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斌
音樂劇是一種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西方舞臺藝術形式。通過歌曲、臺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在舞臺上進行表現。音樂劇在進入中國市場后,基于本土市場和觀眾的審美觀念實現了本土化的新發展。其中也涌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本文所分析的音樂劇《我是川軍》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劇中的經典選段《等到勝利的那一天》《從前有座山》《走吧,兄弟》等,處處都呈現出一種滲透心靈的音樂力量。
音樂劇《我是川軍》改編自作家馮小娟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一支川軍補充連苦守一座小城而為大部隊贏得時間的故事。該劇分為2015 版與2017 版兩個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版本。其中2015 版由四川交響樂團出演,查麗芳與熬曉藝擔任導演,劉黨慶作曲。這個版本以觀眾的視角描述了守城期間各個角色的關系和發生的故事。而2017 版是由四川省歌舞劇院與四川交響樂團聯合出品,藝術總監廖昌永、文學顧問魏明倫、編劇查麗芳、導演王舸、作曲程遠,以川軍老戰士梁草的回憶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無論是哪個版本,川軍那種視死如歸、為國捐軀的精神都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雖然他們也曾因饑餓而猶豫、為模糊不清的希望而彷徨、為思念親人與故土而傷懷,但他們仍然堅守在這片土地上,他們只為保護這片土地上的百姓。他們的故事是千千萬萬紅軍戰士的縮影,更是戰爭年代每個人都逃不開的命運。
2017 版較2015 版有較大的改動,2017 版突出強調了“張浩天”這個角色,以這個角色的成長為隱藏線索。在2015 版中過程雖然艱難,但還是等來了救援軍團,這種苦盡甘來的結局較符合國人期待的“圓滿結局”;而2017 版中卻打破常規,增添了全員犧牲這樣的悲壯色彩,讓人看后久久不能釋懷。該劇中的音樂也做了很大的改動,2015 版中采用大量的中國民族樂器,并且運用許多極具四川特色的旋律,彰顯了濃厚的民族色彩;而在2017 版中,作曲家程遠大膽改用交響樂編曲,使旋律與人物更好地結合,并且賦予音樂感情色彩更大的張力。2017 版在劇情中也做了不少改動,加入幾位重要角色的回憶,不僅概述了其參軍原因,而且還加入了張浩天與杜鵑的情感橋段,豐富了這個人物的性格,使得故事更加易懂。在2015 版中,如沒有原作小說的基礎,看起來始終令人有些云里霧里,還未弄清角色的名字與關系,便犧牲了好幾個角色,顯得有些倉促。2017 版將許多情節合理化,最大限度地使每個重要角色在短短兩個小時內描述豐滿,表達了人性的復雜多變,而不是刻板的片面的一元角色;一個領導性角色并非從頭到尾都是正義、堅強的刻畫,而是有他的優柔、取舍與不安;在人物角色性格與人物關系等方面也有了較大的改變。總的來說,兩個版本之間的差距是較大的,2017 版絕不僅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翻拍,而是精心做了許多調整與改變。比如在2017 版中就重點強調了“死字旗”的部分。“死字旗”是抗日川軍英雄王建軍的父親為他寫下的:“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有吾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薄拔也辉改阍谖医氨M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盡忠?!薄氨鈸眲t是小說原作中的一個英雄小兵楊六娃,作為炊事兵的他在戰場上挺身而出,重創數個日軍。若想將一部音樂劇演繹完美,無論是臺前還是幕后,每一個部分的負責人員都應該進行細微的考究與打磨。一部好的音樂劇應該是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劇情的發展、人物的塑造、詞曲的編寫等都需要反復打磨、精心思量。一部好的音樂劇更應該是值得反復觀看的,每看一遍都會有不同的體驗與收獲。
《我是川軍》是作曲家程遠的第一部音樂劇作品,而在創作這部音樂劇作品時他并沒有運用音樂劇領域已經成熟的制作手段,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理解打造一部具有中國風格的作品。在創作這些音樂之前,程遠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翻閱了大量史書深入了解川軍作戰歷史,還去博物館看了很多實物,增加了感性認識。故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深思熟慮、仔細斟酌,有了他的精益求精,才有了觀眾聽覺上的滿足。
序幕中以眾多舞蹈演員群舞營造了即將出川抗日的戰前場景,這里面有跟母親惜別的兒女,有啞巴和尚,有剛成親就去抗戰的騸豬匠,還有戲班藝人,各色各樣的人物一同集合出發。
騸豬匠周大軍的唱段:“男兒當自強,我卻舍不得洞房里的新娘?!敝艽筌娫谛禄橹咕腿ド蠎饒觯苌岵坏盟钠拮踊被?,但當時國家正處于民族危亡之際,幾乎所有的青年都上了戰場。這也體現了周大軍當時的矛盾心理,這里的唱段演唱得讓人很揪心,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了那種無奈。
張浩天的唱段:“走吧,走吧,為了國離開家,為了家離開媽,熱血一腔陣前灑,長刀所向,殺得鬼子出中華,勝利就回家,勝利就回家?!睆埡铺焓且晃挥兄厩嗄?,這一唱段將其一心報國的愛國情懷展現了出來。這里的音樂旋律高亢激昂,節奏鏗鏘有力,讓聽眾能夠感受到當時的情況是多么嚴重,感受到張浩天為了捍衛自己的祖國所表現出的決心與勇氣。無論是周大軍還是張浩天,他們都代表了當時的那代人,無論是自愿參與抗戰還是無奈去進行抗戰,都沒有臨陣脫逃,都用自己的身軀捍衛著祖國。
金連長為救張浩天而身受重傷,告訴張浩天“沒有援軍”的秘密后唱道:“金戈鐵馬千千萬,處處路遠,前途艱難,古來征戰幾人還。為了家國,為了河山;為了家國,為了河山?!苯疬B長唱完之后便離開了人世,此刻音樂劇切換到了他的老家,他的孩子在他離開人世之際出生了,一個生命的降臨和一個生命的結束都在這一瞬間以藝術的形成呈現出來,使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 看到了金連長精神的延續。金連長明知沒有援軍也沒有帶著軍隊逃走,一直在死守古城,他倒下時把這項任務又交給張浩天,讓張浩天繼續死守古城,保守“沒有援軍”的秘密,他在為國盡忠前把自己的小家放在身后。“古來征戰幾人還。為了家國,為了河山”,他知道結局,卻還是義無反顧,因為有了這些甘于奉獻犧牲的人,才有了現在祖國的大好河山?!盀榱思覈?,為了河山”重復兩次,情緒逐漸遞進,變得高亢激昂,為了捍衛祖國領土、祖國尊嚴而甘于犧牲。
啞巴和尚不開槍不殺生,卻因一時的憐憫而被日本士兵打暈,所幸張浩天及時擊斃了日本士兵,和尚這才得以活命。醒來之后擁有慈悲之心的和尚坐在日本士兵面前,為其誦經超度。一瞬間張浩天從美好的場景回到了殘酷的現實,他唱出了《我是川軍》的主題曲《從前有座山》。歌詞唱道:“從前有座山,山上有棵樹,樹下祖宗說,做人要造福。”全曲重復了三次。第一次是張浩天面對正在進行超度的和尚演唱的,體現了張浩天對自己的嘲諷。第二次是與在場的人物一起合唱的,配器上逐漸加入了弦樂,使音樂變得豐富,體現出了每個人物對戰爭的無奈。第三次演唱將歌詞改成了“漫漫出川路,寸寸山河土,生死救國難,不做亡國奴,不做亡國奴,亡國奴”,音樂把情緒推到了高潮,大家想贏得戰爭,但是卻很難,他們在用自己的生命守城,體現了當時國家所面臨的危難。
多年的戰爭導致老百姓的生活變化很大。在這一幕中槐花與周大軍相遇了,槐花對周大軍唱道:“周哥哥,我們莫相見,槐花是殘云一朵殘葉一片,想過無數種重逢,想過千萬種相遇,命運這把無情劍,在流血的傷口上撒鹽?!鼻懊娴牡鸵粝覙芳由匣被ǖ淖允?,將槐花的情緒推向高潮,她在訴說命運的不公,本應在家中等待丈夫回歸的小女子,卻因為戰爭淪為妓女,她的身體與心靈都受到了摧殘,而這時卻遇到了自己的丈夫,她覺得自己很對不起丈夫,想過很多種重逢方式,卻從未想過以如此狼狽的方式相遇,這無疑是在槐花的傷口上撒鹽。整個唱段,從歌詞中就能感受到充滿了悲痛,因為戰爭讓一對恩愛夫妻變得如此悲慘,其實槐花只是抗戰時期很多女性的縮影,歷史不能遺忘。
槐花自殺的時候,一首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唱響,這是一首川南地區流傳很廣的民歌,歌曲由起承轉合的四句樂句體系構成,建立在民族五聲羽調式上。歌詞為:“高高山上(喲)一樹(哦)槐喲喂,手把欄桿兒(啥)望郎來喲喂,娘問女兒呀你望啥子喲喂,哎我望槐花(啥)幾時開喲喂?!惫蠢樟艘慌娠L光美麗、人物乖巧、生活祥和的山村風光。這四句歌詞把一個墜入愛河、伶俐羞澀的農村姑娘的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也讓觀眾想象到槐花還沒嫁給周大軍時的形象。到了第三樂句,娘問女兒,表現了母親疑慮的心理和女兒慌亂的心緒。而把這首歌曲放在這個場景,實際上是一種對比,過去的生活多么美好,而現在的生活多么困難,也是對過去生活的一種懷念,過去的美麗村莊已然不復存在,現在只有無盡的炮火硝煙,這體現了對戰爭的無奈以及對和平的渴望。
《我是川軍》音樂劇中突出“川”味兒最強的莫過于活潑開朗的川劇小演員“高腔”的角色了。首先是他的聲腔和音色具有川劇高腔的特點,聲音尖細高亢,讓觀眾一聽就非常有代入感。其次是音樂劇里面他所演唱的唱詞,比如他在殺日本俘虜這一幕中和翠翠的對話:“要埋你就輕輕埋,別把我的眼睛埋,我還想唱川戲吔,我的心頭愛。要埋你就狠狠埋,別把我的嘴巴埋,我還要唱戲討口把戲園子修起來,把戲園子修起來?!边@段詞在整部音樂劇中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是比較深刻的,最后的尾音就像是川劇的說唱,句句都體現了四川方言的特色。四川省每個地區的方言均有一定的差異,但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最后一個字的尾音都是往上翹的?!案咔弧边@個角色對這個語言小細節把握得很好。如何體現音樂劇里面的地方特色?地方方言是最好的方式。一首歌只要加入了一個地區的方言就會立馬變得具有這個地方的特色風味。音樂劇是唱和演的藝術,肯定也逃不過這個定律。例如,用四川話來演唱這部音樂劇的主題曲“從前有座山,山上有棵樹,樹下祖宗說,做人要造?!?,就感覺非常具有四川特色。《我是川軍》中有許多方言的引入,這些方言的加入使四川風味兒在舞臺上大放異彩。
在《我是川軍》舞臺上,翠翠這一人物對于民族特色的演繹也非常到位。首先是她的人物形象,手持一根扁擔,上身著藍色高領斜開口襖子,下身穿松垮的藍色褲子搭配一雙布鞋,寬大的褲腿兒用碎布纏在小腿上,腰間系著一條破布,頭發梳得光亮,發尾用繩子把麻花辮絞成一個環。她在音樂劇里的形象就是一個標準的四川農村婦女。她和“高腔”的部分是表現“川”味兒最濃的部分。這部音樂劇的演唱歌詞、語調、服裝、道具都非常具有四川特色。對于民族化的音樂劇,音樂是核心元素,無論是西方傳統音樂劇還是當下的中國音樂劇,音樂表現力都是至關重要的,要在音樂創作中融入民族色彩、傳遞民族文化,凸顯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特色。音樂劇《我是川軍》將專業技巧與民間元素相結合,質樸之中不乏時代旋律,又將多種元素融入舞臺表演中,形成了中國音樂劇特有的民族特征。這部音樂劇既順應了時代發展,又滿足了觀眾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追求。
音樂劇《我是川軍》是一部優秀的中國現代音樂劇,本人有幸于2018 年10 月在達州市巴山大劇院現場觀看了這部中國原創音樂劇。該劇既不落俗套,又足夠接地氣,讓百姓容易接受,對音樂劇的傳播與推廣產生了積極影響。劇中的經典音樂唱段處處都體現出滲透人心的音樂力量,對川劇元素的運用也為其增添了不少色彩,這對弘揚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