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敏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河北承德 067000)
2017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夢想的過程中應對國內外嚴峻形勢挑戰的回應,是凝聚向心力共建社會主義、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安定的創新之舉和現實需要。藝術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舞蹈作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肢體傳情達意,讓大學生在感受美、體驗美和欣賞美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達到“春風化雨育桃李,潤物無聲灑春暉”的效果。大學生作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關鍵力量和新生血液,但缺乏社會實踐、心智不熟和辨別優劣思想意識能力較弱,需要高校加強引導,肩負起培養能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重任。
1.題材貼近生活化
“社會主義的舞蹈藝術是以反映社會主義的偉大時代為特征的,更重要的是表現生活中的主要方面,使舞蹈藝術能夠更好地為工農兵服務。”[1]在國家政策引領,社會需要和編導自醒下,高校舞蹈作品創作題材越來越貼近生活,不再只是曇花一現,而是創作更多能直擊人心、扣人情弦的舞蹈作品,引導大學生能在其中無限回味并產生思考與共鳴。例如:東北師范大學舞蹈作品《進城》以農民工進城打工背景,讓大學生在舞蹈作品中領悟正是這樣一群可親可愛的人,用汗水與青春為整座城市帶來生機,向農民工致敬。指引大學生透過舞蹈作品感受、體驗和熱愛生活,在舞蹈作品中領悟不同時代、年代、地區、行業等人物形象的生活方式、心路歷程和百味人生。
2.重地方非遺文化
隨著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遭受重大打擊,各地方高校教師開始挖掘當地非遺文化,并從多種角度進行創作,有從以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舞蹈為素材進行創編;有從非遺(竹編、刺繡、陶藝和皮影等)與舞蹈融合進行創編;還有從非遺傳承人匠人精神為切入點進行創編,讓高校大學生在舞蹈作品中充分感受非遺文化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價值。
1.作品表現:重形式輕內容
高校舞蹈作品多以比賽和晚會活動這兩種途徑展現,大量作品迎合感官“炫(技巧、燈光)麗(服裝、妝容、身軀)”,出現舞美>肢體美>內容美,動作追求技巧性觀賞性,缺乏對人物情感和心理的深度挖掘。站在祖國大地、人民生活和社會高度上進行創作的優秀作品少之又少,內容空洞,呈現扁平化空心化。雖形是舞蹈傳情達意的重要媒介,美的肢體能讓人賞心悅目,但至真至善至美的內容才能舉大學生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精神風貌,而不是空有美麗的外殼。
2.作品質量:多數量少精品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經久不衰的經典舞蹈藝術作品是背后編導和演員們長時間打磨才鑄就而成的。但在現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大量舞蹈作品出現復制粘貼化和裁剪拼接化,短時間速成大批舞蹈作品用于各類比賽、晚會等活動中。當出現較為新穎的舞蹈作品時,大家跟風效仿,大量同質化、模式化的舞蹈作品席卷大學生舞蹈藝術活動中。千人一面的動作設計與編排,加之如出一轍的人物形象,難以走進一個又一個大學生的心靈,此類作品缺乏編導自身獨到的思想與見解,大學生也機械化模式化般在其中舞著欣賞著。
1.愛國主義題材
祖國是中華民族兒女的母親與根基。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域愛國主義題材都是永不熄滅的燈火,永遠照耀與延續下去。舞蹈是憑借一串串動作“創造出可被人具體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以表達編導和演員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審美屬性。”[2]大學生心理發展上自我意識與認知逐漸成熟,性格基本形成,情感豐富細膩,鮮活飽滿的藝術形象更能引起大學生對事物的思考與共鳴。舞蹈編導在創作之初就可以根據舞蹈特性和大學生心理這兩方面以“愛國形象”為契機,沿著橫向縱向兩條線路進行選材,橫向為當前時代各地區、年齡段、行業等的愛國形象;縱向為自古至今的歷史長河中挖掘鮮活的愛國形象。
2.民族團結題材
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百花齊放、各顯異彩,共綻中華文明燦爛光輝。藝術作品創作更應該站在民族團結的懷抱中,讓新時代大學生在藝術中獲取民族凝聚力。對于大學生說教式和滿堂灌不能發揮有效作用,而藝術是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寓教于樂。舞蹈編導在創作之初可以民族團結故事為切入點,將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通過肢體外化成舞蹈語言,形成舞蹈作品的故事力,故事力不等于按照人物、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等流程闡述一遍,“故事力的本質,即情感化的情境。”[3]而是讓大學生在不同舞蹈情境中體會和想象,產生與作品情感的鏈接,并形成自身的感受與理解,在舞蹈藝術作品中充分感知和鞏固民族團結力量,這種力量更深遠、更持久,這種故事力也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定力量。
3.傳統文化題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編導選材時應站立在祖國大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來所沉淀的文化養分,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找舞蹈創作的養料,這樣的作品才能生民族之根,開民族之花。例如:傳統文學中深刻的哲理思考,對于正處于青春年少不諳世事的大學生,猶如燈塔般的照明與點亮作用;傳統節日中留存了獨屬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與符號,讓大學生能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陶冶情操;民間工藝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每一件工藝品都傾注了工藝者無盡的巧思與智慧,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下,能讓正值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大學生學會靜心打磨與鉆研,將工藝人的匠人精神發揚與傳承下去,還有民間習俗、非遺文化、中國戲劇、中華武術、語言文字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是舞蹈創作者可以汲取的養料。
4.紅色文化題材
紅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廣大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及載體。高校作為開展舞蹈美育的重要陣地,應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和文化優勢,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舞蹈作品創作的具體實踐中,創作時可以精神為紐帶將紅色文化與舞蹈作品聯系起來,以精神為基因讓黨的精神遺傳給每一位新時代的大學生。黨的精神是隨時代進展而不斷豐富的,不能只聚焦于某一個階段,編導應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中全方面、多角度、立體化的挖掘黨的精神,讓大學生在舞蹈藝術作品的實踐中對黨的精神有更清晰全面的認知,而不是一涉及紅色文化題材的舞蹈作品創作,千篇一律的動作、服裝、造型、道具和情節。在動作語匯表達、作品表現形式和審美也要緊跟時代特點、緊跟大學生身心特點,充分挖掘黨的英雄事跡和人物中的精神內核,通過舞蹈藝術作品讓大學生在精神層面得到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交流。
早在春秋時代儒家樂舞思想提出“樂與政通”“樂與民通”和“樂得其道”,樂舞要與國家的政治和人民相通,充分認知到樂舞社會作用,用樂舞之情是民眾陶冶性情、人心向善、移風易俗,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對維護國家穩定經濟繁榮發揮重要作用。社會主義題材需要舞蹈編導著重反映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下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揭露當前人們思想、情感和心理等活動狀態。始終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通過舞蹈作品讓大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不同人喜怒哀樂的同時,凝聚大學生群體力量,引領高校校園風氣,讓全體大學生向陽而生充滿正氣。正如黨帶領全國人民打天下時,雖困難重重道路崎嶇,但文藝兵用歌舞鼓舞兵民士氣,直至勝利。如今,舞蹈編導更應朝著這個目標奮斗鼓舞著新時代大學生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新”——跳出陳規,別開生面
朱載堉舞學思想中曾提到:“舞之發展在于變,變能給舞蹈帶來活力和生機,使其不流于俗套、不落于僵化。”同樣,在舞蹈編導求“新”求“變”的創作過程中,學生也能從中受到啟迪,在不同立意中調動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荷花舞》和《愛蓮說》都以花為形象,但一個以荷花的綻放表現祖國蒸蒸日上和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為立意,一個以借蓮花形象贊揚不偏不倚、凈直挺拔的品性為立意,不同的立意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創作立意時在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基礎上,跳出常規,另辟蹊徑的尋找出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且如多元化的作品立意。
2.“真”——真情實感,以舞傳情
藝術是情感的集中凝練。大學生心理情感活動較為頻繁與豐富,舞蹈作品立意時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化為真人、真事、真情,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思想和情感,但真實性,絕不是對現實生活人物、場景自然的記錄和復制,而是指要對生活的真諦作出正確而深刻的揭示,再通過舞蹈連續的舞蹈動作將情感傳遞和釋放出來。立意時抓住“真”才能綻放藝術“美”,讓大學生在“真”中埋下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認同的種子,隨著成長歲月開花結果。
1.服從作品主題,貼合人物形象
舞蹈創作時需憑借一個個典型的飽滿的人物形象表現舞蹈作品的主題思想,當作品結構脫離了人物和主題時,無法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每一個大學生的身心和血液中,再好的題材和深刻的立意就如羽毛一般只能飄浮在空中,而不能落到實處。因此,作品結構一定要根據人物角色、情節故事、環境氛圍等,分輕重緩急、合理勻稱的布置和安排起來,讓大學生在清晰的結構中感知人物內心情緒,透徹領悟作品深意。
2.結構完整連貫,邏輯合理巧妙
舞蹈作品短小精悍,結構上要抓住主線、完整連貫、嚴密緊湊,才能使大學生關注到作品主題和角色形象。除了舞蹈創作中常用的線狀結構和網狀結構外,還可以嘗試其他結構形式。例如:畫面結構是以舞蹈畫面和構圖為主題的拼接與組合,畫面之間的連接采用電影蒙太奇表現手法,把有內在關聯的畫面鏡頭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結構,營造一種引人入勝的意境,傳達作品思想和人物愿望,這種結構極富有視覺感和立體感,同時還可以省去冗長描述與過渡。還有對話式結構、舞蹈交響樂結構和舞蹈散文詩結構等,合理巧妙的使用結構,使作品立意更深刻,人物更鮮活,形象更飽滿。
6.有條不紊,把好項目總結關。審計組長要組織召開審計項目總結分析會,加強審計工作診斷,做好總結講評,通過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改進,達到不斷提高的目的。一是加強審前工作診斷,重點分析審計項目應予關注的重點領域、重點問題;二是加強審中工作診斷,針對現場查證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及時討論分析,調整思路;三是加強審后工作診斷,及時總結經驗、查找不足。通過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促進審計組成員不斷提高審計工作能力。
1.集中凝練,主線清晰
舞蹈作品情節往往要在短時間內既要做到完整連貫,又要做到極富深意引人入勝,這就需要舞蹈編導學會合理的篩選對人物形象塑造最有幫助的情節,不能拖泥帶水,并且情節一定要沿著一條主線,將所有的情節集中凝練起來,而不是分成好幾條情節線路,一盤散沙,讓大學生在繁多的情節中云里霧里,找不到重點和主題,編導也無法有效地把想要傳達的思想真正的傳遞給每位大學生。
2.峰回路轉,跌宕起伏
情節的搖擺往往賦予作品更為動人心魄的魅力。例如:中國的建筑藝術講究曲深曲折,在盤曲的路線中回味著不同建筑所帶來的無限令人回味的意境。如果舞蹈作品情節一直向波瀾不驚的勢態發展,容易引起審美疲勞。所以,舞蹈編導在編創舞蹈作品時,情節不能平平無奇,但也不能過度追求情節的變換,在為塑造人物形象的前提下,一波三折的情節設計更能引人入勝,扣人心弦。
1.動作提煉——典型化
動作提煉典型化是基于共性之上創造出來的獨具特色的個性動作。典型化的動作能讓學生在動作打磨中不斷強化自身的思考與感受力,由開始的磨其形再到悟其意,并且,這些典型的動作中塑造著典型人物形象和性格,并且能夠反映現實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質規律,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削弱對大學生的影響力,也正是“典型”讓大學生充分在舞蹈作品中通過肢體美的享受達到對生活真理的領悟。
2.動作組織——節奏化
舞蹈節奏不僅指動作速度快慢、力度強弱和時間長短的處理,而是指舞蹈動作內在生命力的延續和煥發。不同的節奏會產生不同的動作質感,可以感受多樣化的情緒和體驗更飽滿的情感。例如:在鏗鏘有力動作節奏中可以培養大學生堅強、果敢和進取精神;在整體一致的動作節奏中,可以培養集體友愛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在維吾爾族舞蹈附點節奏中,可以培養大學生活潑開朗的性格,并且,民族民間舞中不同節奏特點中匯聚著中華民族精神,加強大學生對各民族的認知和認同,促進民族團結,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大學生成人成材的現實要求;是實現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時代重任和歷史使命。高校校園文藝是大學生思想交流、開拓與碰撞的重要舞臺,高校舞蹈作品創作更應加強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作出更多讓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在大學生心中巍然聳立的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