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英語作業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學生而言,英語作業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導向作用;對于教師而言,英語作業是診斷和改進教學問題的渠道。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新課標為指導,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以主題為引領,采取多種作業設計方式,開發學生的各種智能,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同時在引導學生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英語;多元智能;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吳幼茹,福建省泉州市新隅小學。
設置科學合理的英語作業對于學生預習新知、復習舊知能夠起到重要作用。但英語作業設計的優劣也是重要的變量。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學生作業數量和時長減少了,負擔減輕了,對作業質量的要求就更高了,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英語作業的設計中要做到“減量提質增效”。因此,教師要結合“雙減”政策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和多元智能理論,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基于單元整體教學,圍繞每個單元的主題、功能優化英語作業設計。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學生通過英語作業能掌握哪些英語知識和技能,還要考慮學生通過完成作業能形成哪些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教師需要依托文本,設計符合學生實際學情的具有思維度的英語作業,以此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其從“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一、作業設計多元化、趣味化
作業設計多元化和趣味化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然而,長期以來,傳統、單一的作業模式,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在簡單、重復、機械的作業中疲于應付,這樣的作業模式不僅不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英語知識,反而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厭倦心理,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發展與培養。
加德納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較大的潛能,都是潛在的天才,并沒有聰明愚笨之分,只是不同的孩子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小學生生性好動、活潑,直觀形象思維占優勢,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英語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一旦讓他們枯燥地記憶單詞,抄寫句子,他們很容易對英語學習產生厭倦心理。但如果把所學的單詞和句子配上形象的圖畫,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語言智能和視覺空間智能,這樣的作業就輕松有趣多了。因而在作業設計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依據新課標,緊扣教材內容,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多元化、趣味化的英語作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作業示例:
以外研版英語五年級下冊Module 3“Food”為例,本模塊的主題是“一日三餐”。在學習完本模塊知識后,首先讓學生以“food”為主題進行listen and chant,然后結合思維導圖畫一畫自己的一日三餐。具體作業要求如下:
Task1.聽課文音頻,跟說chant。
Listen and chant.
Task2.畫出自己的一日三餐,并與其他小伙伴分享。 Draw and share with your friends,then write.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確保全體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和提升。語言能力是核心素養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學生發展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的依托,是指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知識及各種策略參與特定情境下相關主題的語言活動時表現出來的理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語言能力不僅包括聽、說、讀、寫等能力,還包括語言意識和語感,也包括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因此,語言能力是教師設計小學英語作業的首要指向。教師要尋找有意義的學習素材,通過感知、體驗、時間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拼讀能力和語音意識。筆者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語言智能,利用音頻這一電子媒介,將朗朗上口的chant作為基礎性作業,通過“說一說”讓學生體會chant中的重音、意群、語調與節奏,為學生準確、得體地進行英語表達與交流奠定基礎;第二項練習,“Draw and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then write.”,以生活實踐為基礎,提煉生活,利用生活中的一日三餐為素材,將生活與作業內容融為一體,通過“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的方式,繪制食物思維導圖,呼吁大家“科學飲食? 均衡營養”;再讓學生運用本單元的難點句型“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 lunch / dinner? I had ...”與小伙伴進行交流,最后以思維導圖的方式記錄下小伙伴的一日三餐,讓學生通過繪畫、交流到應用,挖掘英語學習的思維深度,進行多元思維,實現深度學習,促進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二、作業設計分層化
加德納認為,每個學生都具有個體差異性,教師應當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同時新課標指出,要關注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針對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學習任務,布置差異化的作業,為學生創設體驗成就感的機會。
因此,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的基礎上,英語作業的設計要體現層次性,做到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作業示例:
以外研版英語六年級上冊Module 4 Unit 2“Our favou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一課為例。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準確理解核心素養,全面把握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教師要強化素養立意,圍繞單元主題,充分挖掘育人元素,確立單元育人目標和教學主線。筆者經過整體教學分析解讀,確定本課主題為介紹中國傳統節日。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習得并運用目標語言,描述自己最喜歡的中國節日。通過對文本內容的解讀,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深挖節日背后的文化意義,助力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在學習本單元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差異,設計適合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分層作業:
Task1.聽課文音頻,模仿跟讀。 Listen and imitate.
Task2. 讀一讀,填一填。Read and fill.
Task3.讀一讀,寫一寫,完成節日作業單,裝飾后做成日歷冊。Read and write then decorate .
每個學生在個性、興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性,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英語基礎、學情也不盡相同,筆者在設計本單元英語作業的時候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結合文本知識進行分層作業設計:首先,Task1. Listen and imitate,屬于基礎性的作業,側重于引導學生掌握和鞏固課文的基本知識;Task2.Read and fill. (調查、合作的作業),筆者針對學生的年級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自省智能,嘗試讓學生通過表格調查落實本單元的知識重難點,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相結合,使作業更加生活化。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這樣,每個學生都會分配到相應的任務,有的負責搜集端午節相關資料,有的負責搜集元宵節相關資料,有的負責搜集春節相關資料,還有的負責搜集中秋節相關資料,學生可以回家通過網絡查閱資料或者查閱相關書籍,亦可詢問父母,做好記錄,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并用英語進行介紹。這樣的作業方式學生非常喜歡,通過小組合作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喜愛。并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學會與人交際,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最后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Task3“Read and write then decorate”。中國傳統節日是一個很好的作業題材,因為他被每一個學生所熟知,學生做起作業來得心應手,培養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能照顧每個學生的作業設計才是成功的作業設計,它能讓每個學生喜歡上做作業,享受做作業的樂趣,品嘗成功的喜悅,有助于學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英語學習上,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
英語作業分層化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難度的練習,改變了“一刀切”的作業布置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這樣的分層作業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作業評價多元化
課標指出,評價旨在測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健康而有個性地發展。作業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發展為指向,符合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發展階段及年齡特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機會。
加德納認為,人類的思維和認識方式是多元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教學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多元化視域看待學生的能力和優勢, 在教學評價時也要從多個角度評價學生的發展,教師不能簡單地通過學生的一次作業、一次測評結果來評判學生的能力,對于學生的評價,最好是應用動態的、發展性的評價方式。以學生的八種智能為基礎,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從而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發展。
(一)善用鼓勵性評價,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小學英語學科評價應以事實為依據,善用語言,不要吝嗇鼓勵和贊揚,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要學生有進步,就應該給予表揚,但不能毫無依據地妄加評價。教師要遵循嚴謹審慎、實事求是的態度,因人而異地進行評價,做到既不傷其自尊,又能指出不足,讓學生能夠揚長避短、發揮特長、張揚個性。評價活動是教師對學生一段時間學習表現的一種肯定,對學生的充分賞識,更容易推動學生自我展示,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找到快樂,通過教師的欣賞和激勵,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二)善用延遲性評價,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對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可以給予其一定的適應和努力時間,讓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目標。為此可采用“延遲評價法”,即推遲對學生的評價。這種作業評價方式既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
(三)善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的行為優化
小學英語作業評價要以形成性評價和動態性評價為主,即不僅關注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行為和成長發展的過程,把評價貫穿于作業的每一個環節中,并給予多次評價機會,從而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
四、結語
符合學生學情的英語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積極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耕教材,借助多元智能理論,積極探索英語作業設計;教師要學會反思和總結,提高英語作業設計能力,順著“雙減”政策的春風,揚起“云帆”,向更高品質的英語課堂教學邁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薔,孫琳,程曉堂,陳則航,馬欣.小學英語課程體系整體創新的實踐與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彭雪玲.小學英語作業的設計與創新[J].教學博覽,2016(1):47-49.
[4]陳佳欣.淺析多元智能理論和小學英語作業[J].校園英語,2015(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