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佳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淮北 235000)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對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在教育部的指導下,上海帶頭開展了“課程思政”的試點工作,并取得非凡的效果。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首次將“課程思政”寫入中央文件。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我們要充分挖掘美術學科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元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國情懷、先進精神等融入美術教學全過程。從而實現美術學科和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能夠擔當時代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課程思政建設已成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對于課程思政內涵的解釋也成為各界學者討論的熱點。有學者認為,課程思政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體在各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教學環節,營造教育氛圍,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將施教主體所認可、倡導的道德規范、思想認識和政治觀念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并最終傳遞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體,使后者成為符合國家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1]。筆者認為,課程思政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回答。”即將思想政治元素包括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價值理念、精神追求追求等融入課堂教學,旨在通過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積極的影響。
1.提升學生思政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美術課程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術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通過挖掘美術課程思政資源,尋找美術課程和思政教育的連接點,使學科之間形成協同效應,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互聯網急速發展的背景下,各種外來文化沖擊著學生的認知觀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主動發揮思政教育在美術課程中的引領作用,通過思政價值理念的融入幫助學生抵制惡俗、庸俗、媚俗的文化,提升學生思政意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2]。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以及如何培養人是我們在教學中應回答的問題。在美術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進行學科滲透的有效途徑。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探討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美術課堂,怎樣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將“立德樹人”貫穿每一堂課,以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
3.豐富美術課程內涵,提升美術課程價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推進評價改革,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納入學業要求。由此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術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在教學中通過挖掘思想政治元素與學科進行融合,開展多元化的教學,不僅可以豐富美術課程內涵,提升課程價值,還可以幫助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了解傳統文化、豐富情感體驗,提高審美和文化素養。
4.重視學科人文性,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科目之一,凝聚了濃厚的人文精神,具有人文性。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應大力挖掘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精神以及奮斗精神等,把這些作品作為課堂教學講解的素材,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深入的賞析。如雕塑作品《艱苦歲月》,作者通過塑造一老一少兩位紅軍戰士的形象,體現了戰爭時期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表達出對革命勝利的向往。教師在講解中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人文背景,對紅軍戰士的艱苦奮斗、頑強不屈、不畏困難的革命精神進行感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增強文化自信。
在實際教學中,中學美術教學應秉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原則,“顯”出來的是能夠通過解讀美術作品,講授美術知識的過程與學生直接交流其中的思政內容;“隱”則是需要學生通過進行自我體驗、自我感悟等,充分吸收課程思政相關內容,從而潛移默化地對自己的行為舉止、思想意識產生積極影響。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將思政元素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同時,在學生討論交流、欣賞評述等過程中積極融入思政元素,引領學生感受美術教育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工匠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從而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擁護與熱愛,積極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奮斗。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3]。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講授外,還要積極聯系與學生生活實際,從實際出發,使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倘若一門課程僅停留在課堂教學層面,那么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是不足的,不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在美術教學中,我們要將教材中豐富的思政資源靈活運用,其中的傳統題材、革命題材、歷史題材等都是能對學生的價值塑造起促進作用的優質資源。在對學生進行價值塑造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在生活中的所觀、所思、所想、所感,從學生親身經歷出發,以直接經驗促進其認知水平的提升。如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去參觀過的博物館、畫展、歷史遺跡等分享自己了解的歷史、傳統故事、對作品的見解等,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4]。在教學中,要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防止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剝離而導致的學生片面化發展。“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5]。視覺形象是構成美術課程的基本要素,而視覺形象所承載的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美好品格等都是豐富的思政資源。在美術課程中,既是學習視覺形象的創造與表現的過程,也是感悟、內化視覺形象中的人文精神、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局限于表面的知識、技能的傳授,還要帶領學生深入探索其中豐富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堅定文化自信。
要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教師是關鍵。自課程思政理念提出以來,美術教師們也在教學中積極探索。但是,大部分教師的思政教學意識薄弱,認為思政教育是班主任和思政老師的工作,自己只需負責教授本學科知識。同時,部分教師教學觀念狹隘,仍側重于提升學生知識能力素養,對學科教學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忽視學生思想道德和藝術素養的培育。還有部分教師雖然有浸潤思政教育的意識,但缺少思政教育相關培訓和學習,思政教學能力不足,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有待創新,以至于無法有效挖掘美術教學中的思政元素,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加強教師思政教學意識,提升教師思政教學能力很有必要。
目前,大部分學校雖大力提倡開展課程思政,但在具體落實上仍存在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在美術課程設置上多以專業技能培養為主,對學生的精神認知層面的培養相對較弱。部分學校美術課程不受重視,課時量分配不均衡,不利于美術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并且對課程思政和學科專業教學的路徑探索方面學校未能起到領頭羊的作用,沒將美術學科與思政教育進行積極融合,以至于教師之間缺乏深入的交流學習。在政策方面也缺乏相應的政策予以支持,思政體制機制的建設有待完善。
在教學中,傳統教學觀念深入人心,實施路徑缺乏創新。大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授課方式單一。在互聯網時代下,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講授式教學方式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部分學生表現出反感心理,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如何創新美術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交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打造高效率的課堂教學。
所謂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要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首先得保證教師的思政素養,教師思政素養的高低決定了學生思政素養的高低。
1.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改變過去重技法輕思想的情形,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加強自身思政意識,主動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明確在中學美術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意義。提高思政育人水平,探索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主動利用網絡資源、地方資源等豐富課堂教學素材。
2.美術課程思政教學要求教師大力挖掘蘊含在美術中的思政元素,將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能力培養以及思政素養的提升融合在一起,使課程思政滲透于課堂教學全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尤其在美術鑒賞課中,教師應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政資源,例如,詹建俊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創作的《狼牙山五壯士》;董希文在新中國建立時創作的《開國大典》等經典作品都是對中國不同時期的反映。教師在對這些作品進行講解時,不要只局限于創作手法、創作背景的講解,還要挖掘蘊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如,《狼牙山五壯士》中五位英勇不屈的革命戰士形象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開國大典》所表現出的新中國成立之際,中華人民舉國歡慶的盛況,中國人民意氣風發的豪情。
3.教師在進行講解時盡量避免使用說服教育,要結合學生實際,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等產生積極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1.從中學美術教學活動來看,僅用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不足以對美術課程思政的成果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因此,應建立以提高學生思政素養為主的教學評價方式,將思政學習成果納入評價體系。學生發展評價應該以過程性評價為主,以結果性評價為輔[6]。過程性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價值評價,重點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對教師講授的知識進行深入思考,能否積極與同學交流探討,能否對思想政治知識有自主判斷意識或創新見解等。改變以往的重結果輕過程,使教學流于表面等問題,關注實質性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2.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時,重點關注其創作作品是否與國家時事、熱點主題相結合,能否創作具有中國情思和意味的作品等方面進行考察。使學生在評價的導向下主動學習思政內容,自覺挖掘美術課程中的思政資源,調動對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潛移默化地對自身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積極地影響。
將課程思政融入中學美術課堂僅靠一個教師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教師之間共同協作努力。
1.學校應加強課程思政組織建設,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隊伍,開設專門的課程思政研討小組,進行思政教學培訓,例如邀請著名的思政教育領域的專家來校開展專題講座、組織教師觀摩優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參與課程思政教學培訓活動等,幫助教師了解最新的思政教育相關理論,提升教師思政素養和思政教育能力。
2.在教師評價體系中,把思政教學意識和育人能力放在首位,將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情況和效果作為重要評價內容。引導教師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熱情。
美術第二課堂是指美術課堂教學以外,組織學生參與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課程思政建設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要擴展其教學活動范圍,幫助學生走出課堂,立足實踐。
1.結合時代熱點開展主題教學活動;開展藝術節、美術大賽等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參與,提升學生藝術素養,增強文化底蘊,激發創新意識,幫助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走出空間的限制,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實際出發,將本地特色文化資源融入美術第二課堂。如,重慶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地域文化,美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歌樂山烈士陵園、紅巖革命紀念館、渣滓洞等紅色革命基地,一邊講解美術知識一邊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實地考察直觀感受紅色美術作品的魅力,讓學生在所思、所想、所感中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隨著課程思政的深入發展,開展美術課程思政教學,不僅可以豐富美術課程的內涵,提高課程的價值,同時也是對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的解決。開展美術課程思政需要美術教師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不斷加強自身思政教學能力,挖掘美術中蘊涵的思政資源,實現美術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通過課堂講授、交流、創作等環節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價值理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思政素養和藝術素養協同發展的時代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