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16門科目的課程標準“讓核心素養落地”,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工作重點。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應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名著閱讀是統編版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7-9年級學生,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感受經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范圍、提高閱讀品味具有重要意義。可見,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名著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是課外閱讀的主要窗口。
本文以2019-2023年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三地(以下簡稱“廣深三地)15套中考語文名著試題為樣本,分析中考試題對語文核心素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落實以及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啟示。
一、2019-2023年廣深三地中考語文名著試題分析
1.提升閱讀能力,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近五年,廣深三地中考名著閱讀在命題立意、考查形式、設問角度、閱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深度和廣度的提升,主要呈現出以下可喜變化:①“讀得怎樣”“會不會讀”“是否真閱讀、深閱讀”是命題者越發關注的價值追求;②在信息識記、情節概括及人物形象考查的基礎上,增加了點評探究、啟發感悟等題型,更加注重考查閱讀的方法、習慣、深度、思維、見解;③閱讀能力層級從以識記、理解為主到考查鑒賞、遷移、創造的比重逐年增加,對高階思維的考查愈發關注,難、中、易梯度合理。
2.關注真實閱讀,提高思維廣度深度
【例】(2023年廣東省中考)
任務二:請從下列人物中任選一個,仿照示例,提煉一對體現這一人物形象反差的詞語,并結合名著內容加以分析。(4分)
(1)魯智深(《水滸傳》)
(2)祥子(《駱駝祥子》)
(3)尼摩船長(《海底兩萬里》)
本題要求學生對作品進行整體感知,梳理作品的敘事脈絡和內容情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客觀、辯證的方式評價人物形象。如此,問題的探究性得以增強,通過形象分析,巧妙滲透了對人物形象的評價、主題的把握,關注閱讀過程,起到拓展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深入思考的作用。
3.以主題相勾連,喚醒靈活閱讀生態
教師應面向學生時代化體悟與運用的方向,挖掘名著間的主題、人物情節、行文結構、閱讀方法等關鍵部分,通過串聯、比較等方式進行實質性的多部名著的聯結性閱讀。
【例】(2023年廣州市中考)
任務二:根據示例,自選一部名著,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說明原因。
示例:“為什么孫悟空不直接駕筋斗云去西天取回真經呢?”
從選材范圍上看,本題考查涉及初中階段12本名著,給予學生最大化的自由選擇空間;從命題形式看,設問開放,表述靈活,“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一主題串起了12本名著,讓學生有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都有話可說有題可命,但又不能天馬行空,真正能選拔出有讀書、有思考、有感悟的學生;從命題立意看,“說明原因”則是需要學生沉入文本,闡述理由,有理有據,考出了區分度和效度。這樣的設計有助于引導學生從經典中汲取精神養料,獲得有益的成長啟示,巧妙地體現了語文學科的育人目標。
4.注重拓展延伸,體現知識能力轉化
【例】(2022年廣東省中考)
任務四:請從青春榜樣(“紅小鬼”和保爾)中任選一個,結合名著,在班刊欄目“致敬榜樣”中寫下你的感悟。
致敬的榜樣是 ______________ 。
我向您致敬,
本題將文化傳承、立德樹人有機地融入了能力考查之中,引發學生理想目標的樹立,對自身追求的思考,體現了學習與生活的有機統一,建立了個人與榜樣的緊密關聯。既考查了學生文本知識及語言能力的靈活應用,也為學生個性閱讀和創意表達提供充分的空間,有助素養形成,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精神血脈,真正實現了文化浸潤心靈,厚植家國情懷的目標。
三、指導學法,導引教法
1.開展基于主題化、情境化的“真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板塊提出:“要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景,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近年來,名著閱讀題不僅考查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還考查學生真實情境綜合分析的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積極開展基于明確主題的整本書閱讀、跨文本聯讀,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設計探究性、創造性任務,注重分析與能力遷移,注重角色代入與交際意識。
2.聚焦落實多樣化、能力化的“活閱讀”
掌握多種閱讀方法。閱讀名著,關鍵是講究方法。統編版教材名著導讀板塊為我們提供了明確具體的讀書方法指導,如《西游記》應精讀跳讀,《駱駝祥子》需圈點批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要摘抄和做筆記等,教師要注意結合作品進行閱讀方法的訓練,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進行閱讀、思考感悟,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
聚焦閱讀能力培養。面對靈活的名著考查趨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是應該更多關注學生是否讀懂了內容、是否讀透了人物、是否讀出了聯系、是否讀明了意圖、是否讀出了感悟,使“教”“考”無縫對接,可開展多本聯結閱讀活動,對多本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內容情節、寫作手法等進行對比勾連,喚醒學生閱讀體驗,不因死記硬背而導致知識點的混淆錯亂。
3.引領富有開放性、思辨性的“深閱讀”
提升文本解讀能力,關注思維發展。思維能力是一種高度綜合的能力,它可通過多種途徑的學習獲得。名著學習并不只是簡單地閱讀故事、知曉人物、識記信息,更要分析評價、感悟鑒賞、思考探究、培養思維。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文本解讀能力、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基本的作答方法,教師可以多角度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讓學生真正讀懂內容,讀透人物,讀出聯系,讀明意圖,讀出感悟。
落實閱讀教學策略,豐富活動開展。統編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強調學生閱讀方法的掌握。而名著閱讀的考查,同樣是對學生多種閱讀方法的靈活運用、閱讀能力的層級以及對不同文本采用不同閱讀方法的考查。因此,教師要注重設計和開展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實現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注:本文系廣東省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部編版初中名著閱讀測評研究(課題編號:2022143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