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娜

【摘 要】自主游戲分享環節是自主游戲后教師基于對幼兒自主游戲的觀察和了解,組織全體幼兒開展的集體討論交流過程,是教師教學支持的重要時機,對幼兒的游戲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本研究以3所課題實驗園18位教師的分享環節為觀察樣本,借鑒CLASS工具中的教學支持指標,對收集到的18個分享環節共643個單元對話,從認知發展、反饋質量和語言示范三個方面來理解和分析。結果發現,教師有較強的教育支持的意識,與幼兒有頻繁的交流,但教學支持質量普遍不高。要有效發揮教師的作用,需要依托觀察記錄,為教學支持提供著力點;通過有效提問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發展;利用積極反饋豐富幼兒經驗;運用語言示范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
【關鍵詞】自主游戲 分享環節 教學支持
一、幼兒自主游戲分享環節中教師教學支持的意義
自主游戲是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由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邱學青把自主游戲結束后的分享環節稱為自主性游戲講評,并給出了明確的定義:“教師基于對幼兒自主游戲的觀察和了解,引導幼兒就方才的游戲活動進行講述、討論、分析,幫助其將游戲經驗集零為整,分享成功經驗,修正錯誤經驗,并找出存在的問題,從而為下一次自主性游戲的開展做好材料、經驗等方面的準備。”[1]游戲分享環節為幼兒提供了包含復雜問題的學習情境,與教師、同伴進行經驗交流的時空。教師在游戲分享環節為幼兒的思維發展提供腳手架,支持幼兒高階思維的運用與發展 [2]。因此,幼兒自主游戲分享環節中教師的有效教學支持對幼兒的游戲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二、幼兒自主游戲分享環節中教師教學支持存在問題分析
本研究以3所課題實驗園18位教師的分享環節為觀察樣本,借鑒目前世界通用的師幼互動質量CLASS工具中的教學支持指標,對收集到的分享環節視頻(小、中、大班各6個)逐字轉錄成文稿,以“一師一幼”為一個單元進行編碼(“一師一幼”可以是一句教師的語言引發一句幼兒的回答,也可以是一句教師的指令引發一個幼兒行為和動作),從認知發展、反饋質量和語言示范三方面理解和分析。
CLASS工具把教學支持的作用分為促進認知發展(分析和推理、創造力的挖掘、融會貫通、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給予積極反饋(支架、反饋、促進思考、提供信息、鼓勵及肯定)、促進語言發展(頻繁的交流、開放性的問題、重復和延伸、自我及平行式談話、高級語言) 三個維度14個具體指標。統計顯示(見圖1),在18個分享環節中,共有643個師幼互動單元,教學支持行為出現455次,而高質量的僅有74次。在教育支持三個維度中,互動單元次數最高的依次為反饋、促進思考、鼓勵及肯定和頻繁的交流;而認知發展維度的融會貫通以及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占比均低于5次。可以看出,自主游戲分享環節中教師的教學支持行為有以下特點。
1. 教師只重視交流結果,對幼兒認知發展的推進不足
從數據中可以看到,促進認知發展的4項指標體現得最少,分析和推理24次,創造力的挖掘28次,融會貫通2次,與現實生活相聯系4次。這說明教師缺乏通過分享環節的教育支持對幼兒認知發展進行有效提升的意識和能力。
中班幼兒云嶠在美工區制作蜻蜓。他用紙盒做身體、彩紙做腿,用黑色橡皮泥把腿固定在身體上。但是,他不會做頭。于是,教師在分享環節組織小朋友一起想辦法。
師:云嶠不知道頭怎么做,你們誰有辦法?
欣怡:可以在上面畫個圓。
師: 欣怡的意思是說,在這個盒子上面直接畫,是不是?
云嶠:用彩紙搓個圓。
師:云嶠突然有了想法,用個彩紙搓成圓,你們聽到了嗎?
幼:用彩紙搓個圓。
幼:和丫丫的一模一樣。
師:丫丫的方法是直接在盒子上畫。
幼:是剪個圓。
師:哦,那你和他們的說法是一樣的,還有其他的建議嗎?
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幼兒思考并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教師對幼兒的回答只是簡單判斷,既沒有追問解決辦法的理由以便幼兒分享學習,也沒有啟發幼兒大膽猜測,強化方法的實際運用,更沒有支持幼兒通過解決類似問題幫助幼兒遷移經驗融會貫通。這種缺乏解釋和質疑的交流討論,錯失了促進幼兒認知發展的機會。
2. 教師重視對幼兒的反饋,但對關鍵問題不能持續深入,反饋質量較低
分享環節中,教師會圍繞幼兒的作品或某一個問題進行討論,有時也會提出疑問或要求幼兒解釋思考的過程并鼓勵幼兒。但是,這種能給幼兒經驗提升提供支架和信息的反饋占比低,說明教師只是停留在否定幼兒不正確的反應或者忽略幼兒在理解中的錯誤的程度上,不能給有困難的幼兒提供支架,支持幼兒解決問題。
建構區,兩名幼兒搭建了一個游樂場。教師對此進行了分享。
師:悠然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們搭的是什么?
悠然:我搭的有蹦蹦床、有獨木橋,還有賣好吃的、滑滑梯。
師:你們在搭建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了嗎?
悠然:倒了。這里剛剛倒了(指出) 。
師:好,請坐。誰還有補充?
名珺:這個是一個看魚的,這個是游樂場的門,可以從這里走到這里看魚。
師: 還有嗎?
名珺:看魚的地方木板倒了。
師:遇到一樣的問題,這個倒了。那小朋友一起來看看他們搭的這個游樂場,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藝一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藝一:那個木板太斜了,可以放正一點不容易掉。
師:好的,請坐。你們下次可以試一試。
針對游樂場的搭建進行交流時,幼兒在游戲中的經驗—搭的是什么(外形、結構)、使用了什么材料、運用了什么方法、是否形象等,教師沒有引導幼兒說清楚;對于幼兒共同談到的“看魚的地方倒了”這一困難和“木板放正一點”這個搭建角度的關鍵問題,教師沒有深入探究。這樣的教學支持無法發揮經驗分享的價值。
3. 教師與幼兒交流頻繁,但回應單一,無法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在促進語言發展維度中,頻繁的交流占比最
高,開放性問題、重復和延伸占比較低,自我及平行式對話、高級語言占比最低。 這說明在自主游戲分享環節,教師雖與幼兒交流頻繁,但是回應多是重復和敷衍的,很少使用豐富的語言對幼兒的回答進行總結或予以重復和延伸。
美工區,曦格畫了一個穿著漂亮裙子的小女孩。結束后,教師請曦格分享經驗。
師:你畫的這個小人是什么樣子的呀?
曦格:頭發短短的。
師:頭發短短的。還有呢?
曦格:裙子長長的。
師:小人裙子特別地怎么樣呀?
幼:漂亮。
師:特別好看。上面有什么?
幼:小花。
師:小花。還有?
幼:草地。
師:你看她的裙子上面有什么?
幼:花紋。
師:有花朵,還有花紋。曦格的作品非常棒,一會兒老師給你掛在我們美工區的作品展示區。
教師對幼兒繪畫中表達的人物形象、使用的裝飾方法以及色彩的運用表示了肯定,但是回應時只是簡單重復幼兒的回答,同時使用的啟發式語言籠統分化,不能支持幼兒對畫面的色彩美、形象美及裝飾方法進行詳細描述和總結,幼兒很難獲得情感的支持,同時也錯失了通過生動描述游戲過程提高表達能力的契機。
三、優化幼兒自主游戲分享環節中教師教學支持的建議
1. 通過游戲觀察記錄為教學支持提供著力點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提出:“認真觀察幼兒在各類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并做必要記錄,根據一段時間的持續觀察,對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做出客觀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3]自主游戲中的幼兒往往處于最真實、最自然的狀態,教師能夠通過觀察幼兒自主游戲了解、把握幼兒的已有經驗并判斷其在經驗進階中的位置,可以說,幼兒自主為成人進行高水平指導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4]。教師可以采用掃描式觀察和聚焦式觀察,進行照片、視頻等記錄展示。通常,幼兒用積木或操作材料搭建拼裝的作品在收拾玩具材料時會被拆解。用照片記錄這些游戲時刻,在角色游戲的照片旁附上幼兒自己的描述,也是另一種保持記憶的方式,甚至還有助于兒童未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游戲[5]。
2. 通過有效提問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在分享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出以下三類關鍵性問題引發幼兒思考,促進幼兒認知發展。
挑戰式提問。教師應避免提出“你做的是什么”“畫里有什么”等描述性問題,而應提出支持幼兒自主思考的問題,如:“你是用什么方法搭成了這么高的塔?”“你怎么說服小朋友愿意和你一起表演的?”這樣的問題不僅會激發幼兒興趣,也能幫助幼兒梳理經驗和分享經驗。
比較性提問。為支持幼兒新經驗的產生,教師應將幼兒的連續經驗聯系在一起,并通過比較性提問幫助幼兒分析推理,如:“你們覺得今天的表演比昨天有哪些變化和進步?”“你這幾天都在用蘑菇釘拼插圖案,而且拼插的比之前快,你有什么好辦法嗎?”這樣的提問可以幫助幼兒將之前、之后的經驗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有效促進幼兒認知發展。
連環式提問。通常一個問題難以說明幼兒的經驗,因此,教師需要通過連環式提問促進幼兒對游戲中問題的深度探究。如:“為什么你畫了一個哭臉呢?”“你們嘗試用了什么方法防止恐龍身體的倒塌呢?”“你們覺得倒塌的原因是什么?” 連環式的提問可以幫助幼兒逐步厘清問題的關鍵點,梳理解決問題的核心經驗。
3. 通過高質量反饋豐富幼兒表征和表達游戲的經驗
肯定與贊賞。教師的肯定對幼兒有極大的心理支持作用,能夠促進幼兒對目前探索行為的持續興趣,獲得更多的經驗。教師要用充滿感情的語氣和完整的語言表達對幼兒游戲行為的具體贊賞。如:“我覺得你搭建的煉丹爐真形象!”“你真是太有創意了,用黑色橡皮泥解決了鳥窩的顏色問題。”“我看到你用了很長時間探索如何使車子保持平衡,你是個特別具有堅持精神,不怕困難的孩子!”
追問與質疑。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追問與質疑,讓幼兒描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以達到促進思考、發揮想象力、發展創造性能力的目的。如:“你做的車子很漂亮。不過司機在哪里開車呢?”“為什么你做的母雞的蛋是不同顏色的呢?”“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看法嗎?為什么?”
總結與提煉。對于幼兒的表達,教師應及時加以總結和提煉,引導幼兒從具體的經驗中發現規律,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如:“童童剛才說到了裙子的長度、顏色和圖案,描述得非常全面。”“軒軒給大家介紹了拱形橋的支撐方法,他發現了兩個薄的積木可以代替一個厚的積木,還發現了拱形橋支撐積木的高度是逐漸變化的,而且每個變化都一樣。”
4. 通過語言示范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3~6歲是人類個體語言發展的關鍵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6]游戲分享環節正是幼兒基于自身游戲經驗,想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時機,也是他們表達個人情感和游戲經驗的機會。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教育支持中注重自身語言的示范作用,通過使用多樣的語句、豐富的詞匯、完整的句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向幼兒展示語言世界的有趣和有用,并通過豐富的詞匯、完整有條理的語言,不斷支持幼兒通過游戲后的分享環節提高自身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 邱學青.自主性游戲講評的研究[J].幼兒教育,2008(11):25-29.
[2] 王春燕,俞萱.幼兒園游戲分享環節研究的熱點與思考——基于1983—2022年文獻的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2(Z1):92-96.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的通知[EB/OL].(2022-02-10)[2023-06-1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5/content_5673585.htm.
[4] 劉宇.“游戲本位學習”的若干理論問題及其實踐意義[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2):32-40.
[5] 蓋伊·格朗蘭德.發展適宜性游戲:引導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M].嚴冷,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02.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8.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幼兒自主游戲中的師幼互動研究”(批準號:JCJYB2216080026)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焦作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