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
上海海事大學/庚商教育智能科技
wising@sina.com
新一輪學科評估的結果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無論同學科比還是跨學科比,排課越復雜、實驗項目越細致的學科,就業形勢越好。這里提到的排課,主要包含課程排課、實驗排課、崗位排課,對應教學體系中的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崗位訓練。
一般大眾理解意義上的排課是課程排課,這種排課目前在時間空間上問題不大,但是在自身培養計劃的執行以及與標桿和教育標準的差距上,基本都做得不夠。因為大學管理的顆粒度比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多了一個量級。
除了知識體系,大學學科的專業性還體現在實驗項目的細分度上,平均一所大學實驗項目庫在1000~3000個之間,一個訓練有素的專業學科的學生,能在大量的專業工具的使用上直接輸出為生產能力。另外,綜合工具使用的流程訓練以及工具使用中人際關系的訓練,構成了崗位訓練。并不是勞動部門的所有崗位分類都構成崗位庫,值得在學生階段成為崗位的訓練體系需要有針對學科的基本模型,即可以認為一個專業代表一個崗位群,而一個崗位群的級別代表了這個崗位的等級,等級與崗位群構成了崗位。
一所大學的課程看似復雜,但都是來源于培養計劃和課程庫,大眾關注的排課一般是課程教學的生動性,而作為課程排課管理和培養管理者,會更加關注一門課的知識點是否按照培養計劃進行和更新,以及輸出為能夠對比的數據。在排課中,教學日歷、教學計劃、課表、成績冊等是重要的指標,也是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指標,如果排課顆粒度不夠,教學質量就難以得到保障。
對于大眾來講,似乎只有理科才有實驗項目,其實,文科教學也會有非常多的專項訓練,在排課中體現出來的就是一所大學傳統上要用超過200位以上的教學秘書和實驗室管理員進行管理和調度。一個專業乃至一所學校的教育管理,必須靠流程保證,而教育保證的基礎就是崗位排課和背后的資源系統。
傳統的學校職能部門都是按照職能進行資源匯集和匯聚,而傳統的學科和專業都是按照培養計劃、課程、實驗、實踐這一縱向過程進行的過程培養,為了解決橫向職能部門和縱向培養的信息孤島問題,學校一般會加一層信息中心、數據中心、共享庫的橫向服務。但從排課視角看,是無法滿足要求的,因為下沉到人才培養的角度,要想下穿到過程數據,就需要至少在教務部門構建二級數據中心,在學科專業構建三級數據中心。
信息化構建的是輔助的支撐性的信息基礎設施,而基于數字化圍繞教育核心的培養數據基礎設施,是構建基于專業的課程庫、實驗項目庫和崗位庫的數據技術設施,以傳統的信息化的共享庫、職能和學院數據為上述三庫服務,圍繞培養計劃打造數字化核心應用。一所學校要應對多種評估、評價、認證和教育質量管理,這種管理再加上時間維度,會構成一個極其復雜的優化的龐大體系,這種體系造成了非常復雜的管理生態,而數字化可以在數據基礎設施基礎上構建模型,按照模型進行評價和預警,減少大量的人員勞動和過程數據質量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