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飛寧
(中國兒童中心,北京 100035)
2018 年1 月28 日,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梅花拳文化委員會成立大會。全國各地的會員代表400 余人歡聚北京,共同商討梅花拳文化事業發展大計,揭開梅花拳文化史上的新篇章。本文以梅花拳武術文化的歷史為起點,把實現梅花拳武術文化的現代傳承與發展作為目標,分析梅花拳武術文化的現狀及制約其傳承與發展的問題,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建議,以期梅花拳武術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獲得更廣泛的傳播。
梅花拳古稱梅拳,是我國傳統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流傳于我國華北一帶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之所以稱之為梅花拳,首先因為梅花拳分作樁步五勢,練習時好像綻放的梅花一樣;其次因為古人通常在梅花樹下練習這種拳法,同時梅花代表堅強的品格,古人希望梅花拳的練習者能夠像梅花一樣堅強刻苦。
梅花拳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宣揚高尚武德,主張尊老愛幼、謙虛忍讓,因此從創始至今一直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和推崇,是中國武術寶庫中的絢麗瑰寶。梅花拳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武術文化,稱為梅花拳武術文化,其文理武功包含著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它講究文理和武功的融合,通過文理來指導武功,用武功強身健體,用武德服人,練習梅花拳武術講究內外結合,神行合一。從文理層面看,梅花拳武術文化強調“未學武功,先學文理”。它主要以儒家、佛教、道教三家的學術思想為基礎,又融合了周易八卦陰陽五行等學派思想,講究身心合一,要求練習者能夠做到文武雙全。從武功層面看,其練習主要從基本功開始,既包括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內容,也包括單刀、雙刀和流星錘等器械。梅花拳武術文化是我國傳統武術文化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代代傳承人的不斷努力下,梅花拳武術文化隨著歲月的變化而不斷完善。
關于梅花拳武術文化創始人這個問題,史學界眾說紛紜,本文歸納為以下4 種:一是梅花拳武術文化由春秋末期齊國的軍事家孫武創造; 二是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楊有戟創造; 三是某些歷史學家將其歸為昆侖派,創始人是白眉禪師;四是梅花拳武術文化開始于明末清初,創始人為江蘇鄒宏義。前3 種說法只是傳聞,尚無切實的依據,第4 種說法卻有著明確的圖書記載,有據可查[1]。
從歷史記載看,梅花拳武術文化真正的創始人是明末清初時江蘇銅山人鄒宏義。鄒宏義原名鄒詎亮,字魁陽,幼時客居江蘇銅山北街。明朝末年,鄒宏義師從張三省學習武術。此后他歷經多年將張大師的拳法和自家拳法相結合,又融合了五行八卦等傳統武術拳法,最后創立了梅花拳武術文化。清朝初年,鄒宏義決定將自己創立的梅花拳武術文化發揚光大,于是離開徐州北上,在廣宗、威縣幾經輾轉,最后定居于河北省平鄉縣后馬莊村,設立拳場收徒傳藝,影響了周邊多縣,甚至山東、河南等地的普通民眾都紛紛來后馬莊拜鄒宏義為師。鄒宏義去世后,其子鄒文聚繼承了梅花拳武術文化的衣缽,并進而將其推向冀、魯、豫三省。鄒宏義的孫子鄒克誠繼承祖父遺志,廣收門徒,專心推廣梅花拳武術文化。在一輩輩傳承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梅花拳武術文化在全國甚至海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發展。
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我國政府開始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考察整理工作,其中包括梅花拳武術文化。例如:1993 年7 月,河北平鄉縣后馬莊村的“鄒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 年7 月,河北省體委、河北省體育總會命名平鄉縣為 “河北省梅花拳之鄉”;2006 年5 月,梅花拳武術文化被國務院批準載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由于中央和省市政府對于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視,梅花拳武術文化進入穩步發展階段。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及外來武術文化的沖擊,當前梅花拳武術文化處于下坡路階段。例如,傳說梅花拳器械里有一種兵器叫獨輪兵器車,這種兵器可以拆分成108 種仿古兵器,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現代人已經無法制作這種精密的兵器了。老一輩的傳承人年事已高,年輕一代大部分出去務工,這直接導致梅花拳武術文化中出現了傳承人斷層的現象。另外,古老的傳承方式與當前多元化的社會發展已經格格不入。因此,梅花拳武術文化的現代傳承與發展變得困難重重。
梅花拳武術文化是祖先在與自然環境抗爭的背景下形成、在軍事沖突中發展壯大的。古代戰爭需要訓練有素并且能夠使用器械的士兵,而梅花拳武術文化的練習者正是軍隊的有生力量。因此,梅花拳武術文化的練習者在古代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比如,梅花拳傳人在八國聯軍侵華和抗日戰爭中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用實際行動為拯救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現代戰爭主要依賴先進武器、高智能謀劃及高水平操作能力,梅花拳武術文化在現代軍事戰爭中發揮的功能與價值不斷減小,慢慢地退出了軍事舞臺。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梅花拳武術文化中那些攻防技巧使用機會較少,也就沒有人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研究,使其原來的攻防技巧在傳承中不斷丟失,而適應現代社會的攻防技巧又沒有人去研究,這是造成梅花拳武術文化逐漸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深受競技體育的影響[4]。現代社會中,重視發展競技武術、輕視傳統武術文化的觀念根深蒂固。一方面,競技體育能得到政府足夠資金的支持,相比之下,梅花拳武術文化得到的資助較少。另一方面,競技武術大部分參加由政府部門主辦的錦標賽,其比賽規模大,宣傳到位,易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梅花拳武術參加的比賽多是梅花拳傳承人自發舉行的觀摩演練比賽,無法與競技體育相比,在社會中的關注度也小。總之,競技體育的發展不斷壓縮了梅花拳武術文化的發展空間。
由于經濟全球化進度的加快,西方武術文化開始傳入中國,并且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例如,希臘的拳擊比賽、日本的空手道等武術文化獲得了中國人民的喜愛,取得了較快發展,間接壓縮了梅花拳武術文化發展的空間。受到西方武術文化的影響,梅花拳武術文化被簡單地認為是一種伸伸胳膊、伸伸腿的健身操運動。這種誤解無形中導致了梅花拳武術文化發展的邊緣化,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有日益加重的趨勢。當今社會,面對西方武術文化的沖擊和梅花拳武術文化發展的停滯不前,應該認真思考梅花拳武術文化的發展方向,如何實現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復興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當今社會,群眾的參與度是判斷一種武術文化是否有活力的重要標準。在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的背景下,各國都在極力宣揚本國文化,以期擴大本國的國際影響力。世界武術文化作為傳統文化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很多武術項目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獲得了很高的群眾參與度。例如,日本的空手道,獲得世界人民的喜愛;印度的瑜伽,尤其獲得了中國女性的青睞; 中國的楊氏太極也因保健作用而深受很多老年人認同。任何一種武術文化的流行都必須獲得大量民眾的認可,有很高的群眾參與度。反觀梅花拳武術文化,它僅盛行于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的特定的區域,群眾參與度低,這也成為制約梅花拳武術文化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5]。
在現代社會,由于外來體育文化的不斷沖擊、國人對于梅花拳武術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導致梅花拳武術文化從產生發展到現在練習者越來越少,幾近失傳。
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傳承人在其傳播與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6]。梅花拳武術文化正是在一代代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中得到發展的。隨著傳承人年齡的增長,梅花拳武術文化失傳的危險不斷上升。在梅花拳武術文化傳承后備力量不足、部分拳種和器械面臨失傳的情況下,能否繼承該技藝關系到梅花拳武術文化在現代社會能否傳承與發展。
梅花拳武術文化是在傳統文化影響下創立并發展起來的。目前,受多元文化的沖擊,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被遺忘,也導致梅花拳武術文化的有些招式和拳種面臨失傳的危險。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師徒是很重要的社會關系,每一門手藝或武術大都通過師徒關系來傳承,梅花拳武術文化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傳承的。學習梅花拳武術要經歷遞貼、拜師、學藝3 個階段,雖然這種傳承方式可以讓大多數人學會尊師重道,但保守、單一化的傳承方式限制了梅花拳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只傳男、不傳女,甚至單傳的傳承方式,更進一步制約了傳承對象的擴大化,致使梅花拳武術文化只在很小的范圍內傳播,也間接導致了后繼無人的境地[7]。
雖然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諸多問題,但是應該明確:作為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應該不斷加強探討交流與學習,積極應對梅花拳武術文化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其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做出合理規劃。
為了做好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工作,相關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強化文化保護意識[8],為梅花拳的發展制定詳細的規劃,做好積極的保護和拯救工作。通過人才的合理利用加大對梅花拳的研究和分析,不斷推動梅花拳事業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的更好傳承。
眾所周知,梅花拳武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凝聚民族情感、增進民族團結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西方武術文化的沖擊和競技體育的盛行,理解梅花拳武術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神韻意境顯得格外重要。要從文化幫扶的角度出發,強化梅花拳武術文化保護意識,使其重塑輝煌,幫助國人重拾文化自信。
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梅花拳武術文化可以借鑒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首先,增設一些大型賽事,以提高梅花拳武術文化的知名度;其次,相關部門可以制定大量規則以維護自身的正常發展;最后,要將先進的體育文化理念融入我國梅花拳武術文化之中。
另外,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離不開創新。只有積極創新,才能使其不斷地發展壯大。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是需要不斷創新。例如,可以對梅花拳武術文化的拳法招式、器械使用及武術比賽標準等內容進行適當創新,促進梅花拳武術文化在更廣的空間獲得傳承與發展。
梅花拳武術文化是一項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鑒于傳承人是文化傳承的首要載體,保護該文化的關鍵環節就是增強對梅花拳武術文化傳承人的保護。
首先,政府應該建立和完善傳承人評選的機制,只有獲得政府認可的傳承人才能推廣和傳播梅花拳武術文化。其次,對于一些對梅花拳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有重大貢獻的傳承人,政府應該盡己所能在經濟、物質方面給予支持。只有解決傳承人生存、生活的后顧之憂,才能鼓勵他們全身心地投入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工作當中。最后,對梅花拳武術傳承人時刻要進行思想教育,強調他們所承擔的責任和使命,使他們真正承擔起傳承和發展的重大使命。
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學校教育則是動態傳承中的一個關鍵要素。近年以來,我國創新性組織了讓非遺走進校園的活動,很多非遺在這里找到了發展的方向。而梅花拳武術文化要想獲得更長遠的發展,根本在于青少年的參與。因此,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傳承必須與現代教育相結合,推進該文化走進校園,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體質,而且能推動其傳承與發展[9]。通過走進校園,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內涵,而隨著畢業生走出校門,融入社會,必然把梅花拳武術文化帶到社會,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改變傳統的拜師學藝的狹隘傳承方式,實現梅花拳武術文化與現代教育的結合,擴大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傳授范圍,才能真正地把梅花拳武術文化發揚光大。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積極地做好梅花拳走出國門的工作。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讓世界都知道中國的梅花拳武術文化。
21 世紀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現代傳媒在傳播思想方面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梅花拳武術文化如果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還是使用口傳身教的傳統方式來傳承,其注定只能在相對封閉的狹小范圍內傳播和發展。要想快速發展,必須借助現代傳媒,將梅花拳武術練習制作成視頻和光盤,利用互聯網、App 等現代媒介廣泛傳播。各省、市、縣的電視臺也應積極開設關于梅花拳武術的欄目,讓梅花拳武術文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要緊緊抓住時代機遇,立足于自身的特點,利用現代傳媒發展自己、傳播自己、壯大自己。
任何一種武術文化的盛行都離不開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梅花拳武術文化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必須參與到全民健身浪潮中[10]。梅花拳武術文化傳播可以借助全民健身的契機,提高群眾參與度。在全民健身浪潮中發展梅花拳武術文化有利于形成自我傳播、群眾認可、服務社會的良性循環,并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做出貢獻。因此,充分利用現代傳媒的優勢來宣傳、推廣梅花拳武術文化,使其成為全民健身熱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推動全民身體素質提升,促進梅花拳武術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
綜上所述,梅花拳武術文化歷史悠久,有著特別豐富的內容和運動形式。近年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梅花拳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出現諸多問題,影響了其傳承與發展。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傳承人,應該將其傳承與發展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集思廣益,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盡最大努力改善梅花拳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現狀,使其在現代社會中擁有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最終實現梅花拳武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