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鋒 李軍凱
摘 要: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是指在保持學術質量的前提下,實現科技期刊持續發展、良性循環和不斷創新。智庫以研究和分析為其核心競爭力,能夠在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進程中起到促進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國科技期刊的數量和學科分布現狀的前提下,對標部分國際知名科技期刊的發展經驗,對國內外科技期刊相關的學科布局、交流平臺、合作渠道等方面進行分析,探索通過智庫建設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智庫 科技期刊 高質量發展
科技期刊是開展科學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促進理論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科技期刊是通過出版活動對科學知識進行認證、精煉、傳播和保存的一種過程,通過這種過程將科學發現傳播給研究者、教授、學生和公眾。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科技期刊發展,強調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1]2018年11月,中央深改委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其對促進我國科技期刊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2]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辦好一流科技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3]加強科技期刊建設,對于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期刊的質量高低可以通過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稿件質量水平、期刊出版周期、國際化程度、數字化程度、期刊管理水平、期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多個維度進行衡量。其中,刊載高質量科技創新成果,促進理論創新、助推科技進步、提升我國科技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是 當前促進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智庫是獨立于政府、企業和其他組織,為解決國內國際重大問題進行政策導向研究、分析并提出建議的智力 生產組織。智庫的核心任務是發現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術,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4]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并開始布局中國的出版智庫建設。2023年度有12家新申報機構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出 版智庫高質量建設計劃,加上此前入選的15家,目前共有27家機構經組織評審入選中國官方出版智庫。這27家機構 涵蓋高校出版院系、出版企業研究部門、出版領域專門研究機構等多種類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勢較為突出,具備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高質量出版智庫的良好基礎。
當前,中國期刊業正處在深度融合、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需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遵循戰略科學基本規律,以全球視野、歷史眼光和系統觀念,增強戰略決策的科學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主動性,進一步開展以智庫建設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
一、我國科技期刊的數量和學科分布現狀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2021年數據,全國科技期刊共有5071種,其中中文科技期刊占絕大多數(4482種,88.38%),英文科技期刊420種(占8.28%),中英文科技期刊169種(占3.33%)。從期刊的學科分布來看,基礎科學類期刊1570種,占比31.0%;技術類期刊2271種,占比44.8%;醫藥衛生類期刊1152種,占比22.7%;綜合性科學類期刊78種,占比1.5%。從期刊的地區分布來看,北京地 區有1667種,占全國總量的32.87%,居首位;上海位居第2位,占7.04%;江蘇第3位,占5.09%;湖北第4位,占4.22%;四川第5位,占4.18%。總的來看,北京地區科技期刊的數量和影響力位居全國前列,但與歐美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一是在新興科技領域布局和發展不足。以北京為例,分析顯示,目前71種在京SCI英文學術期刊分布于61個學科,但僅涉及177個SCI學科中的34.5%,并且在醫學類、細胞生物學(全球已有99種SCI期刊)和人工智能(全球已有98種SCI期刊)等國際尖端科技領域,目前在京SCI收錄英文期刊還處于空白狀態。
二是國際影響力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從與國際比較來看,歐美發達國家在科技期刊數量和種類上都比我國多,國際影響力更大,學科分布也更加廣泛。例如中科院和中國細胞生物學會主辦的《細胞研究(英文)》是我國最權威的生命科學領域科學期刊之一,2022年影響因子為44.1,期刊影響因子仍在穩步上升。而2022年美國《細胞》(Cell)的影響因子已達到了64.5。
三是數字化水平有待提升。相較于國際頂級科技期刊,受限于資金、技術、人才等因素,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化出版與傳播平臺建設、期刊全流程數字化建設仍然處于追趕階段。目前我國英文期刊中80%以上與國際出版商合作建設,面臨國際大型出版集團、期刊技術供應商的出版、傳播、評價等諸多方面的掣肘。中文科技期刊因為缺乏自主高效的國家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在期刊出版效率、傳播渠道、市場營收等方面面臨發展瓶頸,制約著期刊的高質量發展。當前,除了現借助商業數據庫提供的 技術建立模式化的投審稿系統并實現數字化入庫、傳播之外[5],我國開放獲取(OA)運作模式的科技期刊仍然較少,亟需探索適應開放科學時代的學術交流模式和規范化 OA出版模式。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進一步降低內容生產的門檻,利用AI技術實現文本生成、音頻生成、圖像生成、視頻生成、策略生成等模態/多模態的內容生成是科技期刊面臨的新的機遇與挑戰。
四是協同融合發展仍然欠缺。當前我國科技期刊仍然比較分散、規模小、集約化不足,多數期刊習慣于“單打獨斗”,融合發展不足,集群化與集約化發展欠缺,導致多數科技期刊出版周期長、審稿效率低、優質稿源不足,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當前,5G、大數據、人工智能、混合現實等新質生產力工具正在逐步改變科技期刊傳統的生產方式、審稿模式、出版形式、傳播平臺等,成為全新的期刊發展的技術底座。科技期刊從業者亟須與時俱進,借助先進生產力工具,賦能傳統科技期刊轉型升級與創新融合發展。同時,科技期刊業應在各級行業協會、學會的組織下與其他學術期刊、期刊數據庫、出版集團、高校以及智庫開展多層次的合作與交流。[6]
二、國際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經驗總結
一些國外頂級科技期刊經過多年的發展,成功運用了各種數字化技術,深耕期刊品牌建設,發揮學術引領功能,擁有了全球學術影響力,他們很多成功經驗值得國 內科技期刊借鑒。我們可以積極探索以智庫建設來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通過培育自主品牌、加強科技融合、開放多元合作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提升其學術影響 力和國際影響力。
一是培育自主品牌,加強在線學術交流平臺建設。《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在線學術交流平臺,方便讀者隨時隨地閱讀和下載期刊內容的同時,也可以與其他科研人員進行交流和討論,為學術期刊建設儲備人才資源。此外,越來越多的期刊開始提供開放獲取服務,方便更多的讀者通過互聯網免費訪問并閱讀其內容。例如,自然出版集團與施普林格合作推出了施普林格·自然開放獲取平臺,旨在為全球科學界提供高質量的開放獲取文章。美國ScienceDirect平臺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開放獲取學術資源平臺之一,通過優化運營管理、加強國際合作等措施,實現了期刊全球影響力的提升。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442種英文科技期刊中,403種依賴海外平臺出版。令人欣慰的是曾經“借船”出海的期刊,也在探索歸國自主“造船”之路。2022年12月,多次蟬聯本領域影響因子世界第一的《先進陶瓷》,結束了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長達11年的合作,轉為依托清華大學出版社自主研發的學術期刊數字化國際出版平臺SciOpen。
二是強化科技融合,促進科技期刊與新技術融合發 展。數字經濟時代不斷拓展科技期刊發展的廣度和邊界,新技術正在逐步滲透到科技期刊發展的各個環節,不少國際知名期刊主動擁抱新技術、新手段,轉變發展思路、革新期刊業務,在科技加持下推進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7]首先,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稿件篩選和審稿。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期刊可以更快速、準確地篩選出高質量的稿件,并通過人工智能輔助專家完成審稿工作,以提高審稿效率和質量,這是大勢所趨。其次,積極開展線上學術會議。《自然》《科學》等頂級期刊長期以來通過線上會議的形式來組織專家學術交流。當前,各種在線會議工具已經成熟,通過視頻會議等技術手段可以邀請全球各地的專家學者參加學術會議,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心得,不僅節省時間和成本,還可以擴大期刊學術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
三是開放多元合作,提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一些國際知名科技期刊不僅停留在期刊出版服務,更是一個開放的學術平臺。以科技期刊為紐帶聯動學術出版商、科研機構、學術團體、高校、企事業研究機構,網羅全球優勢學術資源、科研資源、人才資源,聚合多方科研力量,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8]例如,全球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為了進一步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已經與多個國際知名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它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合作,共同設立“哈佛-柳葉刀公共衛生研究獎”,以表彰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專家的杰出貢獻;它還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合作,共同推動醫學研究和創新。2022年《柳葉刀》的影響因子為202.731,在全球醫學期刊中排名第二。可見,通過與國際知名科研機構的合作,科技期刊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優質稿件,提升期刊學術質量,也能夠借助合作機構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期刊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以智庫建設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一)依托智庫資源,瞄準重點領域,優化學科布局
智庫以專業的研究和分析為其核心競爭力,可通過聚焦科技發展的前沿理論和熱點問題幫助科技期刊明確特色定位、找準學科研選題、優化學科布局。一是瞄準空白領域。對標SCI的177個學科,查找我國科技期刊尚未涉及的細分學科,可依托智庫資源優勢創辦相應學科英文科技期刊,填補我國該領域的學術空白。二是瞄準優勢學科領域。科技期刊也需要明確自身的學術優勢和方向定位,承載起該領域的智庫功能。例如可以利用北京高被引科學家多集中于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優勢,對標《自然》《科學》等期刊,創辦基礎學科的綜合性科技期刊。在分析化學、應用化學、藥用化學、凝聚態物理學、液體和等離子體等細分領域創辦相應專業性科技期刊。三是瞄準前沿交叉領域。科技期刊從業人員需要面向前沿科技、面向國家需求展開研究,結合國家產業發展重點和優勢領域,在新興科技領域前瞻布局一批前沿交叉學科的科技期刊。
(二)構建交流平臺,推動智庫合作,共享優質資源
一是建立科技期刊與智庫交流合作的共享機制。智庫的研究成果需要及時在科技期刊平臺上發布,科技期刊也需要借助智庫的高端專家資源、科研成果來提升自身的影響力與權威性,通過科技期刊與智庫交流合作的共享機制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多方資源的整合利用。例如《自然》積極與英國及國際上一些著名學術團體、大學、研究機構等合作,創辦一系列子刊,共同推廣科學研究,并借助智庫機構提高期刊的稿件質量和出版速度。《中國科學院院刊》作為中國科學院高端智庫的“名片”,為中國科學院的發展、國家宏觀戰略與決策的制定發揮了導向和支撐作用。
二是建立跨學科、跨機構的合作研究機制,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促進多個智庫主體間尤其是高校智庫間的有機協同和資源整合,使多元主體圍繞重大項目開展 高水平研究,形成協同領域廣泛、協作效率高的合作研究模式。
三是共建學術交流平臺,推動科技期刊與智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共同開展國內國際多層次的高端論壇、學術研討會等活動,促進智庫與科技期刊思想成果的互動互通,激發科技資源活性,促進行業的創新發展。智庫作為行業引領者可以推動科技期刊刊載的研究成果在相關領域得到重視和應用,提升科技期刊在行業內的認可度和話語權,有助于科技期刊在行業內的長遠發展。[9]
四是加強人才培養和交流。智庫機構多樣化、高端 化的專家資源能夠為科技期刊提供專業精深、觀點創新、研究前沿以及貼合實際的選題與方向,能夠在可行性、創 新性以及科學性等方面為科技期刊“把脈問診”,助力科技期刊發展。科技期刊在專家、內容、讀者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可以成為智庫生產高質量研究報告的強有力支撐。通過共同舉辦學術會議、專題講座、特約征稿等活動,推動學術期刊與智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三)拓展合作渠道,強化國際交流,提升國際影響
一是加強與國際知名科研機構的合作,提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通過與國際知名智庫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共同設立獎項、聯合開展課題研究等方式,借助合 作機構的國際影響力,拓寬期刊/智庫的國際影響力。加強與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的合作與交流,提升期刊的國際影 響力。二是依托頂尖科學家創辦頂尖科技期刊。緊密跟蹤海外科學家引進情況,支持科學家聚焦細分專業領域,牽頭創辦相應科技期刊。鼓勵科學家深度參與期刊建設,擔任主編、編委、審稿專家,為期刊內容質量把關,提升辦刊質量。
(四)運用數字技術,提高內容質量,優化運營效益
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應強化數字化思維、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期刊內容質量、優化運營效益。一是在期刊運營方面,以數字化手段優化期刊運營管理,加強學術數據庫的建設,提高學術資源的利用率;搭建對標國際標準的開放獲取OA平臺,降低科技期刊傳播門檻;運用數字技輔助審稿等,優化編輯、審稿、排版等出版流程;提高 科技期刊運營效益;探索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如廣告合作、會議舉辦、培訓服務等,拓展科技期刊的收入來源。二是在傳播方面,利用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平臺,拓展期刊的傳播渠道,尤其是根據目標受眾群體不同需求,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新媒體傳播矩陣。三是元宇宙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大引擎”和數字技術發展的“組裝體”。當前,國家大力布局元宇宙產業的發展,也為學術共同體引入全新的變量,元宇宙多模態、跨模態出版傳播生態面臨新構[10],在傳統的學術出版領域跟跑的同時,在元宇宙學術出版與傳播領域這個賽道我們可以與國際出版商并跑,甚至以打造元宇宙時代有中國特色學術出版體系的切入點,成為未來世界元宇宙開放科學時代學術出版與傳播的領跑者和規則制定者。
四、結語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飛速推動著新經濟、新業態發展壯大,我國正處于從創新型國家行列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關鍵階段,黨的二十大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首要任務。期待更多的科技期刊從業人員與智庫專家攜手,共同探索以智庫建設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助力我國早日從科技期刊大國邁向科技期刊強國。
(作者單位分別系揚州大學《實用臨床醫藥雜志》編輯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國際與區域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