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鄧三英









摘 要|幼兒社會性是幼兒全面發展中的關鍵環節,在教育界一直受到諸多學者的關注。本文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并借助SPSS26.0對數據進行分析,調查結果顯示:(1)幼兒社會性在每個維度上的發展水平都存在一定差異。其中生活習慣這一維度的得分均值為12.5,在15個維度中發展水平最低;誠實公正、共情和助人維度的得分均值分別為16.39和16.26,在15個維度中發展水平最高。(2)不同性別幼兒社會性發展總體水平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女性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高于男性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
(2)不同年齡幼兒社會性發展在總體水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在內外向性、自我概念、獨立性、好勝心以及自尊心五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4)城鎮戶口幼兒與農村戶口幼兒社會性發展總體水平相近,僅在共情和助人、好勝心以及自尊心三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5)獨生幼兒與非獨生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總體水平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在共情和助人維度上的差異性達到極其顯著水平(p<0.01),在遵守社會規則、內外向性、自我概念、好勝心四個維度上的差異性達到顯著性水平(p<0.05)。對此,通過實地觀察結合文獻分析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因素,從家長、幼兒園及社會三方面提出促進城區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城區幼兒;社會性;發展現狀;調查研究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問題的提出
幼兒期的發展是一個人長期發展的根基,也是其社會性發展邁向下一個進程的重要階段。在幼兒園,幼兒需要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嘗試掌握各種技巧,為之后融入社會做準備。在我國頒布的關于學前教育的相關文件中,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一點。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就明確提出“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
2021年6月26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自此,我國生育政策由全面二孩政策轉變為三孩政策。作為最先受到國家生育政策變化影響的城市地區,越來越多的“獨生”家庭在長子或長女年齡足夠時會考慮增加家庭新成員,成為“二孩”甚至“三孩”家庭,家庭結構的變化也必定會影響到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基于此,本研究以城區幼兒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調研結合具體情況真實呈現城區幼兒社會性發展現狀,分析影響其社會性發展的因素并進一步提出促進城區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有效策略。
2 研究方法及過程
2.1 研究對象選取
本研究選取南方某市區的一所公立幼兒園作為研究對象,A幼兒園作為市區的公立幼兒園,其師資力量和環境有一定保障,教師教育觀念更新及時,能更好地展現當前城區幼兒社會性發展現狀。考慮到無法對幼兒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本研究圍繞“城區幼兒社會性發展現狀研究”這一主題,采用文獻法、問卷法、觀察法三種方法相結合對A幼兒園幼兒社會性發展現狀進行詳細的調查分析。
2.2 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采用由北京師范大學陳會昌教授編制的《3—7歲兒童社會性發展量表》,通過向研究對象的家長發放問卷,收集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相關數據。
2.3 問卷的發放與處理
由于疫情影響,本研究的問卷填寫采用線上的方式進行。針對A幼兒園共發放問卷420份,回收問卷336份,回收率為80%;剔除無效問卷20份,有效問卷316份,有效率為94%。問卷回收后,使用SPSS26.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得到了幼兒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反映了本次有效樣本中男性幼兒占總人數的57.9%,女性幼兒占總人數的42.1%。根據年齡劃分年齡段,發現幼兒的人數占比隨年齡的增加呈遞增趨勢,有效樣本中年齡位于5—7歲的幼兒比例高達59.8%,而年齡位于3—4歲和4—5歲的幼兒僅占總人數的18.4%和21.8%。在幼兒家庭環境的調查中,發現城鎮戶口幼兒人數比例為37.7%,農村戶口幼兒人數比例為62.3%;非獨生子女占總人數的78.5%,獨生子女占總人數的21.5%,其中非獨生子女幾乎是獨生子女的四倍,由此可以看出該幼兒園就讀幼兒的家庭結構受到國家生育政策的影響,符合本研究的調查要求。
3 城區幼兒社會性發展現狀
3.1 城區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總體情況
為直觀探究幼兒社會性在各個維度的發展情況,本研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具體結果見表2。
從表2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幼兒社會性在每個維度上的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幼兒社會性在生活習慣這一維度上的得分均值最低為12.5,發展水平相較于其他維度最低;在誠實公正、共情和助人維度上的得分均值分別為16.39、16.26,相對于其他維度來說,發展水平較高。這說明家長平時比較注重對幼兒道德品質的培養,但是忽視了幼兒生活習慣的養成。
3.2 不同性別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差異比較
為探究幼兒社會性發展各維度在性別上的差異情況,本研究對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表3中的差異顯著性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總體水平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t=-2.144,p<0.05),其中不同性別幼兒社會性發展在遵守社會規則(t=-3.113,p<0.01)、無侵犯性(t=-3.252,p<0.01)維度上的差異性達到極其顯著水平,在社會認知(t=-2.491,p<0.05)、共情和助人(t=-1.996,p<0.05)以及自尊心(t=-2.129,p<0.05)三個維度上的差異性達到顯著性水平。同時女性幼兒社會性發展在各維度上的得分均值及總得分均值均高于男性幼兒,說明女性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高于男性幼兒。
3.3 不同年齡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差異比較
為探究不同年齡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差異情況,本研究對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根據表4中的顯著性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總體水平不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F=2.412,p>0.05),幼兒社會性發展僅在內外向性(F=4.703,p<0.05)、自我概念(F=3.775,p<0.05)、獨立性(F=3.395,p<0.05)、好勝心(F=4.68,p<0.05)以及自尊心(F=3.071,p<0.05)五個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
同時從表4中的多重比較結果可以看出,幼兒社會性發展在內外向性、獨立性、好勝心維度上年齡越大,發展水平越高;在自我概念、自尊心這兩個維度上,5—7歲的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高于3—4歲的幼兒;在其他維度上不同年齡的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呈上下波動現象。
3.4 不同家庭環境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差異比較
為探究不同家庭環境下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差異情況,本研究對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城鎮戶口幼兒與農村戶口幼兒在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十五個維度中只有共情和助人(t=3.006,p<0.05)、好勝心(t=2.435,p<0.05)以及自尊心(t=2.089,p<0.05)三個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但在城鎮戶口幼兒和農村戶口幼兒在社會性發展的總體水平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t=1.712,p>0.05)。同時根據表5中的均值可以看出城鎮戶口幼兒與農村戶口幼兒社會性發展總體水平相近。
根據表6中的顯著性檢驗結果可以看出,獨生幼兒與非獨生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總體水平存在顯著的差異(t=-2.236,p<0.05),其中獨生幼兒與非獨生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在共情和助人(t=-3.166,p<0.01)維度上的差異性達到極其顯著水平,在遵守社會規則(t=-2.443,p<0.05)、內外向性(t=-2.091,p<0.05)、自我概念(t=-2.19,p<0.05)三個維度上的差異性達到顯著性水平。
4 促進城區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建議
4.1 家庭方面
4.1.1 加強家庭投入,提升親子交往質量
家庭是幼兒了解社會規范、社會生活技能和價值體系觀念的最初場所。想要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家長對于幼兒進行教育的家庭投入必不可少。家長可以增加時間投入和經濟投入,經常給幼兒講故事、帶幼兒出去游玩,通過讓幼兒多接觸“他人”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來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同時每名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與幼兒相處時不能只是單純的陪伴,要在了解其性格、氣質特點的基礎上進行互動,爭取高質量的親子交往進而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4.1.2 堅持以身作則,營造輕松民主家庭氛圍
家庭中如果存在父母專制對待幼兒或者父母關系冷漠、惡劣的現象,會導致幼兒出現社會問題行為。因此家長在幼兒面前需要做到以身作則,給幼兒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平等、民主地對待幼兒,為幼兒提供一個與他人相處的良好榜樣,促進幼兒社會性在同伴關系這一維度上的發展,進而提高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
4.2 幼兒園方面
4.2.1 進行混齡教育,為幼兒社會性發展提供多樣途徑
混齡教育有助于幼兒盡快擺脫“自我中心”,培養其親社會行為。幼兒園可以從多方面進行混齡教育,從情感發展和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著手去幫助幼兒發展社會性,如在戶外游戲環節鼓勵不同年齡幼兒合作游戲,引導大班幼兒幫助小班幼兒,在游戲中促進幼兒社會性在各維度上的發展。
4.2.2 開展系列講座,引導教師抓住教育契機
幼兒園可以開展幼兒社會性發展相關的知識專題講座,鼓勵幼兒教師積極參與,并且針對講座主題和內容進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幼兒教師補充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有關知識,進一步提高幼兒教師對于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視程度,幫助其掌握抓住教育契機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方法。
4.3 社會方面
4.3.1 媒體宣傳,避免誤區
主流媒體可以加強“雙性化”教育宣傳,弱化社會在性別上的刻板印象,營造有利于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社會環境。避免家長和教師陷入性別角色差異的誤區,淡化其性別觀念,給幼兒更多的選擇機會,不因性別拘束幼兒,進而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4.3.2 相關部門制定教養書冊
相關部門可以聯合學前教育專家制定關于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教養手冊,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排除錯誤方法,對家長在幼兒社會性發展方面的疑問進行解答。
5 結語
本研究圍繞“當前城區幼兒社會性發展現狀如何?受哪些因素影響?如何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三個問題展開,發現城區幼兒社會性發展受幼兒自身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幼兒園因素的影響,并針對調查的實際情況結合文獻從家長、幼兒園、社會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但由于筆者自身能力和時間的限制,本次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本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為城區某一所幼兒園,樣本量較少,不能代表其他城區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第二,問卷由幼兒家長根據幼兒日常表現進行線上填寫,具有主觀判斷的色彩,家長可能存在美化幼兒的情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27.
[2]魯云嬌.高瞻課程模式下學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7.
[3]陳會昌.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其測量:《中國3—9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課題總報告[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4(4):1-17.
[4]俞國良,辛自強.社會性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5.
[5]彭妹.家園共育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6]胡旭祎.“全面二胎”背景下3—6歲獨生與非獨生幼兒社會性發展的調查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1.
[7]郭曉慧,鄧鑄,顧本柏.大班幼兒情緒能力和社會性發展調查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0,36(11):69-74.
[8]劉星貝,呂博,呂宗南.家庭教育投入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系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1,37(9):36-43.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 Urban Areas
—A Case Study of a Kindergarten in One City
Chen Ying Deng Sanying
1. School of Education,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2. Wuling Mountain District Basic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Huaihua
Abstract: Children’s sociality is a key link i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has been concerned by many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data, and with the help of SPSS26.0 to analyze the data,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 urban areas,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ldren’s sociality in each dimension. Among them,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dimension of living habits was 12.5, which was the lowest development level among the 15 dimensions. The average scores of honesty and justice, empathy and helping others were 16.39 and 16.26,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level of development among the 15 dimensions.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 (p<0.05),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of female childre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children.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p>0.05),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ive dimensions of introversion, self-concept, independence, competitiveness and self-esteem (p<0.05). (4) The overall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of urban hukou children and rural hukou children was similar, and there were on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mpathy and helping, competitiveness and self-esteem (p<0.05).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only child and the non-only child (p<0.05),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dimensions of empathy and helping reached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p<0.01),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ompliance with social rules, introversion, self-concept and competitiveness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p<0.05). In this regard,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 and literature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urban area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parents, kindergartens and society.
Key words: Urban toddlers; Sociality; Development status;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