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霞
“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這是小學教師給后來成為偉大文學家的茅盾的作文評語,這激奮人心的評語,很大程度上促發少年茅盾的“文豪”夢。評價是作文教學的一個環節,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寫作水平,兼容德育滲透,更能為學生點亮寫作和人生之路。
一、巧用評價內容多維化 建立自信底色
(一)學段評價。小學三年級是作文起步階段,教師要樹立“童言無忌”的大愛觀念,注重激勵“想寫”的興趣。如:“你把老師當成知心朋友,說出了最真實的想法。”“從字里行間,老師看到了你對學習的熱愛,加油!”評語不僅是書面的,還可以口頭表達。當發現寫作亮點,在班上開“作文欣賞會”點評,能給學生視覺、聽覺的沖擊。萬事開頭難,把握好學生作文的“開筆之評”是發展性評價的體現。到了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寫作經驗,激勵性評語主要是穩定寫作情緒、滲透寫作方法。
(二)個體評價。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存有差異性,我們應采用多元標準,允許異步達標。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巧用作文評價內容的多維化,貫徹激勵性原則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潛力,帶來精神上的助力,更好地建立寫作和人生努力的自信底色。
二、善用評價方法多樣化 塑造健全人格
(一)工具性指導。例如,學生在學習《驚弓之鳥》后進行續寫:“更羸如獲至寶,把大雁捧回家。為了治好大雁的傷,他每天都要到離家很遠的高山上采摘草藥,期間克服了很多困難。更羸把珍貴的草藥熬成湯藥,小心翼翼地給大雁清洗傷口。經過近十天的精心治療,大雁的傷口漸漸好起來,更羸心中的大石終于放了下來。”此生想得“遠”,可惜不夠“細”,教師可以這樣點撥:“讀了你的文章,感受到了更羸對大雁的精心護理,相信他遇到的困難一定不少,能清楚地寫出來嗎?”充滿情感的批語,顯得親近又拓展想象空間,使學生聲聲入耳,明白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人文性引導。例如,在完成五年級習作《難忘童年》時,班上一位單親家庭的學生傾吐著自己失去父愛的痛苦與無助:“每當開家長會,我看到同學的爸爸們是那樣英偉,我就想哭;每當父親節來臨,我看到同學親手制作的禮物,我就特別妒忌……”看到這,我們評價的不僅是一篇文章,還要顧及孩子脆弱的心靈。作為對話的一種方式,評價此時凸顯出人文性功效。教師可以這樣回復:“此時此刻,老師特別想抱抱你!你是一個勇敢的孩子,是個懂事的孩子。我被這篇文章感動了,老師和同學的愛一直在你身邊。”
三、活用評價主體多元化 構建家校協同
(一)換位思考。自我評價要求學生換位思考,以“讀者”或“小老師”的角度,以“批判”的態度回看自己的作文,通過前后比對進行完善。學生會這樣反思:“看了同學的作品,我覺得自己在人物的動態描寫方面還不夠生動,以后我要多采集好詞句。”“這次的作文是聽了老師的建議。以后我要多觀察身邊事,增加素材。”學生對自己的作品從“欣賞”到“精益求精”,學習習慣的韌性和嚴謹也會從中得到鍛煉。
(二)同伴進言。“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學生有時無法意識自己作文的遺漏,創設師生、生生互動、同桌互改、小組互評,同齡人代替教師提供新信息,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有學生在同學的本子上賞識到:“你在描寫水面時用了很多四字詞語,讓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真妙。”三人行必有我師,評價的學生會在讀文、評文的過程中開闊視野,作文的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同時也學會一分為二去判斷。被評的學生也學會傾聽別人發言,學會接納他人合理的建議和意見,同時還能增進同窗之情。
(三)教師點撥。教師根據習作的要求,巧借精當的批改,傳授有關的寫作知識,使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在激動的時候,人物在語言、動作上還會有什么變化呢?”“加上一個比喻句,你的文章會更生動,試試看”“看著這瀑布,你想到哪首古詩,引用精辟的詩句來概括你的感受吧”,具有教師情懷和智慧的話語,使學生在修改過程中喚起情緒、表象、經驗、思維,隨之產生修改的動力。
(四)父母寄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生活閱歷、生活經驗、知識認知等方面都能給學生寫作提供借鑒,和教師的課堂教學起到互補的作用。讓家長參與作文評價既能變校園教師單一的評價為“雙師”指導,還讓家長增加“親子時光”,拉近心理距離,對于學生的心理成長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