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坪山幼兒園 姚后芳
傳統的民間游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 “跳皮筋”“丟沙包”“老鷹捉小雞”“跳房子”這些耳熟能詳的民間游戲充斥著每個人的童年。在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這些民間游戲似乎已經過時,被新型、更高科技的游戲所代替。但作為文化的守護和傳承者,不能讓這些民間游戲流失,應把這類民間游戲引進幼兒園,引進幼兒的生活中,讓幼兒感受到在民間游戲下奔跑、跳躍的快樂,提升幼兒各方面的運動能力。本文就幼兒視角下的民間游戲促進幼兒的運動能力發展展開初步的探討和思考。
在民間游戲中,體育類型的游戲對幼兒運動能力發展起到特殊作用。在這類民間體育游戲的有效開展下,一方面激發了幼兒的運動興趣,另一方面促進了幼兒走、跑、跳、爬等基本運動技能的發展。研究指出幼兒的運動能力包括速度、靈敏、協調、平衡、力量和柔軟六個方面。因此幼兒在進行民間體育游戲時,身體運動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也為運動技能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例如,一些民間藝術游戲,需要幼兒不斷重復操作材料,鍛煉小肌肉群。在 “荔枝陀螺”的游戲中,幼兒先用荔枝核和木棍自制玩具,制作完成后,將各自的陀螺放在地面上進行游戲比賽。幼兒先用手將荔枝陀螺的木棍轉動起來,比比看誰的荔枝陀螺旋轉的時間最長,最長的那一位取得勝利。在這個民間游戲中,幼兒在感受到自制玩具快樂的同時,手部肌肉的力量和協調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又如,一些民間體育游戲,需要幼兒身體參與運動,鍛煉大肌肉群。在 “扔沙包”的游戲中,幼兒需要用到手、腳以及腦協調,將沙包扔出去,也要學會躲閃對方扔過來的沙包。這類投擲類民間游戲鍛煉的是幼兒的投擲、跳躍、閃躲等能力,可以提高幼兒運動神經的靈巧性。
因此,基于幼兒視角開展的民間游戲,能夠有效滿足幼兒鍛煉身體的需要,進而促進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
幼兒身心健康是發展幼兒運動能力的基礎,想要在民間游戲中促進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首先需要教師在開展民間游戲之前全面了解幼兒身體健康的發展,了解幼兒動作的基本發展情況以及當下的運動能力水平,再去開展適宜幼兒身體健康發展的民間游戲。
比如,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他們的身體素質還較差,體力也不好,日常的情緒都還不夠穩定。因此想要讓小班的幼兒靜下心來去完成一個游戲的同時,還想促進其運動能力是較難的,因此教師應該選擇較簡單有趣、符合幼兒身心健康特點的民間游戲,如 “我是木頭人”的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可以交叉介入充當木頭人的領隊,全體幼兒跟在領隊后面,一邊念著兒歌 “我是木頭人,一不許動,二不許笑,三不許露出小白牙”一邊向前走動;當領隊說出口令 “不許動”時,其他幼兒要馬上停下來待在原地做一個動作,并且保持著動作不動;堅持不住的幼兒如果動了,則取消游戲資格,其他幼兒繼續游戲;堅持到最后的幼兒,便繼續當下一輪的木頭人領隊。小班幼兒玩這個游戲,不僅穩定了情緒,還發展了動作的靈活性,進一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這對日后發展運動能力有較大的幫助。
在環境創設上,靈活利用班級、校園環境和已有的材料、器械,在班級室外創設出適宜的民間游戲空間。
首先在室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走廊、墻面、樓梯等公共空間開展民間游戲。比如,教師可以在走廊、墻面上貼上民間游戲的照片和玩法,也可以在這些區域內擺放幼兒自制的民間游戲材料,如沙包、風車、竹蜻蜓等,讓幼兒每天都能看見,進而明白民間游戲的重要性;同時利用寬闊的公共區域,如設置 “投擲區”,供幼兒玩“扔沙包”“跳皮筋”等游戲。
其次在班級內,教師可以設置民間游戲區角,將一些促進幼兒運動能力的器械、材料投放到區域內供幼兒游戲使用,如毽子、沙包、跳繩等。
民間游戲的種類有很多,每個游戲的玩法、難易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組織與開展民間游戲。
首先,教師要對民間游戲進行分類,要從眾多的民間游戲中甄別出哪些可以促進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其次,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劃分游戲,針對不同年齡幼兒的發展特點,選擇不同的民間游戲,這是教師著重需要把握的一點。
比如,針對小班幼兒運動的特點:各項基本運動技能較差,在平衡、力量和靈敏等方面的發展也比較慢,但小班幼兒正處在大肌肉動作迅速發展的時期。所以,在為小班幼兒選擇民間游戲時,可以開展 “老鷹捉小雞”“捉迷藏”這類可以提高大肌肉動作機能的游戲;讓他們先感受到民間游戲帶來的快樂,先學習一些運動習慣,激發起他們對運動的熱情,為之后運動能力的發展起到鋪墊作用。到了中班,幼兒的體力相比小班增強了一些,身體上的運動技巧也變得更加靈活,最重要的是小肌肉動作發展變快,因此可以選擇有助于訓練小肌肉動作靈活性的游戲,如“抓石子”“抓筷子”等民間游戲。到了大班,幼兒的身體動作變得更加靈敏,體能也更加充沛,力量、手眼協調發展也較好,因此可以開展 “打陀螺”“跳繩”這類更高難度、更富有挑戰性的民間游戲,從根源上起到促進幼兒運動能力發展的作用。
當下許多民間游戲的材料簡單、玩法比較固定,教師不應該刻板地固定游戲、固定時間、固定玩法,這樣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幼兒的參與性,應該鼓勵幼兒探索多樣化的玩法。比如,在玩 “皮筋”時,不應只停留在跳皮筋,一方面限制了皮筋一物多玩,另一方面限制幼兒的發展,可以對皮筋的玩法進行創新。比如,小班幼兒可以學小動物鉆、爬等動作,這樣一來也遵循了民間游戲的適宜性原則,由簡到難,讓不同發展程度的幼兒都可以參與游戲,發展幼兒的基礎動作。同時教師在開展活動時也應不斷鼓勵幼兒創新玩法,在活動過程中激發幼兒的自主參與性和創造性,培養幼兒對自身運動能力的自信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家長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據調查較少的幼兒園會把民間游戲與家庭聯系起來,想要促進幼兒的運動能力不能只靠幼兒園的努力。運動能力的發展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因此,需要與家長共同配合促進幼兒的運動能力發展。
教師在活動初期可以通過宣傳民間游戲,提高家長對民間游戲活動的認識以及關注。比如,通過手機發放問卷調查,收集了解家長對民間游戲的認識,民間游戲促進幼兒運動能力發展的看法以及建議;同時可以提前了解家長是否能與園方合作,有效地陪伴幼兒進行民間游戲,共同促進幼兒的運動能力等。活動中,教師可以把幼兒在園內玩民間游戲時的照片分享在家長群中,讓家長感受到,幼兒在民間游戲中的快樂。教師還可以鼓勵家長將民間游戲引入家庭中,將這份快樂與健康持續下去。
綜上所述,隨著民間游戲課程實踐的不斷深入,教師對民間游戲的主題課程的敏感以及開發課程的能力也不斷得到提升。教師始終要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指引,在創新和改編的道路上,傳承其文化的基礎,不斷與時俱進,發揮幼兒視角下民間游戲最大價值,讓幼兒感受民間游戲的快樂,而且不能只是促進幼兒運動能力發展,還應為幼兒營造真正屬于他們的游戲活動空間,促進他們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