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甫
“問題+活動”雙輪驅動是指以課堂有效問題與課堂活動為雙引擎,通過問題投放和生成,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欲望,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從而使學生參與到“問題解決”的學習中。筆者以高一物理“超重與失重”教學為例,說明如何通過“問題+活動”雙輪驅動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問題驅動,讓學生思維活起來
如果沒有教師的有效引導和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就只能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因此,想要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問題設計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在預設問題或生成問題的引領下,讓學生去思考、去辯論,產生思維的碰撞。
1. 設計問題串,引領合作學習
在“超重與失重”教學中,學生觀察到超重及失重現象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下列問題:同學們在下蹲的過程中,為什么先出現失重后出現超重?產生超重與失重的條件是什么?物體可能的運動狀態有哪些?教師讓學生各抒己見,不斷進行思維碰撞。在這些問題得到解決的基礎上,緊接著拋出問題:你能否使拉著重物的彈簧秤示數為零?什么叫完全失重現象?完全失重的條件是什么?由于有前面的知識基礎,學生較為容易理解完全失重的相關概念,但由于沒有完全失重的經歷,因此對完全失重的現象將信將疑。
為了幫助學生澄清疑點,教師現場演示“滴水不漏”實驗,將事先準備好的飲料瓶瓶底和側壁上各扎幾個小孔,向里面倒滿水,可以觀察到水從小孔四處向外噴射。這時讓學生討論:水為何能從小孔噴出?水對瓶底及瓶壁產生壓力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讓飲料瓶做自由落體運動,你將會觀察到什么現象?讓學生綜合運用壓力、壓強及超重、失重的知識,進行理論分析,然后再將飲料瓶由靜止開始釋放,發現水不再向外噴出。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兩個疊放在一起的物體在不考慮空氣阻力情況下,讓它們由靜止開始下落,在下落的過程中,物體之間的彈力為多大?這樣層層推進,步步設疑,不斷喚醒學生的深層思維,在一個個問題得到解決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2. 設計問題鏈,澄清模糊認識
針對“超重與失重”教學中的易錯點及模糊點,教師設計出系列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出現超重與失重現象與物體的運動方向有關嗎?在實際運動中,如何判斷它是處于超重還是失重狀態?出現超重、失重現象時,其重力是否發生變化,為什么?出現超重、失重現象時,其超重或失重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通過這些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交流互動,深化學生對超重與失重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
3. 設計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實驗設計,培養其物理思維。在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基礎知識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彈簧測力計,學生發現隨著人體下蹲,鉤碼會發生變化。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力傳感器對鉤碼變化進行測量與觀察。教師提問:“當人體下蹲時,彈簧測力計讀數會出現怎樣的改變?”學生回答:“數值先變小,然后變大,最后變小。”教師追問道:“哪位同學能夠更加詳細的說明讀數變化情況?”學生A踴躍舉手回答:“當處于靜止狀態時,測力計讀數為3N,當人體下蹲后,數值小于3N,之后逐漸超過3N。”教師點頭表示認可,并繼續問道:“怎樣才能將數值變化過程記錄下來?”學生B舉手答道:“應用力傳感器。”通過上述實驗的開展,可使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問中掌握彈簧測力計的應用原理,并認識到力傳感器在測量力變化中發揮的作用。
二、活動調動,讓學生感官動起來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課堂教學的關鍵。課堂上,教師要精心設計小游戲、實驗等各種活動,綜合利用多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悟、去思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 活動引入,激趣生疑,激活學習氛圍
如何把學生從課間懶散無序的狀態迅速調整到課堂學習狀態,引入設計尤為關鍵。在“超重與失重”教學時,教師直接以智分書本游戲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喚醒有意注意。
上課伊始,教師首先請兩位班里公認的“大力士”到講臺前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拔河比賽。拔河繩用事先準備好的、相互交疊的兩本厚書替代。兩位同學分別抓住書的書脊,水平使勁用力向兩邊拉動,若能把書分開,雙方均為勝者。比賽開始后,只見兩位同學憋足力氣,奮力拉書,全班同學興奮異常,為兩位同學加油。兩位同學盡管用了全力,但卻始終未能把書分開。其他同學雖然心有不甘,但又無奈,有著既興奮又失落的感覺。這時,教師從同學手中接過書本,分別抓住兩本書的書脊,在其突然向下運動的瞬間,迅速將兩本書分離開來。有的同學開始竊竊私語,為什么剛才“兩位大力士”費這么大勁都沒分開,而教師這么容易就做到了?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產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欲望。
2. 實驗探究,自主建構,經歷知識建構過程
對于超重、失重的概念以及在什么情況下出現超重還是失重,教師如果直接把結論告訴給學生最省事也最便捷,但學生理解不一定深刻。實踐表明,人只對親身經歷和體驗過的事情記憶深刻。因此,課堂上設置實驗探究環節,讓學生利用課桌上彈簧秤、鉤碼等物品去探究、去建構概念,讓他們觀察彈簧拉著鉤碼分別處于靜止、加速上升、減速上升、加速下降、減速下降的狀態下,彈簧秤示數的變化,并比較與鉤碼重力大小的關系。實驗中,學生邊操作,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實驗完成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實驗數據,非常容易得出超重、失重的概念。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認識,教師將力傳感器與體重計相連,讓一位同學站在體重計上完成下蹲動作,其他同學通過投影儀觀察體重計示數變化。
3. 簡化實驗模型,強化親身體驗
結合“失重與超重”的相關知識點,教師創設升降機情境,為學生展現牛頓運動定律的實際應用,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人對升降機地板壓力產生的影響。通過上述情境創設,可使學生對“超重”“失重”相關知識有了更多的理解,明白二者必然存在的條件。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很難將上述情境真實展現出來,對此,教師對實驗模型進行簡化,將“升降機應用臺秤測量體重”改為“利用彈簧力計來測量鉤碼重力”,選用生活中常見的彈簧測力計,替代臺秤,使學生能夠親身參與進來,通過生活簡易實驗的開展,充分且扎實地掌握物理知識。
三、雙輪驅動,讓知識活起來
要學好物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學生對超重、失重的知識到底掌握如何,那就要看學生能否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 在游戲活動中做到學以致用
筆者在課堂上安排了兩項活動:一是“智斷紙帶”實驗。在學生面前放有相同的紙帶和重錘,讓學生將紙帶一端固定在重錘上,用紙帶將重錘豎直吊起,看誰最先將紙帶拉斷。該活動著重考查超重知識,看學生對超重狀態下將紙帶拉斷原理的領悟能力。二是“比輕”比賽。就是讓兩位體重較重的同學各自站在講臺前體重計上,示數變化情況通過傳感器顯示在投影儀上。比賽的要求是看誰能讓體重計的示數最小,考查學生對超重、失重條件的理解。
活動結束后,教師讓優勝者發表感言,談談自己獲勝依據的是什么原理。這兩項活動的引入再次激活了學生的興奮神經,既調節了課堂氣氛,又檢驗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置知識的應用于游戲之中,讓學生享受快樂學習的幸福。
2. 在問題解決中實現釋疑解惑
課堂活動及課堂問題的設計都是為學習目標的達成服務。課堂預設的問題及生成的問題都要盡可能讓學生去解決。“智斷紙帶”游戲包含的原理學生不容易闡釋清楚,就要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分析,要將書本分開,就要設法減小紙面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這就需要減小紙面間的壓力。什么情況下紙面間壓力最小?那只有讓書本接近做自由落體運動。這樣層層剝繭,就會讓學生理解教師設計“智斷紙帶”的原理。至于如何使體重計示數最小、如何智斷紙帶,就要充分引導學生討論,理解其原理。在日常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物理知識,引導學生善于去發現、去挖掘,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
3. 在科學想象中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科學想象題目,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推理能力,促進知識外延,使學生養成勤思考、多動腦的良好習慣,減少對教師的依賴。例如,在學習“超重與失重”知識時,教師結合相關知識設計以下題目:“若順著地球兩極的地軸鉆洞,當物體從北極無初速落入無底洞時,物體將如何運動?”該問題雖然有些不切實際,但帶有科學想象特點,很快便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想象力,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經過組內代表發言,可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是物體實施自由落體運動,直至穿越無地洞,沖出地球;二是物體運動速度逐漸減弱,最終停在地心處;三是物體以地心為平衡點,作來回振動。學生發表上述觀點后,教師并不急于評判對錯,而是接著提問:“物體在北半球、南半球洞中時,受到地球引力的方向如何?”問題一出,學生的思維馬上跳轉到正確思路上來,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結合重力相關知識,發揮自身抽象與邏輯思維,很快便給出了正確答案,教師給予肯定和表揚,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對物理學習更加信心滿滿。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養培養的五環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6-GH01011-00421)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文昌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