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膠南中心幼兒園 王小慧
音樂藝術于幼兒,是一種別樣的 “游戲”,受幼兒自身感知能力、成長環境、教師教學方式等影響,幼兒對于這一 “游戲”的參與度和參與結果有所差別。有的幼兒學習之初就表現出濃郁的趣味性,音樂響起就手舞足蹈,身動聲動皆有之。有的幼兒則不能很好地把握音樂節奏和旋律,歌唱學習中興致缺乏。基于此,教師需要打造以 “趣”為前提的幼兒歌唱活動教學法,層層遞進地引導幼兒學習音樂藝術,獲得審美能力與情感體驗。
“趣”,動之始也。興趣是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歌唱學習活動的前提。3—6歲幼兒情感體驗、節奏感知等都相對缺乏,歌唱學習難度較大。因此,激發興趣,是教師開展有效歌唱教學的首要任務。3—6歲幼兒對周邊熟悉事物、環境等興趣較大,教師在歌唱教學設計時,就可緊抓這一特點。
以《我是一個粉刷匠》為例,教師可以用廢紙板、顏料、刷子、畫筆等幼兒身邊較為常見的材料,為幼兒打造“粉刷”小天地,讓幼兒在過程中參與學習。第一步,教師可以用廢紙板做幾個有墻有屋頂的 “小房子”,并投放到活動區域;第二步,教師將準備好的顏料、小刷子、畫筆等無規則地投放于活動區域;第三步,將完整的《我是一個粉刷匠》歌曲播放一遍,讓幼兒基于自身想象,將歌曲和活動內容結合起來;第四步,設置疑問,引入正題,讓幼兒產生成為 “粉刷匠”的興趣,強調幼兒隨意發揮;第五步,對活動規則進行強調,提出 “跟隨哼唱”的活動要求;第六步,活動開始,選擇喜歡的小刷子、顏料、畫筆等對“小房子”進行粉刷,成為 “粉刷匠”;第七步,在這個過程中,持續播放歌曲,教師帶領幼兒低聲哼唱,在確保不打斷幼兒 “粉刷”活動的前提下,讓幼兒達到歌唱學習的目的。
幼兒在歌唱學習中,最基礎的能力就是掌握歌曲的哼唱曲調,但這顯然是不夠的。幼兒的音樂欣賞能力也需重視,具體而言,可以基于傾聽、理解與創造性表現來獲得。但要注意,傾聽需要幼兒有意識、有情感地參與。當前幼兒園的歌唱教學活動是由多個環節共同組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增設樂器演奏、音視頻播放、趣味小故事穿插等,將幼兒的傾聽與各種活動形式結合起來。如此,才能夠引導幼兒有趣味性地聽,進而感知其中的情感,熟能生巧,產生創造性表現。
以《我們的田野》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樂器演奏、音視頻觀看、畫一畫、聽吧 “四步走”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幼兒在連續性的傾聽中去熟記歌曲的旋律和歌詞,同時感受不同音樂表達形式的差異性,體會歌曲所承載的情感,進而產生音樂藝術欣賞意識,提升幼兒的藝術素養。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是比知識更具價值的東西,且想象力囊括一切,也為知識進化提供動力,想象力還能為創造提供前提。幼兒在音樂藝術上的認知、體驗與理解都較為欠缺,且程度不一。但不可否認,幼兒發展特性中的 “天馬行空”“思維開闊”是大人難以比擬的。基于這一特征,教師可在歌唱教學中融入幼兒的 “想象”,為幼兒提供盡可能地想象空間與環境。
仍以《我們的田野》為例,教師可以基于 “想象”來引導幼兒參與歌唱活動。第一步,教師設置疑問,讓幼兒在教師演奏的吉他版《我們的田野》歌曲中去想象大自然的景象和人們的勞作場景。基于幼兒知識積累、情感體驗等方面的欠缺,教師需要明確告知幼兒所設置疑問的內容:“我們今天要學的歌叫《我們的田野》,現在老師不讓大家聽歌詞,老師彈吉他,你們想象一下‘田野’會是什么樣子的,是綠油油的田地,黃燦燦的小麥,勞作的農民伯伯,還是什么。”教師這樣初步為幼兒勾勒出的 “田野”景象,可以為幼兒想象的方向做引導,有此情境,歌唱教學勢必會更加地順利;第二步,讓幼兒說一說“我想象中的田野是什么樣子的”,然后,第一遍播放歌曲,讓幼兒將 “我想象中的田野”和歌曲中的田野作對比,加深幼兒歌詞記憶和音樂感知;第三步,引導幼兒重復視聽、視唱,完成歌唱學習。
“美”是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感、聯想、思維、情感等一系列活動與感知調動起來的對于美好的感受、表現與創造力,是人們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不可或缺的 “顏料”。
以幼兒中班歌唱曲目《小草》為例,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歌唱學習時,可以打造以 “小草尖尖,灼灼而立”為主題的園外教學實踐課程,帶領幼兒前往公園或草地等場所,進行 “歌唱學習+戶外踏青”的教學活動。第一步,教師帶領幼兒前往選定的場所,讓幼兒隨意走動,觀察身邊小草的形狀、顏色及大小等,讓幼兒找一找 “最美小草”;第二步,播放歌曲《小草》,讓幼兒進一步對小草的特征、堅韌不拔的寓意等有深層次認知,引導幼兒將小草的外在美與內在美結合起來,讓幼兒產生情感意識;第三步,讓幼兒將個人找到的 “最美小草”畫出來,大家一起說一說 “最美”的原因;第四步,師幼共同圍成圈,通過教師領唱、重復學唱等,達到歌唱學習的目的。
“實”指的是實踐,反映在幼兒歌唱教學中,要求教師多引導幼兒進行哼唱和律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可以熟悉旋律,逐漸讓身體和旋律達到有效契合,還能夠通過“咬文嚼字”感受別樣的內容,對于提升幼兒語言積累,培養幼兒情感認知,促進幼兒藝術能力提升有積極意義。唱歌實踐最重要的是打造多元化的活動組織,例如,情境表演型活動、動作游戲型活動、歌詞創編型活動、故事情境型活動等,
以情境表演型活動設計為例,教師可以在選定歌唱教學曲目后,基于曲目內容編寫 “小短劇”,讓幼兒以不同的角色參與其中,但角色 “臺詞”是以哼唱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幼兒既能夠成為 “小獅子”“白雪公主”等,也能夠 “哼唱”“律動”,將二者相結合,既是有趣的活動方案,也達到了幼兒歌唱學習的目的。
音樂藝術毋庸置疑,是一種情感藝術,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價值極其豐富。一首歌曲,或宏偉壯麗,或大氣軒昂,或抑揚頓挫,總會讓人產生或悲或喜,或忐忑或沉靜的情感,而這需要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去挖掘、釋放,讓幼兒基于情感共鳴、同理心等去進行感受、理解與鑒賞。一方面,教師需要不斷的自我提升,以自身真情流露來帶動幼兒感受、吸收,讓幼兒在教師準確到位、細致入微、聲情并茂、以情動人的音樂藝術呈現中,激發模仿、探究;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歌唱教學中多為幼兒分析各曲目中的情感表達,讓幼兒對歌曲曲調、旋律對應的情感變化有明確的認知。久而久之,幼兒就會將這些內容內化為個人的情感認知,達到音樂藝術學習升華的目的。
總而言之,歌唱學習需要幼兒高度配合,與幼兒身體協調、音樂表現能力、情感交流、音樂表現力、聲音表現力等方面都密切關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幼兒投入的精力較多。因此,更應該給予幼兒以充分的空間、時間,讓幼兒進行充分準備。教師也要有充分的自信投入每一次教學實踐中,讓幼兒充分感受音樂藝術帶來的快樂、激情和力量,讓音樂藝術真正成為幼兒情感交流與體驗活動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