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璇 朱艷慧
軍事職業教育是一種“面向軍隊人員的在崗繼續教育”,它與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共同構成了“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作為院校教育的補充,軍事職業教育為軍隊人員完善知識結構、拓展知識儲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提供了一個具有強生命力的平臺。慕課像雨后春筍一樣拔地而起,野蠻生長,但是一個新鮮事物的出現,總要經歷一個出現謬誤到獲得真理的過程,如今全軍積極相應上級要求,但部分院校對在線課程特點理解不充分,存在盲目追求課程數量的現象,將學歷教育的教學內容直接“搬”到線上,涉及專業的基礎理論多,涉及崗位需求的具體應用少,將慕課建設等同于課程教學,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方法手段等一成不變,導致線上線下課程成了“雙胞胎兄弟”,學員為刷課而上課的現象普遍,軍事職業教育對院校教育的補充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線上課程與線下教學的區別是什么,如何設計一門有效的慕課課程成為目前一項重要議題。
筆者從軍事職業教育平臺中隨機抽取了23門慕課的課程設計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盡管大多數慕課包裝良好,即授課質量、整體風格、呈現效果,但課程設計質量普遍較低。究其原因,問題課程不是出現在教員的教學技能水平方面,而是大部分軍隊教員在并不理解在線課程的作用、特點的情況下就開始進行課程建設,習慣性按照教學大綱規定進行課程設計,課程設計沒有體現思考、整合的痕跡,導致整體課程質量不高,課程運行數據不理想的結果。23門慕課分析情況(見表1)。

表1 :23 門在線課程分析情況表
在慕課教學的相關研究中,有的研究者探討了關聯主義學習理論、沉浸理論、混合學習理論、交互影響距離理論、在線協作學習理論等理論基礎對于慕課設計與開發的指導,并提出了課程內容具有可實踐性、課程資源具有可生成性、簡化課程內容、媒體與內容的有效結合、強調社會建構等設計與開發策略(Olsen,2013)。還有研究者提出了慕課設計的五項原則:有意義的、吸引人的、可評價的、易訪問的和可擴展的(Drake J R,2015)。盡管如此,慕課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形式,在學術界和教育界諸多的研究報告、論文、爭論中,具有可操作性的、貼合軍隊軍事職業教育實際的、具體的慕課課程設計模式卻很少得到研究者應有的重視。到底應該怎樣設計和開發慕課課程?如何設計才能做到課程有靈魂、有意義?如何設計才能真正貼合部隊需求,發揮實質效用?
本文從慕課課程設計的角度出發,提出一種可操作性強的慕課課程設計模式,旨在為軍隊軍事職業教育慕課課程設計開發提供一種參考。
軍隊軍事職業教育慕課課程的定位是“軍隊人員在崗繼續教育”“崗位培訓”“能力提升”,軍隊人員學習軍事職業教育在線課程,或者基于所學知識與崗位能力不匹配,需要學習崗位相關知識技能;或者基于想要拓寬專業視野,學習其他專業或通知課程知識,無論基于何種目的,一味按照教學大綱照搬課程結構和內容,將其設置成一門慕課課程,必定是不會成功的,因此,一種“適應性”的慕課設計模式迫切地被需要。
適應性慕課課程設計強調從“供”方的牽引作用,契合面向學習者個性化需求的核心思想,將原有按照教材編寫邏輯進行組織的課程結構重新打包,建構適應學習者需求的個性化慕課課程。從學習需求、課程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四個要素出發,開展適應性慕課課程設計,構建了適應性慕課信息模型,以期通過四個要素的模塊化組合實現對課程內容的多元化、精準化、個性化和靈活性的供給。
適應性慕課課程信息模型特別加入了學習需求的要素,指的是在設計一門慕課之前,對課程的教學對象進行調研,一方面是為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是為了獲取真實的課程材料,構成學習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目標涉及到慕課的適應性傾向,回答的是本門慕課到底要幫助學習者解決什么問題,以及怎樣解決。學習內容要素方面,適應性慕課將打破當前固定的教學大綱式教學模式,開放課程內容的來源,包括課堂教學內容的重構及外部資源的加入,是動態的、有生命力的學習內容。學習活動方面,由于學習活動可以促使學習者認知的外顯化,為此,適應性慕課將使學習活動融入慕課學習過程的設計中,助力學習者學習認知方式的轉變。具體來說適應性慕課的核心特征具體表現為具有真實性、針對性的外部資源,具有明確性、導向性的課程目標,具有重構性、進化性的學習內容,具有一貫性、銜接性的學習活動。
適應性慕課課程將重構教學大綱知識結構,但依然不能脫離教學大綱,以它為課程知識本體,借助數據采集、數據清洗、知識圖譜、數據可視化等工具或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和挖掘,將課程本體知識與其他課程要素構建聯系,形成差異化的學習序列。
首先需要采用自頂向下的方式建立能夠表征在線課程所涵蓋知識及其之間邏輯關系的課程知識本體和需要加入其中的外部資源。前者通常以網狀知識圖譜的形式呈現,包含課程知識節點以及課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后者通常涉及反映知識點的相關真實案例描述或經驗總結等結構不良知識要素。從底層相關數據分析技術到知識重構過程到差異化的學習序列,最終形成了適應性慕課課程的組織架構(圖1)。

圖1 :適應性慕課課程的組織架構
本文以氣象觀測員崗位為例,應用以“適應性”為導向的慕課設計模式設計一門與崗位相契合的慕課。
本文主要采取調查問卷的方法向崗位工作人員了解學習需求,共發放問卷55份,其中53份為有效問卷。
問題1:你認為目前自己的專業能力對于勝任崗位,哪方面知識需要加強(多選)?見表2。

表2 :數據統計表
問題2:你認為勝任崗位除了學習本專業課程,還需要補充什么知識?見表3。

表3 :數據統計表
從數據統計結果來看,針對課程知識本體來說,一部分知識仍需要加強,比較突出的是實作技能、組訓管理以及裝(設)備使用三方面的知識,經過與部分調查對象溝通了解到,他們到具體工作崗位之后,許多裝(設)備知識、組訓管理知識要重新學習,實操時總會出現操作過程不規范等現象,因此這一部分知識可以作為課程設計的部分內容。除此之外,也要考慮到崗位工作的綜合性、復雜性,是否需要涉獵其他知識作為補充,關于這一問題,數據表現為,大部分人仍然關注實作技能知識、裝備操作、維修相關知識,有的人希望加入氣象學的拓展知識和特情處置相關知識。
根據調查問卷分析結果,課程團隊赴相關部隊獲取裝備操作、組訓管理等氣象保障相關案例,作為一部分課程設計的原始資料。
課程目標是對本門慕課預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的描述。設計一門慕課之前首先要想清楚課程目標,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思索:一是學習者發展的需求。本門慕課是面向氣象觀測員崗位進行崗位能力提升的一門課程,主要為崗位工作人員增加知識儲備,規范實作流程,了解特殊情況下氣象保障方法;二是學習者自身的特點。慕課面向的人群不是人工組織的班級,而是年齡、知識儲備具有差異的群體,因此,需要根據不同學習者設置契合的學習目標,本門慕課針對軍事訓練大綱對觀測員崗位的等級劃分,將課程目標分為初級目標、中級目標和高級目標。課程初級目標針對剛剛步入工作崗位,具備一定理論知識,但不能熟練運用的工作人員,要求經過課程學習后,重新回顧并熟練掌握海洋學、氣象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了解部分裝備操作流程和規范;課程中級目標針對基本熟悉工作流程,能夠獨立完成氣象保障任務,但不能獨立應對特殊情況或復雜情況,要求經過課程學習后,了解真實氣象保障案例,掌握應對復雜天氣情況的處置方法;課程高級目標針對能夠獨立完成復雜氣象保障任務的工作人員,要求通過課程學習后,了解氣象保障的新技術、新方法,拓展相關專業知識。
將氣象觀測教學大綱、課程教材作為原始數據,運用數據庫進行數據預處理,首先進行底層邏輯模型的構建,建立實體-關系-實體的三元模型,將預處理數據導入知識圖譜工具bibexcel,通過頻次分析和共現分析得到net文件和vec文件,導入可視化工具Pajet生成網狀知識圖譜。
基于學習需求、課程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等課程要素與課程知識本體建立的語義關聯信息,進行個性化的排列組合,從而為學習者提供與學習水平相適應的差異化的課程學習序列。
針對軍隊軍事職業教育慕課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本文基于課程知識與學習者水平相適應的視角,提出了適應性慕課的信息模型和組織架構,并以具體慕課課程為例,描述了課程設計的過程,對軍事職業教育各類型、各專業慕課課程設計提供了一種可操作性的模式。該課程設計模式需要在進一步的應用于實踐中不斷調整與優化,以適應我軍軍事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