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佳

班會課是德育的主陣地,創新主題班會形式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實際效用。無論是“孟母三遷”的故事還是近代教育學中“直觀教學”的理論,都強調情境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影響。由此可見,情境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促進主題班會課的創新。筆者基于情境認識與學習理論,將“劇本推理”的游戲形式引入班會課,為開展主題班會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劇本推理”班會簡介
“劇本推理”又稱“劇本殺”,該詞起源于西方宴會實況角色扮演“謀殺之謎”,是一種玩家到實景場館體驗推理的項目。由角色選擇、劇本研讀、查找線索、推理判斷、揭示結局等環節構成,參與主體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游戲,成為游戲情境中的一部分。劇本推理游戲之所以能讓學生產生興趣,是因為劇本題材新穎、情節起伏、貼近用戶心理需求。把“劇本推理”的游戲形式引入班會,通過直觀的形式呈現問題,豐富學生的體驗,能有效調動起學生參與主題班會課的積極性,發掘學生在編寫劇本、戲劇表演等方面的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班會課的主體。
二、開展“劇本推理”班會課
1.仿照劇本編寫,建立情境
要將劇本推理游戲的形式引入課堂,第一步就是仿照劇本編寫,建立情境。首先,教師選定的主題應適合此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防范電信詐騙”這一主題就十分適合采用劇本推理的游戲形式,相較之下,“感恩父母”這一主題就不太合適。其次,確定好班會課上待解決的主要問題后,用話劇簡本的形式將其還原成一個故事,并且考慮學生的接受度和可操作性,不應過分追求劇本的難度而忽視學生自身的實際水平。同時,劇本編寫應注意留白,教師可以給出相應的背景資料,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
以“防范電信詐騙”主題班會課為例,劇本的主人公應與學生的年齡相仿,使學生能夠代入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劇情的開展產生同理心。
劇情簡本如下:
春節后的一個周末,某校14歲的學生小韓剛收到壓歲錢,看見有人在售賣中考絕密輔導資料,便向所謂的“老師”匯了一筆款;又在玩手機游戲的過程中看到有人低價出售皮膚,于是在QQ上進行了交易;群聊時,看到“發紅包返利”的活動,又向陌生人進行了轉賬。完成一系列操作后,他接到了媽媽的電話,有人給媽媽發信息聲稱“你兒子出車禍了要交醫藥費”,小韓在教育媽媽的過程中幡然醒悟……
假如你是小韓同學,此時你醒悟了什么?假如你是反詐小警察,你會怎么教育小韓同學呢?
由于班會課面對的受眾是全體學生而非個體,無法像劇本推理游戲一樣給每一個人安排不同的身份。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請一部分學生進行短劇表演,給進行觀看的另一部分學生分類設置身份,引導大家自主思考,實現主動學
習。
2.仿環節構成,體驗情境
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最早提出了“沉浸式體驗”的概念,稱之為“心流”,指一種將個人的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特殊感覺,進入了一種全神貫注、猶如沉浸于愜意的水流中而不受打擾的狀態,甚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等到結束才發現已經過了很久。人的心流產生時會伴隨著高度的興奮感和充實感,在事后也會留下難忘的記憶。劇本推理游戲中環節的切換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的主觀性會對游戲的進程、結果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提升參與興趣和投入感,可以解決學生在班會課上注意力分散的
問題。
劇情推理班會一般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先進行劇本創作,選好主題后編寫劇本及潤色,最后學生確定劇本內容;第二部分由學生演繹劇本,創設情境,搜證和思考,找出真相,最后進行知識復盤。這種形式的主題班會課,學生既是觀眾,又是故事中的參與者,學生可以暫時擺脫現實身份的束縛,全身心地投入這場互動當中,“沉浸式”體驗班會課,在環環相扣的情節設置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注重目的的教育性,超越情境
無論何種形式的班會,教育性要擺在第一位,自始至終都需要貫穿教學目標。在劇情推理的新穎形式之下,更要格外重視對內容和價值觀的把控,不可讓班會課的重點發生偏離。值得注意的是,劇本推理班會中設定的問題要充分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創設情境教學的本質是貼近學生的認知和情感,以“情”為核心,將情感延續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能夠自主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再形成新的
知識。
三、班主任的角色擔當
1.劇本的把關者
“把關者”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提出的。盧因認為,在群體傳播的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在劇本推理班會中,班主任也應承擔起這樣的角色。
劇本是劇本推理班會的第一道關卡,要體現明確的教育目標、正確的價值觀、適宜的表達方式。學生由于受年齡、視野和思想等因素的影響,在此類活動中會優先被趣味性吸引,而較少關注活動的目的、意義、效用等深層問題。因此,班主任除了給學生分配與班會相關的工作之外,還要參與工作過程。這不意味著教師要干涉學生的判斷和選擇,而是要求教師在該把關時嚴格把關,在該放手時果斷退出,這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創作能力。在劇本創作時,不需優先考慮劇本的藝術色彩,而是要始終堅持活動的教育意義,做好劇本的第一道把關人。
2.環節的助推者
劇本推理游戲中有主持人(裁判)一角,主要負責游戲的組織、線索的解讀、環節的推進,參與者在陌生環境中沉浸式體驗游戲是需要由主持人引導的。在“劇本推理”班會中,創新的情境和層層相扣的環節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載體。學生對于這種新穎形式或者是劇本故事中的某個情節是未知的,就會對作為組織者的班主任有著天然的依賴性,因此教師有必要且有責任在班會課中擔當環節助推者的角色,創設切合德育主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體驗,給予學生情境的安全感。
教師作為劇本推理班會中的一員,也需要在劇本設定的情境中有一個身份定位,教師對于情境的融入程度高,學生的配合度也會更高。烏申斯基曾
說:“教師是過去和未來之間一個活的環節。”當教師承擔起環節助推者的角色時,就搭建起了過去和未來間的橋梁。通過動作和言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臨場發揮,更好地把握班會課的走向,更加順利地完成課堂活動,更加圓滿地達成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只能承擔推動環節的任務,在需要提示時給予相應的幫助,在課堂活動遇到卡頓時引導學生,而不能采用命令式口吻破壞情境。
3.成果的欣賞者
卡耐基曾說:“促使人將自身能力發展到極限的最好方法就是贊賞和鼓勵。”劇本推理游戲作為一種班會課的新形式,在教師的操作和學生的完成方面存在一定難度,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欣賞和肯定,幫助學生樹立成就感和自信心,學生才能在下一次的相似境況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以達到培養思維和養成主動學習習慣的目的。
將劇本推理游戲應用于主題班會,符合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的基本規律,能夠讓班會課變得更加豐富有趣,但對教師也有較高要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德育主題,創設劇本推理游戲的情境,環節構成的過程中也要始終注意班會課的教育性,努力將教育成果延伸到情境之外,真正貼合學生的實際需要。班主任應做好對劇本的把關,推動環節的順利進行,并且能夠充分地鼓勵和肯定學生達成的學習成果。
“劇本推理”班會課在實施過程中會耗費一定的時間和人力。班主任要把握好娛樂和教育之間的分寸。在班會課之外,班主任還要進行反思,將活動形式與教育內容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本欄責任編輯 魏文琦
實習編輯 楊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