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仲桂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的“詩情畫意”驚艷世界,元宵節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王亞平在中國空間站用古箏奏響《茉莉花》……無一不激蕩著中華文化的自信昂揚。然而受西方文化影響,現在有些學生滿口流行歌曲,網絡詞匯,甚至寫作也用上網絡語言。這些現象的泛濫,都在警示著我們一線教育者: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那么,如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學生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一、巧用經典古文,營造濃郁氛圍
學校氛圍起“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是傳遞信息的獨特語言,蘊涵巨大的潛教育因素。為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我校精心打造校園文化,讓濃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風詩韻香飄校園:校道兩旁,樹立經典詩作;場室內外,沐浴古詩詞;橫梁上,高懸古人精辟之語……氛圍除了無聲的氛圍,還有有聲的氛圍。學校利用校園廣播通過講經典故事等形式宣傳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和諧持中、崇德尚仁以及愛國主義情操的中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讓學生時時處處都在說中華文化,以說中華文化為校園主潮流。
二、妙用傳統節日,感受文化魅力
每一個傳統節日背后都蘊藏著生動、美麗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大人喜歡,孩子更喜歡。所以每一個傳統節日來臨之前,我首先啟發學生搜集與節日有關的故事,激發學生對節日的興趣。然后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節日的習俗,例如:春節,觀看各民族習俗;正月十五,猜燈謎主題班會;清明節,云上緬懷先烈;端午節,親子包粽子;重陽節,走進社區敬老院,與老人共度美好時光。活動結束以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思活動中哪些要關注的地方,哪些值得回味的事情。于是,每次活動以后,我讓孩子們舉行一次交流,談談節日背后的故事,聊聊參與其中的感受。
三、善用傳統藝術,盤活校內資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具有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學中除了滲透傳統文化經典,還滲透了中華傳統藝術特色。如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我先讓學生先觀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漢字方陣部分,再以“火”字為例,觀察演變過程,讓學生初步對中華文字藝術感興趣,再聊聊自己了解的有關文字的信息。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魚,一方水養一方魚,無文化之國家,便如無水之魚,欲求成長發展而永無可能。”我借助藝術學校特色,讓參與剪紙社團的學生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與特色技能;讓參與合唱社團的學生唱響傳統歌曲,談感受。另外,我在舉辦故事會、繪畫課、手工制作課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后,都會舉行一次圍繞傳統藝術為話題的口語交際活動,盤活校內資源,創設傳統文化的校園育人氛圍。
四、借用中華時事,厚植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情操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從古至今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前赴后繼,拼搏進取。從古人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到今日中華民族的復興夢,都完美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情操。從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2020年新冠疫情;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舉辦,無一不譜寫中華兒女一曲又一曲自強不息的愛國之歌。于是我緊隨時代的步伐,以時事為焦點,開展一次又一次的愛國主義交流,從而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
傳承命脈,開拓創新,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讓我們依托積淀千年的華夏文化,推動語文教學改革,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本文系廣東省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專項課題研究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表達與交流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編號:JMZHGC2022018)的成果】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