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哲 羅峰



教育評價改革是大事、難事,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東莞以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市建設為牽引,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邁向新階段。圍繞東莞如何系統推進評價改革工作、聚焦哪些關鍵環節、如何助推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等話題,本刊記者專訪了東莞市教育局副局長杜潤江。
《廣東教育》:作為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市,東莞如何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工作?
杜潤江:東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督促落實,著力凝聚改革合力,教育評價改革在全市系統推進、全面鋪開。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建章立制,高位統籌推進,印發《東莞市推進教育評價改革行動計劃(2021—2025)》《東莞市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任務分工方案》等政策文件,為深化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明確責任,強化末端執行,將教育評價改革和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納入鎮街政府教育履職評價指標、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重點建設任務以及東莞年度深化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推動年度任務目標落地落實。擴大試點,激發基層活力,除市、鎮、校等試點單位及32個評價改革項目入選省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外,東莞還遴選出第一批教育評價改革市級實驗鎮5個、實驗校50個,全市共78個單位承擔省、市兩級試點,形成基層競相迸發、市鎮爭先恐后的改革態勢。
二是強化隊伍建設。組建全學段評測隊伍,隊伍涵蓋市、鎮、校三級,成員來自33個鎮街,覆蓋全學段不同學科,分為報告解讀及調研、數據分析組、教育評價改革組,共約200人。開展全覆蓋專題培訓,召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專題輔導報告會,實現機關、學校和教師全覆蓋,每年開展一期東莞市教師學業質量評價能力提升專題培訓,覆蓋一線教師近3萬名。搭建全方位宣傳渠道,在《東莞教育》開設“評價與監測”專欄,每年開展監測結果應用和教育評價改革案例征集及評選活動,積極參加廣東省教育評價改革主題征文活動,連續兩年獲優秀組織獎,獲獎作品數量和質量均居全省前列。
三是強化信息化賦能。一方面,搭建東莞市學校教育質量監測評價系統,形成區域教育質量“健康圖譜”,實現市、鎮、校義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監測指標可視化展示。另一方面,搭建基于在線數據采集平臺的質量監測數據庫,數據范圍涵蓋學生、教師、校長、家長等個體,涵蓋東莞市300多所小學、近200所初中,累計采集9.47萬名中小學生、1.97萬名教師、1697名校長和9.63萬名家長的測評數據。
《廣東教育》:東莞推進教育評價改革,迫切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杜潤江:目前,全國上下在教育評價改革中均面臨“唯分數”“唯升學”的頑瘴痼疾,并且在短時間內很難完全消除,中、高考后圍繞名校錄取的宣傳現象仍然存在,部分學校仍舊按照“兩分一率”來評價教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制約教育的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我們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構建三大機制,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工作。
一是構建“年度評價+專項監測”基層政府評價機制,著力解決區域教育發展不均衡難題。2019年起,在全省率先開展鎮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年度評價,將公辦學校建設、義務教育結構優化、師資隊伍建設等重點項目納入年度硬任務,構建教育“督政”東莞模式。開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關健性指標達成情況監測,精準通報區域學校達標結果,督促指導未達標鎮街和學校落實整改措施,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年度評價明確了鎮(街道、園區)教育工作任務的目標和標準,為鎮級政府全面推進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準繩,“以評促建、以評促改”,提高鎮級政府主動履職的自覺性,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要求。根據2020年和2022年的評價結果,全市33個有教育管理職能的鎮(街道、園區)評價成績,三年來均全部達到良好以上等次,部分鎮街達到優秀等次;在評價內容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指標達標情況持續提高,全市平均分持續上升。
二是構建“9+26”兩級指標評價體系,著力解決“重分數輕素質”難題。2019年起開展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構建9個一級指標和26個二級指標的綜合評價指標框架,打破“唯分數”的單一評價。基于項目報告成果,編制教育質量體檢報告,對鎮街基礎教育綜合質量科學畫像,為鎮街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決策依據。比如,茶山鎮通過“區域教育質量體檢報告”發現學生睡眠、作業等指標有待改善,出臺《茶山鎮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作業管理辦法》《茶山鎮作業管理督導清單》《茶山鎮中小學課后服務管理辦法》系列文件,建立鎮、校、班三級作業管理機制,探索作業減負實施路徑,推動課后服務全覆蓋。
三是構建“六個一”質量監測反饋機制,著力解決評價結果應用難題。印發《東莞市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數據應用的“六個一”專項行動方案》,即“撰寫一份監測結果反饋報告、至少召開一場監測報告解讀會、召開一場校長專題研究會、各學科召開一場學科專題研討會、開展一個專題調研項目、制定一份監測結果應用實施方案”六項行動,打通評價結果應用“最后一公里”。比如,2019年,針對“國測”報告反映全市小學科學存在的問題,深入開展調研,制定《2019年東莞市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強化小學科學的建設。2022年,印發《東莞市基于監測結果應用的小學科學質量提升專項工作實施方案(2022—2025)》,制定科學教育評價指標體系,以評價引領學校改進科學教育。2023年,印發《東莞市推進中小學校科學教育實施方案》,全面開展科學教育“點亮”行動,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廣東教育》:“雙減”背景下,東莞怎樣探索學生評價改革?
杜潤江:東莞教育始終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評價,著力解決“雙減”后學生全面發展難題。
一是創新綜合素質評價。2020年印發了《東莞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試行)》,采取寫實記錄、評語評價與重要觀測點計分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對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五個方面進行全面評價。為了更好地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東莞市構建了學校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借助雷達圖等可視化技術手段,將學校綜合發展的狀況以指數的形式呈現。各學校也積極開展自我評價診斷。例如東莞市松山湖北區學校構建了“一腦五平臺”教育評價系統,包括數據大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學生學業水平測試系統、教師專業成長平臺、教師智慧教研平臺、學校督導評價系統五大平臺,旨在實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全面性和個性化。茶山鎮第二小學開展學生過程性“五育”發展評價,學校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完善德育評價、創新美育和體育評價,建立體質監測和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利用物聯感知、圖像識別采集技術設備,實時采集和反饋學生運動數據,利用數據驅動激發學生運動興趣,提高體育健康的趣味性和主動參與性,探索在數據支撐下的學生全面發展教育評價改革新路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多維度評價學生成長。
二是創新勞動教育評價。制定《東莞市推進中小學勞動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5)》,明確提出健全勞動教育評價制度,研制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監測指標體系,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把勞動教育納入教育督導體系。全市遴選8個勞動教育評價攻堅揭榜項目,推動基層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比如,厚街鎮教育管理中心制定《厚街鎮中小學勞動教育五年行動計劃》《厚街鎮中小學勞動教育一體化任務清單(試行)》,建立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和實踐樣本,從辦學理念、課程目標、總體規劃與實施、課程保障、成效推廣五方面評選“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從勞動觀念、勞動知識和技能、勞動成果、勞動創新四個維度綜合評價學生勞動素養。
三是創新學業日常評價。積極開展基于新課標的“品質課堂”評價,探索“游考”“樂考”學業評價,拓展表現性評價方式,逐步改變一張試卷評定學生學業結果的方式。遴選46個品質作業實驗基地,研發“品質課堂”評價量表,充分發揮課堂和作業的日常評價作用。比如,茶山鎮中心小學以游園闖關活動方式,對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綜合素養考查,將各學科知識和綜合素養穿融入游戲過程中,通過游戲闖關,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在活動評價中提高學習興趣和綜合素養。
《廣東教育》:提升課堂品質,是學校抓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東莞如何推進課堂評價改革?
杜潤江:東莞市每年均召開各級會議解讀年度“國測”報告,深度挖掘報告中相關信息,明晰“國測”項目總體評價理念及其理念背后蘊含的對教學改革的總體要求,深入剖析學科監測報告,了解到當前課程教學中主要存在教師探究教學行為弱、學生學習興趣低、學生創新意識弱等問題,并結合學科課程標準、學業質量評價要求及其課堂現狀,以“國測”為指引,確定“品質課堂”評價改進的關鍵內容和核心要素。
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先由各學段組織團隊研制學段“品質課堂”評價量表,各學科則在學段評價量表的基礎上,結合學科課程標準、學業質量評價要求及其課堂現狀,制定學科“品質課堂”評價量表。“品質課堂”評價量表總體框架分為教師教的品質、學生學的品質兩個一級指標,體現課堂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雙主”理念。“教的品質”包括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活動設計、教學行為、個人素養五個二級指標;“學的品質”包括參與情況、思維狀態、知識技能、能力素養、情感態度五個二級指標,各學科評價量表在以上框架基礎上結合學科適當調整。
為確保“品質課堂”評價的導向性,東莞市特制定 “品質課堂”評價指導意見,引導、促進學校和學科教師運用“品質課堂”評價量表指導教學行為改進,轉變教學觀念,提升課堂教學品質,并結合“品質課堂”教師研訓、示范基地建設、教學能力大賽等項目,將“品質課堂”評價融入教學視導、考試命題、課程資源建設等相關工作,在實踐中優化“品質課堂”評價體系,實現全市推廣應用。
2021年正式啟動項目至今,全市通過“品質課堂”理念研訓、基地建設、教學能力大賽等多項措施,推動區域、學校、教研組圍繞評價指標、核心要素等,大量開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和探索,促進了教師教學行為改進。課堂教學正逐步由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側重“知識技能訓練”的封閉式課堂,向“雙主—對話—合作”、側重“能力、素養培養”的開放探究式課堂轉變。
《廣東教育》:東莞正在創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省級示范區,在評價改革工作方面將如何積極響應?
杜潤江:東莞市教育局2023年4月印發了《東莞市建設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實施方案》,聚焦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督導評估核心任務,全力破解基礎教育系統性、結構性、階段性矛盾,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其中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已作為其中的重點任務和主要舉措。東莞教育評價改革工作將重點從三個方面來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是開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鎮(街道、園區)督導評估。開展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具體舉措,是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規范發展的需要。為確保東莞在2027年如期通過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市的評估認定,2023年9月以東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名義印發了《東莞市學前教育普及普惠鎮(街道、園區)督導評估實施辦法,對全市有學前教育管理職能的33個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園區管委會開展督導評估,主要從普及普惠水平、政府保障情況、幼兒園保教質量保障情況三個方面進行評估,同時開展社會認可度調查。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結果將作為重要依據,納入當年市對鎮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內容,以及市對鎮(街道、園區)領導班子工作考核評價內容。
二是實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督導評價。根據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認定條件,重新調整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引導義務教育學校按新標準進行整改和建設。制定義務教育學校優質均衡學校辦學條件達標評估方案,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達標示范學校、示范鎮街、示范片區評估認定工作。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達標示范校比例納入園區、鎮(街道)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內容,建立評估監測報告公開通報機制,強化督導問責。
三是應用信息化評價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基于信息化評價可挖掘更多原始基礎教育數據信息,印證和揭示更有價值的教育規律機制,促使教育評價實踐愈加精準與深入。東莞積極探索應用大數據信息化評價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有效提升教育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目前,通過搭建市、鎮、校三級評價體系,以市級集約評價中心、鎮街級評價管理、校級教育評價應用,實現教育評管用一體的對象全覆蓋評價。同時,東莞市積極探索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和大模型等技術在教育管理評價、學生自適應學習、學生個性成長和全面發展方面的應用,有效提升教育評價改革的科學性。通過教育教學評價數字化轉型,實現了教育數據的持續追蹤和預警、教育教學的精準分析、教育評價結果的可視化和動態化,逐步形成區域、學校、學生的數字畫像,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數據支撐。
接下來,東莞將嚴格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主線,以破“五唯”為導向,以五類主體為抓手,堅持破立結合,完善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改革學校評價,創新學生評價,全面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工作,引導社會、家長和學生追求樹立科學教育觀和成長觀,營造健康的教育發展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