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南 覃詩航
近年來,安徽省相繼印發了《關于做優做大做強茶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的意見》《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動茶產業振興的意見》,破解制約茶產業發展突出問題,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盡管安徽省茶葉具有獨特的品質和豐富的品種,但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更大的份額仍然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和困擾,亟需有效應對,以推動安徽省茶葉產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更好地適應全球茶葉市場的變化和需求。
(一)生產銷售與加工方式的現狀。安徽省茶葉產量自2005 年到2020 年總體呈上升趨勢,其間在2018 年總體產量出現輕微回落,從11.78 萬噸下降至11.24 萬噸,但總體依然呈現穩中向好的增長。安徽省的茶葉種植生產中,綠茶一直是主打品牌,綠茶產量在整個茶葉生產中的比重穩定在90%左右。盡管安徽省是我國的產茶大省,但其單位面積產量始終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當前,安徽省茶葉的生產加工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農戶自產自銷”模式。這是一種分散式的、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生產規模較小,農戶的抵御風險能力較弱,是目前的主流模式。二是“公司+ 農戶”模式。即由公司調研市場,選擇良種,再交由農戶,并依照一定的標準方式,生產產品,然后由公司回收,統一銷售品牌。三是“公司+ 農戶+ 生產基地”模式。將茶葉連成一個區域,由農民集中經營,形成一定的規模,再以統一的標準進行制茶。
(二)出口貿易的現狀。據國家統計局、安徽省人民政府網所公布的數據,全國茶葉總出口額在2012年至2020 年持續上升,全國茶葉出口量的發展趨勢則較為曲折,自2012 年從31.35 萬噸下降到2014年的30.15 萬噸,而后持續上升到2019 年的36.66萬噸,2020 年又下降到34.88 萬噸;另一方面,安徽省的茶葉出口額與全國茶葉的出口額之比自2012年至2015 年呈穩步上升趨勢,從11.4%上升至17.9%,增幅為57%,近年來兩者之比于2015 年達到最高峰后,至2019 年呈下降趨勢,從2015 年的17.9%下降到2019 年的13.1%,降幅為36.6%,隨后在2020 年又出現輕微上升,但仍未達2018 年的15.2%。盡管安徽省的茶葉出口量在逐年上升,但其出口額并未呈現同步上升趨勢。同時,安徽省茶葉出口量與全國茶葉出口量之比在逐步上升后基本能穩定在16.5%,而安徽省茶葉出口額與全國茶葉出口額之比先上升后下降,但從整體來看,出口額之比平均值為14.94%,出口量之比平均值之比為15%,因此,盡管兩者在各年間的增長趨勢不完全相同,但總體一致。
(一)品牌較雜,知名度不足。安徽茶品較多,各市都有其獨特的品牌,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等品牌茶集中在皖南及皖西地區的黃山、宣城一帶。由于安徽省茶葉的生產加工模式較落后,農戶與小公司沒有營銷品牌的意識與能力,因此,盡管中國十大名茶中有三種就產自安徽,在國內十分有名氣,但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仍然欠缺,也就難以打開國門。
(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附加值低。安徽種植茶樹的地方大部分是山區,茶園與茶園之間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難以相互交流,而且這種較為閉塞的環境,也給交通運輸帶來了不便。因此,大部分的茶葉都是由小型作坊來制作,沒有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的種植生產模式,初級產品占據主導地位,產品缺乏競爭力,也無法加大資金的投入來購買先進設備或在其他方面進行創新。同時,由于安徽省茶葉產業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或管理部門,對未來發展缺乏一個清晰的計劃,限制了安徽省茶葉實現更高品質發展,無法滿足部分國家對于茶葉進口質量的要求。
(三)出口市場較集中,出口品種較單一。安徽省的茶葉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區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占安徽省茶葉總出口額的70%左右。在茶葉消費市場中,歐洲的消費量、需求量很大,年進口量較大,但安徽省對歐洲的茶葉出口量較少,究其原因:一是安徽出口的茶葉中初級加工產品較多,附加值低,價格低廉,因此符合非洲國家的消費需求與消費能力;二是歐美等西方國家文化習俗不同,更偏好于飲用紅茶,而安徽省主產綠茶,因此難以滿足西方消費者的需求;三是在國際市場上,安徽省茶葉的品牌還不夠響亮。
(一)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品牌知名度。一是通過政府的扶持,建設龍頭企業,堅持“扶大、扶優、扶強”的方針,重點扶持頭部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等方式,建立茶葉龍頭企業,實現抱團發展。二是建設茶葉合作社、興辦家庭茶園,通過訂單、合同、股份的形式,結成聯盟,共同分享利益,共同承擔風險。通過這兩種方式,既可以增大茶葉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同時也有更多的資金來建設品牌。三是茶商必須要轉變觀念。培養一批有能力、有技術的專業人才,支持品牌建設,強化品牌引領。我們可以參考立頓的經驗——在建立品牌的基礎上,通過市場調研,不求奢華,但要以消費者為根本,統一標準,確保品質的穩定性,把追求全球多數消費者作為發展目標。
(二)升級產業模式,提高產品質量與附加值。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創新。政府應鼓勵企業在茶葉的生產、營銷方面進行創新,可以通過給予符合條件的企業發放創新補貼,組織建設創新孵化基地等,從源頭支持企業的創新,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二是要加強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持。在科技和創新方面,必須把重點放在培養人才上,在高校的專業人才培育上給予政策支持,推進高校學科建設和茶葉產業發展所需同頻共振。三是要落實主體責任。政府應幫助安徽省建設專門的茶葉協會,明確茶葉的生產管理標準,建立規范的追責制度,落實主體責任,嚴格管控茶葉行業。
(三)擴大出口市場,挖掘一帶一路等國家市場潛力。在一帶一路國家中,大部分國家都有飲茶的習慣,可以作為安徽省茶葉出口的目標市場,加強市場調查,提高訂單量,擴大出口。對歐洲市場,可通過出口符合這類市場消費習慣的紅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對紅茶品牌的開發與宣傳。同時,歐盟及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更看重綠色健康,首要任務便是提升茶葉的品質和安全水平,以及如何應對來自其他國家的“綠色壁壘”。因此,要堅持茶葉生產的“綠色發展”觀念,加大農業投資力度,實行化肥替代肥料,加快茶葉質量可溯源,拓展茶葉出口市場。
(四)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茶類出口品種多樣化。一是針對安徽茶葉以粗加工為主的特點,可以選擇延伸產業鏈,整合資源,鼓勵各大型出口企業加大資金與人才的投入,從而加速茶葉的深加工,提高茶葉的附加價值。同時,在致力于服務大部分消費者的基礎上,也要加快研發較高端的茶葉,推動初級、中級、高等茶葉融合發展,不斷優化茶葉的生產與出口結構,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出口模式。二是要因地制宜選擇出口合適的茶類。由于各地消費者有各自的飲食習慣,因此要在做好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加大研發力度,努力開發出不同的適銷茶,同時加強產品開發,以適應全球多元化的需要。□