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惠娟 上海市教育學會寶山實驗學校

問題化學習提出課堂中要有“追問”。何為“追問”?《學會追問》這本書里提到追問就是追根究底地問、多次地問。意指針對之前已有問題以及問題的答案、結論或解決方案再一次進行追究和討論。
對追問,我在實踐中存在著困惑:如何在“原問”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這個“進一步”不僅對教師來說是有難度的,對學生而言更有難度,怎么解決?
在不斷學習、反思與實踐中,我逐漸有些感受,根據今天的主題,我也結合畢業季《心中的愛》這堂課和大家交流一下課堂追問的“孵育”規則。
問題化學習提出“追問是可以培養的”。有個生動的比喻,追問培養的過程,就好比是孵育小雞,“孵”就好比母雞在孵小雞的過程中,給予合適的孵化條件,使得小雞破殼而出。同樣,對課堂中學生的“追問”培育也需要合適的條件。
尊重學生的老師善于傾聽。善于傾聽的老師不僅能快速判斷學生回答的對與錯,并能適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困惑,追問學生,把孩子的學習與思考推向深度。
善于學習的學生擅長傾聽。善于傾聽的學生一定善于思考。首先,在課堂上,我們要告訴學生什么是傾聽,即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的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說話的要點;其次,要在課堂中找準時機對那些不認真聽的孩子以重復別人的回答來檢測其是否傾聽;再次,對那些靜心傾聽,并對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內容進行追問的學生進行大力表揚。在我的課堂上,我會及時給此類學生發一張小圓片以示鼓勵,下課后他們可換得三個紙質章,在自己的集章本上集滿30個章,則能領取小禮品一份。
所以,我覺得要讓學生養成側目傾聽的好習慣,一個是清晰明確聽的要求,二是提醒檢測聽的質量,三是積極鼓勵聽的榜樣。我想只有老師關注、重視和堅持這一習慣的養成,在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里彼此的發言都得到尊重,各種思考和情感才能得以順暢地交流。
首先,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可以在教室的布置上營造“追問”的氛圍,比如墻上的“問吧”,圍坐式的桌椅讓孩子們能做到溝通零距離……這些都在告訴孩子們追問無處不在,你隨時可以追問。
其次,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養成積極的追問心態——“不懂就問,想問就問”,不用擔心有人會嘲笑你的問題簡單,不用害怕老師會批評你提問的膚淺。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要鼓勵引導學生主動、大膽地把心中的困惑表達出來。比如,在學習一篇課文的一開始,我會給予學生3 分鐘的時間暢所欲問,并及時把問題記錄在黑板上或是用鉛筆記錄在書上。我們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尊重他們的每個問題,并把每個問題都記在了心上,只有這樣,他們才敢于問,愿意去解決問題,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隨著學習的深入,當一個學生對別的同學或是老師的解答有困惑時,我們鼓勵他們大膽提出質疑甚至是反駁,更要對這類敢于提出質疑和反對意見的同學給予小表揚和鼓勵,因為這類學生的追問品質難能可貴。
在學習的一開始,學生不太會追問,追問質量不太高,所以需要老師在課堂中盡可能地啟發,如“對于某同學的這個答案,你有什么疑問嗎?”“你能不能向他提個問題,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對此,你還有什么想深究的?”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的問題“呼之欲出”。
在以上硬環境和軟環境的追問氛圍中,學生也會逐漸明白:其實追問也是一種幫助大家一起學習,幫助集體更好解決問題的方式,從而逐漸建立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追問的課堂氛圍。在《心中的愛》這節課中,我們就互為追問“愛是什么”等系列問題,學生在追問中對“愛”有了新的思考。
追問其實是要“教”的,需要教師示范、引領和傳授方法。從規則的角度,我們分析“追問”的養成,那就是教師需要和學生一起建立追問的路徑與方法,需要契合學習邏輯,符合學科規律。就這堂課而言,對學生的“追問”的培育,是有徑可循的。
“五何”問題是問題的基本表達形式,即“是何、為何、如何、若何、由何”。
在《心中的愛》第一課時中,我們針對課題進行了追問,學生運用“五何”提問,提出了如下問題:
生1:心中的愛指的是什么呢?文中“愛”分別是什么呢?(“是何”的問題)
生2:心中為什么要有愛?(“為何”的問題)
生3:怎樣才能感受到愛?文中如何表現不同的愛呢?(“如何”的問題)
生4:如果心中有愛,我們會怎樣呢?(“若何”的問題)
生5:如果心中沒有愛,又會怎樣呢?(“若何”的問題)
“五何”問題追問視角的建立,能夠幫助學生自己在不斷追問中讀懂文本內容,理解文本中心。所以,“五何”問題是文本閱讀過程中的起點問題,也是深入閱讀的基礎性問題,更是學生從不會讀到能夠自主閱讀的支架性問題,在問題化學習中就是問題系統。
當然,此類問題追問的“問題支架”還有很多,例如,以主要內容分析為重點的“誰,在何地、干什么?結果怎樣?”的問題系統;以讀寫為一體的“寫什么?怎么寫?為何寫?”的問題系統。這些問題系統的梳理、歸納,并通過課堂學習,使得學生能夠系統地認識語文學習,能夠主動學習,為學生提供了系統地追問視角與特定的語文學習視域。
在《學會追問》這本書里,王達老師把學習比作縫衣服,就是把新知識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也就是在知識與知識之間形成關聯,建構知識系統,產生學習的意義,可是,大多數人只完成了獲取知識,卻忽略了“縫合知識”這一步,另一些人有了一定的縫合,但縫合得不夠深入,沒有前后連貫,融合一體,使得學習深度大打折扣。為何無法縫合呢?因為追問能力的缺失!缺乏追問的技巧和方法。
就這個問題,在平時教學中,我也盡力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試圖在課中能夠體現問題化學習提出的15種追問視角。就這堂課,我做了一些嘗試,我關注了以下四類追問視角。
1.舉一反三的問題
舉一反三的問題就是從一個問題類推及另一個問題(見圖1)。

圖1
這次我們選擇了《我驕傲,我是中國人》《綠毛龜》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三篇關于愛的文章進行閱讀心得的分享交流。前期,我們就要對文章進行批注學習。有學生提出“如何進行批注”這一問題?其實,關于批注,在四年級上冊的學習中我們就知道可以針對課文的疑惑處、課文的寫法和內容等進行批注。為了豐富學生的批注內容,我們啟發追問“還能從別的角度進行批注嗎?”隨即,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到,還可以結合曾經學過的文章、詩句以及生活實際等進行批注,初步羅列出五個角度。我想這樣的舉一反三的追問就把“舊衣服”和“新衣服”有機縫合在了一起,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深度。
2.比較的問題
比較的問題涉及的是對比思維,即通過對兩種相同或不同的事物對比進行思考,尋找事物的異同及本質與特性。
例如,在“愛有什么不同”這一原問題上,學生繼而追問出了“愛的對象有什么不同”“愛的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愛的內涵有什么不同”這幾個問題,并通過比較分析解決了問題。(見表1)

表1
群文閱讀,重在比較。我們要培養學生對閱讀文本差異的敏感性,學會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并嘗試通過閱讀解決問題。
3.審辨的問題
審辨體現了學生求真的態度、開放的思想、獨立自信的鑒定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交流分享《“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閱讀心得時,學生對于文中巴迪的愛來自父母提出了一個思辨性的問題:如果巴迪只有父愛會怎樣?如果只有母愛,又會怎樣?這兩個問題引發了同學們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
例如:課末,大家對“愛是什么”這一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1:愛是一種陪伴。
生2:陪伴一定是愛嗎?
我們習慣于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很多時候倫理的問題并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因為站在不同的立場,處在不同成長期的人以及不同的人生經歷都有不同的判斷。所以,我們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心中的疑惑,相信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會有各自的見解和感悟。
4.擴展問題
擴展的問題包括:圍繞一個主題,不同角度擴展出來的問題;由原來的問題延展出去的問題。
例如,在分享交流《我是中國人》這篇文章時,在讀到第五節中萬古不朽的人物,教師設計了一道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追問一個問題:從古至今,還有哪些人物對社會和國家做出重要的貢獻呢?
這是一個怎樣的問題呢?這是一個認知升級的問題,很多時候語文教師會對該類問題不以為然,認為這只是一個走過場的問題。其實,我們要關注學習內容的延展性與豐富性,無論從文本理解的深刻度,或是閱讀的廣泛度,都符合語文學習的要求,是一個重要的語文學習的問題。
因此,當學生通過閱讀,認識了當時剛過世的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或是“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無論是情感的積累,或是認識的擴展,還是文本多樣性的感知,對學生語文學習而言,都是百利無一害的。
通過對自己課堂的反思,我覺得,我在以下兩方面需要有認識,并形成一定的規則,讓自己去更好地實踐問題化學習的“追問”課堂。
反思:
王達老師說“課堂中往往教師的掌控越強,學生自主力就越弱”,那么,我想,降低教師的掌控,學生的自主力才有所提升。而這對于老師們來說往往是教學中最棘手、最困難的事情——學生持續追問會改變教學流程,教師很難按照原先預設的路徑按部就班進行下去,那怎么辦?教師只能做出改變!
規則:
能讓學生問的,教師不問,耐心等;
學生問不出的,引導他們問;
一堂課需要追問出一兩個挑戰性問題,讓學生的問題帶著學習往前走!
反思:
課堂追問“孵育”需要系統的認識,不能急于求成。問題以及問題解決的過程往往比答案更重要。很多教師課堂的最大的問題是對學情了解不夠,預設不夠,追問的設計不夠,因此,教師的引導直擊不到學生的思維要害,或者教師也忽視了學生的追問。
規則:
課堂的不同時段,都要有學生“追問”的設計;
學生的不同年段,都要有學生“追問”的進階;
課堂中學生的追問從單一走向多元、走向深度!
2022 年新課標提出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任務,目的是讓語文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課堂閱讀教學往課外閱讀伸展;讓課堂內外的閱讀教學互相交叉、滲透和整合,聯成一體。由此,我們也想通過追問培育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能力,于是設想了基于問題化學習的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路徑(見圖2)。

圖2
總而言之,追問不僅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生成智慧的能力。追問,讓學習主動、持續、深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