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梓旋
當前小學課程改革進入持續深化階段,尤其在“雙減”政策出臺后,學校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多渠道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成長環境。廣州市番禺區教育部門從整體角度出發塑造“文化德育”名片,這為筆者所在學校構建“明德達賢”文化德育體系提供了優質土壤。然而,學校管理層在統整德育體系的過程中,發現仍存在如文化德育架構體系不完善、教育主體參與度不足等諸多問題。
新樣態學校理念包含“全面育人、文化內生、課程再造、整體建構”四大基本主張,基于此,學校聚焦“明德達賢”文化德育下的新樣態學校建設,將四大基本主張落地為“五大要素”,即挖掘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展多樣化德育活動、利用班級文化隱性育人、開發德育與隊課融合課程,構建以學校、學生、社區為主體的德育共同體,以全方位的文化德育來浸潤學生多元發展。
一、利用傳統節日特點,滲透傳統文化元素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每個節日都傳達著不同的文化意蘊。教師以傳統節日為出發點組織德育活動將會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引導他們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承襲美德。
例如,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盛大的祭祖節日,在節日到來時,人們通常會選擇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來緬懷祖先。掃墓祭祀是弘揚孝道、親情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掃墓活動,緬懷先輩英勇無畏的精神,使學生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掃墓活動結束后,還可以帶領學生踏青、植樹,引導學生觀察季節的變化,形成熱愛自然的意識。
二、組織多樣德育活動,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現實情境,有利于深化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德育活動主題的認知。學校突破以往理論化德育模式的局限性,將德育轉移到課堂外,如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各類德育活動,在校內組織各式各樣的社團,從而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
以吟誦社團為例,社團組織“中華詩詞朗誦活動”,由學生自主開展,搜集不同主題的詩詞作品,協同其他學生進行朗誦,以此體驗古詩詞的文化魅力和內涵。如在“古人的親情”主題活動中,吟誦《游子吟》《月夜憶舍弟》等古詩,在吟誦時,教師配樂引導學生深入意境,同時組織學生改編詩詞并創編劇本,以深化學生對親情的感受。
三、完善班級文化體系,營造和諧學習氛圍
班級文化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從不同角度出發完善班級文化體系,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于無形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
例如,重點完善制度文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當前班級存在的問題,分析解決的方法,并自主設置班級制度,從而培養學生愛集體、自尊自律的品質。另外,組織學生共同優化班級文化環境,在墻上設計海報和黑板報,定期更換“誠實”“尊師”等不同主題,并展示相關的人物和事件:“一諾千金”教育學生不要失信于人;“程門立雪”教育學生要尊師重道……在自行裝飾班級中強化學生的集體認同感。
四、發揮多個部門合力,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文化德育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多個部門的強強合力。其中,少先隊作為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組織,將德育元素和隊課課程融合以完善隊課課程體系,可為德育效果的提升提供有力的幫助。
例如,組織學生進行隊課學習,在隊課中講述少先隊發展史、優秀少年實踐案例、黨組織發展史、革命先輩英勇事跡等,加深學生對少先隊的了解,深植愛國情懷。學校還將隊課資源上傳到共享平臺,讓學生自行下載,通過自主學習涵養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
五、加強社區參與意識,擴大教育主體范圍
在新時代環境下,教師應重視發揮社區的功能和作用,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德育實踐機會,在生活實踐中落實德育目標,優化德育環境。
例如,教師可以和社區黨建部門合作組織“關愛空巢老人”活動,讓學生前往社區為空巢老人提供文藝演出。在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培育自信意識,以及關愛他人、樂于助人的品質。同時也促使學生聯想到家中的親人,深化他們對親情的認知,培養正確的親情觀念。
新樣態學校建設著眼于內生式發展,凸顯學校本色。“明德達賢”文化德育體系的構建與內化,不僅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吸收優秀課程資源,組織多樣化德育活動,從班級入手促進文化內生,還需要學校各部門以及社區攜手并進,形成整體育人的“長篙”,助力新樣態學校建設“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