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知
小學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是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信息獲取、篩選辨別和表達運用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的鍛煉,以及建構學生在數字時代的全新思維模式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積極創設媒介資源條件,營造生動的閱讀情境,構建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同時,整合課外跨媒介閱讀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空間,形成多樣化的過程性學習成果,有效實現信息整合。
小學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指的是基于小學生閱讀特點,根據閱讀教學需要,以教師為主導,有機鏈接教材中的“閱讀鏈接”“資料袋”等板塊內容,將各類跨媒介“文本”,如文字、圖像、音視頻等進行整合重組;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探索開放性更強的媒介平臺,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學會運用語文素養解決現實問題,其實質是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新媒介素養,培養學生信息獲取、篩選辨別和表達運用的語文綜合能力,建構學生在數字時代的全新思維模式。
一、創設媒介資源條件,營造生動閱讀情境
跨媒介的升級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全新的平臺,創造了更大的空間,拉近了學生認識社會的距離。圖片類的視覺“文本”促使學生通過生動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音樂類的聽覺“文本”引導學生沉浸于歌詞和音樂營造的氛圍來抒發“聽后感”;動態影像類視聽“文本”可以準確地“還原”或模擬現實世界,有機地與紙質文本結構脈絡結合起來。因此,對小學語文教材的解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類平臺獲取跨媒介信息,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閱讀情境,在解讀、利用、組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文本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對文本蘊含的思想情感產生深刻體會。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第六冊《火燒云》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了解火燒云的絢麗多彩和美妙奇異,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課前教師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收集了不同的晚霞照片以及火燒云的動態變化視頻。課上,教師利用“天空中的火燒云是鮮艷無比、光亮耀眼的,請大家欣賞”進行教學導入,展示多張晚霞照片,如“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天空著了火”,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閱讀情境,讓學生自覺接受美的陶冶,提升審美能力。理解文本后,學生從文字上體會到了火燒云的美麗和神奇,為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師播放火燒云形態各異的視頻,并引導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火燒云那姿態各異、瞬息萬變的樣子吧!”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語言文字的理解,深刻體會文本蘊含的思想情感。
又如,在教學統編版第十一冊《京劇趣談》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預習導學單中引導學生利用多種媒介搜集與京劇相關的知識,如“對打”和“刀槍下場”的視頻資料,目的是讓學生對京劇形成初步印象。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搜集關于各種“馬鞭”的資料,以及不同人物使用的馬鞭的不同特點,從而讓學生理解“不同人物使用馬鞭有其約定俗成的規律”,深刻體會京劇“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的藝術之美。同時,在課外,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分工合作,從網絡平臺查找臉譜、服裝、流派、手勢等資料,可以是圖文并茂的有關京劇的文章,也可以是配有音頻的京劇視頻,作為課后延伸交流內容,從而通過跨媒介閱讀材料的分享感受京劇的藝術特色,加深對國粹京劇的認識。
再如,統編版第十冊第二單元安排了四篇名著片段賞析,《草船借箭》全面展現了諸葛亮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的傳奇故事;《水滸傳》中無人不曉的經典段落;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孫悟空在《猴王出世》中一出生就自帶光環……關于四大名著的影視作品更是多次被改編,成為男女老少都喜歡的節目,這些聲光媒體形象、直觀,對學生理解文本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片段用于教學,用跨媒介的形式呈現多樣化的閱讀情境,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增強其審美體驗。在《景陽岡》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歌《好漢歌》,在鏗鏘有力的歌聲中引出文章主人公—武松;教學武松與老虎搏斗這一片段時,為了讓學生抓住武松連續的動作描寫來揣摩當時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教師可以利用“武松打虎”精彩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武松的勇猛。通過對文本語言文字的深度解讀,再加上直觀影視作品畫面的沖擊,學生能夠有效完成“入情入境地復述武松打虎部分”這一教學任務。
總而言之,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有賴于學生在跨媒介閱讀情境中進行感悟,因此,教師應積極創設媒介資源,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豐富其審美體驗,提升其審美鑒賞力。
二、構建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豐富學習體驗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跨媒介素養的培養,是當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學生圍繞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充分體現主體性原則,通過多種媒介資源自主收集資料,深入探索、拓寬視野、獨立思考,完成自主學習活動。
為了更好地落實跨媒介閱讀,學生需要掌握不同媒介元素之間的關系,如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等,對同一個話題進行拓展解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在不同媒介下進行跨媒介閱讀,構建多元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遨游漢字王國”是統編版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單元的主題,這一單元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漢字的歷史、特點和發展,明白正確使用漢字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文字的熱愛之情。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更是培養了學生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策劃活動的能力。
漢字歷史悠久,關于漢字的歷史、特點、發展等內容在網絡和報刊等多種媒介都可以找到?;顒娱_始,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梳理本單元脈絡,掌握綜合實踐學習方法,讓學生走出課本,進行跨媒介閱讀,真正開展實踐探究。小組成員利用多種媒介資源查找資料,教師引導其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在觀看有關漢字的視頻后設計理解漢字來源和分析歇后語的問題,或者在閱讀配有圖片或音頻廣告時,引導學生關注不同媒介元素之間的關系和互動。
活動中,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推選出組長,共同商討并明確小組研究方向。組長根據小組內成員的能力及個人情況分配相應任務,組員根據計劃分工表多渠道搜集、匯總與整合資料。
在成果匯報環節,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體驗活動來組織探究學習,如制作卡通謎面猜字謎等。有的小組搜集了漢字起源的故事、漢字演變的過程;有的小組制作了有趣的諧音歇后語、廣告、笑話和小故事,讓同學在哈哈一笑的同時感受到漢字諧音的魅力;有的小組開展字謎大賽,讓大家開動腦筋,在感受比賽樂趣的同時贊嘆字謎之妙;有的小組自己書寫作品,將漢字的古樸飄逸展現得淋漓盡致;有的小組展出精彩紛呈的漢字手抄報、漢字飛行棋等,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漢字文化。
同樣,統編版第十二冊語文教材第四單元“奮斗的歷程”也是綜合性學習單元,編者意圖是讓學生深切領會中國共產黨經過偉大的奮斗歷程繪就的壯美畫卷。為了完成了解一段段蕩氣回腸的革命故事的學習目標,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展開活動:課前搜集資料、研讀交流;課堂上唱紅歌、講紅色故事;課后摘抄英雄語錄等。在這些活動開展過程中,跨媒介發揮了有利作用,互聯網平臺上的英雄故事電影、課外紅色書籍中的一首首紅色詩詞……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小組分工,將每個模塊的任務進行合理分配,讓組員對自己或者小組完成的任務有個明確的目標,對所實施的方法進行探討,對搜集的多種媒介材料進行選擇,從而實現合作、自主探究。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使用跨媒介資源,從不同角度出發,由構思、確定研究內容開始,到提出問題、確定主要研究方法,再到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得出研究結論,在此基礎上,學生自主創作了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研究報告,從而構建合作、探究、發現的自主學習模式。
三、整合課外跨媒介閱讀資源,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有語文學習資源。閱讀不應局限于課堂上,而應該向生活延伸,讓家庭成員也參與進來。因此,教師要拓展閱讀形式,開闊閱讀視野,用與眾不同的方式進行一場跨媒介閱讀新體驗。
隨著我國電視電影技術的發展,以前只能出現在印刷媒介上的經典文學作品躍身光影世界,并綻放出與文字不一樣的文學魅力。比如我國四大名著改編而來的電視劇,由于制作精良被奉為經典。又如近年來綜藝節目中掀起的“國學熱”,《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經典永流傳》《見字如面》等節目使學生可以“換個方式學語文”,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以及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主持人大賽》通過參賽者對新聞的分析和評委精到的點評,不僅可以使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而且能夠讓學生明白媒介傳播的意義在于有物的同時要有理,樹立正確的媒介傳播價值觀念。這些課外跨媒介閱讀資源如果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整合學習,既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感受跨媒介閱讀的魅力,又能為學生終身的語文學習和文學品鑒打下良好的基礎。
以“跟著書本去旅行”這一跨媒介主題閱讀為例,《跟著課本去旅行》是一本將知識融入教材,將課堂搬出教室的書籍。教師可以選取部分內容,結合多種媒介資源,指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比一比,激發學生進一步觀看的興趣,引領其初步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領略文化內涵,將閱讀輻射到家庭、延伸到生活,跟著課本中發生的故事與父母一起游覽,實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真正意義。電視紀錄片《跟著書本去旅行》也是一檔學生很愛看的體驗式文化教育節目,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在觀看中收獲樂趣,還能收獲文化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節目,欣賞紀錄片中的文化古跡,聽專家講古跡的故事,領略節目的文化內涵。還可以讓學生化身小導游,開展“跟著書本去旅行”知識大比拼活動,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變成一幅幅圖文并茂、妙趣橫生的思維導圖,形象地展示學習收獲,在活動中感受文化帶來的自豪感與成就感,在分享和交流中延伸思維,拓展知識。
四、形成多樣化過程性學習成果,有效實現信息整合
根據新課程標準,小學高年級學生不僅要學習跨媒介閱讀與運用,還要初步運用多種方法整理并呈現信息。因此,跨媒介閱讀應注重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課堂驗收以及閱讀水平提升情況,并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綜合評判,以全方位了解學生的跨媒介閱讀情況。
在結果性評價中,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成果呈現出來,如PPT展示、團隊演講、合作寫作、思維導圖、小畫報、小詩集甚至是動漫作品等形式。教師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評價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掌握和創新能力;通過小組討論、班級展示等方式進行課堂驗收,考查學生對閱讀材料的領會程度。
例如,在《草船借箭》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書中和影視中諸葛亮的認識制作“英雄名片”,記錄自己對諸葛亮的評價?!毒瓣枌氛n后題要求學生在把握故事情節發展順序的基礎上,生動具體地講述武松打虎的故事,因此,學生要梳理清楚文章順序,繪制一份簡易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說故事的幾個重要節點,完善情節發展的思維導圖,為復述故事提供支架。
又如統編版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在結果性評價中,學生可以通過“誦讀革命詩篇,感受革命情懷”“講述英雄故事,弘揚紅色文化”“繪制英雄簡報,傳承紅色精神”等形式呈現學習成果,將心中對革命英雄的敬仰和懷念付諸筆端和深情的誦讀中。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學習成果呈現的過程中,學生在選擇跨媒體信息時候的理解力、選擇力、評價力、探究力、邏輯思辨力也一一呈現,提升了學生的判斷力、決策力和創造力。依托跨媒介閱讀這一新穎的形式,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有效激發,在增強閱讀主動性的同時,對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更為深入,從而對紛繁復雜的世界進行理性判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跨媒介閱讀促使學生勇于接受、樂于嘗試新鮮事物,使語文學習與時俱進,具有時代氣息,更愉悅、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