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小睡,卻被窗外工地的噪聲吵醒;伏案“碼字”,樓下嘈雜的廣場舞音樂不時添亂;漫步路上,突然被機動車的鳴笛聲嚇一跳……類似的遭遇,不少人都經歷過。想靜一靜,有時似乎并不容易。
這并不是某些人的“矯情”。城市的噪聲水平與百姓生活質量和健康息息相關。研究表明,過度暴露在噪聲污染中會影響心理健康,也會增加患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目前,工業、施工、交通成為公認的噪聲主要來源,噪聲污染防治水平折射著城市治理水準。
解決好發展與宜居的矛盾,建章立制不可少。今年,生態環境部等16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旨在滿足群眾對寧靜環境的需要。
保護老百姓的“安靜權”,各地也在緊密跟進。濰坊、平頂山、柳州等城市通過修訂環境保護條例、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等法律法規,落實噪聲污染防治法。不久前,深圳市印發實施全國首個寧靜城市建設規劃,遵循源頭控增、消除存量、建立長效機制的思路,提出100項規劃任務,力求還城市一片寧靜。
防治噪聲污染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防,也要治。許多城市都建設了生態隔離帶、設立了交通禁鳴區,還有一些城市在街頭試行安裝噪聲自動監測屏,實時顯示噪聲分貝。各地也在探索用科技的力量減少噪聲污染。比如,珠海市針對廣場舞音箱打造了一種可移動“隔音神器”,對中低頻噪聲進行吸收,其三面封閉、一面開放的結構可以減少噪聲向四周傳播。總之,建章立制與科技防治是守護百姓“安靜權”的題中應有之義。(摘自《經濟日報》11.28 年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