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景
(西安翻譯學院亞歐語言文化學院,陜西西安 710105)
關于我國外語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階段,胡杰輝在論文中指出具體可分為三階段:外語電化教學階段(1949-1997)、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階段(1998-2011)、信息技術與外語教育深度融合階段(2012-2019)。其中,以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為分水嶺,前后分為“互聯網+外語教育”期和“人工智能+外語教育”期[1]。本文以日語在線課程為例,分析國內高校日語MOOC建設及研究現狀,圍繞愛課程、學堂在線、智慧樹、超星爾雅等課程平臺進行日語在線開放課程的調查分析,結合外語信息技術與課程建設相融合的時代背景,展開日語在線課程發展的趨勢分析。
我國現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在線開放課程平臺以中國大學MOOC平臺、學堂在線、智慧樹、學銀在線等為代表共約20家左右[2]。主要具備以下五種特點:
根據國內主要課程平臺調查研究,日語相關在線課程共121門,列位前三名的全國開放性課程平臺為愛課程、智慧樹、學銀在線。筆者調查數據分析,愛課程平臺上日語類在線課程占至3.6%、智慧樹平臺上占12%、學堂在線平臺上占8.1%。以上結果表明日語類在線課程建設在外語類在線課程建設過程中還尚處于起步階段,上線課程數量與英語在線課程相比較差距較明顯,高層次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僅為3門,即清華大學的日語與日本文化課程、西安交通大學的大學日語課程、南昌大學的實用日語(上)課程。符合“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國家級日語一流線上課程僅占據日語類在線開放課程中的2.5%。
日語類在線課程中開課院校為“雙一流”大學的為:大連理工大學5門、清華大學4門、西安交通大學4門、北京大學3門、吉林大學3門等。全國開設日語專業的院校共505所,據統計國內目前開設日語類在線課程的院校50所左右,約占全國開設日語專業院校的10%,“雙一流”高校約占20%。
在線開放課程具備教育需求多樣化、課程開放性、課程資源共享性等特點。以日語類在線開放課程選課人數為例,愛課程平臺日語類課程選課人數累計達到1萬以上的課程占據75.8%的比例。其中,西安交通大學張文麗的大學日語課程,累計選課人數約50萬左右,是愛課程平臺選課人數最多的課程。學堂在線平臺日語類課程共10門,其中選課人數累計達到1萬人以上的共7門,占據70%的比例。智慧樹平臺共17門日語類課程,其中5門課程選課人數1萬人次以上,占29%的比例。超星爾雅平臺中日語類在線課程共6門,但選課人數累計1萬人次以上的達到6門,比例高達100%。在日語在線課程中,選課人數達到1萬人次以上的共43門,達到28%的比例。其中選課人數少于2000人次的課程達到51門,占42%的比例。此數據表明,日語在線課程建設中大多數課程選課人數較少,日語在線課程影響力及應用推廣發展不均衡。選課人數較多的“雙一流”高校所占比重較大,與非“雙一流”普通類院校及職業性院校,選課人數呈現較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
結合前文論述中提及的日語在線課程建設統計結果,筆者按照課程類型基本將現有課程平臺的日語在線課程分為:公共外語語言基礎類、專業語言基礎類、單項提升類、文學文化類、專門用途類五種。
第一,以目前主要平臺已上線的日語類在線課程為例,課程類型歸屬于公共外語語言基礎類的達到32門,占比約27%。公共外語語言基礎類課程達到36門。其中公共外語語言基礎類課程選課對象可以為非日語專業的日語興趣愛好者,因此呈現出選課人數多、分布廣的普遍性、開放性、可持續性特點。接受度廣、通識性較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日語類在線課程的應用與推廣建設。
第二,針對日語專業學生所開設的語言基礎類課程共14門,占比約12%,主要以基礎日語課程為主,即精讀類課程為日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此類課程基本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能力。除課程使用教材不同,精讀類在線課程基本同質化現象較為普遍。課程基本均采取單詞、語法、會話文的課程內容設置,缺乏課程特色。
第三,單項提升類課程共21門,占比約17%。該類型課程主要以提高學生外語技能水平為主要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性質基本可劃分為:聽力、會話、閱讀、寫作、翻譯五種類型,分別針對外語學習者的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提升的專項訓練課程。聽力課程以日語高級視聽、中級日語聽說課程為主。會話課程中以中級日語聽說、日語會話、基礎實用日語會話三門課程為主;閱讀課程以中級日語閱讀、日語閱讀與思辨、日語閱讀、日語泛讀課程為主;寫作課程中僅有日語應用文寫作一門課程。翻譯類課程有日語翻譯理論與實踐、日語翻譯、日語翻譯理論與實踐共三門課程。
第四,文學文化類課程共44門,占比約36%,屬于日語在線課程建設中位列第一的課程類型。該類課程主要圍繞日本文化、日本文學、日本歷史、中日跨文化交際四模塊內容,進行知識類課程建設。其中日本文化類課程共25門,占比56.8%,重復性、同質化程度位于首位。文學文化類課程基本傳授陳述性知識為主,課程相對缺乏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
第五,專門用途類課程共10門,占比約8%,目前在所有課程類型中位列最后。該類課程主要以職業類院校為開課學校,主要涉及商務日語、旅游日語等應用型課程,外語和技能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綜上所述,在上述課程類型統計結果中表明,在日語類在線課程建設及應用過程中,課程類型重理論、輕實踐現象較顯著。
日語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目前位列前五的分別是:北京、浙江、遼寧、上海、江西和吉林。課程建設分布范圍較廣,逐漸建立了以中國東部地區為主,包含東部沿海及東北地區的領先地位。中西部地區日語在線課程建設相對較薄弱。中部地區尤其是江西省南昌大學為領頭軍,西部地區以陜西省西安交通大學為代表,大力致力于日語在線課程的建設與研究。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東北地區日語專業建設起步較早,故在日語課程建設方面都具備一定的先決優勢。中西部地區除南昌大學劉婷的實用日語課程、西安交通大學張文麗的大學日語課程兩門高水平、高質量一流線上課程以外,其余課程還均基本處于建設和應用初期階段。
其次,除東部地區和中西部日語在線課程建設分布不均衡以外,課程建設過程中的地域性特點也呈現出較缺乏的現狀。課程內容設置較單一、教師團隊建設也基本集中于本校范圍,校際交流和跨區域合作呈現相對滯后的狀態。這也是造成課程同質化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日語在線課程的以上現狀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日語線上課程建設水平與其他非通用語種在線課程建設相比,課程數量多、課程類型豐富、課程應用范圍廣。雖然,整體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良好態勢,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因此,筆者從課程建設前期,課程應用期,課程維護期三個階段來分別闡述日語在線課程建設中重構機制的實施路徑。
1.課程資源平臺整合化
日語相關課程上線平臺最多至4個平臺的課程是南昌大學的日語高級視聽一門課程,其余所有日語在線課程均只在單一課程平臺上線供學習者使用。以上結果表明,在數量較龐大、課程類型豐富的日語在線課程建設平臺構建方面,資源沒有達到完全的開放性、共享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線上學習者因課程平臺資源局限性而無法選擇滿足自己需求的課程。另一方面,因在線課程平臺眾多,學習者選課受限,會進一步打擊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因此,各課程資源平臺應互相監督且有效通力合作,建立有效長遠的良性發展機制。
2.課程建設合作機制化
課程建設除各課程平臺之間需要建立健全的合作機制,教師在課程建設前期也應該根據課程類型的特點進行團隊構建?,F階段的日語在線課程建設基本以校內團隊為主,校外合作、校企合作、區域化合作基本處于空白階段。隨著日語在線課程建設的深入化和常規化,教師團隊也應走向開放化階段。另外,還需要突破傳統式的日語單科課程學習的局限性,架構日語專業各門課程之間的橋梁,建立一個系統化、內容豐富的知識體系。跨學科、跨領域、跨思想地構建更加立體的線上教育知識資源數據庫。
3.課程內容設置特色化
日語在線課程的建設重點在知識傳授,以錄制基本知識點為首要任務,卻輕視了對學生意識形態的引導。因此,課程內容設置特色化可以立足于課程思政化、區域文化推廣的著眼點,可以適當將外語與價值觀、意識形態的引導相結合,努力做到課程建設與時代發展相結合的立體化重構。
日語在線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因課程平臺的功能不同而呈現出形態各異的結果。課程應用中著重應從教學方法創新化、課程評價方式多元化兩個角度實施。
1.教學方法創新化
在線教育的確為教學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但也需要良好的教學方法實踐和良好的教學設計[3]。日語在線開放課程錄制要遵循短小精悍的原則,既要突出課程的重難點,又不能枯燥乏味。外語的學習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這也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進行創新。
2.課程評價方式多元化
課程評價在教學活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課程平臺的線上教育評價方式由觀看課程視頻、參與討論次數、作業、測試四部分構成。觀看課程視頻模塊的評價準則基本以學生觀看時長來做出評價,對于自主學習的學習者而言此數據具有真實性。參與線上討論部分的評價數據也基本由發帖數量做出統計分析,與發帖質量關聯性較低。另一方面,在作業和測試的成績認定環節,應用與思辨能力的考查還是需要進一步以一定數量的主觀題來衡量。線上教學活動相對靜態化,如果不導入動態化的形成性評價方式,學習者的成績認定就會出現偏頗。因此,除現有的評價方式,如果課程平臺能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還可以適當地引入分組任務等交互行為,輔以教師評價、生生互評、自我評價等評價主體多元化。
在線課程經過前期籌備、應用實施的前兩個階段,已趨于成熟階段。但課程建設是一個需要長期實驗、反復實驗的過程。現有的課程資源測試、上線、使用階段結束后還需要即時更新、創新升級。具體實施步驟可以從課程反饋及時化、課程理論研究系統化分步實施[4]。
1.課程反饋及時化
線上課程的及時性反饋對促進學習者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日語在線課程討論板塊,出現一些學習者線上提問,教師或助教延遲回答甚至忘記回答的現象[5]。課程交互情況是否活躍,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課程的使用率。因此,課程反饋需要教師或助教克服一定的困難,或者所有學習者也可共同參與的一個重要課程環節。可以根據課程類型的分類,配合適當的直播答疑、網絡分享等方式來輔助線上課程的反饋。
2.課程理論研究系統化
目前已上線的121門日語在線課程,從事在線課程理論研究的教師數量稀少。筆者在中國知網上搜索“日語”“慕課”主題關鍵詞,共搜索出68篇相關論文[6]。其中,在核心期刊中發表的論文數量僅7篇,每年發文數量據可視化趨勢分析所知,2016年8篇、2017年13篇、2018年7篇、2019年29篇、2020年11篇,故日語慕課相關方面的研究自2019年開始年環比增加。另一方面,筆者以“英語”“慕課”主題關鍵詞,共搜索出3488篇相關論文,其中核心期刊128篇。外語類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研究領域中,英語相關的學科依然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日語慕課建設研究緊隨其次,但起步較晚,基礎較薄弱。已發表的論文中涉及具體線上課程運行數據分析方面的相關論文數量較少,足以證明現階段日語在線課程建設中的實踐與理論的相互轉化基本處于起步階段。課程理論研究的系統化將會更全面地促進教學實踐,故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理論研究水平也至關重要。
2012年被《紐約時報》命名為“慕課元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趨勢日益顯著,教育的開放性、公平性日益發展,大規模開放性課程、spoc等教育行業的信息技術化改革方式層出不窮。2020年,促使大規模在線課程有了史無前例的快速發展。各大課程平臺相繼推出各學科教學資源,極大地解決了教學困境。日語在線課程種類和數量的急劇增加,一定程度緩解了教師和學習者教與學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在線課程的大規模教學實踐,也進一步加深了教師、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之間的教學反思。教育部也將進一步加強對在線教學研究,編制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和教學信息化“十四五”規劃,出臺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不斷完善高等教育教學體系。因此,立足于日語在線教育,進一步深入研究外語在線教育中的研究現狀和改革路徑也是未來之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