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李才國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為其今后的個人成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更加凸顯了初中教學對“立德樹人”育人理念踐行的必要性。語文作為一門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因素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內涵,是進行“立德樹人”育人理念踐行的重要平臺。因此,教師應以“立德樹人”育人理念為指引,立足初中語文課程教學,注重德育教育,促使學生在感受語文學科魅力的基礎上,獲得自身道德素養的提升,促進“立德樹人”育人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深入貫徹與落實。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幾經修訂,不管是內容還是編排格式方面都呈現出顯著的科學性,集中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精神。在“立德樹人”成為學校教育根本任務的形勢下,初中語文教材中也被賦予了更加廣泛的德育教育內涵。因此,教師在踐行“立德樹人”育人理念的過程中,應從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深刻分析入手,通過其中育人因素的挖掘、良好思想道德的探究,給予學生有效的德育引領,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
語文作為一門極富人文性的教學課程,其教學內容蘊含豐富的育人因素,既包括正確的道德意識、價值觀念,又包括典型的人物形象和良好的道德榜樣,所有這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給予學生良好的德育引領。因此,在將“立德樹人”育人理念貫徹到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挖掘、利用其中蘊含的育人因素,以此實現“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植樹的牧羊人》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細致閱讀,找出環境描寫的語句,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進而深刻理解文本內容。學生可以從惡劣環境的描寫中感受牧羊人堅韌不拔的毅力,也可以在多年來高原環境的變化中感悟牧羊人堅持植樹的崇高精神境界。教師可引導學生認知文中育人因素,并從中學習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優良品質。
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收錄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既有極高的文學鑒賞價值,又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實現“立德樹人”育人理念踐行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與感悟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在提升學生高階思維品質的基礎上,深化其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從而給予其良好的道德意識引導。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紀念白求恩》一文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自主閱讀,搜集相關背景資料,在全面了解白求恩生前事跡的基礎上進行深刻思考:“白求恩身上有哪些可貴的精神與品質?他為什么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學生在對文本思想情感的深刻領悟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白求恩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無私奉獻精神的感染,并立志成為“有益于人民的人”,進而獲得良好的“立德樹人”的教學效果。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在初中階段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中,環境作為一種重要的外在因素,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道德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因此,為了更加有效地將“立德樹人”育人理念貫穿到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環境、教學氛圍等外在因素,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給予學生有效的思想道德引導。
班級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的重要陣地,班級文化氛圍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道德素養和精神面貌。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以及班級文化的建設,使學生能在良好、和諧的班級氛圍中得到身心的健康成長,以此促進“立德樹人”育人理念的有效踐行。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者和實施者,肩負著班級文化建設和學生道德意識引導的教育責任。因此,在通過班級文化建設實現“立德樹人”理念貫徹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發揮言傳身教、率先垂范的作用,以自己良好的言行舉止、職業道德為學生樹立榜樣,營造濃厚的德育教育氛圍。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理念,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贏得學生信任、信賴的基礎上,以自身的行為、意識給予學生良好的引導。學生在“親其師,信其道”中進行教師良好行為意識的模仿,在潛移默化中促進“立德樹人”理念的有效踐行。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營造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重要途徑。相關場景及情感氛圍的構建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和情感感悟。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踐行“立德樹人”育人理念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教育情境創設,使學生在對教學情境德育內涵的深刻理解中獲得自身正確道德意識的形成與發展。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時,筆者結合課文內容,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相關圖片、音樂及視頻,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營造具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在教學情境的引領下,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蘊含的親情,受到“母親”勤勞、善良品質的感染。同時,筆者引導學生將這種德育認知進行遷移,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相結合,以此發現自己母親身上同樣具備的這些良好品質,從而激發了學生對自己母親的熱愛之情和感恩意識。初中語文課堂就在這一教學情境的創設中,充盈了濃厚的德育教育氛圍,實現了“立德樹人”育人理念的有效地貫徹。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形式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拓展,教學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以其顯著的實踐性和多元化,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的教育內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學活動高度兼容性的特征,通過德育內涵的融入,促進“立德樹人”育人理念的有效踐行。
初中學生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在認知抽象復雜事物、深刻感受思想情感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而合作探究型教學活動的開展,恰巧解決了學生思考層面膚淺、思維廣度不足的問題,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實施。因此,在通過初中語文教學活動踐行“立德樹人”育人理念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設計、組織多元化的合作探究型教學活動,使學生在集思廣益、相互補充中感悟所學內容的深刻思想情感,以此獲得道德意識的滲透與引領。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白楊禮贊》一文中,作者運用以物喻人、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歌頌了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民族精神。而學生由于自身認知能力的不足,無法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因此,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在學習小組內分享交流自己閱讀的感悟,在相互補充、彼此啟發中深刻理解本文蘊含的思想情感,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滲透到具體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中。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實施,綜合實踐型教學活動受到了教師的廣泛關注,它不僅能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呈現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進一步貫徹“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以實踐的形式促進學生良好道德意識的形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綜合性學習 人無信不立”的欄目,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綜合實踐性活動,要求學生圍繞“誠信”這一主題,搜集關于“誠信”的名言、典故以及名人軼事等資料,結合現實生活以及相關的真實案例等,在此基礎上學生開展積極的合作探究,認知“誠信”這一良好品質具備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立德樹人”理念的踐行。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進行“立德樹人”育人理念的踐行是最為重要的一項教育任務,也是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促進學生良好人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圍繞踐行“立德樹人”育人理念這一教學目標,通過教學內容的深入分析、德育氛圍的有效營造以及教學活動的科學設計等多元化教學策略的探究與實施,從更加全面的角度促進“立德樹人”育人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踐行與落實,為學生未來的健康成長、發展開啟嶄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