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冉 軋乃君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的價值是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
筆者所在的天津市北辰區有一項享譽全國的傳統民間繪畫——北辰農民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優秀傳統民間繪畫的代表。誕生于20世紀的北辰農民畫吸收了剪紙、刺繡、泥塑等民間藝術的精華,取材廣泛,以心造像,求全求滿,隨心賦彩,明快詼諧,是富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繪畫藝術形式。它既具有北方的粗狂豪邁,又不失精致,突出“津味”的詼諧幽默和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散發著大工業城市的現代時尚氣息。
根據北辰地域特征和獨特的資源優勢,開展北辰農民畫進課堂的實踐研究,引導學生創造出既能體現農民畫韻味,又不失兒童畫天真、稚拙的兒童農民畫,激發學生熱愛民族、弘揚民族藝術情感是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立足北辰農民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推進藝術課程改革,充分挖掘非遺資源,進一步構建特色美育課程體系,形成非遺課程的階段化和序列化,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核心素養,增強文化自信,從點到面,從傳承到創新,推動學校藝術教育縱深發展是必要之舉。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美術課程在課程觀念上由單一的課程功能向多元的課程功能轉化,這使得美術課程更具有綜合性、開放性、適應性。在傳承北辰農民畫的過程中,出現了以下矛盾:小學美術課程中傳統民間藝術的相關課程內容較少,學生獲取的信息量不足,難以激發其深入學習傳統藝術的興趣,而時代發展、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又需要傳統藝術的滋養;傳統的北辰農民畫以表現農村風土人情為主,脫離新時代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但農民畫的造型夸張大膽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又極其適合小學生學習。如何立足本土傳統藝術資源,解決這些矛盾?結合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將傳統民間繪畫融入新時代小學美術課堂,并進行實踐研究,以北辰農民畫教學為例,在傳承中創新,讓傳統民間繪畫煥發新生機。
一、落實課程安排,優化藝術教育教學
農民畫進校園的實施不能是走形式,走過場,要切實以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繪畫表現能力為中心任務,通過生動的教學、耐心的輔導,引導學生喜愛農民畫,讓學生從心底愛上這門民間藝術。學校將農民畫藝術課程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保證每個年級每周一節農民畫課程,注重夯實兩個基礎,即怎樣教和教什么。教師在傳統美育課程開發方面必須有過硬的業務本領,不僅會畫還要會教。學校著力提升教師理論、技能兩個基礎,為有效開展特色美育課程保駕護航。學校聘請北辰區農民畫家豐愛東為農民畫專家輔導員,除進課堂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外,還為學校美術教師進行培訓。
根據學生及課程特點,確定校本教材的內容。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在不斷摸索中確定“懂—看—學—創”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先懂什么是農民畫,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再看農民畫,欣賞大量不同類型的農民畫,拓寬視野,積累素材;最后學畫農民畫,前期欣賞為臨摹鋪路,實踐中進一步掌握農民畫的構圖設色等技術和藝術性知識。為了更適合學生學習,圍繞運河文化開展主題創作,嘗試不同媒材,進行水墨蠟筆農民畫、丙烯農民畫、拼貼農民畫等探索性教學,從而激發學生愛北辰、愛天津、愛祖國。
二、立足科技特色,形成學校美育品牌
有了前期懂、看、學的基礎,才能有創新。農民畫進校園在北辰區多所學校均有開展,秉承人有我優的理念,將“用傳統美術表現新時代小學生的科技生活”融入日常教學,形成學校特色,開設特色美育專項課程“科技遇上農民畫”,將傳統民間繪畫融入科技教育,二者互為支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保駕護航。
(一)以農民畫形式畫科學幻想畫
科學幻想畫大賽是每年學校科技教育的重要一環。農民畫與兒童畫的異曲同工,讓以農民畫的形式創作科幻畫成為可能。農民畫顏色、造型夸張,不講空間、時間概念的特點,給了學生更大的創想空間。學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科學類農民畫,并在各級各類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二)以科技精神創作多樣農民畫
科技精神就是勇于探索敢為人先。我們開發了半立體農民畫,結合聲、光、電,讓農民畫活起來。此外,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還嘗試多種媒材,如布藝、紙黏土泥塑、丙烯畫等。與此同時,我們進行了后期的衍生設計,做出主題臺歷、鬧鐘、小掛件、手機殼、帆布包等。最受歡迎的是“熱縮片”農民畫。“熱縮片”在高溫下可將畫縮小為原來五分之一左右具有一定厚度的塑料,后期可加工制作胸針、吊墜、掛件等。“熱縮片”有透明和各種顏色可選,對于創作有難度的學生可以進行拓印,極易上手。學生將作品融入生活中,用親手制作的作品裝點自己的生活,擁有了獲得感。
三、以科研引領,提升農民畫教學含金量
為了讓農民畫教學符合新時代小學美術課的特點,學校成立傳統民間繪畫融入新時代小學美術課堂科研小組,確定以下研究方向:首先,整合分析北辰農民畫的定義;其次,整理概括北辰農民畫的形式風格等特點及創作過程;最后,對北辰農民畫進行剖析,并使之轉化為能夠合理服務于小學學段美術課程的美術資源。通過有步驟、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專項研究,梳理新時代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傳統民間繪畫的策略、方法,探究激發學生對傳統民間繪畫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關心了解北辰民間特色文化,建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意識的教學策略;形成在新時代小學美術課堂傳承傳統民間繪畫的有效教學模式;提升教師個人素養與探究能力,使教師掌握傳統民間繪畫融入新時代小學美術課堂的策略與方法,更好地面對學生與課堂,建立與之對應的評價體系;通過傳統民間繪畫的學習與再創作,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從而弘揚民族文化。將傳統民間繪畫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接觸、了解、體會家鄉的民間繪畫藝術,培養其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做好美術課堂教學與思政建設的有機結合。開展策略研究,形成學校特色美育理論性成果,提升學校特色農民畫教學的含金量。
四、搭建宣傳平臺,擴大傳統民間繪畫的影響力
廣大美術教師對于積極傳承與創新傳統民間繪畫持支持態度,但是在如何進行傳承與創新上存在畏難情緒,覺得自己不是專業的農民畫家,怕對農民畫的理解不到位從而不能很好地進行課堂教學融入。只有進一步擴大北辰農民畫的影響力,才能打消部分教師的顧慮。基于此,除了在日常進行農民畫相關知識的整理和作品創作外,筆者還積極進行農民畫的宣傳推廣。2022年高考前夕,創作農民畫《一舉奪魁》被張貼在考點,為特殊考生加油鼓勁兒,此畫還刊登在學習強國天津平臺、北辰融媒體中心的官方平臺“微北辰”,將農民畫“寓意美好、積極向上”的特點展示給大眾。在抖音、小紅書、微博等注冊賬號,進行農民畫相關知識與作品的分享。其中,小紅書置頂筆記是繪制的水粉農民畫《百舸爭流》,打破大眾對農民畫“土”的刻板印象。創作的筆記丙烯農民畫作品《向陽》,介紹了農民畫創作過程、繪畫媒材,獲得了5萬余人次的觀看量,近三千粉絲點贊,并有近千粉絲收藏此則筆記。有很多愛好農民畫的粉絲咨詢相關問題,我都一一解答,為推廣北辰農民畫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了更好地開展農民畫進課堂活動,申請建立微信公眾號,開展基于微信公眾號的傳統民間繪畫資源平臺建設的探索,將筆者及其團隊在北辰農民畫融入新時代小學美術課堂的經驗進行整合,在微信公眾號進行推送,為廣大有志于傳承與創新傳統民間繪畫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學資源。
北辰農民畫是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喜愛,適合在基礎教育階段大力推廣的優秀傳統民間藝術。筆者僅以自身在北辰農民畫傳承創新中梳理此文以供參考——在傳承中,題材創新、技法創新、媒材創新、宣傳手段創新。創新的前提是保證傳統藝術內核不變味,其依舊為了表現積極向上、熱愛生活,并富有美好寓意。只有這樣,創新才能錦上添花,北辰農民畫才能煥發新的生機,傳統民間繪畫才能真正融入新時代小學美術課堂。
注:本文為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傳統民間繪畫融入新時代小學美術課堂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為:ELE210262)的研究成果。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