引入另一條線索,使復述的故事更加完整生動。
三、把握故事情感與主題,拓展學生的復述深度
在故事類文本教學中,教師除了幫助學生整體把握故事的結構,還應引導學生把握故事的情感與主題,以拓展學生復述的深度。在分析情感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探討故事內容,分析故事中角色的情感變化,加深學生對文章情感的把握。在分析文章主題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主題,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故事主題。同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內容,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主題,并清晰地表達故事類文本的情感與主題,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復述故事時加入自己對情感和主題的理解,以拓展復述的深度。
以故事類文本《白雪公主》為例,這個經典的童話故事的內容是一個美麗善良的公主遭到惡毒王后的嫉妒,被迫逃亡到森林中。在森林中,她與七個善良的小矮人生活在一起。但后來,惡毒王后通過魔鏡找到了白雪公主,并偽裝成老婆婆的模樣,送給白雪公主一個毒蘋果。白雪公主吃掉蘋果之后就睡著了。最終,白雪公主被一位王子救醒,他們結婚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分析故事的情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故事中角色的情感變化,故事一開始,白雪公主是快樂幸福的,但隨著惡毒王后的嫉妒和迫害,她經歷了恐懼和無助等情緒變化,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心理發展。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故事中所傳遞的情感信息和主題,《白雪公主》傳遞了善良、勇氣和愛的主題,白雪公主的善良使她能夠與小矮人建立親密的關系,而王子的愛和勇氣最終拯救了白雪公主。接著,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故事中傳遞了什么樣的主題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分析故事所強調的善良、勇氣和愛的主題,并思考這些主題對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有何影響。然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白雪公主的情感變化,并引導學生運用簡單明了的語言描述白雪公主從最初的快樂、被迫逃亡到經歷恐懼與無助,再到在小矮人的陪伴下重新獲得勇氣和幸福的過程。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白雪公主的勇氣和善良,并分析這些品質是如何影響故事的發展和結局的。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故事中關于善良、勇氣和愛的主題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這些主題對他們的行為和價值觀有何啟示。教師引導學生探討角色的情感變化、分析故事傳遞的情感信息和主題,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內涵,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注重故事類文本的動作描寫,讓學生掌握文本復述技巧
故事類文本獨具語言特色,常運用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凸顯其語言的生動靈巧。在教學中,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故事時,要引導學生注意故事類文本的動作描寫,并將其運用在復述過程中。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十三課《寒號鳥》為例,這個寓言故事的內容是在冬季到來的時候,喜鵲會拼命地筑巢,并勸鄰居寒號鳥一起筑巢,但寒號鳥只知道睡懶覺,并沒有將喜鵲的話聽進去,最后,寒號鳥在寒冷的冬天被凍死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喜鵲和寒號鳥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比較喜鵲和寒號鳥的行為,并運用表格的方式總結學生所收集的信息(表1)。接著,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詞語橫向排列并逐行閱讀,聯想喜鵲和寒號鳥在不同時間范圍內所做出的行為,并將這些行為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從而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
五、利用規范化語言,增強學生的復述效果
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故事類文本中具有鮮明特征的規范化語言,讓學生將其靈活運用在故事的復述過程中,從而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增強復述效果。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盤古開天地》一文為例,課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用“他的……變成了……”這樣的句式,描述了盤古在倒下之后,用自己的身體創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到語言的特點,發現其中的特定次序,即氣息、聲音、左眼、右眼、四肢、軀干、血液、汗毛和汗水,這些部分分別變化成了風、云、雷、日、月、四極、名山、江河、花草樹木和雨露。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式,將這一故事向其他學生復述,進行比拼,看誰說得更好,從而增強學生的復述效果。
結語
部編教材中有著大量故事類文章,此類文章在語句、劇情和架構上均形成獨有的特征,可以作為鍛煉學生復述能力的工具。鑒于此,在教授故事類文本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故事的內容、語句特點、情節走向和框架,并為學生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作者單位:
徐州市銅山區房村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