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金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中,應當融入民族音樂文化教學,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利于讓學生對民族音樂進行更多的了解。我國民族音樂經過了歷史的沉淀,成為國家民族的精神象征,民族音樂代表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應當融入民族音樂教學,好讓民族音樂傳承和發展下去。文章將基于學生學習傳承民族音樂為背景,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民族情感的方式進行探究分析。
關鍵詞:民族音樂;小學音樂;蘇教版;音樂文化
現有的音樂教學內容大部分來自西方音樂知識,相比之下,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有所缺乏,學生往往體會不到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這使得中國民族文化無法得到弘揚。所以,適當改變現有的音樂教學格局,在其中融入民族音樂的內容,不斷提升音樂教學層次,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
一、發展傳承民族音樂的意義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上的文化元素日益流行,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然而,大量的網絡文化因素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受到了影響。究其原因,是由于當前存在各種網絡時尚觀點,學生很難做出正確、理性的判斷,他們往往會被那些強調“愛情至上”的流行歌曲所吸引,或是偏愛歐美、韓流,從而忽略了民族音樂所特有的魅力與文化。因此,現在的小學音樂教師要把音樂教學和民族音樂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好地融入課堂,體會民族音樂文化的韻味和其底蘊。
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而且可以繼承和發揚民族音樂的文化。另外,在我國傳統音樂教育中,對民族音樂的重視程度較低,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音樂模仿的方法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在不知不覺中使學生產生了對民族音樂的固有認識,民族音樂教育和多元的音樂文化活動呈現明顯的反差,使學生越來越沒有興趣學習民族音樂。因此,在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時,必須強化教師自身的音樂修養,讓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有一個清楚而深刻的認識,以便更好地進行傳統音樂教學。
二、發展傳承民族音樂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文化理念
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要先將自己對傳統民族音樂的認知擺正,為學生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學習榜樣。在我國音樂的發展歷史中,需要意識到中西音樂文化的位置,要始終以民族音樂為載體,進行西方音樂融合,這樣才能讓民族音樂走向世界,更好地去發展。許多音樂家都對中國的民族音樂很感興趣,并且感覺到震撼,許多民族音樂家也都登上更大的音樂舞臺,這是民族音樂的發展趨勢,也是一種對民族音樂的傳承,音樂不分國界,每一個民族的音樂都值得尊重,都值得被傳承和發展下去。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以近代的中西音樂知識為主,很少涉及中國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而在原有的教學內容中加入傳統的民族音樂,既可以增加課程的層次,又可以完善音樂教學系統,使之更為完備。同時,增加了民族音樂的知識,可以增加學生學習音樂的樂趣,使學生充分領略民族音樂的魅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比如,在學生的音樂教育中,可以對傳統民族音樂作品進行一系列的欣賞,使學生能夠從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分析中,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此外,教師可以通過編鐘、箜篌等古代樂器對學員進行器樂表演的訓練,從而促進其音樂素質的提高。
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在根據音樂教材來開展教學,因材施教并沒有錯誤,但是不滿足當下的社會發展現狀。小學音樂教學中,想要達到民族音樂文化有效傳承的目的,初學音樂教育者必須做到讓學生深入了解民族音樂文化背后的故事,加深學生對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在遵循課程規則的前提下,將音樂教材與民族音樂相互印證結合,比如可以在樂器認知時讓學生觀看中國傳統樂器的使用,以及聽傳統樂器的演奏樂曲,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通過良好的課堂展示效果,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深入感受傳統音樂帶來的魅力所在,讓學生做到真正地想要學習傳統音樂,并且能通過中國民族音樂的學習產生出愛國等優秀的民族文化特質。
(二)推動民族文化發展
小學音樂教師在日常音樂教學中,關于民族音樂的教學與西方音樂的教學應當是相對獨立,又相互結合的,這樣才能讓學生提高音樂素養,更多地了解音樂。音樂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得到鍛煉,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美好。因此,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教學能夠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民族歷史。關于西方音樂的教學,是為了能讓學生認識到音樂的多元化,更多地了解音樂本身,這樣的音樂教育才是成功的。
教師可以利用課外講座的方式,結合民族音樂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歷史背景和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要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去探索、消化和吸收民族音樂的知識。此外,學校還應該定期舉辦各種民族樂器演奏大賽,以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以競賽的方式,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教師要密切注意比賽進程,密切注意學生的實際比賽狀況,以便在賽后進行指導和建議,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素質。
以民族音樂文化為基礎的音樂文化教育課程的設置,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其歷史和傳承,并能從過去和現代的生活狀況、文化的不同的比較,從而領略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和藝術氣氛,激發他們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熱情,提升他們的文學修養,凈化他們的內心。同時,學生可以從民間音樂中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從而更好地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
(三)傳承民族音樂精神
民族音樂中都含有本民族的精神,能夠體現出人民的勤勞智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民族音樂學習,讓學生參加民族音樂社團,或是帶領學生進行民族音樂主題活動。這樣就能讓學生有效地傳承民族音樂精神,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作為中華民族未來的接班人,學生需要通過民族音樂來了解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要對民族精神懷著敬畏之心,要把傳承民族精神作為己任,并在將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民族音樂的發展。
張延武先生在20世紀后期創作了一首名為《鄉歌》的竹笛獨奏。該作品以陜北民歌為載體,運用民間樂器“竹笛”,將民族音樂與陜北民歌結合起來,使整首曲子的音樂層次大為提高,從而展現出優美動聽的樂聲。教師在講授民族音樂課程時,要參考陜北民歌的變奏曲形式,使學生充分感受其音樂的魅力,并根據學生的喜好,選擇適合他們自己的作品,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同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學習竹笛,為學生講解其歷史知識、文化精髓和演奏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民族音樂。
在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中,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積極營造自由、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各種音樂的風格。無論民間風俗、民間器樂或其他類型,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特點,教師可以根據中小學生的發展需要,選用學生較為熟悉的民族音樂作為主要內容,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民族音樂。教師也可以積極地去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并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優化民族音樂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學實踐活動的起點和終點。教師要按照教材的中心思想,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使教材在教學中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從而凸顯其在教育思想領域的作用與優勢。在對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分析和研究時,教師對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歌唱自己家鄉的歌曲這種方式開始重視起來。教師要使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學習民族音樂的樂趣,并且要幫助學生學會歌唱自己的家鄉歌曲。小學音樂教師不僅要做好教師、組織者、引導者,還要把優秀的傳統音樂作品融入音樂課堂中,充實現有的音樂教材,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民族音樂,通過自己的自學和實踐,加深自己的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懷,積極地學習和調整自己。
教師要把教材的藝術與思想性結合起來,把握音樂教育的核心規律,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教學環節,抓住教材內容編寫的核心要求,保障民族傳統音樂在現代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合理比例,使學生更好地接受音樂教育的內容,實現針對性教育。
另外,為了體現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還需要學習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感受音樂中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特征,了解民族音樂背后的勞動和生活概況,從而更好地意識到音樂學習與文化習俗之間的相關性,加強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其中,音樂教材的安排和設計必須保障學生對中國音樂發展的主要線索有一個宏觀認知,在調整現有的教材內容之前,教師必須加強與科研專家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分析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積極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更好地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五)開發地方音樂資源
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對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促進課程資源優化利用與開發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具體內容明確學校的課程管理要求。在制訂課程的過程中,相關參與者必須站在宏觀的角度了解國家的基本要求及規范,其中地方和學校需要加強聯系和互動,了解課程管理的具體內容,保障各自課程開發的合理比重,深入分析和解讀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將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音樂內容融入其中,保障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其次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教學中所配置的民族音樂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中小學音樂老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深入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主動接受這一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的目的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由單純的音樂知識向核心素養的轉變。在重視音樂技術的同時,還應重視學生的音樂文化和音樂素質。通過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和文化素養,提高他們的整體審美品位,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民族音樂文化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礎?!爸袊且粋€整體”這個概念,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里,不同的音樂里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音樂課程標準》提出,要根據地方的人文地理、地域、民族文化等特點,開發符合地方特色的音樂教學資源。
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本土的民族音樂文化,并充分發揮本土音樂文化的優勢,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學校課本,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繼承祖國的音樂文化。
三、結語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的音樂不僅代表民族文化,更代表了民族的精神,這是值得一直傳承與發展下去的。為了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充分發揮傳統音樂教學的作用和優勢,小學音樂教師要關注不同教學理念的融入和實踐,抓住音樂教學的本質要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良性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蔡競. 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分析[J]. 智力,2021(04):49-50.
[2]周潔. 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 小學時代,2019(34):74-75.
[3]鐘甜. 基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研究[D].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4]張亞琴. 小學音樂教育中本土優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實踐研究[J]. 求知導刊,2023(18):128-130+133.
[5]辛翠. 民族音樂教學與民族文化的有效結合探索——評《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探索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3,43(05):263.
[6]韋家燕. 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非遺”課堂——以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八音坐唱課程為例[J]. 民族音樂,2022(06):118-120.
[7]丹珠爾,包蘇丹. 民族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中的傳承與發展[J]. 民族高等教育,2022,10(06):82-86.
[8]周容華. 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路徑探究[J]. 小學教學研究,2022(30):39-40.
[9]楊西. 以樂育人——淺析中國民族樂器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J]. 黃河之聲,2022(22):141-143.
[10] 李琨. 音樂教育中民族器樂的價值及其作用的探討——評《民族器樂的歷史發展與現代教學藝術》[J]. 中國教育學刊,2021(12):138.
(責任編輯:鄭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